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核心考点】2025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核心考点】2025年中考生物考前冲刺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6-19 21: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核心考点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福州一模)《诗经》提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表达了先民不希望老鼠啃食黄米等粮食的心愿。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鼠为黍提供了营养物质
B.“鼠→黍”为一条食物链
C.鼠为黍提供了能量来源
D.鼠与“我”具有竞争关系
2.(2025 海陵区一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沙漠生态系统
3.(2025 海陵区一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是生产者,①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
B.②③两种生物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④→①→②→③
D.图示生物中,④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4.(2025 海陵区一模)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大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5.(2025 临淄区一模)有一种名为“噬污酵母”的多功能酵母菌,能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降解和转化成可利用资源。可推断,噬污酵母(  )
A.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
B.能够进行孢子繁殖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流动
D.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6.(2025 夏津县一模)如图是一种枯叶蝶,其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下列体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选项中,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蚯蚓活动疏松土壤
C.柳杉吸收有毒气体
D.森林提高空气湿度
7.(2025 永定区一模)素有“鸟界伪装大师”之称的林鸱(chī),身体形态与树干非常相似,利于躲避天敌。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  )
A.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B.是为了躲避天敌而产生有利变异
C.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能使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8.(2025 临洮县一模)红树的根有“拒盐”功能,叶片有“泌盐”功能,使其可以生活在沿海滩涂上,这体现了(  )
A.环境适应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适应环境
9.(2025 夏津县一模)2025年春晚的“机器人扭秧歌”节目成为全国观众的热议焦点,晚会上机器人通过程序完成舞蹈,机器人跳舞时若电量不足会自动充电,类似生物的(  )
A.摄取营养 B.排泄废物 C.应激性 D.生长发育
10.(2025春 沈阳期中)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主要是土壤层)、水圈
D.生物圈是地球上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
11.(2025 郴州一模)长沙臭豆腐“臭”名远扬。当人们经过炸臭豆腐的摊位时,多数人都被臭味刺激得捂着鼻子。这说明(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12.(2025 郴州一模)二十四节气有关农耕谚语对指导农耕生产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白露种葱,寒露种蒜”体现了什么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13.(2025 厦门二模)稻田中的稗草,与水稻所需光、养分等资源相似,会降低水稻产量。水稻与稗草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合作 D.竞争
14.(2025 历下区二模)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情境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发育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5.(2025 罗湖区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①可表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B.②、③表示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C.④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⑤表示含碳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16.(2025春 兰州期中)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  )
A.苍耳果实表面有倒钩
B.知了在夏天鸣叫
C.变温动物的冬眠
D.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2025春 鲁山县期中)跨学科实践:生态瓶的制作与探究
“小小生态瓶,一瓶一世界。”如果把大自然装进小小的瓶子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某学校七年级学生在生物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制作与分析】
某实践小组按以下操作步骤制作了微型生态瓶:
第一步: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河泥。
第二步: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河泥中。
第三步:静置12小时后,放入6条小鱼。
第四步:密封瓶口,放在阳台上(如图)。
(1)第一步中,加入河泥的作用是     。第四步中,将生态瓶放在阳台上的目的是     。
【评价与改进】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上述实践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优点:    (答出一点即可) 建议:    (答出一点即可)
【实验与探究】探究金鱼藻数量对生态瓶的影响
一段时间后,某同学发现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小鱼出现浮头现象,这是否与金鱼藻的数量增多有关呢?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注:浮头,是指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的现象。)
编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溶解氧含量(毫克/升)
水质 金鱼藻数(枝) 小鱼数(条) 光照
A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
B 9 散射光 8.6
C 15 ? 8.0
(3)实验中,C组的光照条件应为     ,目的是     。
(4)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5)通过制作生态瓶,同学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请你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提出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建议:    。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2025春 鲁山县期中)发展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开发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低洼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长势良好,而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它能     环境。
(2)该低洼盐碱地中的紫花苜蓿、鱼类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     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试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提示:不能答生物的具体名称)
(4)池塘中混合放养不同鱼类,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鲢鱼通常生活在水体上层,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一般生活在水体上层或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又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鲫鱼一般生活在水层底部,属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包括水藻、水生植物、昆虫等。根据信息,写一条食物链:    。
(5)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     和能量的充分利用,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
19.(2025 历下区二模)某学习小组选取学校附近一人工养殖鱼塘中五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研究:如表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的分析,并以此绘制了图一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图;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请据图表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 大鱼 小鱼
B 河蚌 ①
C 小球藻 /
D 小鱼 ②
E 水蚤 小球藻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除表格中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    。该生态系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2)根据图一分析,表格中的①代表的生物是     。表格五种生物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是     ,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3)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为人类提供能源的同时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     现象的发生,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我国为了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倡大家绿色出行,这项措施是为了减少图二中的     (填序号)。
