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核心考点 科学探究实验(植物类)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春 汝阳县期中)如图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下列分析不科学的是( )
A.实验①、③对照,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B.实验②、③对照,探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实验③、④对照,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D.实验中所需的绿豆种子要粒大饱满,先用热水浸泡
2.(2025 海陵区一模)在纸张上用力按压花生种子后会留下油斑,这说明花生种子中含有( )
A.淀粉 B.纤维素 C.蛋白质 D.脂肪
3.(2025 海陵区一模)如图是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甲装置放在光下,①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B.乙装置中,小烧杯③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C.若将丙装置放在光下,蜡烛会燃烧更长时间
D.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4.(2025 石家庄模拟)取某植物的两个相似枝条,其中枝条A保留叶片,枝条B摘除叶片,然后将其分别插入两个盛有等量清水且有油滴铺满水面的量筒中,将装置放在相同的条件下24小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变量是叶片
B.量筒中滴加油滴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C.实验结束后,A所在量筒的液面更低
D.两量筒液面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光合作用
5.(2025 黄石一模)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兴趣小组的同学以若干用清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为材料,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为4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每天定时喷洒适量的“模拟酸雨”和等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统计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如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注:pH值越小,酸性越强)。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条件 清水 模拟酸雨
pH≈7 pH=5 pH=4
种子发芽率/% 91 13 2
A.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大豆种子萌发的标志
B.实验过程中,种子应完全浸没在溶液中,保证无氧条件
C.为避免偶然因素影响,每组应选取多粒且等量的大豆种子
D.一定范围内,雨水的酸性越强,对大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强
6.(2024秋 五华县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2025春 太原期中)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将天竺葵提前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B.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是为了形成对照
C.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D.该实验证明了绿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8.(2025 新沂市一模)某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根据下图所示,你认为该探究性学习小组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是( )
A.⑦→①→③→②→④→⑤→⑥ B.⑦→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③→②→④→⑤→⑥→⑦ D.⑦→③→②→④→⑤→⑥→①
9.(2025春 路南区期中)如图是探究植物三大生理功能的相关实验装置与实验记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
B.乙装置中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C.丙装置充足光照4个小时后,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图丁所代表的植物如果能够正常生长,则说明a<b+c
10.(2025 成武县一模)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错误的是( )
A.装置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萌发的种子消耗了氧气
B.装置乙中试管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C.一段时间后,装置丙中塑料袋内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D.光照一段时间后,装置丁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
11.(2025春 增城区期中)下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操作或目的有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 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淀粉
B 将叶片一部分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起来 设置有光和无光的对照
C 将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直接加热 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 向漂洗干净的叶片上滴加碘液 检验淀粉的生成
A.A B.B C.C D.D
12.(2025春 海安市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金鱼藻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测试溶液为BTB溶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吹入气体后,因为氧气含量增多,溶液由蓝绿色变为黄色
B.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金鱼藻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C.若甲组的光照极弱,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依然保持黄色
D.乙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量
13.(2025 永定区一模)小明同学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相关实验,实验处理如图所示。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移至光下数小时,取下此叶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对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抑制叶片的呼吸作用
B.叶片A绿色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
C.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从而用来脱色
D.此装置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绿体和二氧化碳
14.(2025 西山区一模)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选取生长情况一致的两盆绿色植物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再置于适宜光照下5小时,然后取下甲、乙中的叶片,对叶片进行酒精隔水加热处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溶解叶绿素
