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蓝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中,反面人物所具有的“善恶同体”或者说“美恶并举”的二重组合的性格结构,体现的即是人物性格的二重性,概言之即人格二重性。从哲学上说,二重性这一概念源于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的概念。根据李泽厚的解释,“所谓二律背反就是矛盾对立的意思,或译先验矛盾亦可”。由此,二重性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事物所可能包含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人格二重性是人普遍存在的性格结构,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内在冲突,亦是现实主义文艺创造具有高级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美学方法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不仅在审美表达上成为塑造复杂性性格的美学策略、方法、手段,而且在期待视野上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空间,给观众带来一种更丰盈也更复杂的情感心理反应,更为确切地说,就是观众对这样一个“善恶同体”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一种更复杂的情感心理反应,既生出一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情感的净化与怜悯,又借由情动生出一种另类的同情或者说共情,而这正是这些反面人物在年轻观剧群体中引发热议的核心问题所在,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由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即人物性格的二重性带来的作品在创作与接受上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不是单方面的强调矛盾的一方,而是强调在同一性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在矛盾在观念或意义层面存在着的矛盾性,进而思考其融合或者说对立统一的可能性。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说,由人物性格的二重性带来的作品创作与接受上的二律背反实际上牵涉的是创作者与观众的视野融合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一部作品的完成、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由两个创造者共同创造的,一个是创作者,另一个是观众,而这就必然牵涉到视野融合的问题。观众对作品的观看、欣赏、接受、评价、反馈本身就是观看者的视野与创作者的视野相互融合的过程。由于读者先在经验结构的不同,这一过程必然导致创作者与观看者在审美视野的心理机制及其产生的审美价值判断上的迥异,当这种迥异发生时,就必然导致作品在创作与接受上的二律背反。“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化与顺应的交替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自身的心理图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也是这样,当他体味了作品意蕴,把作品纳入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时便同化了作品,相反则在顺应作品的过程中逐渐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观众对反面人物的同情、共情实际上就是作品的叙事结构与观众的经验结构相互融合后在审美心理层面产生的情动反应。这种情动反应由叙事发出,但跟人物性格的二重性不无关联。观众的观看与接受本身即作品被具体化、被经验化、被阐释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主体不断产生审美价值判断的过程。且最重要的是:观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不断地参与到作品信息的生产过程中,正是由于观众不断地介入与观看,并在此过程中将感觉和知觉的经验代入到作品中,而后再通过物质形态作品所产生的知觉系列的总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观念形态作品即真正的审美对象,作品在创作与接受上的二律背反才由此产生。
(摘编自饶曙光《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与现实主义的二律背反——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举》)
材料二:
人物二重性,从字面看似乎只是对“一重性”、单一性的简单超越,实际上从“一”到“二”的变化里蕴含了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思维视野的巨大拓展,其构建逻辑是在相反相成基础上的对立统一与无限丰富。在此,“二重性”实际上是多个“二重性”叠加的丰富性。文学史上如《红楼梦》为鲁迅先生所激赏也恰在“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而不是像“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强调了人物性格丰富性的重要,如此才能让人性具有深度,也是上乘的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熠熠生辉的魅力所在。
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出现了一批品质较好、影响较大的反腐、扫黑题材剧,剧中一批正反派主要人物形象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反响,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祁同伟,《狂飙》中的安欣、高启强,等等。其中,反派人物形象普遍塑造得较为丰满,其中尤以《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狂飙》中的高启强最为深入人心。
当下反腐、扫黑题材剧在反派人物性格的倾向性与整体性的把握上还需要磨砺艺术功力,创作者要克服随意化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展现反派角色的魅力时,还应兼顾可能产生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反响。
艺术创造离不开对“度”的把握,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反腐、扫黑题材剧中的“毫厘”更是紧密关联社会效果与传播效应的。期待未来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地呈现人物的丰富性、明确倾向性,塑造充满新意、立体丰满的正面警察形象,并使之深入人心;同时,把握反派角色的悲剧性与人物魅力的分寸,以便于更有力地发挥反腐、扫黑题材剧的社会文化功能,加强价值引领,不断推出精品力作。
(摘编自戴清《“人物二重性”的丰富性与倾向性——围绕反腐、扫黑题材剧的人物塑造展开》)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格二重性指人物体现出的“善恶同体”“美恶并举”的性格结构。
