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9 16: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 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 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小冀所在学校开展“探究梨园文化”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任务。
梨园如繁星散落燕赵大地。春日,暖阳下梨花竞相(zhàn fàng),它们姿态各异,或半掩娇羞,或肆意舒展,层层簇拥,如云似霞,构成绝美画卷。田间,梨农们头戴草帽忙碌其间,弯着腰双手不停穿梭于梨树间,精心修剪枯枝,仔细喷洒农药,豆大的汗珠(jìn shī)衣衫也不曾休息,虽____却热情不减,满心期待秋日的丰收。
①“梨园”之名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与戏曲渊源极深。②回溯大唐,戏曲班子被称作“梨园行”之称。③唐玄宗钟情艺术,在专属“梨园”亲授歌舞,凭皇家权威与热忱为戏曲增添活力。④此后,“梨园”被赋予文化使命,成为戏曲界的代称。⑤它承载历代艺人的心血,留下供后人探寻的文化标识。
1. 任务一:认识梨园文化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hàn fàng)____ ②(jìn shī)____
(2)文段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卷(juàn) 承载(zǎi) B. 画卷(juǎn) 承载(zǎi)
C. 画卷(juǎn) 承载(zài) D. 画卷(juàn) 承载(zài)
(3)在文段横线上填写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1分)
(4)小冀阅读第2段,发现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你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第____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5)根据下图,结合“会意”造字法,推测“休”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填写在横线上。(1分)
2. 任务二:宣传地域文化
河北梨园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那时,燕赵大地上的百姓就开始广泛种植梨树。每至春日,洁白的梨花漫山遍野,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赏景。他们留下了许多诗篇,为梨园文化增添了深厚底蕴。随着时间推移,河北梨园不断发展,如今______是重要的水果产地,______是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的独特存在。
(1)请在文段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以上是小冀运用DeepSeek为宣传河北梨园文化所写的文案,请从语言、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你觉得这段文案怎么样?
第二部分 (3~21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 下面是小冀为“小家情,大家梦”演讲比赛拟写的开场白,请你帮助他补全内容。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语言和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从“____________,未能远谋”的曹刿到“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的诸葛亮,从“____________,从此替爷征”的木兰到“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的杜甫,从“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的秋瑾。他们将个人的小家情感融入到国家的大梦想之中。今天,我们将通过演讲来诉说“小家情,大家梦”,愿每位选手都能畅抒胸臆,展现当代青少年对家国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二) (共7分)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劳劳亭①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①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4. 这两首诗歌的作者均为唐代的著名诗人______(人名),其中《渡荆门送别》属于五言律诗,《劳劳亭》属于______(诗歌体裁)。
5. 小冀用人工智能绘制了一幅送别图,你认为可与上面哪首诗相搭配? 请说明理由。
6. 下列对两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渡荆门送别》中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使景物更富有动感。
B. 《渡荆门送别》体现的是当时文人外出游历、求仕的行旅文化,《劳劳亭》则体现出当时典型的送别习俗。
C. 《劳劳亭》中前两句点明送别地最让人伤心,间接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 两首诗都运用了与送别相关的意象来营造氛围,引发离情别绪,不同的是《渡荆门送别》选择宏大的自然意象,而《劳劳亭》则选用相对细腻的意象。
(三)(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琼崖主人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①,如观火观水也。
(选自郑板桥《花间堂诗草跋》)
【丙】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②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选自《曾文正公家书》)
①洞彻:通达事理。②塾:旧时私人设立的学堂。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
(2)如观火观水也 如:____________
(3)何必择地 择:____________
8.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标两处)
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10. 甲文中鲁肃为什么要和吕蒙“结友”?
