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洋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能绘制洋流模式图并识别主要洋流名称。
⑵理解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能结合实例分析具体机制(如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秘鲁寒流与上升流渔场的关系)。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 “盛行风 - 洋流 - 地理环境” 的逻辑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⑵运用地图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提升空间认知和区域比较能力(如对比澳大利亚东西岸气候差异)。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通过洋流分布规律,解释不同区域气候、生态特征的成因(如非洲西部沙漠气候与本格拉寒流的关系)。
⑵综合思维:分析洋流形成的多因素作用(盛行风、海陆轮廓、地转偏向力),并理解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意义。
⑶地理实践力:绘制洋流模式图,设计航海路线,培养地理图表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
⑷人地协调观:认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顺流航行节能、洋流扩散污染),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材内容
⑴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的影响。
⑵难点: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成因;洋流对气候的跨区域影响机制(如暖流增温增湿的原理)。
3.教材处理
⑴以 “分布规律→形成机制→环境影响” 为主线,结合动态演示和案例探究突破难点。
⑵补充厄尔尼诺现象、黑潮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等拓展内容,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⑴学生已掌握气压带风带、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对大气环流有一定理解,但对 “风 - 洋流” 的转化机制可能存在认知断层。
⑵具备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但对复杂洋流模式(如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动态变化缺乏直观认知。
2.能力特点
⑴高二学生处于皮亚杰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抽象逻辑推理,但需通过具体案例(如玩具鸭漂流、郑和下西洋)辅助理解。
⑵对地理现象的关联性分析能力较弱,需通过小组讨论、问题链引导构建知识网络。
3.学习需求
⑴偏好直观化、情境化学习,需结合动画演示、实验模拟(如墨汁扩散实验)增强体验。
⑵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可通过航海路线设计、渔场成因分析等任务激发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40 分钟)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鸭子舰队环球漂流记》:1992 年货轮失事,数万只玩具鸭随洋流漂至全球各地,展示其漂流轨迹图。
提问:“这些玩具鸭为何能跨越重洋?洋流如何影响它们的路径?”
学生活动
观察视频与地图,思考洋流的存在及其规律性。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对洋流运动的好奇心,自然导入课题。
渗透 “地理环境整体性” 思想,为后续分析洋流的全球影响铺垫。
2.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全球风带模式图” 与 “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提问链:
⑴盛行风如何推动洋流运动?举例说明。(如东北信风→北赤道暖流)
⑵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如何改变洋流方向?(如南半球西风漂流的形成)
⑶北印度洋的洋流为何冬夏流向不同?(结合季风环流分析)
学生活动
回顾气压带风带知识,尝试将风带与洋流分布对应。
分组讨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成因,结合教材图文资料初步归纳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搭建 “风 - 洋流” 逻辑桥梁,暴露学生前概念,为针对性教学提供依据。
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规律的能力。
3.新知探究Ⅰ——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0 分钟)
教师活动
成因分析
播放动画《洋流的形成》:演示盛行风(东北信风、西风)推动海水运动,结合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改变流向的过程。
重点讲解:
风海流:信风带→赤道暖流;西风带→西风漂流。
补偿流: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赤道逆流(水平补偿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洋流(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密度差异)。
分布规律归纳
展示 “世界洋流模式图”,引导学生分组绘制并总结:
中低纬度: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环流,大陆东岸暖流、西岸寒流。
中高纬度:北半球逆时针环流(副极地为中心),南半球西风漂流(寒流)。
北印度洋:冬季逆时针(东北季风)、夏季顺时针(西南季风)环流。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记录洋流形成的三大因素(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
分组绘制洋流模式图,标注主要洋流名称及流向,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机制可视化,突破 “洋流成因” 这一难点。
以绘图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归纳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深度学习 —— 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2 分钟)
教师活动
气候影响
展示案例: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大西洋暖流的关系。
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与秘鲁寒流的关系。
提问:“暖流如何增温增湿?寒流如何降温减湿?结合大气环流解释。”
海洋生物影响