B.净化是指观众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心理反应。
C.深度指通过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反映出的对人性的理解、体悟程度。
D.分寸即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对“度”的把握,把握分寸有助于打造精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格二重性是人普遍存在的性格结构以及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内在冲突,有利于现实主义文艺创造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B.一部作品的完成、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由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创造的,牵涉到观看者的视野与创作者的视野融合的问题。
C.观众的观看与接受本身即作品被具体化、被经验化、被阐释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接受主体不断产生审美价值判断的过程。
D.当下反腐、扫黑题材剧在展现反派角色的魅力时,还应兼顾可能产生的艺术效果等,创作者要克服随意化的自然主义倾向。
3.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开端》中陶映红性格反向转化的转折点是其女儿死后遭遇网暴,她却无法借助法律渠道获得真相和公平,复仇最终导致她的悲剧结局。
B.反面人物性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性本善”的细微建构,从审美表达所依托的文化土壤上说,植根于儒家孟子首倡的“性善论”的文化观念。
C.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形人物诉诸的是我们的幽默感和适度心,圆形人物激发的则是我们拥有的所有其他情感”。
D.一批品质较好的反腐、扫黑题材剧中,一些正反派主要人物形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反响,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祁同伟。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王熙凤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成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与其展现出的人格二重性有关,拓宽了读者的审美空间。
B.王熙凤有治家才能,却落得悲惨结局,引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在审美心理层面产生由叙事发出的情动反应。
C.鲁迅激赏《红楼梦》不像从前的小说叙述“坏人完全是坏的”,称得上是“奸险”的王熙凤也有聪明、能干等优点。
D.曹雪芹在展现王熙凤的魅力时,兼顾了可能产生的社会反响,因此安排王熙凤病死在贾府,其性格是造成其结局的主因。
5.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勒泰的角落·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怪不得小羊的叫声这么别扭,原来它被抱得极其难受。①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抱人家,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这个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怎么了?这是——”
她乐呵呵地:“这个嘛,它的妈妈嘛,找不到了嘛,看——它哭呢!”
我们心想:明明是你把人家弄哭的。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居然是奶瓶上的橡胶奶嘴,几乎每天都在出售。可大桥附近就那么两三个小村子,百十户人家。真奇怪。为此我妈还自作聪明地得出了两个结论:一、这个地方的计划生育没抓落实;二、这里的婴孩普遍牙齿长得早。
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人买奶嘴是为了回家喂小羊羔吃奶。
冬羔不像春羔那么易成活。冬天很冷,不能跟着牧羊在室外活动,非常弱,因此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已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②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各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人一样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谁都愿意搂它在怀里,好好地亲一亲。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就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一样,一身温柔干净的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看了那情景,记忆里的整个冬天都只剩下了微笑。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门口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问:“是谁?”却又不回答。走过去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顺着墙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一路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眉,再熟门熟路地进了我家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
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颗了。
于是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由着它吃,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为止。
有时候出门,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于是把羊带回家,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