C.漂洗后滴加碘液,甲中的叶片会变蓝色
D.乙中的叶不含淀粉,甲中的叶含有淀粉
15.(2025春 宝安区期中)将萌发的种子置于密闭的瓶中。一段时间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蜡烛熄灭。这个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 )
A.产生了二氧化碳 B.消耗了氧气
C.产生了水 D.分解了有机物
16.(2025春 宝安区期中)如下表是玉米、烟草和菠菜的种子在见光和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的记录结果,根据该表并结合农民播种实际推测,必须在土壤里播种深一些的种子是( )
种子种类 玉米种子 烟草种子 菠菜种子
见光条件 96.7% 98.5% 2.3%
不见光条件 95.9% 1.8% 97.2%
A.玉米种子 B.烟草种子
C.菠菜种子 D.玉米种子和菠菜种子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2025 临汾二模)探究影响菊扦插成活的因素
扦插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学习了植物的无性生殖后,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课下对菊进行扦插,探究“影响菊扦插成活的因素”。他们选择长势良好且无病害的当年生菊花母株,剪取10~15cm的枝条作插穗,将底部斜剪45°,每段枝条保留一个叶芽,顶端部分保留顶芽。插条平均分成4组,每组100根,环境温度15~25℃,散射光照,培养3周。实验处理与实验结果如下:
分组 插条(带芽嫩枝)处理 插条下切口(方向及处理) 扦插土壤 相对湿度 成活率
1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涂硫黄粉 不消毒 50%~85% 43%
2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不涂硫黄粉 消毒 50%~85% 40%
3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涂硫黄粉 消毒 20%~30% 21%
4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涂硫黄粉 消毒 50%~85% 95%
注:硫黄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用硫黄处理切口,可以防止病菌感染。
请根据实验分析回答:
(1)菊作为插穗的枝条上要保留一个叶芽,这个叶芽将来会发育成 。
(2)上述实验包含 组对照。若要探究环境相对湿度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应选择第 组和第 组进行对照。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影响菊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有插条下切口是否消毒、扦插土壤是否消毒以及环境相对湿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4)扦插过程中一般采取避免阳光直射、除去插条上部分叶片、插条下切口斜切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 。
(5)除本实验探究的因素和资料以及题干中提到的因素外,你认为影响植物扦插成活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答出一点即可)。
18.(2025春 甘井子区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4个培养皿,餐巾纸,记号笔,颗粒饱满的绿豆种子等。
【方法步骤】在4个培养皿中放入几张餐巾纸,分别向4个培养皿中均匀地撒入绿豆种子,并按如表的实验条件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每个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
培养皿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种子数 10粒 10粒 10粒 10粒
加入水量 种子部分浸泡水中 不加水 种子部分浸泡水中 种子完全浸泡水中
培养温度 25℃ 25℃ 4℃ 25℃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包含多组对照实验,其中 组是对照组。
(2)甲组和丙组这一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甲组和丁组这一组对照实验可以探究的问题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 ?
(3)乙组和丙组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原因是 。
(4)为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4个培养皿放置环境的光照条件应 (填“相同”或“不同”)。
(5)每组实验用10粒绿豆种子,而不是用1粒的原因是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9.(2025春 望城区期中)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某实践小组选用黑藻为材料,开展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如下。
【任务一】了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小西同学制作了黑藻叶片细胞临时装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黑藻叶片细胞内有很多圆形的绿色颗粒(如图所示)。
(1)这些绿色颗粒是 ,它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发生在其中的能量转换是 能换转化为化学能。
【任务二】探究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同学们将新鲜黑藻放在烧杯中并置于黑暗处培养24小时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烧杯内溶液 温度(℃) 光照强度 光照时间(min) 产生气泡数目(个/min)
① 自来水(二氧化碳含量低) 30 1盏50W LED灯 60 9
② 20%二氧化碳水溶液 30 1盏50W LED灯 60 20
③ 20%二氧化碳水溶液 30 2盏50W LED灯 60 36
(2)实验过程中发现黑藻叶片上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最可能是 。
(3)实验中,②组和③组可以形成对照实验,用来探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若要判断黑藻光合作用的强度,除检测产生气泡数目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碘液来检测黑藻叶片中 的含量,请你预测,碘液染色后颜色最深的应该是 (填序号)组的黑藻。
20.(2025春 深圳期中)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后进行实验,部分操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②~④的正确顺序是 。
(2)操作③暗处理的目的是 ,该操作利用了绿色植物进行 作用的原理;操作④碘液染色之前,要用 脱色处理,溶解叶片中的 。
(3)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熊猫画,则验证了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是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
中考核心考点 科学探究实验(植物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春 汝阳县期中)如图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下列分析不科学的是( )
A.实验①、③对照,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B.实验②、③对照,探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实验③、④对照,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D.实验中所需的绿豆种子要粒大饱满,先用热水浸泡
【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
【答案】D
【分析】种子的萌发需要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活的且渡过休眠期的。
