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6-20 14:05:59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六上·罗湖期中)组合两个凸透镜能把看到的物体放得更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B.2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C.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
【答案】A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靠近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靠近人眼,将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组合两个凸透镜时,起初始放大作用、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物镜(即2号),而靠近人眼、负责二次放大的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即1号)。因此2号对应物镜,1号对应目镜,选项 C 正确。
2.(2024六上·罗湖期中)春天,燕子会到金华等地作巢、产卵:秋天,燕子又飞回到南方过冬。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中(  )。
A.光照量的变化 B.湿度的变化 C.温度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春天,燕子会到金华等地作巢、产卵:秋天,燕子又飞回到南方过冬。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中温度的变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都要生存在适宜的环境下。
3.(2024六上·罗湖期中)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①的名称是(  )。
A.液泡 B.细胞核 C.细胞壁
【答案】B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为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在显微镜下呈现为清晰的边缘轮廓。细胞核为细胞内的圆形或椭圆形深色区域,图中①为细胞核。
4.(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列对微生物描述错误的是(  )。
A.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B.微生物有害也有益,例如酒和醋是微生物发酵而成的
C.所有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多数需借助显微镜观察,但部分大型微生物(如某些真菌中的蘑菇、灵芝等)肉眼可见,故 C 错误。A 正确,感冒多由病毒(微生物)引起,新冠感染也由新冠病毒导致;B 正确,微生物既有致病的有害类型,也有用于发酵酿酒、酿醋的有益类型。
5.(2024六上·罗湖期中)使用下列仪器观察蜜蜂的外形,你觉得最为合适的是(  )。
A.放大镜
B.望远镜
C.显微镜
【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 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目视光学器件, 用于观察物体的微小细节, 放大的倍数相对较小, 非常适合观察蜜蜂的外形。 与望远镜相比, 望远镜主要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 不适合近距离观察蜜蜂的外形。 显微镜虽然可以观察到微小结构, 但其放大倍数较大, 主要用于研究生物学等科学领域, 对于一般的外形观察来说过于复杂。 因此, 选择放大镜作为观察蜜蜂外形的工具是最为合适的。
6.(2024六上·罗湖期中)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位置,观察书本上的文字,如图是它们的放大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②
A.图①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更大
B.两个放大镜放大倍数相同
C.图②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更大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其焦距相关,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相同距离下的文字时,放大后的图像越大,说明放大倍数越高。图②中文字的放大效果更明显,成像更大,因此其对应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于图①,选项 C 正确。
7.(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列生物中,(  )是变形虫。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体形,因而得名变形虫。由题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
8.(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能正确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是选项A。
9.(2024六上·罗湖期中) 下列图形中是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是 (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 植物细胞是许多排列整齐的近似长方形的结构,所以视野中看到的许多近似长方形的结构,这些结构是洋葱表皮细胞;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在每一个近似长方形的结构中,都有一个被染成深色的球状物,这是细胞核。可见B符合题意。
10.(2024六上·罗湖期中)观察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相同
B.一年的影子是夏短冬长
C.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长
【答案】B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可从太阳照射角度理解。夏季太阳直射点靠近观测地(如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光线接近垂直地面,物体遮挡光线范围小,影子较短;冬季太阳直射点远离,太阳高度角小,光线斜射角度大,物体影子被拉长。这种 “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两者的负相关性,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典型地理现象。B正确。
11.(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图的模拟实验中,当船模在球面上行驶,李华(  )。
A.先看到船身,再看到帆顶
B.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C.同时看到船身和帆顶
【答案】B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当船在球面上行驶时我们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
12.(2024六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  )。
A.北极星 B.北斗七星 C.金星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 北极星正好在地球自转轴的指向的方向上,所以不管怎么转,北极星总在那不动。
13.(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②③④.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答案】B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我们会用纱布来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用镊子来夹取实验材料;用碘酒来染色;用吸水纸来吸取多余的水分;用滴管来吸取液体。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 ①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取下洋葱表皮; ③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 ④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 ⑤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吸掉多余的水。 根据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标本的制作过程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①③。选项B符合题意。
