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核心考点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春 安徽期中)很多经历病毒入侵感染后活下来的美洲土著人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一些人转而开始相信欧洲牧师,一些人开始“勇气全失,表情沮丧”,就像中世纪“黑死病”时期的欧洲人那样。这体现出( )
A.疾病传播影响了美洲文化的重构
B.印第安人对病毒的认识趋于理性
C.黑奴贸易造成了美洲的生态失衡
D.病毒肆虐严重破坏美洲经济发展
2.(2025春 湖北期中)16世纪80年代,巴西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每座糖厂的平均年产量达到130吨。17世纪初,巴西每年输出蔗糖达2万吨,占欧洲蔗糖市场的80%,收入占葡萄牙国王总收入的40%。这体现了,葡萄牙( )
A.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殖民扩张的剥削本质
C.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D.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3.(2025春 齐齐哈尔期中)下表所示为1844~1854年美国华工的统计情况。这折射出( )
时间 船籍 开出港 到达港 装船人数 到岸人数 途中死亡人数 死亡率
1844 美国 澳门 旧金山 613 443 170 28%
1851 法国 香港 旧金山 1000 0 1000 100%
1852 英国 厦门 旧金山 410 60 350 85%
1854 美国 香港 旧金山 500 400 100 20%
A.华工在贩运途中遭遇严重的迫害
B.列强侵华引发大规模海外移民
C.工业革命使美国劳动力极度匮乏
D.清政府近代维权意识尚未产生
4.(2025春 丽水期中)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调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争端,裁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为界(即“教皇子午线”),划分两国势力范围.次年,两国又通过《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将该线西移270里格,这一事件( )
A.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体现了西葡两国对殖民利益的瓜分
C.彻底消除了西葡两国的殖民矛盾
D.标志着教皇权威达到中世纪顶峰
5.(2025春 宁德期中)1531年,荷兰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交易商品以葡萄牙香料、英国羊毛、波罗的海谷物及美洲白银等实物为主。160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专注于大宗农产品交易,采用标准化合约和公开竞价,引入“期货”模式。材料可用于说明荷兰( )
A.海外市场得到不断拓展
B.主导全球贸易形式的变革
C.传统农业具有竞争优势
D.推动了欧洲商业模式变化
6.(2025春 浙江期中)如图是三角贸易的示意图,对此历史事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
B.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C.使非洲的劳动力大量流失
D.客观上推动了美洲的开发
7.(2025 江西一模)如图是1870年6月13日美国《哈泼斯周刊》刊登的漫画《“华工彗星”》。漫画中的中国劳工像一颗炽热的彗星,横穿天空,地面上是对其“感兴趣”的多个党派在对准、凝视着“华工彗星”,而工人们则对其显示出敌意。该漫画折射出赴美华工( )
A.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
B.带来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
C.严重激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D.为美国经济开发注入活力
8.(2025 天津模拟)18世纪,英法两国在北美拥有大量殖民地,法国商人常常深入美洲腹地收购银狐皮、水獭皮拿回法国去卖。而英国人则喜欢进行生产性开发,在北美沿海地区种植小麦、南部地区种植甘蔗、棉花等。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英法殖民地的自然资源的差异
B.英法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C.对北美殖民地的重视程度不同
D.法国没有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
9.(2025 合肥模拟)下表为15—19世纪美洲地区居民结构变化情况(估值)下列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00% 0.00% 0.00% 100.00%
1570年 1.37% 2.42% 0.25% 96.06%
1650年 6.42% 8.95% 5.70% 80.65%
1852年 7.77% 14.47% 36.84% 48.39%
A.三角贸易是原住民人口衰减的根源
B.殖民扩张引发社会人文环境剧变
C.国际贸易促进区域人口结构的优化
D.新航路开辟消除了各洲间的隔阂
10.(2025春 湖南期中)15世纪初,欧洲人关于中亚、东亚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知甚少,不知道有美洲及澳大利亚。16世纪,欧洲人已摸清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非洲的整个轮廓以及南亚和东亚的海岸。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知识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的开展 D.早期殖民扩张
11.(2025 长沙校级模拟)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 )
A.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12.(2025春 清远期中)据《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记载:“哥伦布发现美洲……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推动美洲地区开发
B.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
C.推动工业革命兴起
D.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13.(2025春 丽水期中)1760年,英国夺取法属加拿大后试图同化当地法裔居民和土著人,遭到后者抵抗,1774年,英国颁布《魁北克法案》,将划出的印第安人地区重新恢复原状;英国刑法与法国民法并用;承认天主教为魁北克省官方宗教;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这使得该地区( )
A.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状态
B.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地区和民族文化
C.混血人种成为当地最大族群
D.不同民族间文化认同问题妥善解决
14.(2025春 潍坊期中)1836年,东印度公司最高理事会高级官员麦考莱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不可能再完全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我相信若能继续推行我们的教育政策,孟加拉就不再有偶像崇拜,不再需要宗教传播和宗教干预。”据此可知,英国推广英语教育意在( )
A.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
B.瓦解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C.提高印度的国民素养
D.搭建英印文化交流桥梁
15.(2025春 邵东市校级期中)克里奥尔人指的是拉美的土生白人。17世纪后期,西班牙王室采取卖官鬻爵的办法收敛钱财。购买这些殖民地官职的就是富裕起来的克里奥尔人,到18世纪中期,他们在殖民地法官中占四成,还在市镇议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地区意识也日益增强。据此可知( )