【解答】解:A.实验①、③形成了以水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故A正确。
B.实验②、③形成以了空气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故B正确。
C.实验③、④对照,探究的是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也是合理的,故C正确。
D.实验中所需的绿豆种子要粒大饱满,先用热水浸泡。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种子萌发实验通常要求种子未经处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热水浸泡可能会影响种子的自然萌发过程,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对照实验的原则及种子萌发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2.(2025 海陵区一模)在纸张上用力按压花生种子后会留下油斑,这说明花生种子中含有( )
A.淀粉 B.纤维素 C.蛋白质 D.脂肪
【考点】解剖并观察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
【专题】归纳推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
【答案】D
【分析】营养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是:淀粉的特性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凝固成白色固态物质;脂肪一般能在纸张上面留下“油斑”。
【解答】解:种子中的不同成分需用特定方法检测。例如,脂肪在挤压时会被释放,形成油斑,无需染色即可观察。淀粉需用碘液显蓝色,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显紫色,纤维素是细胞壁主要成分,但无直接显色反应与此现象相关。故在纸张上用力按压花生种子后会留下油斑,这说明花生种子中含有脂肪,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熟记常见物质的鉴别或检验方法,并能灵活迁移应用。
3.(2025 海陵区一模)如图是某同学为探究植物生理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甲装置放在光下,①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B.乙装置中,小烧杯③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
C.若将丙装置放在光下,蜡烛会燃烧更长时间
D.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专题】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D
【分析】甲图①试管能收集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乙图②中是清水,③中是酒精,④中是碘液;丙图蜡烛正常燃烧;丁图萌发的种子消耗氧气,燃烧的蜡烛熄灭。
【解答】解:A.将甲装置放在光下,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有助燃作用,因此,①中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A正确。
B.脱色时,将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因此,乙装置中,小烧杯③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B正确。
C.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因此若将丙装置放在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加强产生氧气,使蜡烛会燃烧更长时间,C正确。
D.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因此丁装置中蜡烛熄灭证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4.(2025 石家庄模拟)取某植物的两个相似枝条,其中枝条A保留叶片,枝条B摘除叶片,然后将其分别插入两个盛有等量清水且有油滴铺满水面的量筒中,将装置放在相同的条件下24小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变量是叶片
B.量筒中滴加油滴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C.实验结束后,A所在量筒的液面更低
D.两量筒液面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光合作用
【考点】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对照实验思想;根 茎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的单一变量、对照原则:为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不同引起,就应当使这两种实验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题中A和B的变量是叶片,其它条件都一样,因此是一组对照实验。
【解答】解:A.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叶片对水分的影响,因此有无叶片是实验的变量,A正确。
B.油可以阻止水分的蒸发,因此油滴铺满水面可以阻止水分通过量筒口蒸发,确保水分的变化仅由植物枝条引起,B正确。
C.由于枝条A保留了叶片,叶片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导致A所在量筒的液面下降。而枝条B没有叶片,几乎无法进行蒸腾作用,因此B所在量筒的液面应该相对较高,C正确。
D.液面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枝条A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导致的,而不是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植物的蒸腾作用相关知识。
5.(2025 黄石一模)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兴趣小组的同学以若干用清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为材料,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为4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每天定时喷洒适量的“模拟酸雨”和等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统计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如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注:pH值越小,酸性越强)。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条件 清水 模拟酸雨
pH≈7 pH=5 pH=4
种子发芽率/% 91 13 2
A.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大豆种子萌发的标志
B.实验过程中,种子应完全浸没在溶液中,保证无氧条件
C.为避免偶然因素影响,每组应选取多粒且等量的大豆种子
D.一定范围内,雨水的酸性越强,对大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强
【考点】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
【答案】B
【分析】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解答】解:A.种子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所以实验中可用胚根突破种皮作为大豆种子萌发的标志,A正确。
B.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实验过程中,种子不应该完全浸没在溶液中,B错误。
C.为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每组应选取多粒且等量的大豆种子,确保单一变量,C正确。
D.由图表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D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6.(2024秋 五华县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B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解答】解:①在这个实验中,虽然绿叶被用作实验材料,并且叶绿素是绿叶中的关键色素,但实验本身并没有直接探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必要性。因此,不能直接从该实验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结论。所以①错误。
