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4 08: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是人物回忆录,属于 (文体)这种文体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答案:随笔(散文)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结合题干中对这种文体特点的介绍来判断答案。“不受限制”“灵活多样”“观景抒情”“读书感想”“一事一议”皆提示了是“随笔”,也可答散文。
点评:此类题要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来判断答案。
2、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写作者 、 、 ,目的是在读报对人的成长的功用上给人以启示。
答案:自己是如何开始读报的|寻找、阅读报纸的过程|对一些报纸报人的评价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文章内容,根据题干设空的提示,将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成三个部分,根据作者的主要活动来概括。
点评:阅读文章,要善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弄清内容的要点。
3、从本文的标题可以读陋两方面的信息: , 。
答案:怎样对报纸产生兴趣|对报纸的认识过程。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文章内容,要求题干设空的提示,联系文章内容判断标题中的信息点。
点评:文章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标题中的信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4、本文结构的形式是 。
答案:总分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文章内容,即可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点评:总分总是文章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学习时要了解掌握,学会运用。
5、给下列字词注音
狄 恣 肆
謇 憧 憬
荪 鸳 鸯
答案:dí|zì|sì|qiǎn|chǒng|jǐng|sūn|yuān|yāng
解析:注意易错点,“恣”声母是z不是c;“謇”读第三声,“憧憬”两字都是后鼻韵母,“鸳鸯”两字一是前鼻韵母一是后鼻韵母。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6、根据拼音写汉字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qī 而至,请你敞开心fēi ,向师长、朋友倾吐成长中的烦nǎo ,让青春的记忆盈盈地荡yàng 在你的胸间。
答案:期|扉|恼|漾
解析:读准拼音,结合语境判断汉字。汉语的同音字形似字是比较多的,不要错写,比如不要将“扉”误写成“扇”,“恼”写成“脑”。
点评:本题不难,有拼音和语境提示,易于作答。平时学习要注意读准汉字,写好汉字。了解汉字字形的特点,弄清一些汉字易混的原因,注意分辨,加强记忆。
7、解释下列词语。
兴高采烈:
神机妙算:
理直气壮:
恣肆:
勾心斗角:
亦步亦趋:
答案:兴致高。精神足。|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形式。|理由充分,说话就有气势。|言谈、写作等豪放不拘。|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解析:根据对词语的掌握直接解释即可,词语中关键字要理解准确,意义有变化的要说明。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着重理解记忆。
8、用几个字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
本文先后写作者 报、 报 、 报 、 报。
答案:知|寻|读|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所写与“报”有关的活动,从其行为的角度用一个字来概括。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学习时要加强训练。
9、本文重点写的内容是( )
A.“我”最初千方百计地寻觅报纸看的原因。
B.“我”怎样寻报纸阅读并进一步了解报纸和报人。
C.“我”对某些副刊的部分内容的印象和评价。
D.“我”对报纸、对新闻事业深爱与憧憬。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文章中文字篇幅即可判断着重写的内容。
点评:阅读文章,要了解作者主要写作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0、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荒谬(miù) 亘古(gèn) 锲而不舍(qì)
B.重荷(hé) 桑葚(shèn) 鲜为人知(xi n)
C.磐石(pán) 嫉妒(jí) 沥尽心血(lì)
D.嗥鸣(gāo) 迸发(bèng) 义愤填膺(yīn)
答案: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锲”读qiè,B项中“荷”读hè,D项中“嗥”读háo
点评:本题有难度,判断点较多,不易判断。汉字拼音,要注意三处易错点,一是声母,二是韵母,三是声调,先读字再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先理解句子的语言环境,根据语言环境,借助拼音写汉字。
11、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筹划 迭起 一愁莫展 迥乎不同
B.熔岩 白皙 博学多识 锋芒毕露
C.逼狭 狂澜 一反即往 杂乱无章
D.魅力 幽雅 铤而走险 妇儒皆知
答案: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愁”为“筹”,C项中“即”为“既”,D项中“幽”为“优”。
点评:本题较难,几个错字比较隐含,不好判断。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1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 的目光。
②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极大的感情 。
③这部电影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大家 地谈论着影片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A.尖锐 震荡 津津有味 B.尖锐 震撼 津津有味
C.锐利 震荡 津津乐道 D.锐利 震撼 津津乐道
答案: A
用反选排除法,运用排除法依次判断,“锐利”不能形容刀具,不能形容“目光”,“震荡”,形容产生动荡,“震撼”有摇动改变的意思,所以皆符合语镜的是A项。
点评:本题有难度,几组近义词不易判断。近义词的基本义是相同的,但在使用时往往在语义的轻重、适用对象、情感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化,学习要注意判断近义词。
1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明不明白,为什么要辛辛苦苦读书?更不明白,怎么样把书读好?