A.西班牙与殖民地的联系加强
B.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隐藏着危机
C.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土生白人掌握了拉美的自治
16.(2025春 天津期中)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齐齐哈尔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有了友好交流。郑和下西洋后,移居东南亚地区进行经商的华人迅速增加,“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法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法民)立约为凭……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法国)船只,毫无禁阻。”1866年,英、法两国与清政府又分别签订招工条约,对移民的目的地和劳动年限等内容做了规定。
清朝政府还发表了“(清政府)对于自由移民,即自愿自费离开中国迁往外国的中国国民,概不阻止”等声明作为条约附件。在移民东南亚的人群中,不乏闽粤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且闽粤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如1851~1908年,广东台山县发生14次水灾、4次地震、7次台风、2次大旱、4次瘟疫和5次饥荒。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华侨具有浓重的乡土情怀,陈启沅等华侨于1872年在广东南海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蒸汽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而“黄花岗起义72烈士,其中29人是东南亚华侨”。
——摘编自陈雪晶《晚清华工移民东南亚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影响。
期末核心考点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春 安徽期中)很多经历病毒入侵感染后活下来的美洲土著人认为,他们的守护神抛弃了自己,一些人转而开始相信欧洲牧师,一些人开始“勇气全失,表情沮丧”,就像中世纪“黑死病”时期的欧洲人那样。这体现出( )
A.疾病传播影响了美洲文化的重构
B.印第安人对病毒的认识趋于理性
C.黑奴贸易造成了美洲的生态失衡
D.病毒肆虐严重破坏美洲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美洲土著因病毒感染失去对传统守护神的信仰,部分人转向欧洲宗教(如基督教),或陷入精神沮丧。这一现象反映了疾病冲击下,原有文化信仰体系被动摇,新的文化元素(欧洲宗教)开始渗透,导致文化结构发生改变,符合“文化重构”的内涵;
B.材料中土著将病毒归因于“守护神抛弃”或陷入消极情绪,体现的是基于传统信仰的非理性解释,而非科学理性的认知(如对病毒传播机制的理解)。此选项与材料中“相信欧洲牧师”“勇气全失”的描述矛盾;
C.黑奴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人口结构变化(如非洲人口被强制迁移至美洲)和劳动力重组,与“生态失衡”(如物种灭绝、环境破坏)无直接关联。题干核心是病毒对土著精神信仰的冲击,与黑奴贸易无关;
D.题干聚焦于土著的精神信仰危机(如宗教转向、情绪低落),未提及农业生产停滞、贸易衰退等经济层面的破坏。选项内容偏离材料主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5春 湖北期中)16世纪80年代,巴西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每座糖厂的平均年产量达到130吨。17世纪初,巴西每年输出蔗糖达2万吨,占欧洲蔗糖市场的80%,收入占葡萄牙国王总收入的40%。这体现了,葡萄牙( )
A.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殖民扩张的剥削本质
C.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D.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分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早期殖民扩张。
【解答】据题干“17世纪初,巴西每年输出蔗糖达2万吨……国王总收入的40%”可知,这一时期巴西生产的大量蔗糖流入欧洲市场,增加了葡萄牙国王的收入,结合所学早期殖民扩张中,葡萄牙在巴西等地建立大量种植园,掠夺巨额财富可知,巴西蔗糖的出口体现了葡萄牙殖民扩张中的剥削本质,B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了葡萄牙在巴西这一处殖民地的信息,不足以证明其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排除A项;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与材料时间“17世纪”不符,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葡萄牙经济构成,无法体现葡萄牙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5春 齐齐哈尔期中)下表所示为1844~1854年美国华工的统计情况。这折射出( )
时间 船籍 开出港 到达港 装船人数 到岸人数 途中死亡人数 死亡率
1844 美国 澳门 旧金山 613 443 170 28%
1851 法国 香港 旧金山 1000 0 1000 100%
1852 英国 厦门 旧金山 410 60 350 85%
1854 美国 香港 旧金山 500 400 100 20%
A.华工在贩运途中遭遇严重的迫害
B.列强侵华引发大规模海外移民
C.工业革命使美国劳动力极度匮乏
D.清政府近代维权意识尚未产生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口迁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华工在被贩运途中的遭遇,是极其痛苦的,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入美的华工,并未反映“大规模海外移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差距,无法体现其“劳动力极度匮乏”,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清政府近代维权意识是否产生,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口迁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5春 丽水期中)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调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争端,裁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为界(即“教皇子午线”),划分两国势力范围.次年,两国又通过《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将该线西移270里格,这一事件( )
A.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体现了西葡两国对殖民利益的瓜分
C.彻底消除了西葡两国的殖民矛盾
D.标志着教皇权威达到中世纪顶峰
【分析】本题考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教皇裁定“教皇子午线”以及西葡两国通过条约划分势力范围,体现了两国对殖民利益的瓜分,B选项正确;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选项错误;
“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西葡两国在殖民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不可能通过这一方式彻底消除,C选项错误;
中世纪教皇权威的顶峰是在13世纪左右,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学生需了解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