②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将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暴露在阳光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光对光合作用(特别是淀粉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通常显示,只有暴露在阳光下的部分产生了淀粉(通过碘液检测呈现蓝色),而遮光部分则没有。这直接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②正确。
③实验并没有设计来检测氧气的产生。因此,不能从该实验得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结论。所以③错误。
④实验的核心是检测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淀粉。通过碘液检测,可以观察到暴露在阳光下的叶片部分呈现蓝色,这表明该部分产生了淀粉。而遮光部分则没有呈现蓝色,说明没有产生淀粉。这直接证明了光合作用在光下可以产生淀粉。所以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②④,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2025春 太原期中)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将天竺葵提前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B.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是为了形成对照
C.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D.该实验证明了绿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解答】解:A.将天竺葵提前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能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通过呼吸作用运走或消耗,从而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A正确。
B.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形成有光和无光的对照,以探究光是否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B正确。
C.淀粉遇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可以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C正确。
D.该实验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不是绿叶,绿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8.(2025 新沂市一模)某生物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银边天竺葵作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根据下图所示,你认为该探究性学习小组的正确实验操作步骤是( )
A.⑦→①→③→②→④→⑤→⑥ B.⑦→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③→②→④→⑤→⑥→⑦ D.⑦→③→②→④→⑤→⑥→①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结构模式图;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⑦暗处理一昼夜、①放在光照下、③取下叶片、②酒精脱色、④用清水漂洗、⑤滴加碘液、⑥观察叶片颜色。
【解答】解:⑦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①选叶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形成有光和无光的对照实验,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③光照:让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②酒精脱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因为叶绿素的绿色会影响对淀粉遇碘变蓝现象的观察。
④漂洗:用清水漂洗叶片,洗去叶片上残留的酒精,防止酒精影响碘液与淀粉的反应。
⑤滴加碘液:向漂洗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因为淀粉遇碘变蓝色,以此来检验叶片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⑥观察: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见光部分变蓝,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进而得出结论。
结合分析可知,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9.(2025春 路南区期中)如图是探究植物三大生理功能的相关实验装置与实验记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
B.乙装置中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C.丙装置充足光照4个小时后,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图丁所代表的植物如果能够正常生长,则说明a<b+c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专题】归纳推理;根 茎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A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3.植物呼吸作用是将体内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会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A.植物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因此甲中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A正确。
B.氧气有助燃的作用,乙装置中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B错误。
C.丙装置内的植物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因此丙装置充足光照4个小时后,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变化,C错误。
D.丁图中曲线Ⅰ表示光合作用,曲线Ⅱ表示呼吸作用。因此丁图所代表的植物如果能够正常生长,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即a>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植物的三大生理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0.(2025 成武县一模)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错误的是( )
A.装置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萌发的种子消耗了氧气
B.装置乙中试管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C.一段时间后,装置丙中塑料袋内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D.光照一段时间后,装置丁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移动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根 茎 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D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3、植物呼吸作用是将体内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还会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甲图实验装置可以探究种子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乙图实验装置可以探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丙图可以探究蒸腾作用能产生水蒸气。
