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与答案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冥有鱼》中综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2)《北冥有鱼》中可以概括出“扶摇直上”“鹏程万里”两个成语的句子是: 。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 , 。
(4)《北冥有鱼》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句子是: , ?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知不足, ;知困, 。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3)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4)是故 , ,故外户而不闭。
(5)《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 。
(6)《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
3.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 , 。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语句: , 。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马为喻,托物寓意,第一段描述伯乐和千里马的遭遇,表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
B.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在不利于其施展所长的客观条件下,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而“不知马”就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C.第三段语言生动辛辣,剖析了“食马者”的浅薄和愚妄,表达了对不能识别、重用人才者的愤慨之情,批判讽刺效果极强。
D.本文含义深刻,文辞犀利,饱含感情。如文中的“而”经常表达的是转折语气,“也”传达出诘问语气,“其”在文中表达出感叹语气。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中,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
D.本文对“千里马”的称呼有两种方式:直称和暗称,这样的表达使表意简洁含蓄。
6.“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用原文回答,作者另翻新意,提出的新颖观点是什么?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揣摩此句的语气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 怒:
(2)志怪者也 志: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4)亦若是则已矣 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0.有人评价称,铺张渲染的修辞,汪洋恣肆的句式,云水空阔的意境,构成了《庄子》语言最主要的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角度赏析其语言特点。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本文的中心句是
12.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1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 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1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类比开篇,意在突出学习对于懂得“至道”是多么重要。
B.本文的主旨是“教学相长”,其所指“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
C.文章结尾引用《兑命》“学学半”和《陋室铭》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的。
D.这篇小短文是一篇既有推论又很富有辩证色彩的教育论文,对偶句式给说理带来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龙说》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15.《马说》的作者是(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16.下列语句中“其”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马说》)
B.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杂说》)
D.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杂说》)
17.在《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并简要分析。
18.把《医说》中“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19.下列对《龙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云因龙而生,龙因云而灵,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B.“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表明龙所凭借依靠的东西,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
C.作者以龙喻贤能之士,以云喻圣明的君主,说明贤能之士要有所作为,离不开圣明君主的赏识与支持。
D.文章围绕龙与云的关系展开论述,旨在强调云对龙的重要性。
20.《崔山君传》中作者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的标准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1.《医说》中以夏、殷、周和秦为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选文,回答各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 B.大道之行也 复行数十步
C.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D.桑竹之属 处处志之
2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4.比较《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两文中的理想社会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①,瞿然②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③委命,强毅正直,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
(节选自《颜氏家训》,有删减)
【注释】①自牧:修养自身,自我鞭策。②瞿(jù)然:惊惧、惊悸的样子。③达生:表示通达生命的本义,不受世俗牵累。
25.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中的“道”是“道理”的意思,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中的“道”意思不同。
B.“弗食,不知其旨也”中的“食”是“吃”的意思,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中第一个“食”的意思不同。
C.“素怯懦者”中的“素”意思,与“可以调素琴”(《陋室铭》)中的“素”意思不同。
D.“夫”有“代词,这”“助词,发语词,多用句首”“名词,成年男子”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夫所以读书学问”中的“夫”是“名词,成年男子”的意思。
26.翻译下面句子。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7.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28.甲文中提到“教学相长”,乙文中有无类似能体现相互促进这一关系的观点?若有,请指出并具体分析;若无,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其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翼、抟、埃、邪”等字容易写错。
