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安徽地区)
一.文言文阅读(共25小题)
1.(2023春 巢湖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亭亭净植
④陶后鲜有闻
⑤宜乎众矣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甲】【乙】两篇短文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4)【乙】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的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请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
2.(2024春 金寨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夏日赏荷》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①亭亭净植
②不可亵玩焉
③少时,雨过天晴
④余以为妙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实为花中仙子也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C.荷花为雨所洗/余以为妙绝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3)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 ”,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赞荷为“ ”。通过描写荷花的美丽动人来表达作者 之情。
3.(2024春 蒙城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斯是陋室
②惟吾德馨
③谈笑有鸿儒
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何可一日无此君?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
(4)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2024春 桐城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然水芙蓉必须池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数得。茂叔①之好,徒有其心而已。木则随地可植。况二花之艳,相距不远。虽居岸上,如在水中,谓之秋莲可,谓之夏莲亦可,即自认为三春之花,东皇②未去也亦可。凡有篱落之家,此种必不可少。如或傍水而居,隔岸不见此花者,非至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茂叔:周敦颐,字茂叔。②东皇:司春之神。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②宜乎众矣
③徒有其心而已
④谓之夏莲亦可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况二花之艳,相距不远。
(4)【甲】文描写“莲”和【乙】文描写“木芙蓉”时的写作手法有何共同点?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5.(2024春 安庆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张咏劝学》)
【注】①张咏:宋朝名臣。②准:寇准,宋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
③及准出陕:
④准莫谕其意: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3)有人认为【甲】文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并不赞成他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4)两篇选文的主旨都是劝人学习,孙权和张咏劝说的方式有何不同?
6.(2024春 利辛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瞬息可就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
③皆隐在樽中
④未尝有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4)请分别从文中找一个字概括活字印刷术和地动仪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7.(2024春 大观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逸。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革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则字平如砥
②瞬息可就
③旋刻之
④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3)请根据内容填空。
【甲】活字印刷术包括刻字、排版、印刷。其中排版包括:设板、 、布板、 、平板。【乙】瓷器制作过程: 、装钵、 、举火。
(4)活板和瓷器的制作都需要用火烧制,但甲文中篇幅较少,乙文则详写了整个烧火过程,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8.(2024春 和县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虽有至道
④然后能自反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同为说理名篇,乙文在说“学习”时言及“嘉肴”“至道”,意在通过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请简要分析甲文在说“马”时提到“伯乐”和“食马者”的用意何在。
(4)联系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9.(2024春 霍邱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梅花草堂集》)
【注】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香远益清
④而名之不可
⑤莫能肖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里。
①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②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
(4)依据你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完成填空。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10.(2024春 寿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①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②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③。
(李盛仙《夏日赏荷》)
【注释】①偕:陪同。②实为:实在是。③妙绝:美妙极了。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蔓不枝
②陶后鲜有闻
③宜乎众矣
④观荷于湖边亭中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甲】文把“荷花”比作“ ”;【乙】文把“荷花”比作“ ”。
(4)简析【甲】【乙】两文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11.(2024春 谯城区期末)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选自苏轼《石菖蒲赞 并叙》,有删改)
【注】①昌阳: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认为昌阳和葛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蔓不枝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濯去泥土
④久而益可喜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 不 待 土 然 去 其 本 处 辄 槁 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
(4)【甲】【乙】两文作者的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12.(2024春 青阳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爱莲说》的作者是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调素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亭亭净植
(3)翻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莲,花之君子者也”,如果请你从《爱莲说》中选择一个四言或六言的句子代表莲的“君子”之风,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
(5)表达志向和情操时,作者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请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3.(2024春 凤阳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设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论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余与芸①寄居锡山华氏,时华夫人以两女从芸识字。乡居院旷,夏日逼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注释】①芸:本文作者沈复的妻子陈芸。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
②殊不沾污
③时华夫人以两女从芸识字
④随时可更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
(4)【甲】文段中活字印刷术的“活”,【乙】文段中活花屏的“活”,各自体现在哪里?