11. 读完以上三则选文,对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
(一)(共8分)
班级举办“唐诗中的科学奥秘”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小冀搜集的两则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资料一:
①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杜甫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皆绘雨声,意境却大相径庭。一个是专注“听雨声”,一个是悄然“细无声”,这差异从何而来?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中的物理知识。
②先看雨点下落。16世纪时,人们普遍认为重物体下落快;伽利略却通过比萨斜塔实验提出“自由落体”理论,指出“在理想条件下,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运动状态与重量无关,皆为匀加速运动”。可现实中,有空气阻力。雨点从高空落下,因其质量轻,空气阻力不容小觑。下落初期速度加快,随着速度提升,空气阻力增大,最终达成平衡,以匀速落地。有意思的是,不同大小雨点落地速度各异。气象学家测量得知,直径0.15毫米的毛毛雨落地速度0.5米/秒,1毫米小雨为4米/秒,2毫米大雨6米/秒,3毫米暴雨达8米/秒,微小到几微米的水滴落地速度近乎零,化作雾霭。
③这般不同的落地速度,直接左右了我们对雨声的感知。春雨如丝,雨点细小、落速缓慢,轻打在尚无繁叶的枝头,自然“润物细无声”;夏雨倾盆,雨点硕大、急速坠下,重重敲打着荷叶,“雨声”响亮。可见,雨声差别不单是音量强弱,更是雨点大小与落地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商隐与杜甫的诗句,借不同雨声意象,传递出各自情感体验,让我们从秋春之雨中,体悟自然现象里物理规律的奇妙。
资料二:
①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传颂千古的诗,在展现登高望远哲理、自然美感之余,也蕴含地理学知识。
②身处广阔平原极目远眺,可见一条与天相接的线,即“地平线”。地球是个巨大球体,所谓“平原”(包括一望无际的大海的海面)实际上是一块凸起的球面,地平线以外的物体,我们就看不见了,它们被弯曲的地面遮挡住了。如果你想看得远一些,就必须站得高一些。
③那么,这条地平线距离我们多远呢?也就是说,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可以看多远?根据计算,望远距离和观察者高度平方根成正比。比如在平坦的田野上,一个人站在地面上,这时他的眼睛距离地面为1.6米,这个人可以看到周围4.8公里远的地方!他置身的那个圆(由地平线所围出的圆)直径只有9.6公里,所占面积只有72平方公里。与我们经常说的“一望无际”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登高一层楼,高度就会变为4米,可视距离为7公里;登上20米高的鹳雀楼,视距达16公里。而珠峰之巅8848米处,登山者环视可见340公里远,这是地球表面人类目力极限。王之涣欲见千里之外(约500公里),依公式需站在20公里高空,远超珠峰,唯有乘飞机才行。即便如此,人的视力有限,稍远一些就需要借助望远镜,要想看到千里,则必须使用遥感技术了。
④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登高的高度是越来越高了,如果乘坐航天飞机,近乎能览半个地球。王之涣的诗句,哲理深刻,持续激励我们探索无垠世界。
(有删改)
12. 下面对资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料一中“人们普遍认为重物体下落快”一句中的“普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增强了可信度。
B. 根据资料一第②段可知,雨点落地的时候都是匀速运动,大雨点的速度比小雨点的速度快。
C. 资料二“地球是个巨大球体”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地球比作巨大球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特征。
D. 资料二中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后两句流传千古,如果单纯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这两句诗应当改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万层楼”。
13. 阅读以上两则资料,请你思考分析,概括出唐诗中的科学奥秘。
唐诗 思考分析 科学奥秘
A.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两诗皆绘雨声,意境却大相径庭。 雨声差别不单是音量强弱,更是(1)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__________ 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可以看多远? 地球是球体,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且(3)__________成正比。
14. 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体现了文化与科学之间怎样的关系?请结合两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方向
万吉星
①山,绵延起伏的乌蒙山。
②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匹碧绿的绸缎,被风一抖,掀起一波又一波皱褶,随意地披在茫茫群山上,绿得耀眼,绿得让人心里发痒。
