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乡戏》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线字注音
喝彩 名角色儿 模仿
敲锣 过瘾 自娱自乐
答案:hè|jué|mó|luó|yǐn|yú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给汉字拼音,注意易错点,“喝”“角”“模”都是多音字,要根据词义判断读法;“瘾”为前鼻韵母。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选出加线的字正确的读音。
场(cháng chǎng) 院 尽(jìn jǐn)管 喝(hē hè)彩
名角(jǎo jué)儿 模(mó mú)仿 没(méi mò)完
答案: chǎng|jìn|hè|jué|mó|méi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多音字字音。
点评:汉字中多音字很多,学习时要注意辨析识记。
3、解释词语
人山人海:
水泄不通:
眉飞色舞:
喝彩:
兴致勃勃:
答案:形容人多|形容非常拥挤,好像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喜悦或得意|大声叫好|兴致高,情绪热烈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对词语的掌握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多记忆词语,尤其是课文注释中的词语。
4、作者所写的《乡戏》内容很有时代特色,其中一个细节 ,就暗示了故事发生在那个时代。
答案: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题干提示“时代特色”,梳理文中的细节,即可解答。
点评:本题旨要提示学生平时阅读要注意了解作品的细节,理解作品的内容。
5、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乡戏”不好看的原因是 、 、 、
。
答案:戏台简陋|道具简单|演员表演一般|剧情让人看不懂。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根据作者围绕“乡戏”所描写的内容概括与“乡戏不好看”有关的信息点。
点评:阅读作品,要善于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分析要点。
6、本文与鲁迅的《社戏》一样,都是 。鲁迅《社戏》是表现童年时代在农村看演出的美好体验,用大城市正规戏园来对比,极言童年时代小伙伴的 。韩少功的《乡戏》也是回忆当年在农村观看演出的,但是,这完全是一团糟的演出,正因为其糟糕,就和鲁迅那种歌颂性的抒情大异其趣,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
答案:农村生活|天真纯洁的友情|这一切,很好玩,很有趣味。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两文内容,抓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针对问题分析两文内容,概括要点。
点评:阅读作品,要善于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分析要点。
7、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在乡下偏僻而宁静的日子里,能一下看到这么多的 ,听到这么多的 ,嗅到这么多的 ,已经是他们巨大的欢乐。
②他们没打算来看戏,只是把看戏作为一个借口,纷纷扛着椅子来过一个 ,来参与这么热闹的一次 ,缓解一下自己声色感觉的 。
答案:人面|人声|人气|民间节日|大社交|饥渴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了解原句表达的内容,摘录句中的词语填空。
点评:此类题关键要熟悉课文,学习时要多阅读,熟悉内容。
8、作者写看戏的人表现写得很精彩,符合各类人的性情,孩子们 ,年轻人
妇女们 ,老人们 。(用四字短语)
答案:嬉戏打闹|打情骂俏|闲拉家常|认真看戏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在作者描写农人看戏一段内容,概括四类人的行为表现,用短语填答。
点评:本题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要熟悉,还要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所写的内容,
9、识记文中的成语。
①农民剧团买不起布景和道具,一切只能
②引得少女们开心大笑,挨骂的后生们也浪浪地
③我不大可能看明白剧情,相信大多数观众也把剧情看得
答案:因陋就简|乐不可支|七零八落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了解句子的内容,摘录原句中使用的成语。
点评:本题要注意,不要把句子意思概括成成语,而是指出原句中使用的成语,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识记成语。
10、“何况还有台上的闹腾,有伞在飞快地旋转,有举枪时的炮竹炸响和硫磺味,有一溜披戴蓑衣的人在翻斤斗,还有各种稀奇新异的戏装”此句的修辞手法是
答案:排比
解析:根据句子的内容直接判断即可,三个“有”和一个“还有”组成了排比句。
点评:本题不难,根据句子内容即可判断。学习时要多了解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11、根据文章中的描述,以下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戏舞台美仑美奂
B.演员表演精彩绝伦。
C.观众看着得津津有味。
D.台上台下热闹非凡
答案:D
解析:根据知识积累,了解各句中成语的意思,根据文中有关的描述内容判断正误,使用反选排除法,A“美仑美奂”是形容华美精致,而“乡戏”的舞台很简陋;“精彩绝伦”是形容精彩无法相比,而“乡戏”中演员的表达很差,并不精彩;“津津有味”是形容很有滋味地欣赏,而“乡戏”的观众大多对戏并不感兴趣,各做各的事。所以答案为D。
点评:本题的解答主是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判断词语使用的正确性,不是对句子本身内容的判断。
12、下面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作者在《乡戏》里主要描写了舞台表演的情形。
B.作者对观众看戏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C.作者对农民不懂艺术带有批评态度。
D.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抓住各项表达的要点,梳理课文,比较判断正误。用反选排除法,A错,作者主要写的不是舞台表演,而是农人看戏的情形;C错,作者对看戏观众的描写并没有批评态度,是客观的描述;D作者在作品中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所以答案为B。