(4)若将该鱼塘改造为桑基鱼塘,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等措施,可实现对能量的     利用,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20.(2025春 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一为蝗虫的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二为蝗虫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三表示图二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谚语“旱极而蝗”中,影响蝗虫繁殖的非生物因素是     。
(2)图一所示的蝗虫的发育类型属于     发育。
(3)图二中的食物链共有     条;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除了图二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应包括的生物成分是     。
(4)图二中所示的蛇和青蛙的关系是     。
(5)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传递,图三中的丙对应图二中的生物是     。
中考核心考点 生物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福州一模)《诗经》提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表达了先民不希望老鼠啃食黄米等粮食的心愿。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鼠为黍提供了营养物质
B.“鼠→黍”为一条食物链
C.鼠为黍提供了能量来源
D.鼠与“我”具有竞争关系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通常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形式,能量流动方向为单向传递。不同生物因争夺相同资源(如食物、空间等)而产生竞争。
【解答】解:A.黍(黄米)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鼠是消费者,依赖食用黍获取营养。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流动方向应为黍→鼠,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黍),正确写法应为“黍→鼠”。箭头方向表示能量流动方向,B不符合题意。
C.黍的能量来源是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鼠作为消费者无法为生产者提供能量,反而会消耗黍的能量,C不符合题意。
D.人类(“我”)和鼠都以黍为食,双方争夺相同的粮食资源,属于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竞争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2025 海陵区一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沙漠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解答】解:在森林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3.(2025 海陵区一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是生产者,①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
B.②③两种生物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C.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④→①→②→③
D.图示生物中,④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专题】过程示意图;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A
【分析】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④绿色植物为生产者、①害虫和②食虫鸟为消费者,③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A正确。
B、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分解者可将①②④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
C、食物链反应的是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中最长食物链为④→①→②,C错误。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②是最高营养级,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D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2025 海陵区一模)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大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创新题型;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A、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A不符合题意。
B、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大树进行蒸腾作用,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符合题意。
C、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是因环境的变化而被动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如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C不符合题意
D、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条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2025 临淄区一模)有一种名为“噬污酵母”的多功能酵母菌,能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降解和转化成可利用资源。可推断,噬污酵母(  )
A.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
B.能够进行孢子繁殖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流动
D.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真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生物的分类.
【答案】B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解答】解:A、噬污酵母是多功能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细胞核,属于单细胞真核生物,A不符合题意。
B、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条件不适宜时进行孢子生殖。故噬污酵母能够进行孢子生殖,B符合题意。
C、噬污酵母能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降解和转化成可利用资源,促进生物圈中物质的循环流动,C不符合题意。
D、噬污酵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真菌的结构特点、真菌的生殖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5 夏津县一模)如图是一种枯叶蝶,其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下列体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选项中,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蚯蚓活动疏松土壤
C.柳杉吸收有毒气体
D.森林提高空气湿度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解答】解:A、枯叶蝶的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使骆驼刺能适应干旱少雨的沙漠环境,A符合题意。
BCD、蚯蚓活动疏松土壤、柳杉吸收有毒气体、森林提高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2025 永定区一模)素有“鸟界伪装大师”之称的林鸱(chī),身体形态与树干非常相似,利于躲避天敌。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  )
A.说明生物影响环境
B.是为了躲避天敌而产生有利变异
C.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能使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答案】C
【分析】1、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面临生存压力时,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解答】解:A、生物影响环境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故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林鸱具有与树干相似的形态是原本就存在的变异类型,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这种有利于躲避天敌的变异被选择并逐渐积累下来,而不是为了躲避天敌才产生这种变异,B不符合题意。
C、林鸱的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更有利于它们躲避天敌,从而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符合题意。
D、林鸱身体形态与树干相似能增加其躲避天敌的机会,但不能使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能避免被天敌捕食的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自然选择学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25 临洮县一模)红树的根有“拒盐”功能,叶片有“泌盐”功能,使其可以生活在沿海滩涂上,这体现了(  )
A.环境适应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适应环境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解答】解:红树的根有“拒盐”功能,叶片有“泌盐”功能,使其能适应滩涂上高盐的环境,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2025 夏津县一模)2025年春晚的“机器人扭秧歌”节目成为全国观众的热议焦点,晚会上机器人通过程序完成舞蹈,机器人跳舞时若电量不足会自动充电,类似生物的(  )
A.摄取营养 B.排泄废物 C.应激性 D.生长发育
【考点】生物的特征.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A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机器人跳舞时,需要将电能转化成动能。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可以通过营养物质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故机器人跳舞时若电量不足会自动充电,类似生物的摄取营养,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5春 沈阳期中)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主要是土壤层)、水圈
D.生物圈是地球上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和
【考点】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圈专题.
