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6-17 21:38:4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真题
化学试题
(共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四、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最新研发的光控智能粘附材料由H、C、N、Fe等元素组成,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 H B. C C. N D. Fe
【答案】D
【解析】
【详解】A、H为氢元素,氢为“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C为碳元素,碳为“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N氮元素,氮为“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D、Fe为铁元素,铁为“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2. 酒精(C2H5OH)是医疗及日常生活中的消毒剂。下列对酒精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无色透明液体
C. 燃烧时生成H2O和CO2
D.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挥发是物理变化(液态→气态),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 颜色和状态可直接观察,无需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 燃烧是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体现酒精的可燃性(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溶解性是物理性质,未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实验室用CaCO3、稀盐酸制取CO2,涉及的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
A. 制取CO2 B. 除去CO2中HCl
C. 干燥CO2 D. 收集C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以选择该装置,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是氢氧化钠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能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但是应“长进短出”,这样干燥的比较充分,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用该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长管通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3H22NH3。NH3是制造硝酸(HNO3)和氮肥(如尿素[CO(NH2)2]、氯化铵等)的重要原料。元素周期表中氮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
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2个氮原子:N2
B. 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C. HNO3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H+
D. 氯化铵的化学式:ClNH3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壳中氮元素含量最高
B. 尿素中含有氮元素
C. 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g
D. 氮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之和等于7
6.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原子表示为2N,故A错误;
B、NH3中氢元素显+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即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则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故B错误;
C、HNO3在水中是以氢离子(H+)和硝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即HNO3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为H+,故C正确;
D、氯化铵中铵根离子显+1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学式书写原则,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则氯化铵的化学式为NH4Cl,故D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A错误;
B、根据尿素[CO(NH2)2]的化学式可知,尿素中含有氮元素,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不是“g”,则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故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即氮的原子序数为7,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则氮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之和等于7+7=14,故D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7. 厨房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厨房中常用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食醋有挥发性,可去除水垢
B. 氯化钠是白色固体,可作调味品
C. 竹炭有吸附性,可作冰箱除味剂
D. 碳酸氢钠易溶于水,可作发酵粉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醋能去除水垢,是因为其中的醋酸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氢氧化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而非因为挥发性,错误;
B、氯化钠作调味品是因为其咸味,与是否为白色固体无关,错误;
C、竹炭因多孔结构具有吸附性,可吸附冰箱中的异味分子,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正确;
D、碳酸氢钠作发酵粉,是因为碳酸氢钠能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蓬松,与其是否易溶于水无关,错误。
故选C。
8. 青蒿素(C15H22O5)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药中提取抗疟疾有效成分。下列关于C15H22O5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三种元素组成
B. C、O元素的质量比为3∶1
C. H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1个C15H22O5分子中含有11个H2分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青蒿素的化学式,包含碳(C)、氢(H)、氧(O)三种元素。青蒿素由三种元素组成。A正确。