【解答】解:A.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A正确。
B.金鱼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B正确。
C.叶是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因此一段时间后,装置丙中塑料袋内壁能发现许多小水珠,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丁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一段时间后,丁装置内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红墨水向右移动,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11.(2025春 增城区期中)下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操作或目的有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 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淀粉
B 将叶片一部分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起来 设置有光和无光的对照
C 将叶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直接加热 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 向漂洗干净的叶片上滴加碘液 检验淀粉的生成
A.A B.B C.C D.D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归纳推理;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漂洗后观察颜色。
【解答】解:A、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避免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构产生干扰,A不符合题意。
B、将叶片一部分上下两面用黑纸片遮盖起来,与叶片的未遮光部分形成有光和无光的对照,B不符合题意。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且酒精不能直接加热,故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C符合题意。
D、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向漂洗干净的叶片上滴加碘液目的是检验淀粉的生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025春 海安市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金鱼藻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中测试溶液为BTB溶液,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吹入气体后,因为氧气含量增多,溶液由蓝绿色变为黄色
B.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金鱼藻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C.若甲组的光照极弱,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依然保持黄色
D.乙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量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C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二氧化碳增加BTB溶液变为黄色。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而向BTB溶液中吹入气体,BTB溶液变为黄色,A错误。
B、甲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减少使BTB溶液变为蓝绿色;乙金鱼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溶液变为黄色,因此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探究的是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B错误。
C、若甲组的光照极弱,光合作用微弱,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不大,因此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依然保持黄色,C正确。
D、乙组处于黑暗环境中,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对照实验的特点以及BTB溶液的特性。
13.(2025 永定区一模)小明同学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相关实验,实验处理如图所示。置于暗处一昼夜后再移至光下数小时,取下此叶经脱色后滴加碘液。对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抑制叶片的呼吸作用
B.叶片A绿色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
C.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从而用来脱色
D.此装置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绿体和二氧化碳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A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答】解:A.在暗处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而不是抑制叶片的呼吸作用。这样可以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能准确地反映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错误。
B.叶片A绿色未遮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会变蓝,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可以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从而使叶片脱色,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正确。
D.该实验中,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对比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银边部分(无叶绿体)与绿色部分对比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含有氢氧化钠的装置与含有清水的装置对比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此装置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叶绿体和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14.(2025 西山区一模)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选取生长情况一致的两盆绿色植物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再置于适宜光照下5小时,然后取下甲、乙中的叶片,对叶片进行酒精隔水加热处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光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溶解叶绿素
C.漂洗后滴加碘液,甲中的叶片会变蓝色
