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聚焦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中线、角平分线、高)以及三角形的重心。内容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基础,通过概念、作图及探究活动,深入剖析线段的几何特征,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全等三角形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掌握线段、角、垂线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三边关系,具备基本的尺规作图能力(如作垂线、找中点)。对“平分线”“中点” 等概念有初步认识,但可能混淆“三角形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 的图形属性。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以及重心的概念。 2.能画出给定的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教学重点 1.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概念与作图方法。 2.不同类型三角形高的位置特征归纳。
教学难点 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学习目标教师活动1: 师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以及重心的概念. 2.能画出给定的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学生活动1: 学生齐声读本课的学习目标活动意图说明: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环节二:新知导入教师活动2: 问题: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是具有________的图形. 答案:稳定性 导入: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除了三条边,还有三种重要的线段: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学生活动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复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为继续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做好准备。环节三:新知讲解教师活动3: 操作1:如图所示,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作△ABC的边BC上的中线。 预设: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中线 ∴BD =CD =BC 反之: ∵BD=CD (BD=BC) ∴AD是△ABC的中线 试一试:你能用同样方法,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吗? 预设: 追问: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这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作三角形的重心. 操作2:如图所示,画∠A 的平分线AD,交∠A 所对的边 BC 于点 D,所得线段 AD 叫作△ABC 的角平分线. 预设: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D=∠CAD =∠BAC 反之: ∵∠BAD=∠CAD (∠BAD=∠BAC)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试一试:你能用同样方法,画出△ABC的另外两条角平分线吗? 预设: 追问: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这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操作3:如图所示,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作△ABC的边BC上的高线. 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预设: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高 ∴∠ADB =∠ADC =90° 反之: ∵∠ADC=90°(∠ADB=90°) ∴AD是△ABC的高 探究1: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归纳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图(1));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图(2));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两个垂足落在边的延长线上(图(3))。 归纳2: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探究2:如图所示,线段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D与△A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预设:△ABD与△ACD的面积相等,即: 理由如下: 作△ABC的边BC上的高AE 则BDE,CDE ∵AD是△ABC的中线 ∴BD =CD ∴ 例 1:如图 ,在△ABC 中,AB=AC=8,BC=6,AD,BE 分 别是边 BC,AC 上的高,且 AD=6.5,求 BE 的长. 解:在△ABC 中,AD,BE 分别是边 BC,AC 上的高,已知 AC=8,BC=6,AD=6.5,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即 解得 归纳: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高 解决与三角形高线和面积有关的问题时,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得不同边上的高. 例 2:如图,CD 是△ABC 的中线,AC=9 cm,BC=3 cm,求△ACD 和△BCD 的周长差. 分析:根据 CD 是△ABC 的中线,可得 BD=AD . 所以△ACD 和△BCD 的周长差就是 AC 和 BC 的差. 解:因为CD 是△ABC 的中线, 所以BD=AD. 所以△ACD 和△BCD 的周长差为 (AC+CD+AD)-(BC+CD+BD) =AC-BC=9-3=6(cm), 即△ACD 和△BCD 的周长差为 6 cm. 归纳:三角形中线常见的两个应用 (1)根据中线平分对边得两条相等的线段,一般用于求解与三角形的周长有关的问题; (2)根据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用于求解与面积有关的问题. 例 3:如图,∠1=∠2=∠3=∠4. (1)AD 是△_______和△_______的角平分线; (2)试判断∠EAF 与∠BAC 的关系. 分析:(1)根据∠1=∠2=∠3=∠4,可得∠1+∠2=∠3+∠4, 所以 AD 是 △AEF 和 △ABC 的角平分线; (2)根据 ∠1=∠2=∠3=∠4, 可得∠2+∠3=∠1+∠4, 所以∠EAF=∠BAC. 解:(1)AEF ,ABC; (2)因为∠1=∠2=∠3=∠4, 所以∠2+∠3=(∠1+∠2+∠3+∠4), 即∠EAF=∠BAC. 归纳:三角形中边角的等量变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纽带 在判断角之间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往往根据已知或隐含的相等关系进行等量变换,从而沟通已知与未知,这也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学生活动3: 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并班内讨论交流,最后听老师的点评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并通过例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环节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4: 问题:本节课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4: 学生积极回顾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系,完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课题: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一、三角形的中线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三角形的高教师板演区学生展示区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练习】 必做题: 1.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则△ABD和△BCD的周长的差是( ) A.2 B.3 C.6 D.不能确定 答案:A 2.如图,∠1=∠2,∠3=∠4,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BD是△ABC的角平分线 B.CE是△BCD的角平分线 C.∠ACB=2∠3 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答案:D 3.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答案:A 选做题: 4.如图,AD⊥BC于点D,则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____个. 答案:6 【综合拓展类练习】 5.如图,将三角形纸片按下面四种方式折叠,则是的高的是( ) A. B. C. D. 答案:D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 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答案:B 2.如图,在△ABC中,C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C于点E,若∠ACB=60°,则∠EDC的度数是( ) A.15° B.30° C.45° D.60° 答案:B 3.如图,△ABC中BC边上的高是____,△ACD中CD边上的高是____,△BCE中BC边上的高是____,以CF为高的三角形是 . 答案:AD;AD;BE;△ABC,△BCF,△AFC 选做题: 4.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B=13,BC=12,AC=5. (1)求△ABC的面积; (2)求CD的长. 解:(1)S△ABC=AC·BC=30 (2)∵S△ABC= AB·CD, ∴CD= = 【综合拓展类作业】 5.如图,三角形中,D为边上任一点,,三角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连接, ∵, ∴, ∵, ∴, ∵, ∴, ∴, ∴, ∴三角形的面积(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概念理解—作图实践—规律归纳”为主线,通过对比分析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厘清三种线段的本质差异,同时突破了钝角三角形高的作图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聚焦学生的认知障碍,通过直观手段和分层训练优化教学效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续几何学习夯实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第十三章 三角形
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以及重心的概念.