点评:本题的解答必须根据各项的表述仔细分析作品内容,学习时要注意整体把握作品内容,记忆要点。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锲而不舍 长途跋涉 翻来复去 好高鹜远
B.随声附和 转弯抹角 草长莺飞 莫衷一是
C.毛骨悚然 锐不可挡 引经据典 苦心孤诣
D.浑身解数 穷困缭倒 骇人听闻 穿流不息
答案: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复”为“覆”,“鹜”为“骛”;C“挡”为“当”;D“缭”为“潦”,“穿”为“川”,答案为B。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1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 出光彩。
②传统书信 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③我们经历了灾难的创痛,更在灾难中铸就了不屈的精神, 了无尽的力量。
A.散发 承载 凝结 B.焕发 承载 凝聚
C.焕发 承担 凝结 D.散发 承担 凝聚
答案:B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辨析近义词,可以根据词中重点字来区别意义,如“散发”是指一般意义的“弥漫发生”,而“焕发”是批变化以后出现新的面貌,有“光彩”之意,据此即可排除AD两项;“承载”是指承受重大的事情,而“承担”是指承受一般的事情,据此可判断答案为B。
点评: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1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
B.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
答案: A
解析:用反选法,B句中问号错用,应为逗号,此句是陈述句不是疑问句,C句第一个句号应为逗号,句子意思没有表达完,D句中“呀”带有语气,应该是短句,之间应该用逗号,冒号也应该是逗号,故选A。
点评: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6、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B.李明兴冲冲跑回教室向同学们报告:“这次物理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只是凤毛麟角。”
C.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D.站在山顶四处眺望,只见经过退耕还林的山区风景秀丽,草木葱茏,进退维谷。
答案: A
解析: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B句“凤毛麟角”是形容极少的好的事物,不符合句意;C句“前仆后继”指前者牺牲后者继承事业继续做,不符合句意;D“进退维谷”指为难的境地,不形容风景,答案为A。
点评: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17、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夏天的白云山庄,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B.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世界华商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精神。
C.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D.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答案: C
解析:本题有反选法,A句“白云山庄”与“是好季节”主谓搭配不当,B句“发扬”与“继承”词序不当,D“通过……使……”两个介词短语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故选C。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8、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
D.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反复)
答案: B
解析:首先要了解常用修辞手法及特点,根据各句内容一一判断。B“正人君子”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
点评:修辞手法是常见常用的写作方法,学习时要注意了解把握,学会使用。
二、问答理解
19、文章的主题想表现的是什么
答案:可以说完全是一团糟的演出,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这一切,很好玩,很有趣味。趣味在于每个人都在享受热闹。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的内容,根据作品最后一段中作者对农人看戏的评价来理解本文的主题。
点评:阅读作品,不仅是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0、戏不好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看戏?
答案:人们看戏的巨大欢乐不在于戏的内容,而在于这是个热闹的民间节日,难得的社交聚会。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农人看戏场面描写的文字和最后作者对他们行为的认识来分析解答。
点评:阅读作品,要善于把握整体内容,根据作者表达的思想分析问题。
21、作者描写了人们看戏时欢快的场面,作者是如何进行场面描写的?
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面:“台下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点:“娃娃们……后生们……少女们……中年妇女们……老汉们……”
②细节描写,写出人们在看戏时的各种表现。
如“娃娃们在人缝中钻进挤出兴奋不已,经常发出追逐的叫喊或摔疼了的嚎哭。”
答案:人们看戏的巨大欢乐不在于戏的内容,而在于这是个热闹的民间节日,难得的社交聚会。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抓住题干的提示信息“看戏时欢快的场面”了解作品有关内容,从“点面结合”和“细节描写”两方面分析解答。
点评:阅读作品,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对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也要有所了解。
22、你能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欢乐”吗?这和《社戏》故事里“我”所怀念的情景是否类似?为什么?
