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核心考点】2025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 史前时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核心考点】2025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 史前时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17 20: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核心考点 史前时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冠县二模)“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灌溉沟渠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稻作遗存;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石犁、木耒等农具,以及大型粮仓和窖穴。”上述材料共同说明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是(  )
A.手工业技术高度专业化
B.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C.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组织化
D.宗教仪式主导社会生活
2.(2025 海南)文物往往会以独特的方式诉说历史。下列文物共同反映出我国原始陶器(  )
A.源于南方劳动实践 B.蕴含丰富的儒学思想
C.证实早期国家诞生 D.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3.(2025 大渡口区校级一模)2020年河北尚义县的四台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陆续发现40多座古人类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址。另外,考古队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橡子皮壳和碳化的栗与黍,以及大量的石磨盘、磨棒和石铲,器物上还残留着淀粉粒。该考古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
A.长江流域文明 B.早期国家产生
C.原始农耕文明 D.阶级分化出现
4.(2025 大渡口区校级一模)如图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A.古代农业的发展 B.古代的冶铁技术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5.(2025 新兴县一模)在我国古老的传说中,有黄帝“造车以通九域,制衣裳而别贵贱,创文字以记万事”以及挖掘水井的传说。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无据,如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水井有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距今约4000年的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等。由材料可知,这些传说(  )
A.属于神话,毫无历史价值
B.能够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进步
C.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D.可以印证我国考古的全部发现
6.(2025 临清市二模)考古人员在一处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猪、狗、牛等家畜的骨骼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石斧、石镰等农具。根据这些考古发现推断,该遗址居民(  )
A.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
B.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C.从事农业生产并饲养家畜
D.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
7.(2025 阿勒泰地区二模)陕西西安东部发现了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陶罐、陶盆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还发现了粟等粮食作物遗迹。该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8.(2025 玄武区一模)某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甚至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此发现有助于了解(  )
A.原始农业发展 B.部落联盟建立
C.阶级分化明显 D.早期国家产生
9.(2025 重庆模拟)如表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间 地点 内容
距今约8000年 河南舞阳 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
距今约9000年 河南郑州 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
距今约1万年 湖南道县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距今约1万年 浙江浦江 上山遗址出土碳化稻米
A.源远流长、多地发祥 B.南稻北粟、自然生长
C.起源单一、出自中原 D.磨制农具、技术先进
10.(2025 连州市校级二模)通过对史前工具的微痕研究发现,中国史前古人类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生产工具,很少有用于战争的工具。这说明中国远古居民(  )
A.勤劳勇敢,热爱和平 B.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勤俭节约,助人为乐
11.(2025 市中区二模)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在农业上以种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绘有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12.(2025 工业园区一模)在苏州吴江龙南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沾有水稻基因的石犁、石刀等器具,还出土了渔猎用的石球、骨镞、网坠等工具。这些文物说明当时的先民(  )
A.能够生产食物 B.实现自给自足
C.依赖采集为生 D.进入阶级社会
13.(2025 深圳一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古城外有三处人工堆积的大型祭坛。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组织调动能力较强
B.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C.黄河流域进入文明社会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14.(2025 上城区一模)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迄今其已经出土多个人类头骨化石,这可以实证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下列遗址中有同样实证价值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遗址
15.(2025 建邺区一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
A.早期人类出现 B.原始农业兴起
C.阶级分化明显 D.封建时代开启
16.(2025 长春一模)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17.(2025春 肥西县期中)《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写道,“以农为本的居住和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此后大规模政治组织建构的基础,也成为家国一体政治理念的重要基础”。由此可知,与该基础最为符合的出土文物是(  )
A.牙齿化石 B.用火遗迹 C.水稻遗存 D.贝壳饰品
18.(2025 苏州模拟)北京周口店遗址共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这些文化遗存属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19.(2025 南山区二模)考古学者已发掘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的两颗门齿化石、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的完整头骨化石、湖北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的3个头骨化石,同时发现他们都已经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这说明(  )
A.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数量最丰富
B.中国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
C.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D.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找到了实证
20.(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考古发现为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可靠依据。如图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学会饲养家禽家畜 B.兴起发展原始农业
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中考核心考点 史前时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冠县二模)“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灌溉沟渠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稻作遗存;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石犁、木耒等农具,以及大型粮仓和窖穴。”上述材料共同说明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是(  )
A.手工业技术高度专业化
B.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C.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组织化