2.能画出给定的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是具有________的图形.
稳定性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除了三条边,还有三种重要的线段: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中线
∴BD =CD =BC
反之:
∵BD=CD (BD=BC)
∴AD是△ABC的中线
操作1:如图所示,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作△ABC的边BC上的中线。
试一试:你能用同样方法,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吗?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这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作三角形的重心.
你发现了什么?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D=∠CAD =∠BAC
反之:
∵∠BAD=∠CAD
(∠BAD=∠BAC)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操作2:如图所示,画∠A 的平分线AD,交∠A 所对的边 BC 于点 D,所得线段 AD 叫作△ABC 的角平分线.
试一试:你能用同样方法,画出△ABC的另外两条角平分线吗?
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这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操作3:如图所示,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作△ABC的边BC上的高线. 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高
∴∠ADB =∠ADC =90°
反之:
∵∠ADC=90°(∠ADB=90°)
∴AD是△ABC的高
探究1: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你有什么发现?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图(1));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直角边(图(2));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两个垂足落在边的延长线上(图(3))。
探究1: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探究2:如图所示,线段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 △ABD与△A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ABD与△ACD的面积相等
即:
理由如下:
作△ABC的边BC上的高AE
则BDE,CDE
∵AD是△ABC的中线
∴BD =CD
∴
例 1:如图 ,在△ABC 中,AB=AC=8,BC=6,AD,BE 分 别是边 BC,AC 上的高,且 AD=6.5,求 BE 的长.
解:在△ABC 中,AD,BE 分别是边 BC,AC 上的高,已知 AC=8,BC=6,AD=6.5,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即
解得
A
B
C
D
E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高
解决与三角形高线和面积有关的问题时,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得不同边上的高.
例 2:如图,CD 是△ABC 的中线,AC=9 cm,BC=3 cm,求△ACD 和△BCD 的周长差.
分析:根据 CD 是△ABC 的中线,可得 BD=AD .
所以△ACD 和△BCD 的周长差就是 AC 和 BC 的差.
A
B
C
D
解:因为CD 是△ABC 的中线,
所以BD=AD.
所以△ACD 和△BCD 的周长差为
(AC+CD+AD)-(BC+CD+BD)
=AC-BC=9-3=6(cm),
即△ACD 和△BCD 的周长差为 6 cm.
A
B
C
D
例 2:如图,CD 是△ABC 的中线,AC=9 cm,BC=3 cm,求△ACD 和△BCD 的周长差.
三角形中线常见的两个应用
(1)根据中线平分对边得两条相等的线段,一般用于求解与三角形的周长有关的问题;
(2)根据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用于求解与面积有关的问题.
例 3:如图,∠1=∠2=∠3=∠4.
(1)AD 是△_______和△_______的角平分线;
(2)试判断∠EAF 与∠BAC 的关系.
分析:(1)根据∠1=∠2=∠3=∠4,可得∠1+∠2=∠3+∠4,
所以 AD 是 △AEF 和 △ABC 的角平分线;
(2)根据 ∠1=∠2=∠3=∠4,
可得∠2+∠3=∠1+∠4,
所以∠EAF=∠BAC.
1
2
3
4
A
B
E
D
F
C
解:(1)AEF ,ABC;
(2)因为∠1=∠2=∠3=∠4,
所以∠2+∠3=(∠1+∠2+∠3+∠4),
即∠EAF=∠BAC.
例 3:如图,∠1=∠2=∠3=∠4.
(1)AD 是△_______和△_______的角平分线;
(2)试判断∠EAF 与∠BAC 的关系.