B、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12×15):(16×5)=180:80=9:4。B错误。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碳元素占比最大,所以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C错误。
D、由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知,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22个氢原子。D错误。
故选A。
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稀释浓硫酸 取水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检验H2的纯度 用拇指堵住集满H2的试管口,管口向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C 分离CuO和Fe粉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
D 验证Al、Cu、Ag的金属活动性 向CuSO4溶液和AgNO3溶液中各放入大小、形状相同的Al片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若将水倒入浓硫酸,因浓硫酸密度大且溶解放热,易导致液体飞溅,存在安全隐患。错误。
B、检验氢气纯度的正确方法: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氢气密度小,需管口向下),靠近火焰后移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爆鸣声则氢气不纯,若声音微弱则较纯。正确。
C、CuO和Fe均不溶于水,加水无法溶解,过滤无法分离两者。正确方法应利用物理性质差异(如磁铁吸引Fe粉)。选项C的方案无效。错误。
D、Al能与CuSO4和AgNO3反应,说明Al>Cu、Al>Ag,但无法比较Cu与Ag的活动性。需补充实验(如Cu与AgNO3反应)才能验证三者顺序。选项D的方案不完整。错误。
故选B。
10. 80℃时将饱和Li2SO4溶液和饱和Na2CO3溶液混合反应,制备Li2CO3晶体。Na2CO3、Li2SO4、Li2CO3溶解度曲线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2CO3的溶解度一定比Li2SO4的大
B. 20℃时将Li2SO4饱和溶液升温到40℃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C. 40℃时,60gNa2C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得到160g溶液
D. 该制备反应利用了Li2CO3溶解度相对较小的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20℃时将Li2SO4饱和溶液升温到40℃,升温后,硫酸锂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0g碳酸钠,该温度下,60gNa2C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只能溶解50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00g+50g=150g,不符合题意;
D、80℃时将饱和Li2SO4溶液和饱和Na2CO3溶液混合反应,制备Li2CO3晶体,是因为该温度下,碳酸锂的溶解度相对较小,可以结晶析出,形成沉淀,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工业上生产CaCl2·2H2O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OH)2
B. 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C. 反应器中加入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
D. 流程中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搅拌器和过滤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而Ca(OH)2是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粉碎石灰石可以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反应更充分,故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CaCO3与H2SO4反应会生成CaSO4,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不能得到大量的CaCl2,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搅拌器的作用是使反应物充分混合,不是用于分离提纯,过滤器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NaOH的性质。
实验1∶在盛有NaOH固体的密闭容器中,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实验2∶取长期放置后的NaOH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冷却至室温,加入BaCl2固体,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实验3∶向一定体积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混合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3所示。
已知∶BaCl2易溶于水,且溶液呈中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证明NaOH固体能吸收CO2和H2O而变质
B. 图-2中ab段pH下降证明NaOH能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
C. 图-3中向c点所得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D. 图-3中d点所得溶液中Na+的个数小于Cl-的个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盛有NaOH固体的密闭容器中,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水蒸气含量逐渐减少,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没有发生变质,不能证明氢氧化钠固体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长期放置的NaOH固体可能发生变质生成碳酸钠,取长期放置后的NaOH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冷却至室温,加入固体,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2中ab段pH下降,是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气体、沉淀或水,属于复分解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体积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混合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c点对应溶液的pH=7,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体积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d点对应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则d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氯化氢,则d点所得溶液中的个数小于的个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五、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6分)