D.宗教仪式主导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和陶寺都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遗址的水利系统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稻作遗存说明粮食生产规模大;陶寺遗址的石犁、木耒等农具能够提升耕作效率,粮仓和窖穴体现粮食储存的系统化管理。题干材料共同说明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组织化。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涉及手工业技术高度专业化,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排除B;题干材料没涉及宗教,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和陶寺都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共同说明原始农耕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组织化。
2.(2025 海南)文物往往会以独特的方式诉说历史。下列文物共同反映出我国原始陶器(  )
A.源于南方劳动实践 B.蕴含丰富的儒学思想
C.证实早期国家诞生 D.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分析】考查中国古代的陶器。
【解答】A.材料未体现陶器源于南方劳动实践,排除A项。
B.材料未涉及儒学思想,排除B项。
C.材料未体现早期国家诞生,排除C项。
D.根据材料“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山西襄汾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彩陶盆、土陶盆彩绘龙纹陶盘都是陶器,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中国古代陶器的相关知识。
3.(2025 大渡口区校级一模)2020年河北尚义县的四台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陆续发现40多座古人类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址。另外,考古队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橡子皮壳和碳化的栗与黍,以及大量的石磨盘、磨棒和石铲,器物上还残留着淀粉粒。该考古发现可以用来研究(  )
A.长江流域文明 B.早期国家产生
C.原始农耕文明 D.阶级分化出现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长江流域文明,与半地穴式房址不符,而半地穴式房址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相关,排除A项;
B.早期国家产生是指夏朝开始确立了一套奴隶制国家机器,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B项;
C.根据题干信息“陆续发现40多座古人类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址。......器物上还残留着淀粉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考古发现可以用来研究原始农耕文明,C项正确;
D.阶级分化是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出现,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到一小部分人的手中.从而导致了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而生产资料的占有多少不同又造成了他们利益需求的不同,导致阶级的分化,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2025 大渡口区校级一模)如图是某校同学举办的图片展。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A.古代农业的发展 B.古代的冶铁技术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两汉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原始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制农具,汉代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三者都是农具,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展。故A正确;骨耜是骨制农具,与冶铁技术无关,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图片不能反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两汉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5.(2025 新兴县一模)在我国古老的传说中,有黄帝“造车以通九域,制衣裳而别贵贱,创文字以记万事”以及挖掘水井的传说。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无据,如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水井有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距今约4000年的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等。由材料可知,这些传说(  )
A.属于神话,毫无历史价值
B.能够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进步
C.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形成
D.可以印证我国考古的全部发现
【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黄帝‘造车以通九域,制衣裳而别贵贱,创文字以记万事’以及挖掘水井的传说”可知,这些传说能够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进步。故B符合题意;属于神话,毫无历史价值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这些传说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C;可以印证我国考古的全部发现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这些传说能够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进步。
6.(2025 临清市二模)考古人员在一处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猪、狗、牛等家畜的骨骼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石斧、石镰等农具。根据这些考古发现推断,该遗址居民(  )
A.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
B.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C.从事农业生产并饲养家畜
D.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考古人员在一处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猪、狗、牛等家畜的骨骼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石斧、石镰等农具”可知,发现了猪、狗、牛等家畜的骨骼化石说明该遗址居民会饲养家畜;出土了石斧、石镰等农具反映该遗址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该遗址居民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该遗址居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该遗址居民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该遗址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并饲养家畜。
7.(2025 阿勒泰地区二模)陕西西安东部发现了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陶罐、陶盆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还发现了粟等粮食作物遗迹。该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故D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地区,排除AB;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半坡遗址。
8.(2025 玄武区一模)某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甚至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此发现有助于了解(  )
A.原始农业发展 B.部落联盟建立
C.阶级分化明显 D.早期国家产生
【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甚至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可知,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现象有助于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与部落联盟建立、阶级分化明显、早期国家产生无关,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有助于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
9.(2025 重庆模拟)如表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间 地点 内容
距今约8000年 河南舞阳 贾湖遗址“野大豆”遗存
距今约9000年 河南郑州 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
距今约1万年 湖南道县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距今约1万年 浙江浦江 上山遗址出土碳化稻米
A.源远流长、多地发祥 B.南稻北粟、自然生长
C.起源单一、出自中原 D.磨制农具、技术先进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原始农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河南舞阳”“河南郑州”“湖南道县”“浙江浦江”“野大豆”“石镰、石铲”“稻谷”“碳化稻米”以及时间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起源多地,源远流长,故A正确;
B.题干未涉及粟,无法得知南稻北粟的格局,故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起源多地,在中原和南方地区都有分布,故C错误;
D.题干只涉及“裴李岗文化石镰、石铲”,无法得知其它三处遗址,以偏概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中国原始农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0.(2025 连州市校级二模)通过对史前工具的微痕研究发现,中国史前古人类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生产工具,很少有用于战争的工具。这说明中国远古居民(  )
