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人教版(20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22 21: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能够结合示意图,准确阐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季节移动特点。
⑵熟练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具体影响机制,理解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气候类型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气候类型的形成过程(如地中海气候),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其气候特征。
⑷理解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对应关系,能够根据气候类型推断典型自然景观,反之亦然。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与对比,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等)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⑵运用图表分析和数据比较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如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等。
⑶通过问题导向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建立 “现象 — 原理 — 应用” 的思维链条,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气候区的案例分析,认识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性与区域差异性,形成空间尺度意识。
⑵综合思维: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与气候特征、自然景观相结合,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图表分析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增强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⑷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分布),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基础上的深化与应用。教材通过四个主要内容展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气候与自然景观。其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核心,气候与自然景观是知识的延伸与应用。教材通过大量案例(如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和图表(如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大气环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机制。
②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特征(如地中海气候)。
④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对应关系。
⑵难点
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如何影响气候的季节变化(如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⑵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等)对气候的影响。
⑶从气候特征推断自然景观,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及其季节移动特点,具备一定的大气环流知识基础。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对气候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2.能力水平
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大气环流与气候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直观演示(如动画、图表)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3.学习特点
学生对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引入具体的气候区案例(如罗马、伦敦、撒哈拉沙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可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规律。
4.可能遇到的困难
⑴难以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与具体气候类型的特征对应起来。
⑵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气候类型的形成过程理解不透彻。
⑶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时,容易遗漏或混淆某些要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全球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如热带雨林、地中海沿岸的葡萄园、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草原)。
提问:“为什么同纬度地区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自然景观?这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观察不同气候区的景观差异。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从气候角度解释景观差异。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从地理现象入手,思考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提出问题:
“赤道附近地区为什么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30° 附近的大陆西岸为什么多为热带沙漠气候?”
“中纬度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结合已学知识思考问题。
分组讨论,尝试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解释气候类型的形成。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新知探究 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8 分钟)
教师活动:
结合示意图,讲解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低压带(如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高压带(如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以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展示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总结其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示意图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新知探究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8 分钟)
教师活动:
结合示意图,讲解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如西风带),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降水较多。
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风(如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如西风带),水汽充沛,降水较多;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如信风带),水汽稀少,降水较少。
以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分析西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展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其气候特征。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原因,总结其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示意图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深度学习 1: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10 分钟)
教师活动:
结合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讲解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以地中海气候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温和多雨。
展示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其气候特征。
播放 FLASH 动画,演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学生活动:
观察示意图和动画,理解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分析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总结其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6.新知探究 3:气候与自然景观(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如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地中海沿岸的硬叶林)。
讲解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对应关系:
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热带草原景观。
地中海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以撒哈拉沙漠和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对比同纬度不同气候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理解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对应关系。
分析撒哈拉沙漠和我国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展示和案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7.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课堂练习题: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⑴-⑵题。
⑴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 ② 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
⑵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和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8.归纳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特征。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特征。
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对应关系。
强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是分析气候形成的关键。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回顾重点内容,整理笔记。
提出疑问,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问题意识。
9.拓展提升(1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拓展任务:“查阅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影响。”
学生活动:
记录拓展任务,课后查阅资料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三章 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低压带:湿润(如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2.高压带:干燥(如副热带高压带→热带沙漠气候)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低纬→高纬:降水多(如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2.高纬→低纬:降水少(如信风带→热带沙漠气候)
三、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夏季副热带高压带→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温和多雨
四、气候与自然景观
1.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2.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副板书
1.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示例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题(必做)
⑴填写下表,总结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 风带 气候特征 典型气候类型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西风带
信风带
⑵读某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其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提高题(选做)
⑴分析地中海气候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⑵对比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西部和北美西海岸的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拓展题(选做)
⑴查阅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压带风带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影响。
⑵以某一气候区为例,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该气候区的气候特征、自然景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
基础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提高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
拓展题鼓励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问题导学、新知探究、深度学习、当堂应用、归纳总结和拓展提升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案例分析、图表解读和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此外,可结合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