5.(2025春 宁德期中)1531年,荷兰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交易商品以葡萄牙香料、英国羊毛、波罗的海谷物及美洲白银等实物为主。160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专注于大宗农产品交易,采用标准化合约和公开竞价,引入“期货”模式。材料可用于说明荷兰( )
A.海外市场得到不断拓展
B.主导全球贸易形式的变革
C.传统农业具有竞争优势
D.推动了欧洲商业模式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荷兰殖民扩张,要求依据材料“160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专注于大宗农产品交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荷兰1531年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和1608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成立,采用了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反映了荷兰在商业领域的发展和变革,这对欧洲原有的商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
海外市场的拓展是指参与商业贸易范围的扩大,更多新地区参与世界贸易活动,虽然交易商品来自不同地区,但材料反映的是在荷兰国内开展的商业贸易、商品交易所,排除A项;
荷兰新的商业模式会对世界贸易形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主导”说法夸张,排除B项;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专注于大宗农产品交易,这只能说明荷兰在农产品交易方面有创新,不能体现农产品是来自本国还是其他国家,荷兰传统农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荷兰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6.(2025春 浙江期中)如图是三角贸易的示意图,对此历史事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
B.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C.使非洲的劳动力大量流失
D.客观上推动了美洲的开发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贸易,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三角贸易中,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获取大量金银等财富运回欧洲,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A选项理解正确,排除A;
三角贸易主要是将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为美洲种植园经济等提供劳动力,而不是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欧洲工业革命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本国圈地运动等产生的失地农民等,该选项理解错误,故选B;
三角贸易大量掳掠非洲黑人,使非洲的劳动力大量流失,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C选项理解正确,排除C;
黑奴被运到美洲后,在种植园、矿山等地劳作,客观上推动了美洲的开发,D选项理解正确,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贸易,学生需了解三角贸易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影响。
7.(2025 江西一模)如图是1870年6月13日美国《哈泼斯周刊》刊登的漫画《“华工彗星”》。漫画中的中国劳工像一颗炽热的彗星,横穿天空,地面上是对其“感兴趣”的多个党派在对准、凝视着“华工彗星”,而工人们则对其显示出敌意。该漫画折射出赴美华工( )
A.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
B.带来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
C.严重激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D.为美国经济开发注入活力
【分析】本题考查了华工,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美国工人阶级对资本家剥削与压迫的反抗渐趋激烈,这导致美国本土劳动力价格上涨,而华工因不平等条约等原因,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上价格低廉,这一方面对美国当地工人罢工等形式的工人运动产生了冲击,引发工人对华工的“敌意”,另一方面为美国资本家带来了廉价劳动力,客观上为美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D项正确;美国政府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从漫画中可看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华工,因此在当时赴美华工的到来不会加剧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美国阶级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在华工进入美国之前,美国本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就已经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华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工人阶级内部的竞争,但不是美国阶级矛盾产生和激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5 天津模拟)18世纪,英法两国在北美拥有大量殖民地,法国商人常常深入美洲腹地收购银狐皮、水獭皮拿回法国去卖。而英国人则喜欢进行生产性开发,在北美沿海地区种植小麦、南部地区种植甘蔗、棉花等。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英法殖民地的自然资源的差异
B.英法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C.对北美殖民地的重视程度不同
D.法国没有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解题关键信息是“而英国人则喜欢进行生产性开发,在北美沿海地区种植小麦、南部地区种植甘蔗、棉花等”。
【解答】A.资源差异并不大,都是在北美建立的根据地,排除;
B.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法国侧重于掠夺殖民地的奢侈品,而英国则倾向于进行开发生产,这种差异主要源自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确;
C.两国对北美殖民地都比较重视,排除;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否不是最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2025 合肥模拟)下表为15—19世纪美洲地区居民结构变化情况(估值)下列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00% 0.00% 0.00% 100.00%
1570年 1.37% 2.42% 0.25% 96.06%
1650年 6.42% 8.95% 5.70% 80.65%
1852年 7.77% 14.47% 36.84% 48.39%
A.三角贸易是原住民人口衰减的根源
B.殖民扩张引发社会人文环境剧变
C.国际贸易促进区域人口结构的优化
