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一单元
3 百合花 哦,香雪
预习课
研读课
目录索引
预习课
预习字词
百 合 花
1.字音字形
liào
niǔ ní
nè
hān
náo
ɡān ɡà
shàn
mó
mǐn
niù
chú
竟
竞
拗
坳
稚
帷
维
淮
2.词语运用
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本课“词语贴士”中恰当的词语。
(1)他在狭小的房间里走来走去,不停地整理领带,显得 。
(2)他学习新技能时总是 ,但从不放弃,最终他掌握了要领。
(3)在团队面临挑战时,他 地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负责解决最关键的部分,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责任心。
局促不安
磕磕绊绊
自告奋勇
【词语贴士】
(1)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情、态度)不自然。
(2)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3)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4)自告奋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5)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6)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的样子。
(7)磕磕绊绊:①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②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
3.词语辨析
(1)装饰 妆饰
课文原句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装饰:打扮,修饰;装潢,装帧;点缀,装点。 妆饰:打扮;打扮的式样。
相同点:二者都可表示有所修饰。 不同点:“装饰”是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妆饰”是打扮的意思,侧重指人。 运用 ①它具有良好的 效果,特别是夜晚使室内五光十色,别具一格。 ②晴雯不敢出头。今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 ,自为无碍。 ·
·
装饰
妆饰
(2)莫名其妙 不明就里
课文原句 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不明就里:不知道内幕,不明白其中含义。
相同点:两者都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或某个现象不理解、不明白的状态。 不同点:“莫名其妙”侧重于事情本身很奇怪、不合常理,使人无法理解。“不明就里”侧重于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现象的内幕、原因等不清楚、不明白。 运用 ①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 的惊人之举。 ②“物联网”一词出现伊始,更多地停留于概念层面,大众对它的认识更是云里雾里, 。 ·
·
·
·
莫名其妙
不明就里
文脉梳理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读完课文后,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
②新媳妇给牺牲的小通讯员缝衣服
③被子风波
知识卡片
作者简介
军营里走出的女作家——茹志鹃 简介 茹志鹃(1925—1998),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参加新四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
作品 著有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原南京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背景
战争年代的纯美人性
《百合花》写于1958年3月,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说是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并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箫声”。
相关常识
茹志鹃小说的特点
1.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她总是以战争作为背景,着力于揭示战士和群众的美丽的心灵;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生活的作品亦不从正面写阶级斗争或生产竞赛,而往往以人物的思想性格差异构成冲突,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展现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变化。
2.茹志鹃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展现。
3.茹志鹃的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她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小说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预习字词
哦,香雪
1.字音字形
zhě
xié
niǎn
zhēn
zhuō
shǔn
xī sū
hàn
嗔
瞋
缜
蠕
濡
儒
2.词语运用
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本课“词语贴士”中恰当的词语。
(1)她在会议上 ,眼睛不时望向窗外,显然心思并不在讨论的话题上。
(2)羊群刚才还在吃草,但转眼间就跑得 了,仿佛从未出现在这里一样。
(3)火车的轰鸣声 ,裹挟着巨大的气浪,从站台上飞驰而过。
心不在焉
无影无踪
撼天动地
【词语贴士】
(1)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2)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
(3)一惊一乍:人受到小惊吓表现得过于兴奋或紧张的样子。
(4)日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
(5)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3.词语辨析
昂首阔步 趾高气扬
课文原句 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 昂首阔步:昂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相同点:两者都描述了人行走时的姿态,表现出一种自信或高傲的态度。 不同点:“昂首阔步”是褒义词,强调人的自信和积极态度。“趾高气扬”是贬义词,强调人的骄傲和自大。 ·
·
·
·
运用 ①他身着华服,步履轻盈, 地穿梭于人群之中,仿佛自己是这繁华世界的唯一主宰。
②因科研顺利过关,他在成功的道路上 ,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趾高气扬
昂首阔步
文脉梳理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读完课文后,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香雪换回铅笔盒 ②渴望脱贫
知识卡片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首位女主席——铁凝 简介 铁凝,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作家。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任中共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伊琳娜的礼帽》等。
作品背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第5期《青年文学》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人道主义在中国盛行,也引起文学对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诞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开放的艰难与坎坷历程。
相关常识
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五四”时期传入中国,是指“思维发散化、结构散文化、人物形象淡化”的小说类型。诗化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自废名开其滥觞,经沈从文扛其大旗,至萧红、汪曾祺等人延其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诗化小说的文体特点:
①淡化叙事,注重抒情,情节延缓,结构松散,作者不追求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②环境意境化,注重对景物形象的描写,营造意境,着重展示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
③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并且被作者安排化入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④小说的语言极简省,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视觉的画面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运用短句、叠词呈现音韵美;
⑤注重细节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小说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物一件,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