D.乙中的叶不含淀粉,甲中的叶含有淀粉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图中甲是透明钟罩,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乙是黑色钟罩,植物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A.光照的目的是为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在有光无关条件下均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故A错误。
B.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溶解叶绿素,这样可以去除叶片中的绿色色素,便于后续观察淀粉的存在,故B正确。
CD.甲中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乙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甲中植物的叶片可以产生淀粉,乙不能产生淀粉。漂洗后滴加碘液,甲中的叶片会变蓝色,故CD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15.(2025春 宝安区期中)将萌发的种子置于密闭的瓶中。一段时间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蜡烛熄灭。这个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 )
A.产生了二氧化碳 B.消耗了氧气
C.产生了水 D.分解了有机物
【考点】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专题】归纳推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B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解答】解:氧气有助燃的特性,可用燃烧的蜡烛等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是否有二氧化碳。因此,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装有萌发种子的密闭瓶中,蜡烛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消耗了氧气,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2025春 宝安区期中)如下表是玉米、烟草和菠菜的种子在见光和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的记录结果,根据该表并结合农民播种实际推测,必须在土壤里播种深一些的种子是( )
种子种类 玉米种子 烟草种子 菠菜种子
见光条件 96.7% 98.5% 2.3%
不见光条件 95.9% 1.8% 97.2%
A.玉米种子 B.烟草种子
C.菠菜种子 D.玉米种子和菠菜种子
【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专题】数据分析型图表题;对照实验思想;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
【答案】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ACD、由表格可知,玉米种子在见光和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接近,故播种玉米种子时,不需要在土壤里播种深一些;菠菜种子在见光条件下发芽率远低于不见光条件,故播种菠菜种子时,必须在土壤里播种深一些,A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由表格可知,烟草种子在见光条件下发芽率远高于不见光条件,故播种烟草种子时,不能深播在土壤里,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7.(2025 临汾二模)探究影响菊扦插成活的因素
扦插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学习了植物的无性生殖后,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课下对菊进行扦插,探究“影响菊扦插成活的因素”。他们选择长势良好且无病害的当年生菊花母株,剪取10~15cm的枝条作插穗,将底部斜剪45°,每段枝条保留一个叶芽,顶端部分保留顶芽。插条平均分成4组,每组100根,环境温度15~25℃,散射光照,培养3周。实验处理与实验结果如下:
分组 插条(带芽嫩枝)处理 插条下切口(方向及处理) 扦插土壤 相对湿度 成活率
1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涂硫黄粉 不消毒 50%~85% 43%
2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不涂硫黄粉 消毒 50%~85% 40%
3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涂硫黄粉 消毒 20%~30% 21%
4 去掉部分叶片 斜切,涂硫黄粉 消毒 50%~85% 95%
注:硫黄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用硫黄处理切口,可以防止病菌感染。
请根据实验分析回答:
(1)菊作为插穗的枝条上要保留一个叶芽,这个叶芽将来会发育成 枝条 。
(2)上述实验包含 3 组对照。若要探究环境相对湿度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应选择第 3 组和第 4 组进行对照。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影响菊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有插条下切口是否消毒、扦插土壤是否消毒以及环境相对湿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环境相对湿度 。
(4)扦插过程中一般采取避免阳光直射、除去插条上部分叶片、插条下切口斜切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 减少水分的散失(或降低蒸腾作用)、增加吸水面积 。
(5)除本实验探究的因素和资料以及题干中提到的因素外,你认为影响植物扦插成活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扦插的密度(深度等) (答出一点即可)。
【考点】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植物的生殖专题.
【答案】(1)枝条;
(2)3;3;4;
(3)环境相对湿度;
(4)减少水分的散失(或降低蒸腾作用)、增加吸水面积;
(5)扦插的密度(深度等)。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叶芽结构中,芽轴发育成茎、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芽。故菊作为插穗的枝条上要保留一个叶芽,这个叶芽将来会发育成枝条。
(2)上述实验包含3组对照,分别是1组4组形成以土壤是否消毒为变量的对照,2组和4组形成以插条下切口是否消毒为变量的对照,3组和4组形成以环境相对湿度为变量的对照。
(3)由表格可知,3组(相对湿度20%~30%)成活率21%,4组(相对湿度50%~85%)成活率95%,3组和4组间成活率差距最大,因此,影响菊扦插成活率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相对湿度。
(4)避免阳光直射、除去插条上部分叶片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插条下切口斜切,能增加吸水的面积。
(5)除本实验探究的因素和资料以及题干中提到的因素外,影响植物扦插成活的因素还有扦插的密度、深度等。
故答案为:(1)枝条;
(2)3;3;4;
(3)环境相对湿度;
(4)减少水分的散失(或降低蒸腾作用)、增加吸水面积;
(5)扦插的密度(深度等)。
【点评】掌握扦插材料的处理、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025春 甘井子区期中)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4个培养皿,餐巾纸,记号笔,颗粒饱满的绿豆种子等。
【方法步骤】在4个培养皿中放入几张餐巾纸,分别向4个培养皿中均匀地撒入绿豆种子,并按如表的实验条件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每个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
培养皿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种子数 10粒 10粒 10粒 10粒
加入水量 种子部分浸泡水中 不加水 种子部分浸泡水中 种子完全浸泡水中
培养温度 25℃ 25℃ 4℃ 25℃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包含多组对照实验,其中 甲 组是对照组。
(2)甲组和丙组这一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温度 。甲组和丁组这一组对照实验可以探究的问题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 充足的空气 ?