③林宇腆着个将军肚,仰起头,闭上眼,把脖子伸得老长,贪婪地呼吸着山林间清新的空气。“天然氧吧,绝对的天然氧吧!如果把莲峰山开发成森林度假公园,肯定能吸引大批的游客。”作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说这话时,他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两眼放光。
④“那片开阔地,可以作为房车营地。”“那两座山峰间的峡谷上,适合建一个高空玻璃栈道。”“还有那林间,简直就是天然的山地自行车赛道。”考察团一行跟随着林宇的思路,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高见,仿佛已经看见了森林公园的雏形。
⑤“在那个山坡上,可以建一个观景台。”大家顺着林宇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有一个山坡,是附近的制高点,绝佳的观景位置。“只不过……”他停顿了一下,脸色阴沉下来。对面的山坡上,骇然矗立着一个坟堆,比平时所见的坟更大更高,周围的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那个坟堆就更加显眼。离坟堆不远的地方,有一间简陋的茅草屋。
⑥“拆!坚决拆掉!”同行的县长把胸口拍得“嘭嘭”直响,立马安排乡长,“明天就派工作组去,必须保证在一周之内拆迁,不能耽误森林公园建设的工期。”
⑦茅屋的主人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蹲在水塘边闷头抽着旱烟。任工作组说得口干舌燥、苦口婆心,末了,老人斩钉截铁从嘴里蹦出来几个字:“房子可以拆,但坟坚决不拆,给多少钱都不拆!”他一激动,忍不住咳嗽起来,胸腔激烈地起伏着,几根稀疏的胡须一翘一翘的。
⑧工作组没办法,村里也拿老人没辙。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从何而来,姓甚名谁,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老人不是本地人,一九四九年就来这儿了,在山坡上搭个茅草屋,守着那座坟几十年了。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很少和村里人有来往,大家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纷纷猜测那肯定是他家祖坟,不让搬迁,还不是怕坏了祖坟的风水呗。
⑨拆迁工作停滞不前,森林公园建设进度也受到了影响。县长很是恼火,一拍桌子:“拆!不能因为一座坟影响到十几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
⑩挖掘机轰隆隆开上了山坡。就在挖掘机巨臂高高扬起时,老人拄着木棍一瘸一拐地赶了过来,一下子趴到坟头上:“要挖就连我一起挖吧!”乡长恼了,叫来几个年轻人,架着老人的膀子,像拧小鸡似的把他拖到了一边。
挖掘机巨臂再次高高扬起。老人使出浑身力气,挣脱拽着他的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能挖,里面躺着的是英雄啊!”
现场突然变得一片寂静。众人将老人搀扶起来,他深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缓缓说出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
那是一九三五年,红军主力在乌蒙山区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他所在的侦察班奉命进行侦察,获得了重要情报,但在返回途中,被围困在这个山坡上。
夜,乌蒙山的夜,像墨汁泼的一样漆黑。班长抽完最后一袋烟,把大家集中起来说:“天一亮,敌人就会发起进攻,所剩的弹药不多了,必须趁天黑派个人把情报送出去。”
没有一个人作声。静,死一般的寂静。
“铁柱!”班长点了他的名,他是整个班里面年龄最小的,那年刚十五岁。
“我不去,要死大家死一块。”
“死什么死,都死了谁去送情报?”班长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他哭了,班长把所有人的干粮都集中起来给他带上,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好活着,给侦察班留个种,如果有机会,给弟兄们垒个坟,坟头要朝着北方。”
那夜,战斗很激烈,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两天后,送完情报的他回到那片山坡,给班长和战友们垒了一座坟,坟头正对着北方。
一九四九年,他回到这个村子,在山坡上搭了个茅草屋,陪伴着班长和战友们,这一陪,就是几十年。
人们纷纷沉默了。
莲峰山森林公园的项目推进得十分顺利。那座坟经过修茸,更加庄严肃穆,更加显眼,周围砌起了围栏,入口处,立起了一块“莲峰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牌子。
阳光下,坟头前,墓碑上“红军坟”三个大字鲜红鲜红的,像战士们的鲜血一样红。老人颤颤巍巍地举起右手,迎着北方,敬了一个军礼。
那是故乡的方向。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4年5期,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对县长和乡长推动拆迁工作的描写,充分展现出他们在面对招商引资项目时,只注重经济利益,完全忽视了人文关怀和红军坟的历史价值。
B. 文中多次描写老人的动作和神态,如“蹲在火塘边闷头抽着旱烟”“胸膛激烈地起伏着”等,生动地刻画了老人孤僻、倔强又重情重义的形象。
C. 工作组和村里对老人的情况知之甚少,纷纷猜测他不让迁坟是怕坏了祖坟风水,这一情节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小说以“故乡的方向”为题,既指老人心中北方的故乡,又蕴含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红色精神的追寻,升华了文章主旨。
16. 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匹碧绿的绸缎,被风一抖,掀起一波又一波皱褶,随意地披在茫茫群山上,绿得耀眼,绿得让人心里发痒。
17. 小说中总是不可或缺环境描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夜,乌蒙山的夜,像墨汁泼的一样漆黑”有什么作用?