1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1)《庄子》中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使可燃物___________。
(2)《吕氏春秋》中对青铜有“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的记载。古代青铜器的硬度比纯铜___________(填“大”或“小”)。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
①蚕丝属于____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②“蜡炬成灰”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富春山居图》是元代水墨画。此画能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主要成分为Na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天然气燃烧吸收能量
B. 天然气属于纯净物
C. 熬制井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
【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
(2)大 (3) ①. 天然 ②. 化学变化
(4)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5)C
【解析】
【小问1详解】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木与木相摩”通过摩擦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至木头的着火点,从而引发燃烧,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
【小问2详解】
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合金的硬度通常比其成分金属更大,因此青铜的硬度比纯铜大。
【小问3详解】
①蚕丝是蚕分泌的蛋白质纤维,属于天然纤维。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小问4详解】
古代水墨画使用墨(主要成分为碳),碳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能长期保存不变色,故填:墨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小问5详解】
A、天然气燃烧是放热反应,会释放能量,不是吸收能量,A错误。
B、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物,B错误。
C、熬制井盐(主要成分NaCl),是将盐水蒸发,使NaCl结晶析出,经过蒸发结晶过程,C正确。
所以选C 。
14. 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放出O2,反应∶6CO2+6XC6H12O6+6O2。
(1)C6H12O6属于___________(填字母)。
A. 有机物 B. 无机物 C. 氧化物
(2)化合物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化石能源的燃烧、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CO2。
(3)下列关于化石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化石能源只能通过燃烧加以利用
B. 石油炼制可得到煤气、汽油和石蜡等多种产品
C. 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可以减少SO2、氮氧化物等排放
(4)某化学小组同学为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CO2、O2含量高低,实验如下:
取4个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A、B、C、D,其中A、B用玻璃片盖好;C和D通过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备用。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向A、C中分别滴加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A中无明显现象,C中___________。 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大于空气中CO2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B、D中,观察现象。 B中无明显现象,D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O2含量___________。
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燃煤烟气中CO2的捕集可通过如下所示的物质转化实现。
(5)“吸收”中所得的KHCO3溶液与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过滤”得到的K2CO3溶液能循环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7)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CaCO3制取CO2并获取CaO。理论上获取1.1吨CO2时能生产CaO多少吨?(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A (2)H2O (3)C
(4) 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小于空气中O2含量
(5)
(6)能与水、CO2反应生成KHCO3
(7)解:设获取1.1吨CO2时,理论上能生产CaO的质量为x。
解得:x=1.4t
答:获取1.1吨CO2时,理论上能生产生石灰的质量为1.4吨。
【解析】
【小问1详解】
C6H12O6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A;
【小问2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后有6个C、12个H、18个O,反应前有6个C、12个O,相差12个H、6个O,则1个X中含有2个H和1个O,X的化学式为H2O,故填:H2O;
【小问3详解】
A、化石能源除了燃烧外,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等,故A错误;
B、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和石蜡等多种产品,煤气是通过煤的干馏过程获得的,故B错误;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可以减少SO2、氮氧化物等排放,故C正确。
故选C;
【小问4详解】
实验结论是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大于空气中CO2含量,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则向A、C中分别滴加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A中无明显现象,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B、D中,B中无明显现象,D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O2含量小于空气中O2含量;