14.(2024春 界首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活板》)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释】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①持就火炀之
②则字平如砥
③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
④未尝有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其盖穹隆,饰以篆文。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4)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从活板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甲】选文从 、 、 具体介绍了活板印刷的程序;【乙】选文介绍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用原文语句回答)
15.(2024春 贵池区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飖①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节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
【注】①飘飖(yáo):随风飘荡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陶后鲜有闻: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荷花为雨所洗:
④余以为妙绝: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断两处)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4)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16.(2024春 凤台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①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物生有侯,葭动②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③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强项:此处指刚正不为威武所屈。②动:萌发。③后:指武则天。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②亭亭净植
③牡丹得王于群花
④得贬固宜
(2)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4)甲文段作者赞莲,乙文段作者为牡丹鸣不平,两文段均写到了“花”,其分别借“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2024春 宣城期末)文言文。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
秦王与中期①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②人也,中期!适③遇明君故也,向④者遇桀⑤、纣⑥,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
[注]①中期:人名。②悍:凶狠,蛮横。③适:恰好。④向:假使,假如。⑤桀: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⑥纣:商朝末代君主,相传是暴君。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即更刮目相待
④中期徐行而去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秦王因不罪。
(3)请结合【甲】文和【乙】文的画线句子,分别阐述吕蒙和秦王是如何被成功说服的。
18.(2024春 蚌埠期末)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①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迪饮辄尽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③,不蔽风日;短褐④穿坫,箪孤屡空,晏如⑤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释:①嗜:喜好。②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③萧然:空寂的样子。④短褐:粗布短衣。⑤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③草色入帘青
④不慕荣利
⑤置酒而招之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选文【甲】是从 、 以及日常生活三个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选文【乙】则是从闲静少言、 、好读书、 (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等方面写出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4)【甲】【乙】两文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共同之处?
19.(2024春 濉溪县期末)文言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日“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③,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也;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也。”
(节选自王守仁①《君子亭记》)
[注]①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正德元年,被贬贵州,在此建造了一座何陋轩,后又建了君子亭。②蛰:惊蛰。出:春笋破土而出。③珊然:飒玉相击,音节舒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濯清涟
②香远益清
③复为亭
④环植以竹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
(4)“托物言志”即文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借助具体“物”传达自己感情、抱负和志趣。小语设计了下面表格,请你补充完整。
“物”之特点 “物”之象征
濯清涟而不妖 ①
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象征君子谦虚、通达的品行
② 象征君子坚定的节操
20.(2024春 淮北期末)文言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予有《惜桂》诗云
④皆玉兰之为春光
(2)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
但其缺陷A处 B则C 在满树D 齐开E 不留余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
(4)【甲】【乙】两个文段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分别说说作者借莲花、桂花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21.(2024春 肥西县期末)众所周知,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语文老师推荐了下面两篇文言文,让大家感受并学习古人的君子美德风貌。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全文)
【乙】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①抱材②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节选自《尚节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②抱材:怀藏才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④是诚有大过人者
(2)请你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擢折者,以其有节也。
(4)君子能不为环境所困。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周敦颐、黄中立在不同的境遇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坚持。
22.(2024春 六安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⑤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委:舍弃、扔掉。④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⑤仕:指做官。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将弃官去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 (填写作手法),作者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其中高度概括莲花整体形象的一句话是“ ”,同时文中的“ ”一句升华主题,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当下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