2. 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本题中的“反、矜、与、睦”等字容易写错。
3.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食、策、鸣、伯。
4.D 5.D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责。(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抨击。)
【导语】韩愈的《马说》以马喻人,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文章开篇即点明伯乐的重要性,强调千里马虽常有,但若无伯乐,则难以发挥其才能。文中通过对比千里马与常马的待遇,批判了不识人才、不善用人才的愚昧行为。语言犀利,情感强烈,既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也讽刺了当权者的无知与短视。全文托物寓意,借马抒怀,文辞简练,寓意深刻,堪称古代讽刺文学的佳作。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应为:“其”传达出诘问语气,“也”在文中表达出感叹语气;
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D.本文对“千里马”的称呼方式多样,直称“千里马”,表述严肃;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因此这里“对‘千里马’的称呼有两种方式”表述错误;
故选D。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作者在本文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点明了自己对于“伯乐”与“千里马”关系的理解,认为先有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后来才有了千里马。因此作者根据“伯乐相马”这个传说提出的新颖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意思是: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联系前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食马者像对待平常的马一样来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可见千里马的才能是被食马者埋没的;据此可知应用反问的语气来读,能够加强语气,增强气势,表现对“食马者”无知的谴责。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8.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盘旋飞翔 这样 9.(1)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10.示例一:“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鲲鹏身躯之大,为下文写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风迁徙南海做铺垫。
示例二:“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描摹出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景象。
示例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大鹏飞离海面时的壮观场面,意境壮阔雄浑。
【导语】《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其文字以宏大的想象力展现宇宙的广阔无垠,强调自然界的变化与无限。文中通过鲲鹏的形象变化,借助极具夸张的描述,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世俗的境界。其语言特点以铺张渲染为主,运用了夸张和气势恢宏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充满云水空阔意境的世界,寄托了作者追求逍遥自在的哲学思想。这种描写不仅营造了动人的画面感,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与思考。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句意: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3)句意: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
(4)句意: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是:这;海运:海水运动;徙:迁徙;南冥:南海。
(2)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吹:互相吹拂。
10.本题考查语言特色。
结合“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在现实中,鱼和鸟的体型不可能达到几千里之大,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种夸张的表述极力突出了鲲鹏身躯的巨大无比。而如此巨大的鹏,它的迁徙必然需要强大的助力,这就为下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中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迁徙到南海做了铺垫。由此可知,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文中不仅突出了鲲鹏的巨大形象,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文章逻辑连贯。
结合“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将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这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出鹏的翅膀巨大且气势非凡。同时,鹏的翅膀能像垂天之云,这也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极言其翅膀之大。通过这种夸张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大鹏展翅,遮天蔽日的磅礴气势和雄浑景象,让读者对大鹏的形象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感受。由此可知,这种修辞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画面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结合“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在现实中,鸟类飞行的距离和高度不可能达到如此夸张的程度,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水击三千里”描绘出大鹏飞离海面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的壮观场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则展现出大鹏乘着旋风盘旋直上九万里高空的宏大画面。这种夸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大鹏的强大力量和豪迈气势。由此可知,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营造意境、突出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文章的语言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11.故曰:教学相长也。 12.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只要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1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和学 教学相长 14.B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类比和辩证的手法,深刻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文章以“嘉肴”与“至道”作比,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学”与“教”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知识与经验的相互促进。结尾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巧妙点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既体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智慧,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教育小品。
