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下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人:黄莉莉
审核人:王满红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2、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度
3、“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4、秦王嬴政谴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
A.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
B.秦国不再裂土封侯
C.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
D.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
5、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但明代李贽称他为“千古一帝”。这个史上功过参半的君王,以下属于他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创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 ②在“西南夷”修筑“五尺道” ③开凿灵渠以便抗击匈奴 ④在全国实施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6、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7、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8、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10、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2、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13、“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这一条款出自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①唐景崧
②丘逢甲 ③徐骧
④刘永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16、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二是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三是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日本在1931-1945年期间犯下的“反人道罪”是
A.建立伪满洲国
B.制造卢沟桥事变
C.推行奴化教育
D.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17、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一宣言”发表
②西安事变
③瓦窑堡会议
④八一三事变
⑤红军改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⑤②③
19、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这次会战期间,
国民政府还组织了
A.
太原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枣宜会战
20、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21、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中国同盟会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22、民国初年,人民开始在公开的场合畅谈国事,对政府的决定、法令进行监督,“无分伦类,皆托义于公民。辄日,共和政体,用人行政,上官不能专也”。这反映了
A.中国已经建立了民主的政体
B.全国人民参政议政意识高涨
C.革命后民主思想渐人人心
D.人民主权在中国已基本实现
23、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南昌起义
D.土地革命
24、“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这首民歌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是
A.城市暴动,武装起义
B.以俄为师,党内合作
C.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合作,全民抗战
25、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6、
1
9
3
4
年
1
0
月,
中央革命根据地
的
红
军
被
迫
实
行
战
略
转移,
开始长征。中央
革命根据地位于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2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2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开始战略反攻,挺进中原地区
C.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29、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A.开国大典 B.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
C.北平和平解放
D.全国一届人大
30、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3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香港回归祖国
②澳门回归祖国
③“九二共识”达成
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32、“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
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33、1978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目的是
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34、“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阙词当属
A.《中国之歌》
B.《回归倒计时感赋》
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
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
35、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A.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两岸三通的扩大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36、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
”
②
社会主义
③
高度自治
④
港人治港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7、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38、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39、新中国成立初,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次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1971年第26届联大
D.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40、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秦请立者,文武君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2分)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5分)
42、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分)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
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3分)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2015下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答卷纸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2分)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5分)
42、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10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分)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3分)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2015下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10
CACBD
DDDAD
11——20
BBDCA
DABAC
21——30
DCDCC
DBCAC
31——40
CDCCA
DADBB
二、非选择题
41(1)明太祖(朱元璋);内阁制度;强化君主专制。(3分)
(2)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2分)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5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5分)
42(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逐渐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2分)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敌后战场:百团大战。(3分)
(3)内涵:牢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1分)
意义: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4)牢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