(3)乙组和丙组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原因是 变量不唯一 。
(4)为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4个培养皿放置环境的光照条件应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5)每组实验用10粒绿豆种子,而不是用1粒的原因是 减少实验的误差 。
【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专题】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归纳推理;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
【答案】(1)甲。
(2)温度;充足的空气。
(3)变量不唯一。
(4)相同。
(5)减少实验的误差。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解答】解:(1)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因此甲组是对照组。
(2)甲组和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探究的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甲组和丁组这一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空气,可以探究的问题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空气?
(3)乙组和丙组具有两个变量:温度和水分,变量不唯一,因此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4)为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4个培养皿放置环境的光照条件应相同。
(5)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每组用10粒种子,而不用1粒,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实验的误差。
故答案为:
(1)甲。
(2)温度;充足的空气。
(3)变量不唯一。
(4)相同。
(5)减少实验的误差。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9.(2025春 望城区期中)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某实践小组选用黑藻为材料,开展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如下。
【任务一】了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小西同学制作了黑藻叶片细胞临时装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黑藻叶片细胞内有很多圆形的绿色颗粒(如图所示)。
(1)这些绿色颗粒是 叶绿体 ,它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发生在其中的能量转换是 光 能换转化为化学能。
【任务二】探究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同学们将新鲜黑藻放在烧杯中并置于黑暗处培养24小时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烧杯内溶液 温度(℃) 光照强度 光照时间(min) 产生气泡数目(个/min)
① 自来水(二氧化碳含量低) 30 1盏50W LED灯 60 9
② 20%二氧化碳水溶液 30 1盏50W LED灯 60 20
③ 20%二氧化碳水溶液 30 2盏50W LED灯 60 36
(2)实验过程中发现黑藻叶片上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最可能是 氧气 。
(3)实验中,②组和③组可以形成对照实验,用来探究 光照强度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若要判断黑藻光合作用的强度,除检测产生气泡数目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碘液来检测黑藻叶片中 淀粉 的含量,请你预测,碘液染色后颜色最深的应该是 ③ (填序号)组的黑藻。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专题】实验探究压轴题;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1)叶绿体;光。
(2)氧气。
(3)光照强度。
(4)淀粉; ③。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解:(1)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这些绿色颗粒是叶绿体,它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发生在其中的能量转换是光能换转化为化学能。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所以黑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气泡最可能是氧气。
(3)②组和③组对比,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时间相同,变量是光照强度(②组1盏50WLED灯,③组2盏50WLED灯),所以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淀粉遇碘变蓝,可利用碘液检测黑藻叶片中淀粉含量判断光合作用强度,光合作用越强,制造淀粉越多。第③组光照强度最强,光合作用最强,制造淀粉最多,所以碘液染色后颜色最深的是③组黑藻。
故答案为:(1)叶绿体;光。
(2)氧气。
(3)光照强度。
(4)淀粉; ③。
【点评】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
20.(2025春 深圳期中)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后进行实验,部分操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②~④的正确顺序是 ③②④ 。
(2)操作③暗处理的目的是 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该操作利用了绿色植物进行 呼吸 作用的原理;操作④碘液染色之前,要用 酒精 脱色处理,溶解叶片中的 叶绿素 。
(3)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熊猫画,则验证了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光 是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
【专题】探究实验条件;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
【答案】(1)③②④
(2)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呼吸 酒精 叶绿素
(3)光
【分析】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答】解:(1)首先要进行暗处理③,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然后进行光照②,让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最后进行碘液染色④来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所以操作②~④的正确顺序是③②④。
(2)操作③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植物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
操作④碘液染色之前,要用酒精脱色处理,因为酒精能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这样可以避免叶绿素的颜色干扰碘液与淀粉的显色反应。
(3)叶片见光部分经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遇碘变蓝,被熊猫卡片遮挡的部分不见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遇碘不变蓝。若该实验成功绘制出熊猫画,则验证了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
故答案为:
(1)③②④
(2)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呼吸 酒精 叶绿素
(3)光
【点评】掌握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