(4)【乙】文叙事写人,请概括叙述了周敦颐哪两件事,分别体现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3.(2024春 安庆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司马文正尝铭范蜀公①所惠布衾云:“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躯然则斯衾之陋其可忽诸?”范淳父②为之跋曰:“元丰中,公在洛,蜀公自许往访之,赠以是衾,公取高平公③布衾铭,书于衾之首。公于物澹无所好,惟于德义名利,欲其清如水而澄之不已,其道直之如矢而端之不止,故其被服如陋巷之士,一室萧然,群书盈几,终日正坐,泊如也。”
(节选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注]①范蜀公:范镇,累封蜀郡公。②范淳父:范祖禹,字淳父,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③高平公: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斯是陋室
②调素琴
③蜀公自许往访之
④惟于德义名利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躯然则斯衾之陋其可忽诸?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一室萧然,群书盈几。
(4)【甲】【乙】两文段是如何表现主人公安贫乐道的情趣的?请结合两文段内容具体分析。
24.(2024春 淮北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子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①少而劲②,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二张便正。凡弓往性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己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③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性体:弓体。②劲:强劲。③仰:与开弓相反的方向。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
②则第二板已具
③但患其不劲
④无复伸弛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欲其劲者,妙在治筋。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
(4)两文在介绍说明对象时,分别围绕着哪个字展开阐述?它们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5.(2024春 合肥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陶后鲜有闻:
④不蔓不枝:
⑤只有香如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
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
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
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
(4)两文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两文分别简要分析。
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25小题)
1.(2023春 巢湖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②无案牍之劳形 使 劳累
③亭亭净植 竖立
④陶后鲜有闻 少
⑤宜乎众矣 应当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甲】【乙】两篇短文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4)【乙】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的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请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
【答案】(1)①博学的人 ②使 劳累 ③竖立 ④少 ⑤应当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莲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乙】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和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4)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周敦颐认为人只要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强调的是内在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认为人的思想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分析】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①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儒,博学的人。
②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 劳累。
③句意: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竖立。
④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
⑤句意: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宜,应当。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斯,这;惟,只。句意为: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染,沾染;濯,洗。句意为:莲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及文章主旨的概括总结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结合【甲】文内容可知,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结合【乙】文内容可知,周敦颐借助对莲花高洁品行的歌颂,展示出自己对这种品性的推崇和效仿,表达出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向。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甲】文借陋室言志,【乙】文借莲花言志。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结合题目的提示,重点是讨论“环境与人的关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可以围绕着“在个人与环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态度是关键”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博学的人 ②使 劳累 ③竖立 ④少 ⑤应当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莲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乙】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和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4)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周敦颐认为人只要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强调的是内在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认为人的思想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2024春 金寨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夏日赏荷》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①亭亭净植 竖立
②不可亵玩焉 靠近赏玩
③少时,雨过天晴 不一会儿
④余以为妙绝 极,极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实为花中仙子也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C.荷花为雨所洗/余以为妙绝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3)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 君子 ”,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乙】文赞荷为“ 仙子 ”。通过描写荷花的美丽动人来表达作者 喜爱,赞美 之情。
【答案】(1)①竖立 ①靠近赏玩 ③不一会儿 ④极,极点
(2)A
(3)①(莲花) 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①每当到了夏天,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4)君子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仙子 喜爱,赞美
