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4 17: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那树》体裁是  ,作者是   ,他是   (籍贯)当代作家。
答案:散文|王鼎均|台湾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中对作者的介绍内容,直接填答即可。注意当代作家不要写成现代作家。
点评:本文作者不是重要作家,作一般性了解即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 立不动 倒坍 引颈受戮
豁然开阔 虬 须 周道如砥
答案:yì|tān|lù|huò|qiú|dǐ
解析:注意易错点,“屹”声母为y不为q;“坍”声母为t不为d;“戮”声母为l不为n; “虬”不读“扎”音。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3、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 须的大头颅,刽 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切断所有的动脉 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
答案:qiú|ɡuì|jǐnɡ|mài
解析: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含义,分析字形,判断读音,拼写时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和标调。
点评:平时学习中阅读文章首先对其中的难读字要搞清读音,养成即时查阅字典的习惯。
4、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Jiáo 碎 掩fù 离cháo lā叭
头lú 碎gǒng xù辉 陷jǐng
答案:嚼|覆|巢|喇|颅|汞|旭|阱
解析:读准拼音,结合所示文字判断词语,注意音形相近字字形的区别,不要写错字。
点评:汉语中同音字形近字很多,学习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分辨识记。
5、理解下列词语。
屹立不动:   
引颈受戮:   
豁然开阔:   
徒劳无用:   
周道如砥:
答案: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的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伸长脖子接受杀戮。|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白费力气,没有用处。|这里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词语积累直接解释即可,注意词语中关键字意思要解释清楚,说明词语意义的常用用法。
点评:掌握常用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尽量多积累词语,理解识记。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在夏天的太阳下     (挺着 昂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
②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     (压进 碾进)灰色之下。
③缓缓的,路面     (洒上 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
答案:挺着|碾进|染上
解析:根据所读所记,回顾课文内容,直接判断,或分析句子表达的情境,辨析括号中词语意义的区别,根据语境选择判断。
点评:此类题,要仔细分析语句的情境,从符合句子情境的要求来判断选用的词语。出自课文的句子,要按原文来选用。
7、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①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②电锯从树的身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③两星期后,树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答案:排比|拟人|比喻
解析:首先要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再分析句子内容来判断。第一句三个并列的分句结构基本相同,是排比;第二句“咬”“呻吟”用的是拟人写法;第三句把树根比喻成“大头颅”,把砍树的人比喻成“刽子手”。
点评:散文中常用修辞手法,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运用。
8、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禀告(bǐng ) 姊妹(zǐ ) 论语(lún ) 虾蟆( xiā )
B .雏形(chú) 嬉戏( xī ) 泯灭( mín ) 耸立(shǒng)
C .报酬( chóu ) 鬓角(bìn ) 蹂躏( lìng ) 风韵( yùn )
D .懊恼( ào ) 玷污(diàn ) 点缀( zhuì ) 鹤唳 ( lì )
答案: 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项中“虾”读há,B项中“泯”读mǐn,C项中“躏”读lìn。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不难,但易错。读好字音,注意在平时,平时读书要用普通话,对难读字,要随时查对,加强记忆,注意积累。
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绥靖 寒噤 拂晓 张皇失措
B.杀戮 瓦砾 震悚 月明风轻
C.门槛 烦燥 取缔 触目伤怀
D.笨绌 霹雳 蹒跚 微不足道
答案: A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B项“月明风轻”应该是“月明风清”,清,清爽;C“烦燥”应该是“烦躁”,躁,急躁,D项中“笨绌”应该是“笨拙”,拙,拙陋。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不难,但要仔细判断。出现错别字,大多是由于字形相似或读音相同而混淆,所以平时学习一定要注意汉字读和写的特点,看准区别,识记积累。
10、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病初愈的他,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沉稳。
B、日月光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昔日的林荫小道,如今已是周道如砥。
C、犯了错误的儿子听说父亲要回家了,赶紧逃到了奶奶那儿寻找萌庇。
D、八年抗战期间,我们的许多革命英雄引颈受戮,视死如归。
答案:C
解析: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语境判断,C错,“萌庇”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点评: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词语,了解其含义,识记积累。
1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的讲话使我获益匪浅。
B、篮球赛输了,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许多的名胜古迹令人留连忘返。
答案: C
解析:“忍俊不禁”已经含有笑的意思,不能再修饰笑,“忍俊不禁”一般作谓语,不作修饰成分。
点评:本题不难,常用成语,学生熟悉。成语,首先要了解含义,了解其修饰的对象,才能用好成语。学习时要多多积累成语,写作多用成语,用得多,也记得清。
12、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尽管全明星周末新秀赛表现平平,但这并不妨碍林书豪成为媒体关注。
B.造成这种择校竞争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真正釜底抽薪的办法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和改革中考制度。
C.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D.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答案: B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句“成为媒体关注”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C句“健全并建立”语序不当,应该是“建立并健全”;D句“能否”与“是保证……条件之一”前面“能否”是双方的,后面“是保证”是单向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把“能否”删去。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所提及的这棵老树,因为它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所以作者认为它被砍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B、老树惨遭屠杀的根本原因是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D、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答案: B
解析:分析各选项语句表述的要点,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B错,老老树惨遭屠杀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自我需要,“职责”一说分析错误,应该是“精神”。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语句中的要点,注意比较文中的有关信息。
1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做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B.“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一句以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语言精练,形象逼真,节奏感强,而又蕴含丰富。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全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答案:C