⑥主题上,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研读课
课时1 百合花
学习任务 1.把握小说形象,体会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见课后学习提示第1段第2句、第4句)
2.赏析小说细节,分析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见课后学习提示第1段第3句)
3.感受不同时代的青春形象,思考青春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
文本学习任务
1.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作家只有在他善于观察和描写人的动作、手势、姿态、面部表情时,他才能使读者看到活生生的人物。”《百合花》就是这样一篇能使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人物”的小说。阅读这篇小说,结合你对人物的感知,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
“我” ① 主动追赶小通讯员,认老乡,观察新媳妇缝衣服
小通 讯员 质朴、羞怯;体贴人,热爱生活;觉悟高,富有牺牲精神 ②
新媳妇 ③ 借给伤员被子,用自己的被子给小通讯员入殓
泼辣大方,观察细致
与“我”说话害羞,枪筒里插花,给“我”留馒头,为救群众牺牲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课后学习提示:想一想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格外让人心动,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微技巧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
①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从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们对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③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时作者会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更鲜明地展现人物形象;
④思考人物的典型意义,理解其在作品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2.小说《百合花》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试着找出并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细节描写 文中体现 作 用
对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两次描写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 表现出了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青春活力和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① 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细节描写 文中体现 作 用
对小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的两次描写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他在自己的挎包里摸出两个馒头,对“我”说:“给你开饭啦!” 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细心、体贴和对他人的关心
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②
对小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四次描写 ③ 表现了小通讯员的腼腆、朴实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 “我”“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既带着“我”亲切的回忆,也带着“我”的遗憾
表达了“我”睹物思人的悲痛心情和对小通讯员的崇敬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细节描写 文中体现 作 用
对小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四次描写 第三次是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我”看见他“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表现了“我”感伤的回忆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第四次是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④
课后学习提示:阅读时注意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
表现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纯朴、真挚的感情
知识拓展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从而增强人物的真实感和立体感。②渲染人物心情:细节描写可以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心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读者对人物的同情和共鸣。③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细节描写可以增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逻辑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设置悬念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增强小说的吸引力。④创造典型的环境:细节描写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具体描绘,营造出小说所需要的氛围,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小说的环境特点,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和吸引力。⑤深化文章主题:细节描写可以通过对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的具体描绘,深化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思想性和深度,让读者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含意和价值。
3.《百合花》中的“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 请简要分析。
点拨 有变化。“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由生气到产生兴趣,再到亲热的喜欢,再到思念和牵挂,到最后的悲伤与怀念。“我”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情感是不断升级的;体现了战争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单纯、美好。
4.文中三次提到那条百合花被子,有什么作用
点拨 ①百合花被子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其展开情节,由新媳妇不借被子开始,到同意借被子,最后将百合花被子给小通讯员陪葬,百合花被子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②凸显新媳妇识大体、觉悟高、心地善良、品质高洁、富有爱心的形象;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崇敬,也赞美了小通讯员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爱护百姓、舍己为人的品性。③表现了本文主旨,赞美了军民鱼水情以及战争中的人性之美。
5.《百合花》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为什么不用能体现战争色彩的“硝烟”“战火”之类的题目,而是以《百合花》为题 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 ①象征美好品质: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善良、天真质朴,以及新媳妇的纯朴与对烈士的崇敬,凸显人物美好的心灵。②营造氛围:它为残酷的战争背景增添了一抹清新柔和的色彩,淡化了战争的血腥,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氛围。③结构线索: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贯串全文,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串联起诸多情节。
6.《百合花》虽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却洋溢着一种美感,请结合全文说说它“美”在哪里。
课后学习提示:《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小说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点拨 ①人物美(青春美)。小说塑造了靓丽的青春形象,新媳妇在借被子和献被子的过程中表现出她纯洁善良、果断坚毅的形象特点;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队员在小巷中扑向那冒烟乱转的手榴弹,表现出他英勇无畏的精神。