对比案例: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 + 千岛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上升流带来营养盐类)。
播放动画《上升流的形成》,解析离岸风(东南信风)导致海水上泛的过程。
跨圈层综合分析
引导学生构建 “洋流 - 气候 - 生物” 关联图,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上升流减弱→营养盐减少→鱼类死亡。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案例,结合图文资料完成 “影响机制分析表”。
代表发言,用 “暖流增湿→降水多→植被茂盛” 等逻辑链解释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将洋流影响从 “现象描述” 深化为 “机制解释”,培养综合思维。
引入厄尔尼诺现象,拓展学生对洋流动态变化及全球影响的认知,渗透人地协调观。
5.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基础薄弱学生。
随机抽取答案投影,全班订正,强调解题关键点。
教师讲解:第(1)题,图1所示环流是因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导致的环流,而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读图1可知,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第(2)题,中低纬地区处于信风带控制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信风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导致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
(1)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
(2)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针对性强化重点(洋流分布)与难点(气候影响机制)。
以航海路线设计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呼应开篇 “玩具鸭漂流” 情境,形成闭环。
环节六:归纳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分布规律:三大环流系统(中低纬、中高纬、北印度洋)及成因。
环境影响:气候、生物、航海、污染四大维度,核心机制(热量输送、营养盐上泛)。
强调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洋流解释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
综合思维:多因素分析洋流形成及影响。
学生活动
对照板书,完善笔记,标注疑难知识点。
提出困惑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如 “寒流一定导致沙漠吗?” 结合中高纬度案例解释)。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
针对共性问题答疑,深化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7.拓展提升(2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分层作业):
基础层: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主要洋流名称及性质。
提高层:分析黑潮(日本暖流)对东亚气候(如青岛与东京的温差)的影响,结合图文资料撰写短文。
拓展层:查阅资料,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渔业的连锁影响,制作 PPT 在班级分享。
推荐资源:国家海洋局官网、纪录片《蓝色星球 2》之 “洋流的力量”。
学生活动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任务。
记录探究方向,课后自主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培养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
链接课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对地理学科的持续兴趣。
五、教学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与影响
├─ 一、分布规律
│ ├─ 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 ├─ 中高纬度:北逆,南半球西风漂流(寒流)
│ └─ 北印度洋:冬逆夏顺(季风洋流)
├─ 二、形成因素
│ ├─ 盛行风(主要动力)
│ ├─ 地转偏向力
│ └─ 海陆轮廓
└─ 三、环境影响
├─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如北大西洋暖流),寒流降温减湿(如秘鲁寒流)
├─ 生物: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
├─ 航海: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 污染:扩散快,范围广
副板书
动态洋流模式图:用可移动箭头标注主要洋流流向,结合风带示意图辅助理解。
案例图解:欧洲气候、秘鲁渔场、澳大利亚东西岸对比的简易示意图。
设计意图
主板书采用提纲式结构,层次分明,便于学生记录核心知识。
副板书通过动态演示和案例图解,增强直观性,突破空间想象难点。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层(巩固知识)
任务:绘制 “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及北印度洋的洋流名称与流向,标明寒暖流性质。
要求:准确反映洋流分布规律,可参考教材插图及课堂笔记。
评价标准:图形规范、名称正确、流向标注清晰。
2.提高层(能力提升)
任务: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为什么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而同纬度的北美洲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秘鲁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何关系?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
要求:用 “洋流名称 + 影响机制” 的逻辑链作答,字数不少于 200 字。
评价标准:原理正确、逻辑清晰、案例分析深入。
3.拓展层(探究创新)
任务:
研究黑潮(日本暖流)对东亚气候(如中国江淮地区旱涝、日本气温)的影响,撰写 300 字小论文,附相关图表。
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周期及对全球渔业、气候的影响,制作 PPT 在班级汇报。
要求:结合数据、案例分析,提出个人见解;PPT 需包含动态洋流示意图及影响机制图。
评价标准:资料详实、分析深刻、图文并茂、有创新性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作业,兼顾不同学学生的需求,落实 “因材施教” 原则。
基础层强化核心知识,提高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拓展层激发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