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于空气中O2含量;
【小问5详解】
根据流程图可知,KHCO3溶液与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6详解】
K2CO3能与CO2、水反应生成KHCO3,则“过滤”得到的K2CO3溶液能循环利用,故填:能与水、CO2反应生成KHCO3;
【小问7详解】
详见答案。
15. “鱼浮灵”是水产养殖中常见增氧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遇水分解为Na2CO3和H2O2,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学习小组对增氧原理进行探究。
已知∶溶解氧是指水溶液中溶解O2的浓度,单位mg·L-1,可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
【猜想】
(1)“鱼浮灵”溶于水后,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一∶Na2CO3溶液。猜想二∶___________。猜想三∶Na2CO3溶液和H2O2溶液协同作用。
【实验】
实验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过碳酸钠溶液,测量其pH。向过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反应后将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足量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
(2)下列仪器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无需使用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3)室温下,测得过碳酸钠溶液的pH=10.5,说明其溶液呈___________性。
(4)由实验Ⅰ可知,过碳酸钠溶液中能使水体增氧(产生O2)的物质为___________。
实验Ⅱ∶室温下,在相同时间内用溶解氧传感器测量80mL的下列试剂,测得下表数据。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ⅳ
测量试剂 水 4%Na2CO3溶液 4%H2O2溶液 4%H2O2溶液+2gNa2CO3
溶解氧/mg·L-1 4.6 4.4 6.5 9.1
【结论】
(5)由实验Ⅰ、Ⅱ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___(填“一”或“二”或“三”)正确。
【反思】
已知∶①在一定pH范围内,pH越大水体中的H2O2越易分解,溶解氧越大。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主要原因是溶液中部分与水反应生成和OH-。质量分数相同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NaOH溶液pH大。
(6)为验证溶液pH对H2O2分解的影响,还需补充完整以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各取80mL4%的H2O2溶液于两只烧杯中,向烧杯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在相同时间内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溶液的溶解氧。(实验中必须使用的试剂:NaCl、NaOH)
(7)从微观粒子变化角度分析过碳酸钠溶于水后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原因∶___________。
【答案】(1)溶液 (2)B
(3)碱 (4)
(5)三 (6)2gNaCl和2gNaOH固体溶解,冷却至室温
(7)部分与水反应生成,促进分解O2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碳酸钠(2Na2CO3·3H2O2),遇水分解为Na2CO3和H2O2,猜想一为Na2CO3溶液,猜想三为二者协同作用,所以猜想二是H2O2溶液。
【小问2详解】
配制溶液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需烧杯、量筒、玻璃棒,漏斗用于过滤,无需;故选B。
【小问3详解】
pH>7溶液显碱性,过碳酸钠溶液pH=10.5>7,故显碱性。
【小问4详解】
过碳酸钠溶液加MnO2有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O2),MnO2是H2O2分解催化剂,说明能产O2的物质是H2O2。
小问5详解】
实验 Ⅱ 中:水溶解氧4.6、Na2CO3溶液4.4、H2O2溶液6.5、H2O2与Na2CO3混合液9.1。混合液溶解氧最大,说明Na2CO3和H2O2协同增氧,故猜想三正确。
【小问6详解】
验证pH对H2O2分解影响,需控制单一变量(只有pH不同),其他条件相同。选NaCl(中性,作对照)、NaOH(碱性,改变pH ),且质量均为2g(与实验 Ⅱ 中Na2CO3质量一致,保证变量唯一 ),故加2gNaCl和2gNaOH固体溶解,冷却至室温 。
【小问7详解】
已知Na2CO3溶液部分与水反应生成OH ,OH 能促进H2O2分解,生成的O2增加溶解氧,所以原理是部分与水反应生成OH ,OH 促进H2O2分解为O2 。
16. 氢气的发现、制取、储存和利用意义重大。
发现氢气:16世纪科学家就发现稀H2SO4与Fe反应能生成“易燃空气”。1787年拉瓦锡将H2O(g)[表示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制枪管,得同样“易燃空气”。他将“易燃空气”命名为“生成水的元素”,即氢。
(1)拉瓦锡实验中,枪管内壁有黑色固体(Fe3O4)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制取氢气:一种以NiFe2O4为催化剂制氢的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2)反应Ⅰ中NiFe2O4___________(填“参加”或“未参加”)化学反应。
(3)将16gCH4和足量的H2O(g)通过该方法制氢,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gH2.
储存氢气:镁基材料固态储氢具有储量大、安全等优点。储氢时,Mg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MgH2固体。1m3镁基材料储存的H2在常温常压下体积可达1345m3.
(4)MgH2由两种离子按个数比1:2构成。构成MgH2的是Mg2+和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5)镁基材料储氢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利用氢气:氢氧燃料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6)质子交换膜中只允许一种微观粒子通过,该微观粒子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 e- B. H+ C. O2-
(7)燃料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
(2)参加 (3)6
(4)H- (5)H2转化为固体,等质量气体体积可缩小1000多倍 (6)B
(7)
【解析】
【小问1详解】
反应物是Fe和H2O(g),生成物是Fe3O4和H2,反应条件是高温,方程式是;
【小问2详解】
反应 Ⅰ 中NiFe2O4转化为NiO、FeO ,所以NiFe2O4参加了化学反应;
【小问3详解】
根据制氢的反应原理图,甲烷和水,在NiFe2O4催化、太阳光的条件下反应产生是CO和氢气,则反应的方程式是,设设生成H2质量为x,,,解得x=6g。
【小问4详解】