11.本题考查论点提炼。
开篇以“嘉肴”类比“至道”,引出“学”与“教”的重要性;通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递进推论,揭示“学”与“教”的相互促进关系;最终以“故曰:教学相长也”总结全文,点明核心观点。
12.本题考查阅读体会。
需结合自身经验,体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实践,语言简洁即可。
示例:学习时,教别人能帮助自己更深入理解知识。比如给同学讲题时,我发现有些细节自己没完全掌握,于是主动查漏补缺,这印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3.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思路。
根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可知,这篇文章先以“嘉肴”设喻,再把“至道”与“嘉肴”进行类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性;然后说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阐述;“故曰:教学相长也”,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1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B.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者认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古代,“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过“教”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教然后知困”),从而反思改进;学生通过“学” 发现自身局限(“学然后知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如今,“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双方,强调双向促进与共同成长。教师通过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深化理解,师生协同,双向互动促进。“‘教’和‘学’的主体古今是一致的”的表述错误。
故选B。
15. 韩愈 唐 16.A 17.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分析:食马者不懂得千里马的食量需求,使千里马无法吃饱,力量不足,才能无法展现,即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也无法发挥,所以被埋没。 18.善于治病的医生,不看一个人是胖还是瘦,只察看他的脉象是否正常罢了。 19.D 20.不能仅依据外貌判断,关键要看内心和行事。外貌像人但内心如禽兽不能称人,外貌奇特但内心善良、行事正直仍可称人。 21.意在说明纪纲对治理天下至关重要。夏、殷、周虽衰败但纪纲存,天下不倾;秦无合理纪纲,传二世而天下倾,可见治理天下要重视纪纲。
【导语】这三篇杂说以寓言笔法揭示深刻社会哲理。《马说》以千里马不遇伯乐,讽喻人才埋没的普遍困境;《龙说》通过龙云相生的辩证关系,暗喻贤臣需明君方能施展抱负;《医说》以医道喻治国,强调制度纲纪比表象安稳更重要。韩愈善用类比手法,将抽象道理具象化,在“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下,既展现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也寄寓了理想政治伦理的思考。三文虽题材各异,但都体现了作者“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和深沉的社会关怀。
1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A.语气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B.代词,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不识马的人”;
C.代词,代指“龙”;
D.代词,代指“龙”;
故选A。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知,千里马食量特殊,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但食马者不了解千里马的这一特性,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需求来喂养。这就导致千里马饮食得不到保障,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连和普通马一样的表现都难以做到,更别提展现日行千里的能力了。所以,正是因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才被埋没。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字词:善:形容词,擅长。医:动词,治病。视:动词,看,观察。瘠肥:“瘠”指瘦弱;“肥”指肥胖。察:动词,察看,诊察。脉:名词,脉象。病否:“病”指生病、不正常;“否”表示否定,即正常。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文章围绕龙与云的关系展开,强调的是二者相互依存,并非单方面强调云对龙的重要性。龙能使云灵异,云又是龙施展灵异的凭借,所以该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D。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中“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倛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以古代圣者外貌奇特却内心与人无异为例,说明外貌怪异者也可为人;又以“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指出外表美丽但内心如禽兽之人不能称之为人,通过正反对比,凸显出“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这一核心观点,即内心善良、行事符合道德规范,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的关键标准,而外貌并非决定性因素。
据此作答即可。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文中“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描述夏、殷、周后期虽衰败且战乱不断,但因纪纲尚在,历经数十代君王仍未覆灭。“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写秦统一后,纪纲丧失,仅传两代就灭亡。通过这两组对比鲜明的事例,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有力论证“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这一观点,深刻阐明纪纲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纪纲的存废,而非表面的安定或动荡。
据此可知,《医说》中以夏、殷、周和秦为例,意在说明纪纲对治理天下至关重要。夏、殷、周虽衰败但纪纲存,天下不倾;秦无合理纪纲,传二世而天下倾,可见治理天下要重视纪纲。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龙说》: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它的灵异也就不能显示出来了。失去了它所凭借的东西,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易经》上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医说》:善于治病的医生,不看病人是胖是瘦,而是察看他的脉搏是否正常罢了;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不看天下是平安还是危险,而是察看那个国家的法纪纲常是治理得好还是混乱罢了。天下如同人一样;平安与危险如同胖瘦一样;法纪纲常如同人的脉搏一样。脉搏正常,即使人很瘦也没有妨害;脉搏不正常,即使很胖的人,也会死亡。通晓这个道理的人,大概就懂得怎样治理天下了吧!夏朝、殷朝、周朝衰落的时候,诸侯起来战乱就一天比一天厉害了。传了几十代君王但国家却没有倾覆,是因为纪纲还存在罢了。秦朝统一天下后,不分封诸侯,集中兵器焚烧它们,传了两代就使国家倾覆了,是因为纪纲不存在了啊。因此,四肢即使没有什么疾病,也不值得依靠,关键在脉搏罢了;四海之内即使没有什么危险,也不值得自满,关键在于纪纲罢了。担忧那些值得依靠的东西,畏惧那些值得自满的东西,这才是善于治病和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这是上天帮助他们。《易经》上说:“审视自己的行为,考察吉凶。”这是善于治病和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所做的事。
