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7 20: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聪慧,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理解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机智”,导入新课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从《世说新语》中读到了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你们还记得是哪篇课文吗?
预设:《杨氏之子》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第21课《杨氏之子》,共同感受跨越千年的智慧妙答。
(板书课题)
(二)聚焦“机智”
1.引导回忆: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甚聪慧、机智、机敏、善对……
2.你觉得最能体现杨氏子“聪慧”的是哪一句?
引导归纳: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板书:甚聪慧)
追问:“聪慧”是什么意思?
预设:聪明、有智慧
3.哪句话还能够体现他“甚聪慧”呢?
(随机汇报)
二、品悟语言,对话“机智”
(一)任务一:探所想,解双关之趣。
1.要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就要把两个人的话联系起来看。
(出示关键句)
l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
l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还原心理——教学第四句
①引导思考:果盘中可能有桃子、李子、苹果等,孔君平为什么要选这杨梅来问呢?
展开想象,进行讨论。
预设:“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是一样的。
师:孔君平首选“杨梅”,正是因为它与杨氏子姓氏的读音相同一“杨氏子”与“杨梅”同为一个“杨”。一个“杨”字,构成了这场智慧对话的起点。
②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预设:我暗中把这两个搅在一起,看你这个小家伙怎么分得开。
进一步探究:“君家果”三字,是玩笑还是试探?
预设:君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表面上看,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句玩笑打趣。但细细品味,其中暗含着对孩童智慧的考量——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小神童会怎样应答。
③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想象:孔君平指的是什么?说“此是君家果”时,会是什么样的语气?
指名读
过渡:这种双重意味,正体现了文言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艺术。通过这样的层层剖析,谐音双关,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2)再次想象——引出第五句
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预设:居然把我们“杨氏”的“杨”和吃的“杨梅”的“杨”混为一谈,我给你找个动物做搭档,“孔雀”的“孔”和“孔氏”的“孔”也是一样的,嗯,我就把这两个“孔”放在一起……
(粘贴板书: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2.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这两句对话。
(二)任务二:析语言,品对答之妙
1.面对客人的玩笑,杨氏之子是怎么回应的?
学生汇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追问:应声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怎么样的情形?
预设:从“应声答曰”能看出孩子是马上就作出了回答的,从中能感受到他头脑聪明、反应很快。
2.演绎“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演绎过程
引导: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①: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玩笑,他不仅懂礼貌,还会听音。
预设②:既然能“应声答”,说明孩子马上听懂了“君家果”是在用姓氏打趣,马上把“孔雀”和客人的姓氏联系在了一起,巧妙地“将计就计”,可见他虽然年幼,但是思维十分敏捷。
(板书:有礼貌 会听音)
3.读懂“言外之意”
(1)引导学生思考:杨梅是不是“君家果”?孔雀又真的是“夫子家禽”吗?杨氏之子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因为没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鸟,所以杨梅也不是我杨家的果子。
教师点拨:杨氏之子听出了孔君平是在用姓氏打趣,所以也利用对方的姓氏予以反驳,将错就错,既不落下风,又巧妙有趣。
(板书:明察事理)
(2)对比语言效果
对比“孔雀非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这两个字能不能去掉呢?说说读了这两句话后有什么感受。
预设①:第一句显得有点生硬,第二句则比较幽默风趣。
预设②:用“未闻……”既涵盖质疑,不失幽默之余,既谐音双关,天然成对,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妙地反驳了对方。
追问:杨氏子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明白是非)
(3)对比称谓变化
①出示资料:孔君平是谁?古代的称呼有什么讲究?
追问:看完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用“夫子”避开了孔君平的“君”字,更显得孩子尊重客人、很有礼貌。所以课文开篇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是很有道理的。
②还有哪些文字可以提现杨氏之子的“甚聪慧”呢?
预设①:从“父不在,乃呼儿出”这句话可以看出:一般人到别人家里去,大人不在家的话,就会离去。孔君平不是这样,当大人不在家时,他就直接把杨氏之子叫出来,可见这个小孩子在他眼中是能够管事的。
预设②:从“为设果”可以看出。这是说杨氏之子主动摆上了水果招待客人,这说明他会做人,懂得待客之道。
(相机板书:知谦逊)
过渡: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非常懂礼貌,而蕴藏在其背后的是他能够明察事理,这也是为后面对话的产生做情节上和逻辑上的铺垫。杨氏之子的“聪慧”并不是在后面的对话中突然显现的,而是在“为设果”时就可见一斑。
(4)对比古今异义词
引导学生发现“家禽”这个古今异义词,对比古今意思的不同,迁移旧知“青春”“妻子”。
(相机板书:巧妙应对)
4.读出童趣
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强调制造风趣对话的要点进一步体会对话的风趣幽默和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如:表演对话、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男生女生对读、师生对读等。
(相机进行教学评价)
5.熟读成诵
(三)任务三:学类文,悟聪慧之因
1.类文阅读
思考:为什么这场对话能够流传千年?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需要补充《世说新语》中其他聪慧孩童的故事。
①回顾《王戎不取道旁李》
②引导思考,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不从众
③对比分析,杨氏子和王戎的聪明有什么不同?
王戎:善思
杨氏子:善对
2.小结课堂
师: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杨氏之子》的经典之处不仅在于语言的机巧,还在于其间蕴含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即“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核。
(四)任务四:练表达,习风趣之智
1.提问:孔君平听到这样的回答,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指名交流。
2.引导思考:如果水果里没有杨梅,孔君平可能会怎样开玩笑,杨氏子又会如何回答;如果来的是黄君平,杨氏子会怎样回应?
小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
3.总结课堂
杨氏子和孔君平的对话,是对传统文化中“礼”与“智”的完美诠释。面对长辈的调侃,杨氏子既不失恭敬之礼,又能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应答,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教养与智慧。同时,这也呼应了本单元的主题——“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通过这样的文化寻根,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还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信、从容应答的处世态度。
四、布置作业、提高“机智”
课后阅读《世说新语》中描写聪慧儿童的故事,和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甚聪慧
明察事理——懂礼貌
明白是非——会听音
巧妙应对——知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