B.阅兵大典就看看精神:横线、纵线、斜线、线线笔直,枪线、胸线、脚线、线线壮观。
C.专家一致认为:世界经济复苏有两个支柱: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是亚洲经济体的引领。
D.王维的《竹里馆》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答案: 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中“不明白”之后应是陈述句不应是疑问句,所以两个问号应一为逗号一为句号,B句,“线线笔直”后应为分号,因为前后是两个句子的并列。C 句第二个冒号应为逗号,冒号不能连续使用。故D对。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的结构形式很清楚,易于判断标点符号。平时学习一定要注意标号符号,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不要硬记,要在语境中熟悉它们,熟练地掌握使用方法。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客沉湎在运河沿途迷人的风光中,真正领略到了杭州作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的风貌。
B.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鉴赏能力。
C.大家议论了好久,莫衷一是,想不出好办法。
D.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答案:C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沉湎”是沉浸在不好的事情或不良的情感中,本句是指美好的事物,应用“沉醉”;B“鉴赏”指鉴别欣赏,而本句没有欣赏的意思,所以只能用“鉴别”;D“戛然而止”,指声音突然中止,本句是指“交通拥堵”,用“彻底改观”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概括语意即可判断错误。判断词语使用,首先要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再概括语境判断,注意词语的意义、情感色彩和适用对象。
15、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①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 ②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③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
④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注意抓住例句中的信息“落日”,判断随其后的句子。④句“酡红如醉”显然是描写落日颜色的,应在例句其后,③句描写暮色,又是承④句中“加深的暮色”而写,①②是触景生情,在写景之后,②句“而”字,表示承接,所以在①句后。
点评:此类考题,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难,学生掌握不好判断的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判断例句的表达的主要意思以及前后句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句式特点,比如关联词,次序语来判断。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了避免“瘦肉精”事件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督。
B.许多旅游者来到建水,就是为了领会建水旖旎的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C.在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的热潮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D.能不能战胜自我,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答案: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避免”与“不在发生”搭配不当,应该把“不再”删去。C句“在……中,让……”两个介词结构边用,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在……中”或“让”。D句“能不能……是……”主谓搭配不当,前者是正反两向,后者是单向,应该删去“不能”。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二、问题理解
17、通读全文请简要谈谈对这篇课文的印象。
答案:这篇文章写了很多事情,看来好像比较杂,比较散,似乎没有什么集中的主题,也没有明显的头绪,更没有以重大事件为核心,只是将自己读报的经验罗列一番而已。但这也在一定的程度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就像是在聆听一位老者的故事,富于亲切感。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选择一个角度,比如材料的选择、语言的特点,主题的表现等,作一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点评:本题旨在提醒学生要学习对作品的理解评价,学习时要多加训练。
18、文章开头讲述与堂兄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是堂兄对吴佩孚的描述,引发了“我”对报纸的兴趣,这正是“我”千方百计寻觅报纸的原因。用这样的故事引入,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了解题干中所示情节,从引起下文内容,增加读者阅读兴趣方面来解答。
点评: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往往是读者是否能读完全文的关系,学习时要多体会文章开头的写法。
19、“当时看报的重点,首先当然是国内的新闻,以后才逐渐注意国际新闻,最后,渐渐对副刊也发生的兴趣” 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作者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这就是读报的作用。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根据“首先”“以后”“最后”几个词,根据句子的内容分析作者与报纸关系发展过程。
点评:理解句子内容,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的意义。
20、“吴佩孚的形象,逐渐由淡薄而变成憎恨的对象之一了。而我对报纸的爱好,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却一天天浓重起来了。”简要分析“淡薄”和“浓重”的意味。
答案:一方面逐渐“淡薄”,另一方面则一天天“浓重”,这一对比表明读报对自己成熟和成长的作用之大。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语句的内容,抓住两个词意义的对比一来分析读报对作者的影响。
点评:理解句子内容,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的意义。
21、本文读来虽显杂乱,但读后还是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呢?
答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所记的事情虽然琐碎,但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现象的罗列。因为文中所记,均为国内报纸的历史中有相当价值的现象,而且这些史料却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猎奇心理,我们能够从文中获取很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作者第一手的,又是感性的,奇特的,故读来是相当有趣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从作者所写内容与历史时代的关系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方面来分析解答。
点评:阅读散文类的文章,要关于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关注其中文化信息。
22、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乱散,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内在线索的,能否归纳找出这条线索?
答案:文章中,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线索,那就是“看报的兴趣”。起初是一般的兴趣,后来是读上海报纸的国内要闻的兴趣,再后来是国际新闻,及至副刊,乃至言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从作者与报纸的关系这一内容可理解作者对报纸的兴趣即是本文的线索。
点评:了解文章的线索,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是必要的。
23、文章讲述了作者读报的甘苦,他读报的经历和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案:示例:读报首先要有有一定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报纸,注意分析报纸中的一些知识信息。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同学们的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引导他们谈谈自己阅读的经历以及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启示或者帮助。尽量要做到真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谈,要谈得具体些。
点评:此类开放题的解答,要针对提问结合现实生活来回答。
三、语文实践活动
24、班级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你也参与其中。
(1)请为手抄报取一个比较有文学色彩的名字(如“火花”“文学少年”等,但不可与示例相同),并说说你的理由。
名字:
理由:
答案:名字:萌芽。理由:文学对于我们而言,如同埋藏在心底的种子,正开始发芽,它会在我们心底生根生长,以它的绿荫庇护我们的成长。
(2)请你为手抄报设计两个与文学有关的栏目,并写出其名称。
栏目一: 栏目二:
答案:示例:走近名家;名著赏读。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文学”,要按这个中心内容拟报名和栏目名,用语要生动,符合学生特点。口语交流,要注意彼此身体,用语规范。
点评:本题不难,题旨明确,拟答容易。语文实践和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平时要注意将所学语文知识与实践结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多阅读报刊杂志,接收这方面的信息,了解这方面的常识,积累感性认识。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面的两篇资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 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 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 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 崔利斯《朗读手册》
(1)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 。
答案: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2)你从“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①阅读成就一个人长大后的命运与发展。②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
解析:第一题,阅读第三段文字,抓住周国平对“真正的阅读”评价的语句概括即可。第二题,阅读材料二,根据不同身份的父母阅读情况和其子女成长情况的表述分析概括父母阅读对子子女成长的影响。
点评: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要注意作品总结评述性的文字。归纳文章中对问题分析的总结,要注意比较文章信息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8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