漫长冬天里只要是有关小羊羔的细节,真是又温暖又清晰。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只可惜当时我不在家,等回来时,它已经长得老大了,也就不那么好玩了。但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③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那羊被圈在我家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了,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我家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又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儿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经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④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途中,怀揣初生的羊羔,于是母羊便紧随鞍前马后,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副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会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似的。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着的……我所能感觉到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消失。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老太太的说法不同,“我”认为小羊哭叫是因老太太的抱法不当而把它弄哭的。
B.第九段描写了小羊羔的外貌,使用比喻手法展现一些年轻姑娘对小羊羔的喜爱。
C.“我”家羊的表现使得来买东西的顾客误以为“我们”虐待它,这让“我”妈感到尴尬。
D.本文语言细腻而充满生活气息,最后一段表达出作者对与羊羔有关的美德的赞美。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使用动作描写,通过“搂”“托”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太太抱小羊的情态。
B.句子②,从“一排纸箱”中可看出冬羔数量多,也可看出“我”家捐助的纸箱之多。
C.句子③,使用反问句加深读者对“我”家的羊不吃草的印象,加强了语气和情感。
D.句子④,运用“浩浩荡荡”等叠词,生动地描摹出牧区人们转场的浩大声势和状态。
8.文中为何要写“我”妈得出的那“两个结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银灰色小羊羔的?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修洛阳宫,以备巡幸,张玄素上书极谏,其略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且陛下今时功力,何异昔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玄素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高门大殿,并宜焚毁。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与贫人。事虽不行,天下称为至德。今若不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取舍顿异何以昭示万姓光敷四海?”太宗曰:“善。”
太宗将幸九成宫,马周上疏谏曰:“臣窃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侍膳,晨昏起居。今所幸宫,去京二百余里,銮舆动,俄经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上皇情或思感,欲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且车驾今行,本意只为避暑,则上皇尚留热处,而陛下自逐凉处,臣切不安。”太宗称善。
皇甫德参上书曰:“陛下修洛阳宫,是劳人也;收地租,是厚敛也。”太宗怒曰:“此人欲使国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乃称其意!”魏征进曰:“贾谊当汉文之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可为长叹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非激切,则不能服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惟在陛下裁察,不可责之。否则于后谁敢言者?”乃赐绢二十匹,命归。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卷三·极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六年间A取舍B顿异C何D以E昭示F万姓G光敷H四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有穿衣、沿袭、乘人不备而进攻等含义,“袭亡隋之弊”中的“袭”指沿袭。
B.“将何以赴之”与“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何”的含义不同。
C.“不可责之”与“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责”的含义相同。
D.“陛下所为若是”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是”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高祖曾下令烧毁洛阳的高门大殿,唐太宗请求唐高祖把高门大殿的瓦木赐给贫苦的百姓,得到瓦木的百姓都称颂唐太宗为至德之人。
B.马周认为唐高祖年事已高,唐太宗应该每天侍奉进餐、问安,九成宫距离京城有二百余里,如果唐高祖想要见唐太宗,唐太宗可能赶不回来。
C.魏征引用“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来劝谏唐太宗,希望唐太宗能详察皇甫德参的话,不再追究皇甫德参的责任,否则以后没有人敢进言了。
D.唐太宗认为房玄龄、高士廉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自己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与房玄龄等人无关,房玄龄等人下跪道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修洛阳宫,是劳人也;收地租,是厚敛也。
(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
14.张玄素列举“阿房成,秦人散”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①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②。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①本词为王安石谪居金陵时所作。②晋代衣冠成古丘: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名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
B.“绕水恣行游”两句描写词人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
C.“往事悠悠君莫问”意思是说有关金陵的兴衰往事没什么可问的,重要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
D.“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