18. 选文中老人讲述红军侦察班的故事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9. 文中多次出现的“绿色”森林与“红色”的红军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深意?
三、整本书阅读
在学校举办的“整本书阅读成果展”活动中,小冀承揽了以下任务,请你帮助他完成。
20.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张中行写《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让我们体会到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请你以《××二三事》为题,从下面整本书中选择一位人物,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红岩》 《红星照耀中国》
21. 下面是小冀品读《西游记》和《水浒传》时的摘抄笔记,请你将点评补写完整。
摘 抄 点 评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做舌尝思,一个唤做意见欲,一个唤做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 (摘自《西游记》) 取经路即修行路,“六贼”象征着佛家的“眼、耳、鼻、①______、意、身”六根,击杀“六贼”象征着消除各种欲望。作者以此传达了“要取得真经,首先要②______”这一主题。
那大王摸进房中,叫道:“娘子,你如何不出来接我?你休要怕羞,我明日要你做压寨夫人。”……探一只手入去摸时,摸着鲁智深的肚皮,被鲁智深就势劈头巾带角儿揪住,一按按将下床来……拖倒在床边,拳头脚尖一齐上,打得大王叫救人。 (摘自《水浒传》) 妙用语言和③______描写,花和尚暴打小霸王让我联想到《西游记》中悟空降服猪八戒这一情节,都能体现出人物身上④______品质。
第 三 部 分 (22题 5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也许和我一样,正在完成每天的“小目标”,希望积少成多,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大目标”……只要你开始思考、开始行动,你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必然不易,但也充满希望的路途了。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机密★启用前
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 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 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1~2题答案】
【答案】1. (1)①绽放 ②浸湿
(2)D
(3)示例:疲惫不堪(或:精疲力竭/精疲力尽)
(4)② 删除“之称”或把“被称作”改为“有”。
(5)人靠在树边 2. (1)不仅 更(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即可)
(2)优点:①内容丰富,涵盖了梨园的种植历史、文化活动(文人赏景留诗)以及当下的重要地位,全面地呈现了河北梨园文化;②语言简洁,没有过多冗余表述,易于宣传。
不足:①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没有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②没有融入充足的情感,不能体现出对河北梨园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第二部分 (3~21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题答案】
【答案】 ①. 肉食者鄙 ②. 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 愿市鞍马 ④. 恨别鸟惊心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 八年风味徒思浙
(二) (共7分)
【4~6题答案】
【答案】4. ①. 李白(或:李太白) ②. 五言绝句
5. 这幅图可以与《劳劳亭》相搭配。图中的亭子与诗名《劳劳亭》和“劳劳送客亭”相呼应;图中的柳树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相呼应,且柳树在传统文化中常与送别相关。(理由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6. C
(三)(共14分)
【7~11题答案】
【答案】7. ①. 粗略地阅读 ②. 像 ③. 挑选,选择
8. 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9. (1)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2)背柴放猪,都可以读书。
10. ①表现出鲁肃的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②从侧面表现出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1. 示例:学习能提升人的才略,要重视学习;学习要善于提问,不能只学不问;学习要有坚定的志向,不受环境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
(一)(共8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 C 13. ①. 雨点儿大与落地速度 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 望远距离和观察者高度平方根
