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节选)--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我与地坛(节选)--2025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9 15: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
预习课
研读课
目录索引
预习课
预习字词
1.字音字形



ɡèn
tuì


tuí







2.词语运用
请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本课“词语贴士”中恰当的词语。
(1)夜幕降临,孤灯之下,他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文案,
        ,仿佛窗外的每一缕风都携带着未知的忧虑。
(2)在学习过程中,他一度陷入了        的误区,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结果反而进展缓慢,频繁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3)四季更迭,春花秋月,冬雪夏阳,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风姿,展现出大自然那        而又瞬息万变的魅力。
(4)当我戴上那副虚拟现实眼镜,瞬间感觉自己        ,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遥远而神秘的热带雨林之中。
心神不定
急于求成
亘古不变
身临其境
【词语贴士】
(1)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2)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3)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4)急于求成:急着取得成功。含有忽视质量、追求速度之意。
(5)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3.词语辨析
失魂落魄 惊慌失措
课文原句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惊慌失措:惊恐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
相同点:都有“惊慌”的意思。 不同点:“失魂落魄”侧重心神不定。“惊慌失措”侧重受到惊吓。 运用 ①地震到来的那一瞬间,很多人      ,甚至不知道躲闪。 ②这次考试对她来说打击很大,她      地走出考场,神情十分沮丧。 ·
·
·
·
惊慌失措
失魂落魄
文脉梳理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读完课文后,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人与人 ②生机 ③残疾自伤 ④希望
知识卡片
作者简介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 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1967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病于1972年
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靠透析
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02年,史铁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作品 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病隙碎笔》《合欢树》《务虚笔记》等。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评价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
作品背景
1969年,史铁生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农村“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他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历时十几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研读课
课时1 描写景物,领悟地坛启示
学习任务 1.赏析景物描写,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见课后学习提示第2段)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深入思考。(见课后学习提示第2段)
文本学习任务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 地坛是怎样的景象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点拨 ①进入地坛时“我”的精神状态是颓废、迷惘的。“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②地坛是废弃、荒芜、冷落的。“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在第2段中作者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怎样理解“宿命”
点拨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而且“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②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内涵。
3.在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用大部分篇幅来写地坛古园
课后学习提示: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地的重要场所,如今是一个公园。这样的地方会和“我”发生怎样的关系呢
点拨 从结构上讲,在文章的开头必须介绍地坛,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有关。作者正是在这里对生死作出了理智的抉择,并不断地思考着怎样活的问题,而且作者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了成功。古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景物,抚慰着作者内心的苦痛,缓解了他迷茫的心绪,也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启示:这座古老而充满内在生机的园子,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引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长久思索。
4.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第5段,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何特点,给作者以怎样的生命启示。
景物 特点 生命启示
蜂儿 “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①
蚂蚁 “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转身”“疾行” ②
瓢虫 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 ③
生活得优雅、淡定、从容
生活得快乐、悠闲、自在;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景物 特点 生命启示
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 ④

露水 “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⑤
要获得重生、新生,需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像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
虽微小、短暂,但即使面临死亡也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5.课文第一部分,三处写到地坛中所见,根据表格提示,写出相见时“我”眼中地坛景物的特点,由此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所见之景 景物特点 “我”的心路历程
第一处: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 破败、荒芜、被人遗忘 ①
第二处: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满园草木的声音 ② 找不到出路的“我”感知生命的活力,思考怎样活
第三处: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草木、泥土、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豪迈、壮美、激情、博大 ③
残废、失魂落魄的“我”找到安慰
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对自身境遇释然、坦然,要活出精彩
6.英国作家菲奥娜·斯塔福德在《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中说:即使是最孤独的行人,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华丽的风景相伴。请结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三个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以及作者从这些自然景物中获得的心灵慰藉与生命启示。
篇目 景物 特点 作者的感悟
《故都的秋》 老北京的破屋、市井 清、静、悲凉 ①
《荷塘月色》 ② ③ ④
《我与地坛》(节选) ⑤ ⑥ 让作者从悲伤绝望中获得生存的力量,汲取了精神的滋养
满足了作者对故都的思念与依恋,对隽永秋味的品尝
清华园的一
塘夏荷
幽美而恬静
慰藉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勾起了作者对江南的思念
北京的地坛公园
荒芜但并不衰败
课时2 追忆往事,体悟母亲恩泽
学习任务 1.把握文章脉络和双线结构,体会母亲的恩泽。(见课后学习提示第3段)
2.感受作者表现在字里行间的深沉而凝重的真挚情感,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见课后学习提示第3段)
文本学习任务
1.课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展现母亲对“我”深挚的爱,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内容。
描写角度 举例分析
行动描写 ①
心理描写 ②
侧面烘托 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
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又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为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的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课后学习提示: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
2.史铁生的文字兼具诗性的美感和哲学的深度。他善于用意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生命体验,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普遍的人性思考。请分析下面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后学习提示: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阅读时要重点关注。
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
(1)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点拨 采用白描,勾勒母亲站在原地的神态,写出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忧虑和担心。
(2)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3)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点拨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理解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使母亲遭此苦难,“我”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爱的情感充溢在字里行间。
点拨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的。她默默地承受,默默地给予。一个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默默接受着母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爱的讴歌。
3.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写的是“我”与“地坛”及“母亲”之间的事情,“我”在“地坛”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联系。“地坛”与“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示
点拨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变,超越了个体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而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与伟大。
4.在《我与地坛》(节选)中“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而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
点拨 ①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年轻气盛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②倔强坚强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儿子。
③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④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
读写一体
——借景抒情的方法
“借景物写情思”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法,《我与地坛》也不例外,作者在讲述故事、抒发情感的过程当中,时而以优美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时而将情感与景物融合在一起。
本文第一部分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分别在第3、5、7段,这是他在不同时期对地坛的观察结果,也对应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第一处景物充分展现了地坛的沧桑;第二处景物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作者从细微处着眼,通过描写微小的生命,展现了自然界的蓬勃生机,进而得出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结论。第三处景物,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了与地坛相关的各种生命形态,借以表达自己心中丰富的情感。
把三段文字作一个比较,会发现景物描写的变化具有由静至动、由物到人、由荒芜到鲜活的特点;作者描写的对象、角度都在发生变化,这是史铁生的心态由崩溃走向平和、由封闭转为开放的反映。文中三处他笔下的地坛的景象是随着他本人的心境变化而变化的,这正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的最佳范本。因此,读懂了文中的景物描写,就读懂了史铁生的心路历程。那么,如何借景抒情呢 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才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帮助您,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那样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的心情的时候,才合适。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绘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的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阔眼界,增加知识的。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描绘,而是要绘“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然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微写作
根据自己的观察或感受,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要求:①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写出人物心情的变化;②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④不少于200字。
示例 累了,倦了,那就歇歇吧,我想。初秋阴霾的天空,如一片沉寂的海,无声无息地横亘在我的面前。我像一叶孤帆,在这片海上盲目地飘着,满目凄凉和无助。远方,一阵轻灵如水的琴声,悠远从容地牵着我的思绪,飘摇着,一波,一波,荡过来,又荡过去,由远而近,由近至远。这时,一阵秋风扫过,树叶飒飒作响,却没有黄叶飘然而落。笔直的树干仿佛是精神矍铄的老人,依然挺立在前方,即使风烛残年,也依然精神不倒。我忽然明白了,累了,倦了,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可以因为疲惫而作短暂的停歇,但过后,仍要扬帆远航,因为这是人生的使命。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