【答案】C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解答】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
B、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B正确。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主要是土壤层)、水圈,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C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确实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海洋、淡水等。这些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生物圈,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11.(2025 郴州一模)长沙臭豆腐“臭”名远扬。当人们经过炸臭豆腐的摊位时,多数人都被臭味刺激得捂着鼻子。这说明(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考点】生物的特征.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
【答案】B
【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当人们经过炸臭豆腐的摊位时,多数人都被臭味刺激得捂着鼻子,说明人可以对臭味这种刺激做出远离的反应,因此,长沙臭豆腐“臭”名远扬。当人们经过炸臭豆腐的摊位时,多数人都被臭味刺激得捂着鼻子。这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2.(2025 郴州一模)二十四节气有关农耕谚语对指导农耕生产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白露种葱,寒露种蒜”体现了什么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 其他生物。
【解答】解:“白露种葱,寒露种蒜”的意思是白露前后最适合种葱,而寒露的时候,也就是10月初前后,是大蒜种植的好时候。大蒜喜凉,所以寒露节气种植温度刚刚好,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3.(2025 厦门二模)稻田中的稗草,与水稻所需光、养分等资源相似,会降低水稻产量。水稻与稗草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合作 D.竞争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D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竞争等。
【解答】解:A.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能固氮,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物质。而水稻和稗草共同争夺光照、养分等,并非这种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比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而水稻和稗草不存在寄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合作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种活动或达到某种目的,水稻和稗草不会相互协作,不属于合作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水稻和稗草所需光、养分等资源相似,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4.(2025 历下区二模)大雨过后,菜地里爬出许多蚯蚓,几只鸭子忙着享受“美食”。以上情境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发育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考点】生物的特征.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鸭子忙着享受蚯蚓这一“美食”,说明鸭子从外界获取食物来满足自身营养需求,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不符合题意。
B.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水,空气减少,蚯蚓爬出地面是为了获得充足氧气进行呼吸,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B不符合题意。
C.整个情境中,没有任何信息涉及到生物在生长发育方面的表现,没有体现生物能生长发育这一特征,C符合题意。
D.蚯蚓因大雨导致土壤中空气减少这一外界刺激,而爬出地面,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5.(2025 罗湖区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①可表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B.②、③表示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C.④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⑤表示含碳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由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D
【分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往复;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图中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解答】解:A.图中所有的箭头指向甲,甲表示分解者,①表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故A正确。
B.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他们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图中②③能释放产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②、③表示生产者及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故B正确。
C.丙是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图中④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所以④表示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变为有机物,故C正确。
D.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⑤表示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是解题的关键。
16.(2025春 兰州期中)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  )
A.苍耳果实表面有倒钩
B.知了在夏天鸣叫
C.变温动物的冬眠
D.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A、苍耳的种子身上有许多小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而得以传播,A不符合题意。
B、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B不符合题意。
C、变温动物的冬眠主要是受温度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人参是弱光性植物,密林下阳光较少,光照强度较弱,因此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主要是受阳光因素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2025春 鲁山县期中)跨学科实践:生态瓶的制作与探究
“小小生态瓶,一瓶一世界。”如果把大自然装进小小的瓶子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某学校七年级学生在生物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制作与分析】
某实践小组按以下操作步骤制作了微型生态瓶:
第一步: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河泥。
第二步: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河泥中。
第三步:静置12小时后,放入6条小鱼。
第四步:密封瓶口,放在阳台上(如图)。
(1)第一步中,加入河泥的作用是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  。第四步中,将生态瓶放在阳台上的目的是  为生态瓶提供光照,满足金鱼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
