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联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记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眼眶(kuàng) 棱角(lénɡ) 陨石(yǔn) 挑拨离间(jiàn)
B. 斡旋(wò) 缄默(xiān) 襁褓(qiǎng) 气喘吁吁(xū)
C. 旷野(kuàng) 矗立(chù) 两栖(qī) 震耳欲聋(zhèn)
D. 苍劲(jìng) 漩涡 (xuán) 龟裂(jūn) 接踵而至 (zhǒng)
2.下面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慢舞。
B. 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那样纯洁。
C.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飘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D. 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人工智能从语音识别到图像处理,从自动驾驶到自动翻译,从医疗诊断到金融风控,正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AI绘画让人叹为观止,AI深度换脸技术可以做到天衣无缝。这场科技革命,不仅不会戛然而止,反而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绝不能目空一切,而要探索更广阔的领域,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贡献。
A. 叹为观止
B. 天衣无缝
C. 戛然而止
D. 目空一切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社会普遍认为:成都以筹备“大运会”为契机,将借助“大运会”的东风进一步奠定创建“赛事名城”的基础。
②近3年来,成都投入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经费超过180多亿元,推动大型体育场馆提档升级,助力市民参与运动健身。
③借助成都这个新兴城市、网红城市,“大运会”的知名度也将稳步增加。
④其倡导的“健康生活,积极运动”也将越来越受世界人民认可和欢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记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
B.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C. 其两膝相比者 比:比较
D. 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左臂挂念珠倚之
B. 乃大惊 乃记之而去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全石以为底
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潭西南而望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B.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令人绝望的地方,不再出去,最终跟外人断绝了来往。
C. 领着妻子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最终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D. 领着妻子和乡邻来到这个令人绝望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注重细节。如甲文写渔人进入桃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乙文介绍船头部分,细致地描写了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的外貌和心理。
B. 两篇文章顺序清晰。甲文按照渔人进出桃源的时间顺序来写;乙文作者准确把握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写。
C. 两篇文章语言精巧。甲文让人在作者看似清浅随意的记叙中渐渐积累对桃源的美好印象;乙文富于想像,虽然写的是静止的物件,但是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
D. 两篇文章主旨明确。甲文作者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详细介绍来证明对王叔远的评价——“技亦灵怪矣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默写古诗文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1)补写下列名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若三句都答,则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_________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
②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③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请在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或李白《送友人》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诗歌的颈联和尾联。(4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小题
沸腾的火锅,滋味绵长
彭薇
①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道:“先去扫扫雪,晌午我请你吃火锅。”作为一种应景菜肴,火锅一直是冬日的最佳搭档。中国的饮食文化脉络万千,你知道火锅的前世今生吗?不同流派有哪些各异的特点?
(1)_____________
②火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餐饮形式。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中国的火锅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凿考据,但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火锅的烧炉。2015年,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挖掘时,发现了类似火锅炉子的陪葬品。经过鉴定,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唐代末年,中国岭南地区会制作一种羹汤叫“不乃羹”,“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令极肥浓,漉去肉,进之葱姜,调以五味”,类似今日火锅汤料,然后“贮以盆器,置之盘中”。到了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还是一道“宫廷菜”。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就是火锅的爱好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必备火锅。