A.勤劳勇敢,热爱和平 B.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勤俭节约,助人为乐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的演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基本上都是生产工具,很少有用于战争的工具”可知,材料反映了远古居民勤劳勇敢,热爱和平。故A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中国远古居民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远古居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中国远古居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的演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了远古居民勤劳勇敢,热爱和平。
11.(2025 市中区二模)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在农业上以种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绘有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仰韶文化、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得名。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故B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都位于长江流域,排除AD;大汶口遗址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排除C。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仰韶文化、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半坡遗址属于韶文化。
12.(2025 工业园区一模)在苏州吴江龙南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沾有水稻基因的石犁、石刀等器具,还出土了渔猎用的石球、骨镞、网坠等工具。这些文物说明当时的先民(  )
A.能够生产食物 B.实现自给自足
C.依赖采集为生 D.进入阶级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苏州吴江龙南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沾有水稻基因的石犁、石刀说明先民能够种植水稻进行农业生产,这是生产食物的一种方式;渔猎用的工具则表明他们也会通过渔猎获取食物。这些文物说明当时的先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生产食物。A项正确;题干仅能体现先民有多种获取食物的方式,不能明确他们实现了自给自足,排除B;采集只是古代人们获取食物的一种方式,题干中还有农耕和渔猎的工具,并非依赖采集为生,排除C;进入阶级社会一般是以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等因素为标志,仅从这些生产生活工具不能判定先民进入了阶级社会,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苏州吴江龙南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文物说明当时的先民能够生产食物。
13.(2025 深圳一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古城外有三处人工堆积的大型祭坛。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组织调动能力较强
B.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C.黄河流域进入文明社会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良渚古城中出现了规模较大、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统一建设的建筑,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组织调动能力较强。故A符合题意;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代表了早期国家初步形成,排除B;陶寺遗址是黄河流域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良渚文化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调动能力,未体现阶级分化,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当时社会组织调动能力较强。
14.(2025 上城区一模)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迄今其已经出土多个人类头骨化石,这可以实证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下列遗址中有同样实证价值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故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排除B;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C;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
15.(2025 建邺区一模)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
A.早期人类出现 B.原始农业兴起
C.阶级分化明显 D.封建时代开启
【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可知,随葬品差异明显反映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和财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早期人类出现,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当时原始农业兴起,排除B;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
16.(2025 长春一模)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故A符合题意;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如河姆渡、半坡文化),排除B;青铜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排除C;铁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可以看到打制石器。
17.(2025春 肥西县期中)《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写道,“以农为本的居住和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此后大规模政治组织建构的基础,也成为家国一体政治理念的重要基础”。由此可知,与该基础最为符合的出土文物是(  )
A.牙齿化石 B.用火遗迹 C.水稻遗存 D.贝壳饰品
【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以农为本的居住和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家国一体政治理念的重要基础”可知,相关文物应与原始农耕生活具有高度关联性,水稻遗存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ABD都与原始农耕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题干材料相符的是水稻遗存。
18.(2025 苏州模拟)北京周口店遗址共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这些文化遗存属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故A符合题意;距今约1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B;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奴隶社会开始,排除C;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19.(2025 南山区二模)考古学者已发掘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的两颗门齿化石、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的完整头骨化石、湖北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的3个头骨化石,同时发现他们都已经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这说明(  )
A.中国古人类化石的数量最丰富
B.中国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
C.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D.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找到了实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湖北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考古学者发掘出他们的化石,并且发现他们能制作和使用工具,这些考古发现为中华大地存在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证据,D符合题意。题干仅仅列举了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湖北郧县人的化石情况,并没有将中国古人类化石数量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全面比较,所以不能得出中国古人类化石数量最丰富的结论,A错误。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中国发现的这些化石是世界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也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在时间上进行对比,B错误。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此时原始农业还未产生,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5 沙坪坝区校级模拟)考古发现为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可靠依据。如图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学会饲养家禽家畜 B.兴起发展原始农业
C.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D.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信息“陕西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山西临汾回旋勾连纹陶盆”“山东日照 蛋壳黑陶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手工业发展,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故C符合题意;饲养家禽家畜与题干信息中反映的陶器制作没有联系,排除A;题干信息反映的陶器制作不能反映原始农业发展情况,排除B;题干信息反映的陶器制作不能推断出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如图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