MgH2由两种离子按个数比1:2构成,化合物中镁显+2价,设氢的化合价为y,根据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有:(+2)+2y=0,y=-1。当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时,得到的电子数决定化合价数值,带负电对应化合价为负。则H形成的离子是:;
【小问5详解】
题目中明确给出 “1m3镁基材料储存的H2在常温常压下体积可达1345m3” ,说明相同体积下,镁基材料储存氢气多,所以储氢量大,故填:H2转化为固体,等质量气体体积可缩小1000多倍。
【小问6详解】
从图 2 可知是氢氧燃料电池,涉及氢原子相关反应,质子交换膜允许H+通过来传导电荷,形成电流,e 是电子,在导线中移动,O2 不通过该膜,故选B。
【小问7详解】
氢气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真题
化学试题
(共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四、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最新研发的光控智能粘附材料由H、C、N、Fe等元素组成,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 H B. C C. N D. Fe
2. 酒精(C2H5OH)是医疗及日常生活中的消毒剂。下列对酒精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无色透明液体
C. 燃烧时生成H2O和CO2
D. 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3. 实验室用CaCO3、稀盐酸制取CO2,涉及的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
A. 制取CO2 B. 除去CO2中HCl
C. 干燥CO2 D. 收集CO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3H22NH3。NH3是制造硝酸(HNO3)和氮肥(如尿素[CO(NH2)2]、氯化铵等)的重要原料。元素周期表中氮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
4.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2个氮原子:N2
B. 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C. HNO3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H+
D. 氯化铵的化学式:ClNH3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壳中氮元素含量最高
B. 尿素中含有氮元素
C. 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g
D. 氮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之和等于7
6.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7. 厨房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厨房中常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食醋有挥发性,可去除水垢
B. 氯化钠是白色固体,可作调味品
C. 竹炭有吸附性,可作冰箱除味剂
D. 碳酸氢钠易溶于水,可作发酵粉
8. 青蒿素(C15H22O5)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抗疟疾有效成分。下列关于C15H22O5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三种元素组成
B. C、O元素的质量比为3∶1
C. H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1个C15H22O5分子中含有11个H2分子
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稀释浓硫酸 取水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 检验H2的纯度 用拇指堵住集满H2的试管口,管口向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C 分离CuO和Fe粉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
D 验证Al、Cu、Ag的金属活动性 向CuSO4溶液和AgNO3溶液中各放入大小、形状相同的Al片
A. A B. B C. C D. D
10. 80℃时将饱和Li2SO4溶液和饱和Na2CO3溶液混合反应,制备Li2CO3晶体。Na2CO3、Li2SO4、Li2CO3溶解度曲线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2CO3的溶解度一定比Li2SO4的大
B. 20℃时将Li2SO4饱和溶液升温到40℃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C. 40℃时,60gNa2C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得到160g溶液
D. 该制备反应利用了Li2CO3溶解度相对较小的性质
11. 工业上生产CaCl2·2H2O主要流程示意图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OH)2
B. 粉碎可以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C. 反应器中加入的稀盐酸可用稀硫酸代替
D. 流程中用于分离提纯的设备有搅拌器和过滤器
12. 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NaOH的性质。
实验1∶在盛有NaOH固体的密闭容器中,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实验2∶取长期放置后的NaOH固体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冷却至室温,加入BaCl2固体,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实验3∶向一定体积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混合溶液的pH随加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如图-3所示。
已知∶BaCl2易溶于水,且溶液呈中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证明NaOH固体能吸收CO2和H2O而变质
B. 图-2中ab段pH下降证明NaOH能与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
C. 图-3中向c点所得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
D. 图-3中d点所得溶液中Na+的个数小于Cl-的个数
五、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6分)
1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1)《庄子》中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使可燃物___________。
(2)《吕氏春秋》中对青铜有“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的记载。古代青铜器的硬度比纯铜___________(填“大”或“小”)。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
①蚕丝属于____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②“蜡炬成灰”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富春山居图》是元代水墨画。此画能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天工开物》记载了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井盐(主要成分为Na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天然气燃烧吸收能量