D.新航路开辟消除了各洲间的隔阂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白人、黑人、混血人种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而原住民比例急剧下降,这充分表明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原本的人口结构,引发社会人文环境剧变,B项正确;三角贸易主要导致黑人比例上升,但原住民衰减的主因是殖民者的屠杀、疾病和压迫,根源在于殖民扩张而非三角贸易本身,排除A项;表格中混血人口增长是殖民统治下的被动结果,而非国际贸易带来的主动优化,且原住民锐减反映人口结构的恶化而非优化,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洲联系,但殖民掠夺和种族压迫反而强化了隔阂,如欧洲对美洲的统治和奴隶制并未消除矛盾,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5春 湖南期中)15世纪初,欧洲人关于中亚、东亚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知甚少,不知道有美洲及澳大利亚。16世纪,欧洲人已摸清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非洲的整个轮廓以及南亚和东亚的海岸。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知识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的开展 D.早期殖民扩张
【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从15世纪到16世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全面,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开辟了新航路,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B项正确;
地理知识的丰富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之一,不是推动人们视野开阔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
三角贸易的开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C项;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所以早期殖民扩张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5 长沙校级模拟)1880﹣1920年代,法国宣称为推动文明进步,在非洲修建了圣路易、达喀尔﹣库里克罗等铁路。铁路修建期间,超过20万非洲劳工被强制征调,死亡率高达40%。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在铁路沿线开设学校,“土著儿童必须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这些行动主要体现了( )
A.交通教育改造的进步性
B.民族解放的艰难性
C.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
D.殖民主义的破坏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修建铁路是为了加强对非洲的经济掠夺,同时,传教士通过开设学校强制非洲儿童学习法语和基督教教义,进行文化侵略,以消除非洲本土文化,培养对法国文化认同的人,便于更好地实施殖民统治。经济侵略为文化侵略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营造有利环境,两者相互配合,体现了经济文化侵略的协同性,C项正确;
法国在非洲修建铁路和开设学校的行为,表面上看带来了交通的改善和教育的发展,但实际上这些举措是为了服务于其殖民统治,排除A项;
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法国的殖民侵略行为,没有直接涉及非洲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内容,排除B项;
D选项只强调了破坏性,没有体现出经济侵略与文化侵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作用,解读不够全面准确,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春 清远期中)据《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记载:“哥伦布发现美洲……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推动美洲地区开发
B.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
C.推动工业革命兴起
D.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掠夺与开发,客观上带来了技术和文化交流,但题干重点强调美洲资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而非美洲自身开发,故非核心观点;
B.题干明确指出,美洲的金银、物质财富及移民垦殖区加速了西方资本积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及思想解放运动,均围绕“资本主义发展”展开,是题干核心结论;
C.题干提到“英国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说明美洲资源是工业革命的条件之一,但工业革命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选项范围较窄;
D.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早于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时间逻辑矛盾,题干“思想解放运动”更可能指启蒙运动,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5春 丽水期中)1760年,英国夺取法属加拿大后试图同化当地法裔居民和土著人,遭到后者抵抗,1774年,英国颁布《魁北克法案》,将划出的印第安人地区重新恢复原状;英国刑法与法国民法并用;承认天主教为魁北克省官方宗教;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这使得该地区( )
A.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状态
B.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地区和民族文化
C.混血人种成为当地最大族群
D.不同民族间文化认同问题妥善解决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的殖民扩张。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将划出的印第安人地区重新恢复原状;英国刑法与法国民法并用;承认天主教为魁北克省官方宗教;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这使得该地区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地区和民族文化,B项正确;
英国做法使得该地区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地区和民族文化,未体现该地区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状态,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人种数量比较,不能得出“混血人种成为当地最大族群”的结论,排除C项;
“不同民族间文化认同问题妥善解决”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5春 潍坊期中)1836年,东印度公司最高理事会高级官员麦考莱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不可能再完全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我相信若能继续推行我们的教育政策,孟加拉就不再有偶像崇拜,不再需要宗教传播和宗教干预。”据此可知,英国推广英语教育意在( )
A.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
B.瓦解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C.提高印度的国民素养
