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板块运动与地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板块边界类型(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如山脉、海沟、裂谷等)。
⑵分析山地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技术选择和运营安全的影响,归纳山地交通建设的基本原则。
⑶结合实例,解释板块运动与地貌形成的因果关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相互作用。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构建“现象—原理—应用”的思维路径,培养地理逻辑推理能力。
⑵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模拟法,提升学生从宏观尺度(全球板块运动)到微观尺度(区域地貌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⑶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交通线路方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结合新疆哈密的地形特征(四山夹三盆),分析板块运动对当地地貌的塑造作用,理解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⑵综合思维:从自然(地形、地质)和人文(经济、技术)多维度分析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形成系统思维。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和实地案例分析,提升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⑷人地协调观:通过哈密山地交通建设的案例,理解人类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适应和改造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教材内容解析
⑴板块运动与地貌:教材从全球尺度阐述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
⑵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从区域尺度探讨山地地形对交通方式选择、线路布局和技术设计的影响,强调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3.重难点分析
⑴重点:
①板块运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②山地交通建设的原则与实际案例。
⑵难点:
①板块边界类型的动态变化与地貌形成的关系(如俯冲带的三维运动)。
②综合分析山地地形对交通线路选择的影响(如桥隧比设计、生态保护)。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⑴学生已掌握初中地理的板块构造基础知识(如六大板块名称、火山地震带分布),但对板块运动的三维过程(如俯冲、碰撞)理解较浅。
⑵学生对山地地形的直观感知较强(如哈密的天山山脉),但缺乏从地理原理角度分析地形对交通影响的能力。
2.能力特点
⑴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抽象概念(如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仍需借助直观案例和实验辅助理解。
⑵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家乡的交通线路)有探究兴趣,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3.学习需求
⑴希望通过具体案例(如哈密的交通建设)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⑵期待参与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小组讨论),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成就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40分钟)
1.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2024年8月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及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板块边界活动的直观现象。
提问:“地震和火山为什么集中分布在堪察加半岛附近?这与板块运动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结合已有知识推测板块边界类型,初步建立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的联系。
设计意图:以热点事件激发兴趣,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板块运动主题。
2.问题导学(5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核心问题链:
①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是如何运动的?
②板块运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③山地地形对交通建设有哪些挑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标注关键词(如板块构造学说、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尝试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确学习方向,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3.新知探究(15分钟)
模块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教师活动:
①结合PPT动画演示板块构造学说,强调板块边界类型(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及其地貌特征。
②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碰撞边界)、东非大裂谷(张裂边界)的卫星图像,分析地貌成因。
③播放板块运动模拟实验视频:用泡沫板模拟板块碰撞与张裂,观察褶皱、断层、裂谷的形成。
学生活动:
①绘制板块边界示意图,标注地貌类型。
②分组讨论:“如果板块运动停止,地球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图像和实验,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机制。
模块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师活动:
①展示哈密地形地貌图,分析四山夹三盆的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②结合哈密S249公路,讲解山地交通建设的原则(如优先选择公路、桥隧结合)。
③播放天山胜利隧道施工视频,强调技术手段(如TBM掘进机)对克服地形障碍的作用。
学生活动:
①对比平原与山地交通线路布局,归纳山地交通的特点。
②分析哈密S249线冬季封闭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设计意图:结合本地案例,增强学生对山地交通影响的感性认识,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4.深度学习(10分钟)
活动一: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动态分析
教师活动:提供天山山脉形成的地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对天山隆升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绘制天山山脉形成过程示意图,解释板块运动的远程效应。
设计意图:深化对板块碰撞机制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
活动二:山地交通线路设计
教师活动:设定情境:“假设你是工程师,需设计一条连接哈密市区与巴里坤县的公路,需考虑哪些自然和人文因素?”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设计线路方案,说明选线理由(如避开断裂带、保护生态)。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5.当堂应用(5分钟)
教师活动:
①展示哈密S303线山体滑坡事件:因春季雨雪天气频发,造成省道S303线60-62公里路段发生山体滑坡,道路阻断。为确保交通安全及道路抢通施工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条规定,决定对省道S303线60-62公里路段实施交通管制。
提问:“山体滑坡对交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② 提供宜万铁路桥隧比数据,分析桥隧结合的利弊。
学生活动:
①结合教材知识,提出应急方案(如绕行G575线)。
②对比传统盘山公路与现代隧道技术,总结技术进步对山地交通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归纳总结(3分钟)
教师活动: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重点(板块运动→地貌形成→山地交通影响),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活动:补充思维导图,自主回顾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
7.拓展提升(2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探究任务:“查找新疆高铁建设中如何应对天山山脉的地形挑战,撰写300字分析报告。”
学生活动:明确任务,规划资料收集路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板书设计
构造地貌的形成——板块运动与地貌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
⑴六大板块划分
⑵板块边界类型
①消亡边界:碰撞→山脉、海沟、岛弧
②生长边界:张裂→裂谷、海洋
⑶案例分析
①喜马拉雅山脉(碰撞边界)
②东非大裂谷(张裂边界)
③天山山脉(板块碰撞远程效应)
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自然挑战
⑴地形复杂→成本高、难度大
⑵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2.应对策略
⑴优先公路,其次铁路
⑵线路布局:河谷、盆地、“之”字形
⑶技术手段:桥隧结合(如天山胜利隧道)
3.哈密案例
S249线冬季封闭与绕行方案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题(必做)
⑴绘制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标注主要地貌名称。
⑵列举山地交通建设的三条原则,并各举一例说明。
2.提高题(选做)
⑴分析兰新高铁穿越天山时采用桥隧结合的原因,对比传统线路的优缺点。
⑵查找资料,说明哈密至乌鲁木齐高铁建设中如何保护天山生态环境。
3.拓展题(探究)
⑴以“板块运动与地貌”为主题,制作地理手抄报(要求包含全球案例与哈密本地案例)。
⑵实地考察哈密S249山北段山地公路,撰写考察报告(重点分析地形对线路布局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⑴结合热点事件和本地案例(如堪察加地震、哈密交通建设),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和地域关联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通过模拟实验和小组合作,有效突破了板块运动机制的抽象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⑶分层作业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助于个性化学习。
2.改进方向
⑴实验环节可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如分组进行板块运动模拟),进一步提升直观体验。
⑵对哈密本地交通案例的分析可更深入,如结合最新的天山胜利隧道数据,增强教学的深度和说服力。
⑶在归纳总结环节,可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3.后续调整
⑴增加课堂互动频率,采用“提问—讨论—反馈”模式,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⑵引入更多数字化资源(如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山地交通),提升教学的科技含量。
⑶加强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工程学)的跨学科融合,拓展学生的综合视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