1
2
3
4
A
B
E
D
F
C
三角形中边角的等量变换
——沟通已知与未知的纽带
在判断角之间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往往根据已知或隐含的相等关系进行等量变换,从而沟通已知与未知,这也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知识技能类练习】必做题:
1.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则△ABD和△BCD的周长的差是( )
A.2 B.3 C.6 D.不能确定
A
【知识技能类练习】必做题:
2.如图,∠1=∠2,∠3=∠4,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BD是△ABC的角平分线
B.CE是△BCD的角平分线
C.∠ACB=2∠3
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D
【知识技能类练习】必做题:
3.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A
【知识技能类练习】选做题:
4.如图,AD⊥BC于点D,则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____个.
6
【综合拓展类练习】
5.如图,将三角形纸片按下面四种方式折叠,则是的高的是( )
D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高
中线
角平分线
重心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1.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
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B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2.如图,在△ABC中,C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C于点E,若∠ACB=60°,则∠EDC的度数是( )
A.15° B.30° C.45° D.60°
B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3.如图,△ABC中BC边上的高是____,△ACD中CD边上的高是____,△BCE中BC边上的高是____,以CF为高的三角形是 .
AD
AD
BE
△ABC,△BCF,△AFC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解:(1)S△ABC=AC·BC=30
(2)∵S△ABC= AB·CD,
∴CD= =
4.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B=13,BC=12,AC=5.
(1)求△ABC的面积;(2)求CD的长.
【综合拓展类作业】
5.如图,三角形中,D为边上任一点,
,三角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连接,
∵,∴,
∵,∴,
∵,∴,
∴,
∴
,
∴三角形的面积
(平方厘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探究学案
课题 13.2.2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单元 第十三章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以及重心的概念. 2.能画出给定的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重点 1.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概念与作图方法。 2.不同类型三角形高的位置特征归纳。
难点 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探究过程
导入新课 【引入思考】 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是具有________的图形.
新知探究 本节课来研究: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除了三条边,还有三种重要的线段: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操作1:如图所示,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作△ABC的边BC上的__________。你能用同样方法,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吗?你发现了什么?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中线 ∴BD =____=BC 反之: ∵BD=CD (BD=BC) ∴AD是△ABC的______ 归纳:一个三角形有____条中线,这三条中线相交于____点.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______叫作三角形的重心. 操作2:如图所示,画∠A 的平分线AD,交∠A 所对的边 BC 于点 D,所得线段 AD 叫作△ABC 的角平分线.你能用同样方法,画出△ABC的另外两条角平分线吗?你发现了什么?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BAD=∠_____ =∠BAC 反之: ∵∠BAD=∠CAD (∠BAD=∠BAC) ∴_______是△ABC的角平分线 归纳:一个三角形有_____条角平分线,这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____点. 操作3:如图所示,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作△ABC的边BC上的高线. 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符号语言: ∵AD是△ABC的高 ∴∠ADB =∠______ =90° 反之: ∵∠ADC=90°(∠ADB=90°) ∴AD是△_______的高 探究1: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_____(图(1));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恰好是它的两条_________(图(2));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______,两个垂足落在边的延长线上(图(3))。 归纳2: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______点. 探究2:如图所示,线段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D与△A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解:△ABD与△ACD的面积_______, 即: 理由如下: 例1:如图 ,在△ABC 中,AB=AC=8,BC=6,AD,BE 分 别是边 BC,AC 上的高,且 AD=6.5,求 BE 的长. 例2:如图,CD 是△ABC 的中线,AC=9 cm,BC=3 cm,求△ACD 和△BCD 的周长差. 例3:如图,∠1=∠2=∠3=∠4. (1)AD 是△_______和△_______的角平分线; (2)试判断∠EAF 与∠BAC 的关系.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练习】 必做题: 1.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则△ABD和△BCD的周长的差是( ) A.2 B.3 C.6 D.不能确定 2.如图,∠1=∠2,∠3=∠4,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BD是△ABC的角平分线 B.CE是△BCD的角平分线 C.∠ACB=2∠3 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3.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BC边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确的是( ) 选做题: 4.如图,AD⊥BC于点D,则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____个. 【综合拓展类练习】 5.如图,将三角形纸片按下面四种方式折叠,则是的高的是( ) A. B. C. D.
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 ) 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2.如图,在△ABC中,C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C于点E,若∠ACB=60°,则∠EDC的度数是( ) A.15° B.30° C.45° D.60° 3.如图,△ABC中BC边上的高是____,△ACD中CD边上的高是____,△BCE中BC边上的高是____,以CF为高的三角形是 . 选做题: 4.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B=13,BC=12,AC=5. (1)求△ABC的面积; (2)求CD的长. 【综合拓展类作业】 5.如图,三角形中,D为边上任一点,,三角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