D.搭建英印文化交流桥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解题关键信息是“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不可能再完全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我相信若能继续推行我们的教育政策,孟加拉就不再有偶像崇拜,不再需要宗教传播和宗教干预”。
【解答】A.根据材料“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不可能再完全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我相信若能继续推行我们的教育政策,孟加拉就不再有偶像崇拜,不再需要宗教传播和宗教干预”分析可知,材料中英国对在印度进行英语教育,意在瓦解印度的民族文化和凝聚力,进而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正确;
B.此时并未发生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排除;
C.提升国民素质不是英国的主观意图,排除;
D.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5.(2025春 邵东市校级期中)克里奥尔人指的是拉美的土生白人。17世纪后期,西班牙王室采取卖官鬻爵的办法收敛钱财。购买这些殖民地官职的就是富裕起来的克里奥尔人,到18世纪中期,他们在殖民地法官中占四成,还在市镇议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地区意识也日益增强。据此可知( )
A.西班牙与殖民地的联系加强
B.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隐藏着危机
C.拉美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土生白人掌握了拉美的自治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解题关键信息是“到18世纪中期,他们在殖民地法官中占四成,还在市镇议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地区意识也日益增强”。
【解答】A.材料强调克里奥尔人势力的增长威胁殖民者的统治,而非加强其联系,排除;
B.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实力强大的克里奥尔人,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力,并且地区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殖民地的土生白人受到殖民者的歧视和打压。因此克里奥尔人势力的增长势必威胁殖民者的统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隐藏着危机,正确;
C.材料只涉及克里奥尔人的情况,“普遍觉醒”说法有误,排除;
D.此时拉美地区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土生白人未掌握自治权,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2025春 天津期中)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图中位置可知,丙地是欧洲,甲地是北美洲。15—19世纪欧洲人大规模移居北美,属于主动移民,主要目的在于殖民扩张,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9世纪,北美洲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人口移入地,排除A项;南美洲这期间也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其他洲的人口移入地,排除B项;这期间,非洲人口通过三角贸易大量移出到美洲,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齐齐哈尔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有了友好交流。郑和下西洋后,移居东南亚地区进行经商的华人迅速增加,“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法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法民)立约为凭……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法国)船只,毫无禁阻。”1866年,英、法两国与清政府又分别签订招工条约,对移民的目的地和劳动年限等内容做了规定。
清朝政府还发表了“(清政府)对于自由移民,即自愿自费离开中国迁往外国的中国国民,概不阻止”等声明作为条约附件。在移民东南亚的人群中,不乏闽粤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且闽粤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如1851~1908年,广东台山县发生14次水灾、4次地震、7次台风、2次大旱、4次瘟疫和5次饥荒。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华侨具有浓重的乡土情怀,陈启沅等华侨于1872年在广东南海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蒸汽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而“黄花岗起义72烈士,其中29人是东南亚华侨”。
——摘编自陈雪晶《晚清华工移民东南亚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有了友好交流。郑和下西洋后,移居东南亚地区进行经商的华人迅速增加”可得出,历史渊源;根据材料“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准许华民出口……清政府声明不阻止自由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华工出国,可得出,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求;通过条约合法化华工输出,故法律制度允许华工出国;根据材料“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并结合所学知识晚清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可得出,人地矛盾尖锐;结合所学可知,苛捐杂税繁多;根据材料“广东台山县1851﹣1908年多次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可得出,自然灾害多发;根据材料“陈启沅等华侨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华侨资本回流推动民族工业,可得出,东南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蒸汽轮船普及、苏伊士运河开通,可得出,交通条件改善。
(2)影响:根据材料“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可得出,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黄花岗起义72烈士中29人为东南亚华侨”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革命活动倚重海外华侨,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华工参与东南亚铁路、种植园建设,可得出,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华侨具有浓重乡土情怀”可得出,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故答案为:
(1)原因:历史渊源;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求;法律制度允许华工出国;人地矛盾尖锐;自然灾害多发;苛捐杂税繁多;交通条件改善;东南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
(2)影响: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殖民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