《崔山君传》:谈生写的《崔山君传》,说鹤能说话,这难道不奇怪吗!然而我观察人类,那些能尽到人的本性而不像是禽兽异类的人是很少的,这难道是那些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一去不返的人所做的吗?从前的圣人,他们的头有的像牛,他们的形体有的像蛇,他们的嘴有的像鸟,他们的容貌有的像蒙着的人皮。他们的外貌虽然不同但内心和人是一样的,难道能说他们不是人吗?而那些肋骨平平、皮肤光滑,脸色如涂了胭脂一样红润,外表美丽而内心狠毒的人,外貌虽然是人,可他们的心却像禽兽一样,又怎么能说他们是人呢?既然这样,那么观察一个人是对还是错,不如讨论他的心地和他的行为是否可行,这样才不会出现失误。关于神怪的事情,孔子这类人是不谈论的,我特意选取愤世嫉俗的内容而写成这篇文章,所以写上这些话罢了。
22.C 23.(1)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4.《桃花源记》中追求的是安逸的社会,逃避现实,比较消极;《大道之行也》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导语】《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均描绘理想社会,但内核迥异。前者以儒家“天下为公”为核心,强调制度性的人伦秩序与社会分工(“男有分,女有归”),体现积极入世的建构理想;后者则通过渔人偶遇的叙事,呈现道家“小国寡民”式的自然隐逸,突出“怡然自乐”的个体生命状态。一者重集体伦理的理性设计,一者重个体自由的感性呈现,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理想社会的双重维度。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兴起/耕作、劳作;
B.施行/行走;
C.均为“因此、所以”;
D.代词,这/语末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货:财货;恶:憎恨,憎恶;弃:丢弃;藏:私藏。
(2)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阐述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强调“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追求社会公平、和谐与秩序,体现积极的社会改造愿景。《大道之行也》则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积极构想,其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明儒家主张通过选拔贤能、建立诚信与和睦的社会关系来主动改造现实,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体现了积极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虚构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描绘百姓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生活,反映对现实战乱、压迫的逃避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中追求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安逸社会,其消极性体现在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句,表明桃花源人因逃避现实战乱而隐居,未主动改变社会现状,而是选择隐匿避世。
因此,《桃花源记》的理想是逃避现实的消极选择,而《大道之行也》的理想是主动构建理想社会的积极构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25.D 26.《兑命》说“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7.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引出“学”与“知不足”,“教”与“知困”的关系,接着论述了“知不足”能“自反”,“知困”能“自强”,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学学半”来进一步论证。 28.乙文中有类似观点。文中认为读书学问可让人对照古人反思不足、改善品行,如骄奢者学古人恭俭节用可自我约束等。这体现出读书学问与个人品行修养相互促进,读书促进品行提升,品行提升又让人更明读书意义,类似“教学相长”。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虽有嘉肴》和《颜氏家训》两个经典文段,形成鲜明对比。甲文以“教学相长”为核心,采用类比论证,由“食不知味”引出“学不知善”,层层递进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则侧重读书的教化功能,通过排比句式列举不同性格者的学习效果,强调阅读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两文都体现了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但甲文侧重教学过程本身,乙文更关注学习结果,形成互补关系。语言风格上,甲文简洁明快,乙文铺陈详尽,展现了不同的说理特色。
25.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D.句意:(人们)读书做学问的原因。夫,助词,作为发语词用在句首,没有实际意义;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第一个“学”同“敩”,教导;第二个“学”,学习。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将“美味菜肴不品尝就不知其味美”与“精妙道理不学习就不知其好处”进行类比,自然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再由“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知,进一步阐述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分别会出现的情况,即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接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表明知道不足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就能自我勉励,由此体现出学与教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根据“《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作者引用《兑命》中的话,通过权威的言论,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这一中心论点。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乙文“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可知,乙文开篇点明读书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开阔心胸、明辨事理,对行为有益,明确了读书与个人修养提升之间的关联。根据“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可知,文中分别列举骄奢者通过学习古人恭俭节用从而自我约束,鄙吝者学习古人贵义轻财改变吝啬习性,怯懦者学习古人强毅正直变得勇敢等例子,表明读书学习古人的品德行为能够促进个人反思自身不足,进而改善品行。而当个人品行得到提升后,会更加明白读书学问对塑造良好品格、指导行为的重要意义,由此体现出读书学问与个人品行修养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与甲文“教学相长”中相互促进的理念类似。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我们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来是为了开阔心胸,使眼睛明亮,对行为有益罢了。一向骄横奢侈的人,要让他看到古人恭敬节俭、约束自己来修养自身,(从而)惊惧地自感不足,收起骄横的神色并抑制自己的骄纵之心;一向浅薄吝啬的人,要让他看到古人看重道义轻视钱财,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从而)羞惭地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羞耻,积攒钱财却又能散施济人;一向胆小怯懦的人,要让他看到古人通达生命的本义、听天由命,刚强坚毅、正直不阿,(从而)振奋精神,变得坚强,不被恐吓威胁。像这样列举下去,各种品行都是如此(可以通过学习古人来改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