14. 文化与科学相互交融。唐诗作为文化载体,蕴含着科学知识,诗人在创作时观察自然现象,将其融入诗句,体现了文化对科学的记录与传承;科学知识又丰富了文化内涵,使我们从新角度理解唐诗,感受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二)(共14分)
【15~19题答案】
【答案】15. A 16.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森林比作碧绿的绸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森林的色泽和质感;把风吹动森林的动态比作绸缎起皱褶,化静为动,使读者身临其境。
17. ①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氛围,为红军侦察班被围困的危急处境营造背景;②衬托出战士们面临困境时内心的沉重,以及即将展开战斗的严峻形势;③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夜晚漆黑,才为下文铁柱赴黑突围送情报提供了条件。
18. 插叙。补充交代了老人守坟的原因,使故事更加完整;突出了老人重情重义、坚守承诺的形象,体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精神,升华了小说主题。
19. 绿色森林象征着自然生机与美好,代表着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珍视和开发利用的追求;红色红军坟代表着革命历史和英勇牺牲的精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二者对比,强调了在发展经济、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历史的铭记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三、整本书阅读
在学校举办的“整本书阅读成果展”活动中,小冀承揽了以下任务,请你帮助他完成。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江姐二三事》。得知丈夫彭松涛牺牲后,江姐强忍悲痛,将个人情感转化为革命动力,体现了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被捕后,面对敌人用竹签刺入手指的酷刑,她始终未透露党的秘密,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在渣滓洞监狱中,她带领难友绣制五星红旗,迎接解放曙光,彰显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示例二:《彭德怀二三事》。彭德怀去看戏剧时,把自己的棉袍脱下围盖着一个坐在他旁边的小士兵,体现出对部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尽显爱兵如子的品质;他和他的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并且在军装上并没有等级的标志,彰显出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官兵平等的理念。
【21题答案】
【答案】 ①. 舌 ②. 战胜自我私欲 ③. 动作 ④. 见义勇为,侠肝义胆
第 三 部 分 (22题 50分)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
星火成炬,终抵星河
清晨的露珠坠向泥土,是为了汇聚成溪;暗夜的萤火振翅飞舞,是为了点亮微光。我们都在时光长河里,将细碎的小目标编织成网,打捞属于自己的星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终会在岁月的淬炼中,绽放出撼动人心的光芒。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惊艳世人。鲜有人知,这艺术瑰宝的诞生,是无数匠人以“日绘一寸”的虔诚堆砌而成。画工们在幽暗洞窟中,将宏大的佛教故事拆解成每日的勾勒与填色。他们握着画笔的手布满老茧,却始终以分毫必较的严谨,将矿物颜料细细研磨、层层晕染。正是这份对“小目标”的执着,让飞天的飘带在石壁上灵动千年,让斑驳的色彩在岁月中永不褪色。这些平凡匠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再壮阔的图景,都是由细微笔触构筑而成。
若说敦煌壁画是凝固的史诗,那么徐霞客的游记便是流动的传奇。这位明代旅行家立志丈量华夏山河,他将万里征程化作每日的跋涉与记录。无论是攀越陡峭的山崖,还是穿越瘴气弥漫的密林,他都坚持用文字定格所见所感。暴雨倾盆时,他在破庙中借微光书写;寒风凛冽时,他蜷缩在篝火旁记录。三十余年的风雨兼程,两万多里的足迹丈量,无数个“今天走到下一个村落”的小目标,最终凝聚成六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那些沾满露水的稿纸,那些被磨破的鞋底,都化作中华文明中璀璨的注脚,印证着点滴积累的磅礴力量。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造梦师。就像春日播种的农人,不会因一粒种子的渺小而轻视,而是耐心等待它破土、抽芽、开花。我曾在备考阶段陷入迷茫,望着厚厚的复习资料不知所措。后来我将目标拆解成每日的背诵篇目、错题整理,当零散的知识点逐渐连成网络,当密密麻麻的笔记垒成小山,我忽然发现,那些看似艰难的挑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攻克。原来,所谓的奇迹,不过是无数个脚踏实地的日子在时光里发酵,酿成的甘甜。
星河璀璨,源于点点星光的汇聚;山川巍峨,始于颗颗土石的累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必因目标遥远而心生畏惧,也无需因过程漫长而半途放弃。让我们以晨光为引,以暮色为证,将每个今天的努力,都化作照亮前路的星火。终有一日,这些微小却炽热的光芒,会连成跨越天际的银河,载着我们抵达梦想的彼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