14.(2024六上·罗湖期中)“傅科摆”可以证明(  )。
A.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B.地球在自转
C.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傅科摆是一种长摆锤实验装置。1851 年,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起长 67 米的摆,发现摆锤摆动轨迹会缓慢偏转。由于惯性,摆锤的摆动平面本应保持不变,而轨迹偏转是因地球自转导致观测者所在参考系转动,从而直观证明了地球自转。该实验排除了公转对现象的直接影响,是地球自转的重要证据。
15.(2024六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是我们研究地球公转时的装置图,我们用灯泡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实验时,地轴要保持竖直,不能倾斜
B.“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始终不变
C.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研究地球公转时,地轴需保持倾斜且始终指向同一方向(如北极星附近),这是模拟地球公转的关键条件,故 A 错误、C 正确。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如模拟中地球仪倾斜转动时),B 选项 “始终不变” 错误。该实验通过保持地轴指向一致,能直观展示四季更替等公转现象。
16.(2024六上·罗湖期中)对光时,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  )。
A.物镜 B.目镜 C.反光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对光时,应注视目镜调节视野亮度。具体操作是转动反光镜,同时通过目镜观察,直至视野呈现明亮均匀的状态。若注视物镜或反光镜,无法直接判断视野亮度是否合适,且可能因未观察目镜导致光线过强或过弱,影响后续观察。这是光学显微镜对光的基本规范。
17.(2024六上·罗湖期中)因传播“日心说”而被教会处死的科学家是(  )。
A.布鲁诺 B.开普勒 C.伽利略
【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支持并传播哥白尼的 “日心说”,否定教会推崇的 “地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 “异端”,于 1600 年在罗马被烧死。开普勒通过研究完善日心说但未因学说受刑;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被教会审判,但未被处死。布鲁诺的牺牲凸显了科学与宗教权威的冲突。
18.(2024六上·罗湖期中)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观点,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假说中的(  )。
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转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托勒密认为宇宙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围绕地球运动。这一观点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假说中以地球为宇宙中心,太阳绕地球转动。
19.(2024六上·罗湖期中)用显微镜寻找细胞正确的方法是(  )。
A.在镜筒上升过程中,用右眼从目镜往下看并寻找
B.在镜筒上升过程中,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并寻找
C.在镜筒下降过程中,用右眼从目镜往下看并寻找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寻找细胞时,应在镜筒上升过程中用左眼从目镜观察。镜筒下降时需从侧面注视物镜避免压碎玻片;上升时右眼观察可能因视角偏差导致操作不便,且左眼观察符合多数人的用眼习惯。正确操作是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左眼通过目镜寻找物像,右眼可同时睁开辅助记录。
20.(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图是我国的知名古都,其中最先迎来黎明的是(  )。
A.杭州 B.西安 C.北京
【答案】A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解答】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地球由于自西向东自转,因而地球上日出时间不同。越往东时间越早,越先看见日出,以下三个选项,杭州在最东面,因而最先迎来黎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会带来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二、连线题
21.(2024六上·罗湖期中)请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昼夜交替现象   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公转 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自转 日月星辰每天的东升西落
【答案】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各地时差(黎明时间不同)及天体东升西落;地球公转(伴随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形成四季、昼夜长短变化和极昼极夜。公转与自转的不同运动方式,造就了地球上多样的天文地理现象。
22.(2024六上·罗湖期中)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通常会用到以下实验器材,按示例,将它们的名称及主要用途用线段连起来。
【答案】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软尺有刻度,可用于测量物体长度;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细节;地球仪能直观呈现地球地理信息,助于认识地球;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指南针利用地磁场指示方向,可判别方位。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六上·罗湖期中)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航天科学能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地球的运动与发展,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天文学、宇宙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想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查阅资料可知,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以下(  )橡皮泥地球模型比较符合地球的结构。
A. B.
C. D.
(2)(  )不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员。
A.杨利伟 B.翟志刚 C.王亚平 D.叶光富
(3)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  )不是地球自转引发的事件。
A.夏季的时候白昼时间最长,冬季的时候白昼时间最短
B.早上6点温州已经迎来了黎明,在西边的新疆却漆黑一片
C.我们每天能看到昼夜交替与太阳的东升西落
(4)请用箭头在下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5)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知识的整理表,正确的是(  )。
A.