(2)_______________
③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独特的水土,也养出了一方的地道火锅。
④川渝一带的火锅讲究鲜香麻辣。这种风味的火锅适合巴蜀大地的潮湿气候,麻与辣的交汇使得川渝火锅“很热血”。食材各色各样,仿佛一切都能涮进火锅里。川渝火锅调料一般选用最基本的葱姜蒜和香油,这样才能搭配“重口味”的火锅味。烫菜也有规矩,先吃毛肚、鸭肠等食材,有个流传的“七上八下”烫法,这样烫出来的菜才最嫩。对于川渝人来说,火锅这种形式似乎是最好的朋友聚餐方式,符合川渝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⑤老北京火锅最讲究的是“涮”。吃老北京火锅,铜锅、木炭、清汤锅底、羊肉等搭配少不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涮”的效果。与川渝火锅的麻辣交替相比,老北京火锅的“涮羊肉”更讲究本味,肉片薄而匀,尤其是刚刚切好的手切鲜羊肉,在铜锅里一涮,鲜嫩的羊肉瞬间紧致。再配上麻酱蘸料、红腐乳等蘸料,以及现烤的芝麻烧饼,别有一番滋味。
⑥广东人喜爱海鲜火锅。对许多食客来说,它的汤底恬淡,口味平和,更显“素面朝天”,保留食材原味。有人比喻,广东的“打边炉”里,藏着海洋的壮阔。虾、蟹、花甲、鲜八爪鱼等各种海鲜,配上猪骨、枸杞等熬成的高汤,浓香而清鲜。
⑦上海作为“海纳百川”之都会,在餐饮方面显示了充分的包容性。19世纪以来,五湖四海的移民带来了各种饮食方式,其中就包括火锅。《申报》1893年12月13日刊发的一则启事提到了“什锦火锅”。1937年上海出版的《家庭》中就写道:冬至节边,松江四鳃鲈鱼最适合在火锅中烹食。锅中用鸡汤,另加冬笋片、火腿丝、冬菇、鲜蘑菇等作为点缀,待沸透,然后投入新鲜豆苗数茎以及刚剖杀之活鲈鱼数尾,一熟便吃,下酒尤佳。上海火锅改良南北两地火锅,形成了对上海人口味的风味。
⑧云南菌子火锅、贵州酸汤火锅、海南椰子鸡火锅……大江南北,火锅家族日益兴盛。
(3)____________
⑨中国人为何如此热爱火锅?学者易中天曾经这样解释:“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的深刻意义。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_______”;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_______”: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一种“_______”。
⑩可见,沸腾的火锅中,盛着流动的中国味道。热气鼎沸之间,又多了几分人情来往。“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些火锅爱好者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生活的释怀。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读来,不失为冬日发出的一份火锅“邀请函”。
10.围绕“火锅”,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小标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试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②段中加点词“初步”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请说明理由。
经过鉴定,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共60分)
迅哥儿归来,受到平桥村父老乡亲的优待,感受到乡邻们的淳朴友善;贺敬之归来,看见延安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对“母亲”延安永不泯灭的真情;大雁归来,带给我们春的消息,也带给我们联合的观念......
请以“归来”为题目,结合你的经历、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
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1--2题。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出郊
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注释:①拳:弯曲;②使君滩:再万州东二里江中。昔杨亮赶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没,故名。
两首诗均使用“白鹭”这一意象,但借此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写景讲究“动静相谐”,以下三句诗中哪一句与《出郊》中动静安排最相似?请做出判断并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A.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B.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C.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②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③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④署华阳时所为也。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⑤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千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⑥,可以应世,如孔子徽服主司城贞子⑦。时也。
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
【注】①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②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③舁(yú)夫:抬轿子的人。舁,抬。④别驾:明代州府副长官通判的别称。⑤严公:指严武。杜甫漂泊四川,依靠镇守成都的严武。⑥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遇事从容不迫。⑦司城贞子:春秋时陈国的大夫,死后尊为司城贞子。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皆浣花溪委也 委:水流所聚之处,下游。
B. 一亭树道左 树:树木。
C. 犹能择胜 胜:美好。