【分析】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我回忆年轻的时候,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我)靠近湖边观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当我们)兴致正浓时,忽然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面波澜平静,湖水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显得)鲜艳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这(形容得)妙极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竖立。
②句意:不可轻易地玩弄它。亵玩:靠近赏玩。
③句意: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少时:不一会儿。
④句意:我认为这(形容得)妙极了。绝:极,极点。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表判断语气;
B.不同,表转折/表顺承;
C.不同,被/认为;
D.百步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濯,洗涤;妖,妖艳。句意为:(莲花) 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中重点词语有:至,到了;临,到。句意为:每当到了夏天,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甲】文:文中明确表述“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借莲花来象征君子的高尚品质。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点的描写,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文中称“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将荷花赞为“花中仙子”。作者通过描写荷花在雨中及雨后的美丽姿态,如“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答案:
(1)①竖立 ①靠近赏玩 ③不一会儿 ④极,极点
(2)A
(3)①(莲花) 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①每当到了夏天,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4)君子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仙子 喜爱,赞美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2024春 蒙城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斯是陋室 这
②惟吾德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③谈笑有鸿儒 大
④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⑤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曾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何可一日无此君?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仙”“龙”比陋室,为下文描写陋室埋下伏笔。
B.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杰出才能。
C.本文语言特色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D.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暗示自己与二人一样有隐居的意愿。
(4)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这;②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③大;④使……劳累;⑤曾经
(2)①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3)C
(4)共同点: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志向高远、品行高洁,所以陋室不陋,环境幽静雅致。
看法示例:人不能追求广厦华服等外物,更重要的是对高尚情操、高洁志趣的追求。
【分析】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
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这是简陋的房子。斯:这。
②句意为: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③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大。
④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⑤句意为: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尝:曾经。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为: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何,怎么;可,可以。句意为: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以“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B.有误,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的环境、高雅的生活,突显“陋室不陋”,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正确。
D.有误,作者以诸葛亮、扬子云自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和谈看法。第一问。结合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何可一日无此君”可知,刘禹锡住着陋室,王子猷住着空宅,二人都住着简陋的房子;刘禹锡认为自己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王子猷在空宅要种竹子,表现出对竹子品格的赞赏,进而表达自己的品格追求,如同竹子般正直,故两人的品德都很高尚;所以二者的简陋的住宅都因其品德高尚而不显得简陋。这是相同之处。第二问。谈看法时,要扣住二人的高尚的品格,表达赞赏、学习之意。示例:刘禹锡和王子猷因为有高尚的品格所以陋室不陋,由此我知道品格是人最根本的支撑,我们身边有许多经济不富裕的人,但是他们有高尚的品格,认真工作,热爱生活,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学习,成为这样的人。
答案:
(1)①这;②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③大;④使……劳累;⑤曾经
(2)①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3)C
(4)共同点: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志向高远、品行高洁,所以陋室不陋,环境幽静雅致。
看法示例:人不能追求广厦华服等外物,更重要的是对高尚情操、高洁志趣的追求。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2024春 桐城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然水芙蓉必须池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数得。茂叔①之好,徒有其心而已。木则随地可植。况二花之艳,相距不远。虽居岸上,如在水中,谓之秋莲可,谓之夏莲亦可,即自认为三春之花,东皇②未去也亦可。凡有篱落之家,此种必不可少。如或傍水而居,隔岸不见此花者,非至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茂叔:周敦颐,字茂叔。②东皇:司春之神。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宜乎众矣 应当
③徒有其心而已 只,仅仅
④谓之夏莲亦可 认为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况二花之艳,相距不远。
(4)【甲】文描写“莲”和【乙】文描写“木芙蓉”时的写作手法有何共同点?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①多。
②应当。
③只,仅仅。
④认为。
(2)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
(3)①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②何况这两种花的艳丽相差不远。
(4)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甲】文用“菊”和“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出莲花的高洁品格;【乙】文用水芙蓉来衬托木芙蓉易种植、艳丽、花期长、广受欢迎的特点。
【分析】【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水芙蓉对于夏天,木芙蓉对于秋天,可称得上是两个季节的功臣了。但是水芙蓉只能生长在池沼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让人可望不可即。周敦颐喜欢莲花,也徒然(白白)有爱莲之心罢了。木芙蓉则可以种在任何地方。何况这两种花的艳丽相差不远。木芙蓉虽然种在岸上,却像长在水中,可以说它是秋莲,也可以说它是夏莲,即使自认它是春天的花,只要在春神还没有离开的时候开放的也可以。凡是有篱笆院落的人家,一定要种植木芙蓉。如果居住在岸边,隔岸见不到这种花,那么这家的主人不是一个极俗的人,就是一个福浅不能享受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①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②句意:应当就很多人了!宜:应当。