公转方向 自东向西
公转周期 1年
产生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
B.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1年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C.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1年
产生现象 四季变化
【答案】(1)A
(2)A
(3)A
(4)
(5)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 地球的总体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最外层,厚度大约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大约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径大约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个符合地球结构的橡皮泥模型,应该是一个三层结构,其中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故选A。
(2)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发射,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杨利伟是神舟五号的航天员,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并非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
(3)A选项中夏冬白昼时长差异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造成的。B选项中温州和新疆的时间差异,是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地区产生时差。C选项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典型现象,地球自转使面向太阳为昼,背向太阳为夜 。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也是从西指向东。
(5)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约为1年。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A、B错误。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导致四季变化 ,C正确。
(1) 地球的总体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最外层,厚度大约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大约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径大约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个符合地球结构的橡皮泥模型,应该是一个三层结构,其中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故选A。
(2)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员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因此,杨利伟不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员。故选A。
(3)地球自转导致的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时间差异等。夏季白昼时间最长,冬季白昼时间最短是由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引起的,因此这个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直接引发的。故选A。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也是从西指向东。
(5)A.公转方向自东向西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B.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不是公转产生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C.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1年,产生现象四季变化都正确,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2024六上·罗湖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皮球和灯泡完成了如下图的模拟实验。灯泡代表太阳,皮球代表地球,在皮球两端各粘一根牙签代表地轴,在“地球”的“赤道”粘牙签A,代表赤道上的直立物体,在“北半球”粘牙签B,代表北半球上的直立物体。
24.观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的是(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
25.此时的北半球是(  )。
A.春季 B.冬季 C.夏季
26.此时北极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极昼 B.极夜 C.昼夜等长
27.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过程中,地轴(  )。
A.始终向太阳方向倾斜
B.始终指向北极星
C.逐渐变成垂直状态
28.地球从图中位置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过程中,牙签B在正午时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短—长—短 B.长—短—长 C.没有变化
29.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
C.地球绕太阳倾斜公转
【答案】24.B
25.C
26.A
27.B
28.B
29.C
【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24.观察图中灯泡(太阳)的光线照射方向,若皮球(地球)的北半球部分被直射光线正对,且牙签B所在的北半球区域受光更集中,则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处于类似夏半年的状态,而南半球为斜射,符合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特征。
25.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气温较高,处于夏季。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附近可能出现极昼现象,与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情景相符;而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春季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赤道移动,均不符合图示特征。
26.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这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直射北半球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持续面向太阳,24 小时均为白昼。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情景下,北极地区符合极昼的特征,而极夜出现在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夜等长则出现在春分或秋分时。
27.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保持倾斜状态且空间指向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若地轴始终向太阳方向倾斜或逐渐垂直,则无法形成稳定的四季更替与昼夜长短变化。地轴指向北极星的稳定性,是产生太阳直射点移动、极昼极夜等现象的关键原因。
28.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牙签B(北半球物体)此时正午影子较短。当地球公转至太阳直射南半球时,B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公转至太阳再次直射北半球时,影子又变短。因此,地球旋转一周(1 年)中,牙签B的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为 “短 — 长 — 短”,对应选项A。
29.四季形成的核心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性移动,使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季节性变化。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与四季无关;日地距离变化对四季影响极小,并非主因。地轴倾斜公转是四季形成的关键机制。
30.(2024六上·罗湖期中)有些老人家出于节俭,经常把苹果腐烂部分切掉后食用,现通过实验,探究烂苹果中没有烂的部分是否也存在着微生物。
(1)观察微生物要用显微镜,请写出对应结构的名称。
A:   ; B:   
(2)显微镜的目镜有“10×”和“20×”两种镜片,物镜有“15×”和“25×”两种镜片,要想使视野范围最大,应该选择目镜      镜片。
(3)在苹果新鲜处和腐烂处各取一点果肉,做成苹果果肉玻片标本。请按玻片标本制作过程排序:   、   、   、   。
A.盖盖玻片 B.染色
C.展平 D.滴清水
(4)装好苹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将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该注视(  )。