②情感美(人性美或人情美)。“我”、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着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战士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③语言美。小说的语言不论叙述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中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7.茅盾先生说《百合花》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谈一谈你的理由。
点拨 同意他的观点。因为作品中虽然写到小通讯员面对年轻女性“我”的追问和小媳妇“刁难”时的羞赧,面对异性时内心的慌乱不安,但这种中国男女青年之间的微妙情感与革命斗争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朴素而纯洁的友情。特别是当新媳妇发现牺牲的是小通讯员时,流着泪给他缝肩上的破洞,劈手夺下被子给他盖上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一个年轻女性对革命小战士的痛惜之情,所以称之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如不同意,自圆其说亦可)
课时2 哦,香雪
学习任务 1.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与作用。
2.赏析小说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与心理。(见课后学习提示第2段第2句)
3.品味小说清新的叙事笔调。(见课后学习提示第2段第3句)
文本学习任务
1.“火车”在《哦,香雪》的叙事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课后学习提示:《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点拨 ①线索作用。火车是主要情节的发展线索,小说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火车为主要情节的发生提供了场所,小说沿着这条线索进行。②推动情节:火车开进台儿沟是故事的开端,它带来了山外的信息和商品,引出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铅笔盒等情节。③烘托人物:衬托香雪等姑娘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凸显她们在追求知识、改变命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④象征意义:象征着现代文明,火车打破了台儿沟的封闭,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2.在记叙香雪一步步走近火车的过程中,作者还插叙了一段香雪在公社中学的故事,这部分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 ①补充故事情节,为香雪渴望铅笔盒蓄势,使香雪冲上火车的行为变得顺理成章。②丰满人物形象,把香雪的“单纯质朴”更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使人物变得可知可感。③多层次展开故事,现代文明带来的不只是希望和新奇,还有落后地区被迫面对外来世界时手足无措的痛苦。
3.在铁凝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她对女性的书写总是透露着时代心声、显示着文学魅力。这点在香雪身上是如何表现的 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
课后学习提示:“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点拨 从情节来看,香雪为换铅笔盒勇敢登上火车,火车开动也未退缩,即便要独自摸黑走三十里山路回家,她也坚定前行。这一情节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女性对知识与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反映当时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甘于山村的封闭落后,渴望融入新的时代的心理。铁凝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香雪的勇敢、执着刻画得淋漓尽致,赋予这一形象独特的文学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力量。
4.在《哦,香雪》一文中,作者不仅写了香雪,还写了凤娇等一群女孩,试比较凤娇等姑娘和香雪个性的异同。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不同点 相同点
关注点 感兴趣的东西 香雪 山外人的精神文化,她超越了一般姑娘,追求的是自尊、文明 ① 都纯朴、善良,都向往现代文明(新生活)
凤娇等 姑娘 ② 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 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
山外人物质层面的生活方式
5.下面是《哦,香雪》中的景物描写语句,请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 在文中的作用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①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②
作者以香雪的视角,描写了“空旷”的西山口,用以烘托香雪内心孤单、空虚和害怕的心理
作者描写了月色的明朗,为下文描写香雪审视铅笔盒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 在文中的作用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本段文字情景交融,香雪想到“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 ”于是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感受,表现她内心的彷徨和不知所措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③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烘托了香雪高昂的情绪、欢快的心情
景物描写 在文中的作用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战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意丰富
知识拓展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增强故事现场感。
②反映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为人物活动营造氛围。
③衬托人物形象或特定心理,表现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文章的主题,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现实生活;或通过象征或暗示,表现小说中的社会生活。
6.《哦,香雪》以其清新的笔调、淡雅的文字营造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小说诗情画意的氛围是如何营造的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课后学习提示:阅读时注意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点拨 ①环境描写。作者对台儿沟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将台儿沟比作藏在大山皱褶里的孩子,形象地写出了小山村的静谧与古朴。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小溪,赋予其生命力,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山村的灵动之美。文中将香雪夜行山谷时的月色,描绘得如梦如幻,充满了诗意与温情,为香雪的夜行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美好的氛围。
②人物形象塑造。香雪是小说中诗意的化身,她的形象充满了清新之美。其他姑娘们的形象也各具特色,充满诗意。她们的青春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为台儿沟这个小山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仿佛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少女图。
③情感表达。小说中没有浓烈的情感宣泄,而是以一种含蓄、细腻的方式表达了香雪等姑娘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轻柔而又深沉,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小说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这种温暖的情感在淡雅的文字中流淌,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质朴的诗意。
④叙事节奏。作者采用了舒缓的叙事节奏,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像潺潺流水一样,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每一个细节,感受其中的诗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通过长短句结合、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课时3 文本联读:同样的诗意,不同的表达
学习任务 1.比较《百合花》《哦,香雪》两文在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物象上的异同。
2.对比分析两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和语言特色。