③句意:徒然(白白)有爱莲之心罢了。徒:只,仅仅。
④句意:也可以说它是夏莲。谓:认为。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为:水芙蓉对于夏天,木芙蓉对于秋天,可称得上是两个季节的功臣了。故断为: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鲜,少;闻,听说。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②重点词:况,何况;艳,艳丽。句意:何况这两种花的艳丽相差不远。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甲文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的形象作正面衬托;用“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形象来作反面衬托,衬托“莲,花之君子者也”的形象,突出其高洁傲岸的特点,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用“水芙蓉必须池沼”来衬托“木则随地可植”“凡有篱落之家,此种必不可少”突出“二花之艳,相距不远”,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木芙蓉的喜爱之情。因此二文都使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
答案:
(1)①多。
②应当。
③只,仅仅。
④认为。
(2)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
(3)①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②何况这两种花的艳丽相差不远。
(4)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甲】文用“菊”和“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出莲花的高洁品格;【乙】文用水芙蓉来衬托木芙蓉易种植、艳丽、花期长、广受欢迎的特点。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5.(2024春 安庆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张咏劝学》)
【注】①张咏:宋朝名臣。②准:寇准,宋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脱
②但当涉猎: 只,只是
③及准出陕: 等到
④准莫谕其意: 明白,理解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3)有人认为【甲】文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并不赞成他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4)两篇选文的主旨都是劝人学习,孙权和张咏劝说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1)①推托 ②只,只是 ③等到 ④明白,理解
(2)①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张咏将要离开,寇准送他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
(3)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可以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善劝。
(4)甲文中孙权是运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来劝说。乙文中张咏是运用推荐书籍的含蓄的方式来劝说。
【分析】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教导我啊!”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
③句意: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及:等到。
④句意: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谕:明白,理解。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孤,古代帝王自称;以为,认为;益,好处。句意: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重点词语:去,离开;何以,以何,用什么;教,教导。句意:张咏将要离开,寇准送他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根据“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在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讨论议事时,发现吕蒙进步很大,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进而与之结交。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了吕蒙的惊人长进。而这一切始于“孙权劝学”,也从侧面说明孙权劝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此情节不是赘笔。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要求分析孙权和张咏在劝说的方式有何不同。根据“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是运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的方法来劝说;根据“《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可知,张咏是运用推荐书籍的含蓄的方式来劝说。
答案:
(1)①推托 ②只,只是 ③等到 ④明白,理解
(2)①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②张咏将要离开,寇准送他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
(3)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可以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善劝。
(4)甲文中孙权是运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来劝说。乙文中张咏是运用推荐书籍的含蓄的方式来劝说。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6.(2024春 利辛县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活板》)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瞬息可就 完成。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 平素,向来。
③皆隐在樽中 都。
④未尝有也 曾经。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4)请分别从文中找一个字概括活字印刷术和地动仪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答案】(1)①完成。
②平素,向来。
③都。
④曾经。
(2)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3)①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②观看的人没有不叹服它的奇妙精巧的。
(4)活字印刷术的主要特点可以用“活”字概括。如“每字为一印”,每个字都刻成一个字印,灵活组合,方便排版;“每一字皆有数印”,同一个字有多个印模,可根据需要选用;“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遇到生僻字可以随时刻制,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活性。
地动仪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奇”字概括。如“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地动仪能准确感知地震方向,非常神奇;“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人们都叹服其奇妙精巧,说明地动仪奇特非凡。
【分析】译文:
【甲】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蜡等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乙】
张衡生性精微,有巧妙的技艺。制作地动仪,用纯铜铸造仪器,圆径八尺,形状像倾斜的酒樽;仪器的盖子隆起,上面用篆文装饰;外面有八条龙,龙头衔着铜丸,下面有蟾蜍承接。那些发动机关,都隐藏在酒樽中,严密无缝,如同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发动,龙就吐出铜丸,蟾蜍张开嘴巴接住铜丸,声音于是响亮,负责观察的人发觉后,立即查看机关,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其灵验)符合如神,观看的人没有不叹服它的奇妙精巧的。自古以来,不曾有过。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①句意: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就:完成。
②句意: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素:平素,向来。