16.本词展现的王安石的思想情感与其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展现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一句是“ ”;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一句是“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宏大。
(3)苏海《六国论》中认为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 ”,导致诸侯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的侵犯越急迫。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营书店,离不开情怀,但也是一门生意。当年,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有限,而读者乐于读书, ① ,书店自然不愁生意。后来,电子商务兴起,网络购书更为方便、便宜,( A )。如今,各城市为了营造本地的文化氛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实体书店发展,各商场、商业区为了吸引客流,不惜降低租金延揽实体书店入驻,( B )。
《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促进实体书店发展的一针强心剂。很多业界人士已经 ② ,准备开启校园书店的生意了。与此同时,( C ):那些开在大商场的书店,瞄准的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读者,很多人不在乎图书的折扣,有的人或许不买书,但可以在书店喝咖啡、买文创产品;以高校师生的购买力,是否足以支撑起一家校园书店?事实上,不少高校校园里现在依然有书店,有的还不止一家。有的书店选书 ③ ,与一般书店大不相同,广受师生欢迎;有的书店回收、出售二手书,让教材、教辅可以循环使用……都可谓经营有道。如果今后再加上一定的政策扶持,这些书店的生存就又多了一些保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的用法,和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差不多先生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B.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C.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D.郑老双:“妹子,怎么啦?”妹子:“……”郑老双:“出了什么事?”妹子:“……”郑老双:“孩子,你倒是说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皎洁,瑞雪覆盖的朱雀山宛如纯洁的少女,平添了浪漫与诗意。山脚下,大地银装素裹,雪雕冰雕在彩灯的映照下晶莹剔透。音乐声和欢笑声就回荡在这雪光、灯光和月光交织的冰雪艺术世界里……元旦前夕,朱雀山首届冰雪艺术光影展拉开序幕,在《山海经》主题下,以吉林市四大名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的77组大型冰雕雪雕集体亮相。
吉林市在今冬雪季新增3座冰雪乐园,为丰富群众新年文化生活,并开展观赏冰雪艺术、体验冰雪运动、普及冰雪文化,让群众可以沉浸式感受冰雪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发展。
融冰雪于文化,寄文化于冰雪。元旦假期,除了给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外,吉林省还举办了多场室内冰雪文化展。在吉林市文庙,连年举办的吉林冰雪历史文化展如期而至,冰滑子、毛皮雪板、瓦盆冰灯等物件诉说着当地悠久的冰雪历史文化;在长春市图书馆,大雪节气民俗文化展梳理了大雪节气起源、物候特点、民俗民谚等。
2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竞争中,第一选择是我打败你,第二选择是你打败我,第三选择就是要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双赢的意义不只是停止恶性竞争,还在于将原来竞争的能量用于价值的创造,也在于协同,一起达成一个更好的结局。
每个人都可以过“第三选择”的人生,既可以做出贡献,同时还能享受人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A 4.D 5.①总体上采用“是什么一怎么办”的论证结构:先分析人物二重性的具体内涵和影响,再分析如何更好地展现反派人物的悲剧性和魅力。②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如列举《人民的名义》《狂飙》等论述反腐、扫黑题材剧中一批正反派主要人物形象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反响。
6.B 7.B 8.①冬天“我”家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为何是橡胶奶嘴?作者不急于作答,而是引出“我”妈得出的那“两个结论”,从而制造悬念,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我”妈的假结论与“买奶嘴喂小羊羔吃奶”的真结论形成对比,更突出人们对小羊羔的热心与呵护。 9.①按“行踪”顺序描写,银灰色小羊羔从外面走到门口,从“我”妈脚边顺着墙根跑进来,跑到火炉边,走进厨房里,把白菜拉出来,细嚼慢咽,这说明银灰色小羊羔对行动路线很熟悉,是我家的“常客”。②运用动作描写,用“拱”“跑”“晃”“抖落”“拉”“嚼”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描写银灰色小羊羔来“我”家里吃东西熟悉而又顺利,表明“我”家对它的热情“款待”。③运用心理描写,“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颗了”,通过心理描写,展现出“我”对它的包容乃至喜欢。
10.ACG 11.D 12.A 13.(1)陛下修建洛阳宫,这是使百姓劳苦;收取地租,这是加重百姓的赋税。
(2)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容许他们知道呢。 14.①以史为鉴希望唐太宗能够以秦人建造阿房宫而终致覆灭的史实为鉴。②引出下文将唐太宗的做法与隋朝弊政相类比,进一步说明大兴土木的危害。
15.C 16.①本词运用典故、对比等手法,抒发了对金陵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和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喟叹,暗含对自己难以施展抱负的不满。
②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明确表达了自己写信的目的以及立场、态度,表现自己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和决心。
17.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18.①热情洋溢 ②摩拳擦掌 ③独具一格 19.A实体书店的生意就受到影响 B实体书店又有了生意 C也有人对校园书店的未来心存疑虑 20.C
21.吉林以冰雪文化“映”美景 22.为丰富群众新年文化生活,吉林市在今冬雪季新增3座冰雪乐园,并开展观赏冰雪艺术、体验冰雪运动、普及冰雪文化等活动,让群众可以沉浸式感受冰雪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发展。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