【评价与改进】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上述实践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优点: 容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或生态瓶内成分齐全,包括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小鱼)和分解者(河泥中的微生物)、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不会造成空间拥挤或资源不足)  (答出一点即可) 建议: 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等  (答出一点即可)
【实验与探究】探究金鱼藻数量对生态瓶的影响
一段时间后,某同学发现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小鱼出现浮头现象,这是否与金鱼藻的数量增多有关呢?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注:浮头,是指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的现象。)
编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溶解氧含量(毫克/升)
水质 金鱼藻数(枝) 小鱼数(条) 光照
A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
B 9 散射光 8.6
C 15 ? 8.0
(3)实验中,C组的光照条件应为  散射光  ,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  。
(4)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溶解氧含量越高,但过多的金鱼藻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小鱼的生存  。
(5)通过制作生态瓶,同学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请你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提出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建议: 合理控制生物数量,避免过度捕捞或种植(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对照实验思想;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1)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为生态瓶提供光照,满足金鱼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2)容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或生态瓶内成分齐全,包括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小鱼)和分解者(河泥中的微生物)、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不会造成空间拥挤或资源不足);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等;
(3)散射光;控制单一变量;
(4)在一定范围内,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溶解氧含量越高,但过多的金鱼藻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小鱼的生存;
(5)合理控制生物数量,避免过度捕捞或种植(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生态系统。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河泥中富含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故河泥的作用是为金鱼藻等植物提供无机盐(或营养物质),同时为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提供生存环境。同时,河泥中的有机物可以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供植物吸收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故将生态瓶放在阳台上的目的是为生态瓶提供光照,满足金鱼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2)根据评价标准,优点:容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生态瓶内成分齐全,包括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小鱼)和分解者(河泥中的微生物);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不会造成空间拥挤或资源不足。建议: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例如增加小鱼的数量或减少金鱼藻的数量,以观察不同比例对生态瓶的影响。
(3)实验中,C组的光照条件应为散射光,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中,除了金鱼藻的数量外,其他所有条件都应该保持一致,包括光照条件。
(4)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溶解氧含量越高,但过多的金鱼藻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小鱼的生存。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金鱼藻数量的增加,溶解氧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金鱼藻数量过多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如有机物积累过多、氧气消耗过快等。
(5)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保护生态平衡的建议有:合理控制生物数量,避免过度捕捞或种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1)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为生态瓶提供光照,满足金鱼藻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2)容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或生态瓶内成分齐全,包括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小鱼)和分解者(河泥中的微生物)、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不会造成空间拥挤或资源不足);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等;
(3)散射光;控制单一变量;
(4)在一定范围内,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溶解氧含量越高,但过多的金鱼藻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小鱼的生存;
(5)合理控制生物数量,避免过度捕捞或种植(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太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3小题)
18.(2025春 鲁山县期中)发展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开发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低洼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长势良好,而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它能  影响  环境。
(2)该低洼盐碱地中的紫花苜蓿、鱼类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  环境  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试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提示:不能答生物的具体名称)
(4)池塘中混合放养不同鱼类,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鲢鱼通常生活在水体上层,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一般生活在水体上层或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又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鲫鱼一般生活在水层底部,属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包括水藻、水生植物、昆虫等。根据信息,写一条食物链: 浮游植物→鲢鱼(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水藻→鲫鱼、水生植物→鲫鱼或植物→昆虫→鲫鱼)  。
(5)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  物质  和能量的充分利用,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农业.