D. 迫暮趣归 趣:同“促”,急速。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远承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移步换景,在抒情上却不相同,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及现代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班级开展《经典常谈》阅读实践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小丽结合书中关于“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的介绍,对【实践运用】中几个字的造字类型做了辨析,请把结果写在指定位置。
【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7.根据你的阅读经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择以下哪种思维导图样式最合适?并说明选择理由。(提示:可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风清月白一草堂
杨雪
①一踏上川蜀之地,人就变得魂不守舍。无数耳熟能详的诗词像远古的风铃回荡在耳边,喧闹都市的大街小巷依稀辨得清司马相如的琴台和李白的酒肆。隔街就是陈子昂的读书台,我却抽不出时间去拜访,润物无声的春雨便夜夜敲打着我的惋惜。
②好在还有杜甫草堂。可以有一下午的时间细细流连,去悄悄贴近她敏感的心。
③成都人是爱杜甫的。他们以他们独有的方式爱了这位诗人一千多年。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万里桥西,百花潭边,都会有成群结对的男女老少游草堂,来陪伴一生寂寞的杜甫。草堂修缮得极好。杜甫在这草堂的四年光阴里写了二百多首诗,占了他全部诗作的六分之一,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曾激发过诗人的灵感。蜿蜒的“花径”,如烟的“水竹居”,野趣十足的“恰受航轩”使简简单单的山水忽然便有了动人的意境。
④暮春的成都温润如玉。缓缓走过草堂的角角落落,听得见历史的低语。蓊郁的树木遮天蔽日,呵护着草堂的精气神儿。没有比成都这样富庶繁华而又温和闲适的城市更适合疗养一颗颠沛流离的心灵,也没有比草堂这样朴素自然而又随意安适的居所更适合暂时忘却遥遥的思乡之情。从少年得意裘马轻狂到长安十年的报国无门,从残杯冷炙身处悲辛的世态炎凉到挈妇将雏举家逃遁的窘迫狼狈,杜甫多么盼望能有一处安放七尺之躯的家园!远离战乱的成都虽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但“舍南舍北皆春水”的茅屋毕竟可以让诗人在江畔独步寻花,享受一下久违的宁静与闲适。“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这样的图画在杜甫的一生中真正少见。柴门送客,水槛遣心,江亭坦腹……诗人坚硬的生命第一次疏朗得让人艳羡,无人赏识的痛苦,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月白风清的创作之夜暂时潜伏起来了。
⑤杜甫旺盛的创作使成都人无端获得了一笔财富。人们本希望他能呆得久一些,为成都留下更多的财富,然而,异乡为客的杜甫早已是归心似箭。草堂只能是他风尘仆仆的旅途中的驿站,这里也永远不可能是他最后的归宿。
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是杜甫在寂寂的暮春之夜发出的感喟。是的,成都不乏“邻家有酒邀皆去”的温暖,也有的是“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花蹊,但成都并不能让诗人“喜欲狂”,也无法让诗人“白日放歌”。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卖了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一刻也不愿在成都停留。直到生命最后,杜甫也没能如愿北归,但他却也没再回过四川。他宁愿四处流浪,甚至客死湘江,也没再停下奔波的脚步,找一处暂时栖息的草堂。
⑦杜甫曾有“名岂文章著,官司应老病休”的名句,学者对此的解释历来不一。有的认为杜甫是在自谦,意思是说,自己写诗本是随意而为,不值人们推崇,恐怕名实不符;另一种说法是杜甫在自嘲,大丈夫本应治国平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一世英名,而自己竟一直没有找到为国效劳实现理想的机会,只能以笔墨诗文虚度度一生,纵然再有虚名终究意难平!我以为,后者似乎更为合理,否则,又怎么解释杜甫一次又一次的漂泊?
⑧诗人的壮志难酬成就了那些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诗歌,我们也因此拥有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幸耶?不幸耶?草堂虽然没有挽住诗人的衣襟,但它为诗人蓄积了又一次勃发的力量,为诗人最终走向艺术的巅峰作出最后的准备。如果不曾读过杜甫在草堂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我们今天又怎能读懂那些苍凉雄浑的《秋兴八首》?
⑨离杜甫草堂不远,是武侯祠,安息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孔明,成都人在这两位古人的庇护下,优哉游哉地生活乐上千年,而且仍将意满心足地活下去,这真让人艳羡。
⑩落日的余晖给草堂抹上了一层橘红色的晕染,风很清,月亮初现了浅浅的乳白,一片宁静和谐,仿佛从未有过痛楚与寂寞。怪不得别人说,一定要在傍晚看最后一眼。杜甫的一生中,唯有夕阳西下时的草堂最美丽,那是诗人的味道。
(有删改)
“草堂只能是他风尘仆仆的旅途中的驿站,这里也永远不可能是他最后的归宿。”作为驿站的草堂对诗人杜甫的一生产生了那些影响?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1)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卖了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一刻也不愿在成都停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的壮志难酬成就了那些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诗歌,我们也因此拥有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幸耶?不幸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着重向我们叙说了作者拜访杜甫草堂的感受,第⑨自然段为何要提到武侯祠和诸葛孔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很多人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太妙了,请你说说题目《风清月白一草堂》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共12分)
1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对成都“迪士尼”事件,有哪些不同的评论?请阅读下面材料,简要概括。
一个名为诺米的说唱歌手在比赛中被淘汰,因对导师谢帝的评价不满,便自创歌曲表达态度。歌词中的“diss你”与“迪士尼”发音相近,网友便戏称诺米所录视频的地点——成都某小区楼下的健身场地为“成都迪士尼”。此事一出,众多网友纷纷前去打卡。