解析:本文由那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C项的说法与本文的主旨不符。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语句中的要点,注意比较文中的有关信息。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乡愁》的作者余光中、《那树》的作者王鼎钧分别为台湾诗人、作家。
B.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大师,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等。
C.《墨子》一书辑录了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的言行,《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箪”“豆”“万钟”均为古代盛装饭食的器具,“牺牲玉帛”中的“牺牲”专指祭祀用的猪、牛祭品。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使各地的民歌。
答案:C
解析:分析各项中知识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C错,“钟”,古代量器,与粮食有关,非“盛装饭食的器具”,“万钟”,形容粮食多。
点评:平时学习要注意多积累文学常识,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要辨析记忆。
二、问题理解
16、仿照例句,补写比喻句。
例: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生活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
希望就是 。希望就是 。
答案:一盏引路的明灯|一艘乘风破浪的大帆船
解析:理解“希望”一词的含义,理解它对人的作用,恰当地选一个喻体来形容它,仿写句子。
点评: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17、本文与景状物生动活泼,请分析下列句子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②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也很有诗意。
答案:①写大树的形态,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②写入夜后的大树,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中作者对树进行描写的内容,从作者突出树的特点方面来分析评价。
点评:学习散文,对文中写景状物的语句要学会欣赏,学习其写作方法。
18、 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题干所示情节,根据作者描写,结合本文表达的思想来体会作用的情感。
点评:散文主要是表达作品情感的,学习时要注意根据作者的叙述和描写来体会其思想情感。
19、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中“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答案: “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彩。
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题干所示情节,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结合本文表达的思想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品析词语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点评:此题意在训练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
20、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1)“没实现”的是什么?(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没实现的:死复绿(2)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内容,抓住问题,根据文中有关情节来体会作者对树的情感,分析语句的含义。
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要熟悉作品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习时要多阅读。
21、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早期的“那树”的?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
的感情?
答案:三方面的内容是(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2)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3)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第一部分,根据作者对大树的描写来分析其要点,从描写的生动丰富的语言中体会作者对大树的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要熟悉作品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习时要多阅读。
22、 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答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那树”饱含着崇敬之情。在写到“那树”惨遭砍伐的悲剧场面时,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是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是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题干中的示内容,根据蚂蚁与大树的关系,从表达作者对被砍的大树的情感来分析解答。
点评: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加深认识,体会作者选材、谋篇的匠心。
23、对文中那树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一种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分析两种意见分歧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评价谈感想。
点评:本题要求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并大胆地表达个人的看法。
二、课内阅读
24、阅读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1)第2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一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树的“佝偻”“老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树的生长年代久远;“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树冠的繁密;“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树的坚固稳定。(任选其一即可)
(2)第3段中“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一句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对树的外形描写,表现了树历经沧桑、坚固稳定、外形粗陋。
解析:第一题,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根据语段内容分析,评价修辞手法在表达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第二题,点明写作方法,说明描写的语句表达了大树的什么特点,从“皮层”“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可看出描写了树的外形,再抓住“坚固”和树的外形特征理解其品质。
点评:散文中常用修辞手法,要注意体会其表达作用。对于描写句要善于分析其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战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它开始打量这个叫作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再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一天又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作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
(1)填空:这篇文章以第①   人称的口吻,按②   顺序,主要运用③  、④  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⑤      (填2至4字)这件事。
答案:①三 ②时间 ③记叙 ④描写 ⑤移栽进城
(2)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
A.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答案:D
解析:第一题,本题考查角度较多,包括人称、顺序、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文章以“它”的见闻感受叙述,属于第三人称。从那天早晨,百年古树被挖出装车到城里的历程,可看出运用了时间顺序,文章对古树进城过程的记叙,对古树故乡和繁华都市的描写,可看出使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事件的概括只要点出“谁怎么样”即可,题干中已给了“一棵百年古树”,接下来要填写的内容显然是事件了,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二题,分析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比较两文有关内容判断正误。D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
点评:类文阅读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写作方法的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