③句意:都隐藏在酒樽中。皆:都。
④句意:不曾有过。尝:曾经。
(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用纯铜铸造仪器,圆径八尺,形状像倾斜的酒樽。故可断为: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3)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冒,覆盖。句意: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②重点词:莫,没有。句意:观看的人没有不叹服它的奇妙精巧的。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活字印刷术的主要特点可用“活”字概括。
文中举例分析:“每字为一印”,每个字制成一个单独的印,灵活组合,体现了字印的灵活性;“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能随即刻制,展现了应对灵活;“每一字皆有数印”,同一个字有多个印模,可灵活选用,满足重复使用的需求;“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凸显了操作的灵活。
地动仪的主要特点可用“奇”字概括。
文中举例分析:“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当地动仪感知到地震时,只有对应方向的龙吐丸,其他龙不动,能准确判断地震方位,神奇无比;“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人们看到地动仪都叹服其奇妙精巧,强调了地动仪的独特和奇妙,是前所未有的发明。
答案:
(1)①完成。
②平素,向来。
③都。
④曾经。
(2)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3)①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②观看的人没有不叹服它的奇妙精巧的。
(4)活字印刷术的主要特点可以用“活”字概括。如“每字为一印”,每个字都刻成一个字印,灵活组合,方便排版;“每一字皆有数印”,同一个字有多个印模,可根据需要选用;“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遇到生僻字可以随时刻制,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活性。
地动仪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奇”字概括。如“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地动仪能准确感知地震方向,非常神奇;“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人们都叹服其奇妙精巧,说明地动仪奇特非凡。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7.(2024春 大观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逸。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革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则字平如砥 磨刀石
②瞬息可就 完成
③旋刻之 随即、立刻
④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能够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3)请根据内容填空。
【甲】活字印刷术包括刻字、排版、印刷。其中排版包括:设板、 冒板 、布板、 炀板(烤板) 、平板。【乙】瓷器制作过程: 画釉 、装钵、 入窑 、举火。
(4)活板和瓷器的制作都需要用火烧制,但甲文中篇幅较少,乙文则详写了整个烧火过程,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1)①磨刀石;②完成;③立即;④能够
(2)①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②辨别火候已确实充足了,这样就应该停止烧窑了。
(3)冒板 炀板(烤板) 画釉 入窑
(4)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重点不同。甲文的火只是制作字印和印制过程的环节之一,重点突出活字印刷术的“活”;而乙文的烧瓷重点突出其用火过程的讲究,如先发门火,火力从下攻上,后发窗火,火力从上透下。
【分析】参考译文:
【甲】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印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记,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印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乙】凡是瓷器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中。大的瓷器一个匣钵装一个,小的瓷器十几个装在一个匣钵里。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一两次就坏了。凡是匣钵装着瓷器放进窑里,然后开始烧火。窑顶上面有十二个圆孔,叫做天窗。烧火以十二个时辰为限度。先从窑门烧十个时辰,火力从下往上攻,然后从天窗投柴烧两个时辰,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窑里的时候柔软得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来检验火候是否足够。辨别确实烧够了火候,然后停止烧火。总计一件瓷器的人工,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制成,其中细微的环节还没有完全说尽。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译为: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②译为: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就,完成。
③译为:随即刻制。旋,随即、立刻。
④译为: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制成。克,能够。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重点词有:帖,标签;贮,贮存。句意: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②重点词有:足,足够;绝,断绝,停止。句意:辨别火候已确实充足了,这样就应该停止烧窑了。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意思是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类东西覆盖好,这一步可称为“设板”和“冒板”。接着“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说的是想要印刷时,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一铁框成为一块印版,这一步就是“布板”。之后“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是把排好字的铁板拿到火上烘烤,待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字印的表面,这两步分别称作“炀板(烤板)”和“平板”。
【乙】文中,“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指的是凡是瓷器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这是“画釉”和“装钵”的步骤。然后“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意思是凡是匣钵装着瓷器放进窑里,然后开始烧火,这便是“入窑”和“举火”。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甲】文中,关于活字印刷用火的描述相对简洁,如“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只是简单提及用火使药物熔化来完成排版。作者的写作重点在于突出活字印刷术的“活”这一特点,强调其字印的灵活排版、重复使用以及高效便捷等方面。例如“每一字皆有数印”“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等语句,都着重体现了活字印刷术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所以对于用火这一环节篇幅较少。
而在【乙】文中,对烧瓷过程中的用火有详细描述,“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作者详细阐述了烧瓷时先从窑门烧十个时辰,让火力从下往上攻,然后从天窗投柴烧两个时辰,使火力从上往下透。其写作重点在于突出烧瓷过程中用火的讲究和复杂,以展现瓷器制作工艺的精细和独特。
答案:
(1)①磨刀石;②完成;③立即;④能够
(2)①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②辨别火候已确实充足了,这样就应该停止烧窑了。
(3)冒板 炀板(烤板) 画釉 入窑
(4)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重点不同。甲文的火只是制作字印和印制过程的环节之一,重点突出活字印刷术的“活”;而乙文的烧瓷重点突出其用火过程的讲究,如先发门火,火力从下攻上,后发窗火,火力从上透下。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2024春 和县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
②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③虽有至道 最好的
④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