材料一:“这件事体现了年轻人追求自由、表达自我的态度,来这里打卡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存在。”
——网友“爱唱歌的鱼”
材料二:“别老盯着网上那些事,还是多关心自己的日子吧。”
——网友“瞎操心”
材料三:“我们这里是老小区,隔音效果很差,有时凌晨也能听到打卡的年轻人吵闹嬉笑,很崩溃。”
——小区住户
材料四:”在这一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积极采取限流、组织排队、耐心劝导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双方的矛盾。”
——《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请将下面文段空缺处补充完整,注意语言连贯。
_①______? 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氛围。早在东汉时期,说唱就已经在川渝盛行,东汉说唱俑便是其繁荣的见证。历经千年,川渝说唱不仅没有衰退, ② :有人唱着“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的童谣, ③ ,有人念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经验,这些话语都为说唱注入了鲜活的创作灵感。可见,川渝说唱 ④ ,也是一种幽默调侃,更是一种哲理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有同学想以“信天游”的形式表达对这一事件的想法,于是尝试写了以下诗句:
成都有个“迪士尼”,
网友闻声来这里。
众人打卡事势难挡,
说唱国潮起浪狂。
一波波人潮涌动,
一声声评议不同。
蜂围蝶阵春意闹,
有人说打卡是街头的喧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异样表达尽显发声之权,
不同声音彰显世界多元
请你结合上下文完成补写,要求:①使用“兴”的手法;②节内押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卷
1-4:BDCA 5-8:CBAA
9.(1)①青青子衿
②晓驾炭车辗冰辙
③缥缈孤鸿影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1)火锅的历史发展或前世今生或起源与发展
(2)火锅中的风土人情
(3)火锅中的中国文化
11.引用了老舍在名著《骆驼祥子》中关于火锅的句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火锅,与下文“火锅一直是冬日的最佳搭档”相互照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2.“初步”是指开始阶段的,不太完备的,是考古专家在开始阶段认定的研究结果,“初步”限定了这个研究成果认定的程度,或者不排除经过考古专家进一步研究鉴定,会有新的发现,这个结论可能会改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作文(略)
B卷
1.李诗借白鹭惊飞、秋夜凄寒之景,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不舍和对友人的担忧;杨诗通过描写白鹭忽然飞入青绿的秧苗丛中,白绿相映成趣,来表达对田园春景的喜爱。
2.B项。B项诗句通过写月明惊飞白鹭来表现月夜的静,是以动衬静;《出郊》以白鹭飞来的动衬托田园的静,也是以动衬静。
3.B
4.(1)过了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
(2)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
5.①《小石潭记》借景物写感受,含蓄地反映了柳宗元寂寞的处境,凄怆、衰怨的心情。
②本文直接抒发患难见知己的可贵并高度赞扬杜甫在穷愁奔走中择胜而居的浩荡豁达胸怀。(意对即可)
6.①指事字
②象形字
7.选择A,可以用树枝样式思维导图梳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将保尔放在中心,将朱赫来、冬妮亚、丽达等人分别放在四周辐射的分支处,再将人物关系、重要事件、性格特征等方面标注到各人物的分支中。这样就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相关事件和各自的性格特点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把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形象特点。
8.①让颠沛流离的诗人有了栖息之所;
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激发过诗人的灵感;
③它为诗人蓄积了又一次勃发的力量,为诗人最终走向艺术的巅峰作出最后的准备。
9.(1)“出卖”一词,贬词褒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露出异乡为客的杜甫早已是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即“还乡”的迫不及待的感情。
(2)对诗人而言,草堂为诗人蓄积了又一次勃发的力量,为诗人最终走向艺术的巅峰作出最后的准备,他的那些诗歌流传下来了,我们因此有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所以诗人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他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是历经艰险,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经常挨饿受冻,所以他又是不幸的。
10.①提到武侯祠和诸葛孔明是为了与草堂和杜甫进行对比、衬托。
②诸葛亮深得刘备信任,协助刘备天下三分,雄踞巴蜀;杜甫虽有凌云壮志、万丈豪情却无法得到君主的信任,最终落得四处漂泊,而成都只是驿站,他不愿在此停留;
③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一个忠君爱国,一个忧国忧民。不同时代,他们心中装的不只是个人的得失,更是一种家国情怀,而这一种情怀令人敬仰;
④杜甫、诸葛孔明都成就了成都,草堂、武侯祠成了成都的重要文化地标,因此也表达了作者对成都人的艳羡。
1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点明写作对象;
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诗人的人品如清风明月,而草堂是诗人精神品格的具象化,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
12.(1)体现了年轻人追求自由、表达自我的态度;理性看待网络热梗,多关注自身发展;打卡事件严重影响小区住户正常休息/日常生活;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
(2)①说唱为何在川渝如此兴盛?
②反而越来越流行
③有人说着“谢帝,谢帝,我要迪士尼 ”的rap /有人吼着“心里的花,我想要带你回家”的爆梗
④不仅是一种童年歌谣/童年记忆
(3)示例:花开风舞枝头笑,有人说打卡是自由的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