B. 天然气属于纯净物
C. 熬制井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
14. 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放出O2,反应∶6CO2+6XC6H12O6+6O2。
(1)C6H12O6属于___________(填字母)。
A. 有机物 B. 无机物 C. 氧化物
(2)化合物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化石能源的燃烧、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CO2。
(3)下列关于化石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化石能源只能通过燃烧加以利用
B. 石油炼制可得到煤气、汽油和石蜡等多种产品
C. 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可以减少SO2、氮氧化物等排放
(4)某化学小组同学为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中CO2、O2含量高低,实验如下:
取4个相同的集气瓶,分别编号A、B、C、D,其中A、B用玻璃片盖好;C和D通过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备用。完成下表: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向A、C中分别滴加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A中无明显现象,C中___________。 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大于空气中CO2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B、D中,观察现象。 B中无明显现象,D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O2含量___________。
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燃煤烟气中CO2的捕集可通过如下所示的物质转化实现。
(5)“吸收”中所得的KHCO3溶液与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过滤”得到K2CO3溶液能循环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7)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CaCO3制取CO2并获取CaO。理论上获取1.1吨CO2时能生产CaO多少吨?(写出计算过程)
15. “鱼浮灵”是水产养殖中常见增氧剂,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2CO3·3H2O2),遇水分解为Na2CO3和H2O2,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学习小组对增氧原理进行探究。
已知∶溶解氧是指水溶液中溶解O2浓度,单位mg·L-1,可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
【猜想】
(1)“鱼浮灵”溶于水后,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一∶Na2CO3溶液。猜想二∶___________。猜想三∶Na2CO3溶液和H2O2溶液协同作用。
【实验】
实验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过碳酸钠溶液,测量其pH。向过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反应后将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足量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
(2)下列仪器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无需使用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3)室温下,测得过碳酸钠溶液的pH=10.5,说明其溶液呈___________性。
(4)由实验Ⅰ可知,过碳酸钠溶液中能使水体增氧(产生O2)的物质为___________。
实验Ⅱ∶室温下,在相同时间内用溶解氧传感器测量80mL的下列试剂,测得下表数据。
实验序号 ⅰ ⅱ ⅲ ⅳ
测量试剂 水 4%Na2CO3溶液 4%H2O2溶液 4%H2O2溶液+2gNa2CO3
溶解氧/mg·L-1 4.6 4.4 6.5 9.1
【结论】
(5)由实验Ⅰ、Ⅱ得出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___(填“一”或“二”或“三”)正确。
【反思】
已知∶①在一定pH范围内,pH越大水体中的H2O2越易分解,溶解氧越大。
②Na2CO3溶液呈碱性,主要原因是溶液中部分与水反应生成和OH-。质量分数相同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NaOH溶液pH大。
(6)为验证溶液pH对H2O2分解影响,还需补充完整以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各取80mL4%的H2O2溶液于两只烧杯中,向烧杯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在相同时间内用溶解氧传感器测定烧杯中溶液的溶解氧。(实验中必须使用的试剂:NaCl、NaOH)
(7)从微观粒子变化角度分析过碳酸钠溶于水后能快速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原因∶___________。
16. 氢气的发现、制取、储存和利用意义重大。
发现氢气:16世纪科学家就发现稀H2SO4与Fe反应能生成“易燃空气”。1787年拉瓦锡将H2O(g)[表示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铁制枪管,得同样“易燃空气”。他将“易燃空气”命名为“生成水的元素”,即氢。
(1)拉瓦锡实验中,枪管内壁有黑色固体(Fe3O4)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制取氢气:一种以NiFe2O4为催化剂制氢的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2)反应Ⅰ中NiFe2O4___________(填“参加”或“未参加”)化学反应。
(3)将16gCH4和足量的H2O(g)通过该方法制氢,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gH2.
储存氢气:镁基材料固态储氢具有储量大、安全等优点。储氢时,Mg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MgH2固体。1m3镁基材料储存的H2在常温常压下体积可达1345m3.
(4)MgH2由两种离子按个数比1:2构成。构成MgH2的是Mg2+和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5)镁基材料储氢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利用氢气:氢氧燃料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6)质子交换膜中只允许一种微观粒子通过,该微观粒子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 e- B. H+ C. O2-
(7)燃料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