答案:这种欢乐不在于戏本身,而是人们自己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释放的一种快乐,而看戏是这种欢乐的载体。这和《社戏》故事里“我”所怀念的情景类似,“我”怀念的是在那看戏的夜晚里给“我”的美好印象以及小伙伴之间的情谊。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比较两文内容中的表现出的人物情感,即可了解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精神需求是相同的。
点评: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学习时要多加练习。
23、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答案:对于农民们来说,吃饱穿暖生活富足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看戏是一种精神的食粮,不管这戏是什么样的戏,有无意识形态,只要能够让他们“在乡下偏僻而宁静的日子里,能一下看到这么多的人面,听到这么多的人声,嗅到这么多的人气”,就“已经是他们巨大的快乐”了。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重点分析最后一段内容,抓住““在乡下偏僻而宁静的日子里,能一下看到这么多的人面,听到这么多的人声,嗅到这么多的人气”一句即可理解问题。
点评: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有时要注意抓住作者发表感慨的语句来分析体会。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乡戏》片段,回答问题。
台下一片黑压压的人头,但真在看伞的也不多。娃娃们在人缝中钻进挤出兴奋不已,经常发出追逐的叫喊或摔疼了的嚎哭。后生们也忙着,不时射出一道道手电筒的光束,照到不远处的少女堆里,照在某一张脸上,于是招来破口大骂,是“三狗子你照你娘呵”一类,引得少女们开心大笑,挨骂的后生们也浪浪地乐不可支。中年妇女们则三五成群说着媳妇生娃或者鸡婆下蛋之类的家务,或者在给孩子喂奶,给孩子把尿把屎。相对来说,只有老汉们才端坐得庄严一些,孤独一些,对剧情和台词也较为关切,伞能旋出这样的水平,得到他们的啧啧称赞。他们没有我的吃惊,他们已经习惯了台上的狭小和混乱。比如打鼓佬和胡琴手说是坐在台侧,其实已经逼近了台中央,都混到演员中来了;比方正是剧中战事激烈之时,突然有人跨过尸体悠悠然走到台前,不是新角色出场,也不是报幕员有事相告,而是一个村干部来给渐渐暗下去汽灯加气,加完气再猛吹哨子,大吼一番,警告娃娃们不得爬上台来捣乱。
(1)这段乡戏的场景写了哪些事?
答案:娃娃们钻进挤出,叫喊或嚎哭;后生们与少女们开玩笑;中年妇女们谈家务事;老汉们津津有味地看戏;村干部给暗下去的汽灯加气。言之成理即可。
(2)从人物的情态看,是否表现出作品“心灵净土”的意蕴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场乡戏的情景描写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充分地展示了各自人物身份的个性特征,表现人物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尽兴的欢乐。这种欢乐是纯朴的、健康的,是一种心灵的净土。
解析:第一题,抓住作者场景描写中四类人的行为表现来一一概括,或直接摘引原句也可。第二题,从作者描写的内容来说明其间表现的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精神状态来解答问题。
点评:理解此类作品的思想,要善于抓住作者的叙述描写物内容分析作品所反映的人物形象或社会面貌。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面文章,解答问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选自《扬子晚报》)
(1)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一盆菊被我随手丢弃在屋旁,一年后却长出了一大丛。②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给人们带来温情。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a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线词的理解。
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
b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答案:a“柔软”原指质地不坚硬,这里指人们的表情温和亲切,形象地写出菊花带给人们心情的变化。b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劝地写出了菊的淡定从容之美。
解析:第一题,阅读全文,以“菊”为中心,梳理故事情节,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方面概括情节点,语言要简洁,不必叙述细节。第二题,首先要了解两个句子是什么描写,点明其描写的方法(修辞手法),从表述景物的特征。本题两句都是描写“菊”的,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那么不要从“拟人化”的角度来说明“菊”的形象特点及给人的感受。
点评:学习散文,要善于从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作一评析,学习时要多加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9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