任务探究
1.试比较《百合花》中“新媳妇”和《哦,香雪》中“香雪”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不同点 相同点
新媳妇 ① 都美丽、善良,散发着青春女性之美,是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女性代表
香雪 ② 革命战争年代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羞涩、纯朴、善良,具有伟大的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青年学生形象,心地纯洁,自尊自爱,追求上进,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2.在这两篇小说中,都有典型的物象,如百合花和铅笔盒,试比较这两个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 典型物象 象征意义 作用
《百合花》 百合花 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人性美、人情美。具体体现为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和战士之间纯洁、高尚、美好的感情 ①
《哦,香雪》 铅笔盒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心愿、追求和自尊的象征 ②
“百合花”被子将“我”、小通讯员、新媳妇联结在一起,成为形象鲜明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人们美好情感的歌颂,喻示着美好的未来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表达了香雪对知识和现代文明的渴望
知识拓展物象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小说中物象作用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对情节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
展、作为全文线索、为下文作铺垫、总结上文、前后呼应等;二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如烘托情感、刻画心理、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等;三是对主题的暗示作用;四是对环境的作用,如营造氛围、交代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等。
3.《百合花》和《哦,香雪》在叙述视角上明显不同。请指出两篇小说各自采用的叙述视角,并比较这两种视角,分析其不同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篇目 叙述视角 作用和效果
《百合花》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①
“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的细致观察,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是小说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小说军民情深的主题
篇目 叙述视角 作用和效果
《哦,香雪》 ② ③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者是旁观者,了解全部情节发展、人物的心理动态)
作者站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上来写小说,她将一个个生活场景加以组合,选取了典型的场景来表现人物。作者选取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她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她们稚嫩的心理波动中尽显时代思潮的波澜
知识拓展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即“谁说故事”“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有限视角”,即叙述者为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属于“有限视角”。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这两者既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4.茹志鹃和铁凝均为当代优秀的女作家,语言风格独特。结合《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课文的语段,分析她们作品的语言特点。
语段一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百合花》)
语段二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哦,香雪》)
篇目 《百合花》 《哦,香雪》
不同点 描绘了雨后路上的清新环境,以诗的唯美来覆盖与淡化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有效地缓解了战争所营造的紧张氛围 描写了月夜下香雪走回台儿沟的场景,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和强烈的抒彩,表现了香雪实现了自我超越后的内心感受,达到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合二为一
①茹志鹃的语言风格是 ②铁凝的语言风格是
相同点 这两篇小说写得都很美,故事性都不强,都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典型的诗化小说 清新自然而朴实俊逸(作者善于以清淡纤细的笔触表现细腻柔和的优美,写得充满诗意)
清新婉丽,优美纯净,朴素自然而又意兴盎然(作者怀着一颗爱心去写,笔下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
5.请从《百合花》《哦,香雪》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或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或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单元学习任务:《百合花》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点拨 《百合花》中对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野菊花的细节描写,巧妙妥帖地表现了小通讯员的形象特点。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不是伪装,而是“装饰点缀”,这正是小通讯员天真活泼性格的反映,是他那颗年轻而火热之心的写照。当小通讯员回团部时,“我”又一次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含蓄地表现了小通讯员面临战斗却毫不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细节描写,揭示了小通讯员美好的心灵,为下文他舍身救人之举作了铺垫。
读写一体
——学习细节描写
细节是指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细小事物或者环节,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或者一种景物等。细节描写就是用特写镜头把描写对象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效果。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惟妙惟肖,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写好细节,要注意以下四点:
1.摄取细小传神动作。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细小动作,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如《百合花》中,“我”和小通讯员说话时,小通讯员“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这一细小动作,写出了小通讯员的紧张局促。
2.捕捉人物特色语言。人物的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通过人物的语言,可以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成功的语言细节,一定是人物说出的有特色的个性化的语言,寥寥一两句话,就能把人物的性格形象鲜明地展现出来。《哦,香雪》中有许多这样的语言细节。
3.描摹个性外貌神态。描写外貌,不一定要像工笔画一样面面俱到;描写人物的神态,也要选取身体某一个部分的某一个细小的特点,以此把人物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出来。
4.刻画典型景物环境。景物细节描写是指通过选取细小的景物或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侧面刻画人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细节,如《哦,香雪》中写台儿沟一天就通一趟车,还只停一分钟,就很好地写出了地点的偏僻和闭塞。
微写作
请运用上述四个细节描写的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写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细节,表现母亲对你的关爱。不超过200字。
示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碰撞声,又是一丝轻轻的门把手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向我走来。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转身慢慢地离去……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