【专题】过程示意图;生态学思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1)影响;
(2)环境;
(3);
(4)浮游植物→鲢鱼(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水藻→鲫鱼、水生植物→鲫鱼或植物→昆虫→鲫鱼);
(5)物质。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答】解:(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紫花苜蓿能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它能影响环境。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故该低洼盐碱地中的紫花苜蓿、鱼类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3)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和遗物,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返回到无机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如图所示:

(4)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由题干可知,鲢鱼通常生活在水体上层,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一般生活在水体上层或中上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又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鲫鱼一般生活在水层底部,属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包括水藻、水生植物、昆虫等。故池塘中的食物链有:浮游植物→鲢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水藻→鲫鱼、水生植物→鲫鱼或植物→昆虫→鲫鱼。
(5)此模式将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使得原本可能被浪费的农业副产品(如紫花苜蓿的残枝败叶、小麦的秸秆等)被充分利用,转化为动物饲料,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物质的充分利用。同时,这种模式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因为原本可能被浪费的能量(如植物未能被完全利用的光合作用产物)现在被动物利用,转化为动物体内的能量。故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
故答案为:(1)影响;
(2)环境;
(3);
(4)浮游植物→鲢鱼(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水藻→鲫鱼、水生植物→鲫鱼或植物→昆虫→鲫鱼);
(5)物质。
【点评】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态农业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025 历下区二模)某学习小组选取学校附近一人工养殖鱼塘中五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研究:如表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的分析,并以此绘制了图一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图;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三种不同的生物成分)。请据图表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 大鱼 小鱼
B 河蚌 ①
C 小球藻 /
D 小鱼 ②
E 水蚤 小球藻
(1)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除表格中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乙  ] 分解者  。该生态系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生产者  。
(2)根据图一分析,表格中的①代表的生物是  水蚤和小球藻  。表格五种生物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是  小球藻  ,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
(3)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为人类提供能源的同时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同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  温室效应  现象的发生,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我国为了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倡大家绿色出行,这项措施是为了减少图二中的  1  (填序号)。
(4)若将该鱼塘改造为桑基鱼塘,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等措施,可实现对能量的  多级  利用,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
【考点】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
【答案】(1)乙分解者 生产者
(2)水蚤和小球藻 小球藻 太阳能
(3)温室效应 1
(4)多级
【分析】图一中A大鱼,B河蚌,C小球藻,D小鱼,E水蚤,图二中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分解者,丙表示消费者,1燃烧作用,2光合作用,3呼吸作用,4分解作用,5呼吸作用。
【解答】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C小球藻是生产者,A大鱼、B河蚌、D小鱼、E水蚤是消费者,所以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除表中生物外,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分解者,是图二中的乙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属于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该生态系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者(小球藻)。
(2)根据图一的营养关系图,B河蚌捕食C小球藻和E水蚤,所以表中的①代表的生物是小球藻和水蚤。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机物含量也会随着食物链传递而减少,所以五种生物中有机物含量最多的是生产者C小球藻。
生态系统中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3)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倡绿色出行,目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项措施是为了减少图二中的1燃烧作用。
(4)生态农业 将鱼塘改造为桑基鱼塘,通过“桑叶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等措施,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故答案为:
(1)乙分解者 生产者
(2)水蚤和小球藻 小球藻 太阳能
(3)温室效应 1
(4)多级
【点评】掌握温室效应和生态系统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0.(2025春 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一为蝗虫的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二为蝗虫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三表示图二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谚语“旱极而蝗”中,影响蝗虫繁殖的非生物因素是  水分  。
(2)图一所示的蝗虫的发育类型属于  不完全变态  发育。
(3)图二中的食物链共有  3  条;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除了图二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应包括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
(4)图二中所示的蛇和青蛙的关系是  捕食  。
(5)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传递,图三中的丙对应图二中的生物是  蝗虫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生态因素.
【专题】坐标曲线图;过程示意图;生态学思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生态系统专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专题.
【答案】(1)水分;
(2)不完全变态;
(3)3;分解者;
(4)捕食;
(5)蝗虫。
【分析】1、图二中的食物链有:草→鼠→蛇、草→蝗虫→吃虫鸟→蛇、草→鼠→蛇、草→蝗虫→青蛙→蛇。
2、图三中的食物链是:丁→丙→乙→甲。
【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一一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一一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故谚语“旱极而蝗”中,影响蝗虫繁殖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2)图一所示的蝗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3)图二中的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草→鼠→蛇、草→蝗虫→吃虫鸟→蛇、草→鼠→蛇、草→蝗虫→青蛙→蛇。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图二中草是生产者,蝗虫、鼠等动物是消费者,故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还应包括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4)由图二可知,蛇以青蛙为食,蛇和青蛙的关系是捕食。
(5)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传递,生物位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故图三中的食物链是丁→丙→乙→甲,对应图二中的食物链草→蝗虫→吃虫鸟→蛇或草→蝗虫→青蛙→蛇,则丙对应图二中的生物是蝗虫。
故答案为:(1)水分;
(2)不完全变态;
(3)3;分解者;
(4)捕食;
(5)蝗虫。
【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因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蝗虫的发育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