A. B. C.
(5)通过显微镜发现了苹果上的微生物在视野的左上角,此时应该把载玻片往(  )移动,使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A.左上角 B.右下角 C.左下角
(6)观察记录如下表所示,对比结果后,切除腐烂部分后的苹果能吃吗?说说你的理由:   。
腐烂处观察到的现象 新鲜处观察到的现象
显微镜下的苹果果肉 发黑,有许多蠕动的微生物,有大量菌丝 有少量菌丝发灰,有2个蠕动的微生物
(7)观察以下玻片,可以发现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   (选填“细菌”、“细胞”或“微生物”)组成,且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   (选填“相同”、“相似”或“不同”)。
植物根尖细胞 叶表皮保卫细胞
叶肉细胞 人体神经细胞
【答案】(1)目镜;物镜
(2)10×;15×
(3)D;C;A;B
(4)B
(5)A
(6)不能,切除腐烂部分的苹果上面还有菌丝和微生物存在
(7)细胞;不同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目镜是显微镜中靠近眼睛的镜头,主要作用是将物镜放大后的图像进一步放大,便于观察。其放大倍数通常标注在目镜上(如 10×),是显微镜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镜是靠近观察标本的镜头,直接对标本进行放大,是显微镜中决定成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的关键部件。不同倍数的物镜(如低倍镜、高倍镜)可用于观察不同精度的细节,通过转换器切换使用。
(2)显微镜的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放大倍数 = 目镜倍数 × 物镜倍数。选项中最小放大倍数为 10×15=150 倍(目镜 10×, 物镜 15×),而 20×25=500 倍为最大放大倍数。因此,要使视野范围最大,需选择目镜 “10×” 和物镜 “15×” 的组合。
(3)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对照选项可得正确顺序为DCAB。
(4)镜筒下降时,眼睛需注视物镜,防止物镜镜头压碎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若注视目镜或其他部位,无法及时观察物镜与玻片的距离,可能导致标本受损或镜头碰撞,影响实验操作。这是显微镜使用的基本规范,确保操作安全与观察顺利。
(5)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视野中微生物在左上角,实际位于载玻片的右下角。若要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移动方向需与视野中物像位置一致(即 “偏哪移哪”)。因此,应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物像才会向右下角移动至视野中央。
(6)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腐烂处的微生物比新鲜处多得多,新鲜处观察到有少量菌丝发灰,还有蠕动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烂部分的苹果不能吃,因为上面还有微生物存在。
(7)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从图中可见,植物根尖细胞、叶表皮保卫细胞等形态各异,人体神经细胞更具独特结构,不同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呈现不同形态。
(1)由图可知,A为目镜,B为物镜,目镜物镜相互配合共同放大物体。
(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所以要想使视野范围最大,即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小的目镜和物镜,故应选择目镜10×和物镜15×镜片。
(3)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对照选项可得正确顺序为DCAB。
(4)装好苹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将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故选B。
(5) 通过显微镜发现了苹果上的微生物在视野的左上角,在显微镜中观察样本时,由于显微镜成像是倒置的,所以如果你在视野中看到图像在左上角,需要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这样图像才会达到视野的中央。故选A。
(6)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腐烂处的微生物比新鲜处多得多,新鲜处观察到有少量菌丝发灰,还有蠕动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烂部分的苹果不能吃,因为上面还有微生物存在。
(7)由图中四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可知,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这说明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生物体的细胞形态不同。
四、综合题
31.(2024六上·罗湖期中)2022年北京一张家口冬季奥运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在2月4日至2月20日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1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北京张家口奥运会设7个大项,102个小项。世界各国爱好冰雪运动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张家口,共赴这场充满激情与魅力的冰雪之约。
(1)餐饮公司为各国运动员制作食物:制作面包时需要加入   菌,制作酸奶时需要加入   菌。(选填“乳酸”、“酵母”或“霉”)
(2)以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法,即立春到立夏为春季,2022年2月4日刚好是立春,冬奥会在北半球的春季举办,此时的南半球处于   季。
【答案】酵母;乳酸;秋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1)制作面包时加入酵母菌,其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蓬松;制作酸奶需加入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将乳糖转化为乳酸,赋予酸奶独特风味和质地。霉菌通常用于发酵豆制品等,与面包、酸奶制作无关。
(2)南北半球季节相反。2022 年冬奥会在北半球春季(2 月 4 日立春至立夏)举办,此时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逐渐降低,正处于秋季(3 月、4 月、5 月为南半球秋季)。
1 /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六上·罗湖期中)组合两个凸透镜能把看到的物体放得更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B.2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C.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
2.(2024六上·罗湖期中)春天,燕子会到金华等地作巢、产卵:秋天,燕子又飞回到南方过冬。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中(  )。
A.光照量的变化 B.湿度的变化 C.温度的变化
3.(2024六上·罗湖期中)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①的名称是(  )。
A.液泡 B.细胞核 C.细胞壁
4.(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列对微生物描述错误的是(  )。
A.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B.微生物有害也有益,例如酒和醋是微生物发酵而成的
C.所有微生物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5.(2024六上·罗湖期中)使用下列仪器观察蜜蜂的外形,你觉得最为合适的是(  )。
A.放大镜
B.望远镜
C.显微镜
6.(2024六上·罗湖期中)将两个放大镜分别放在离书本相同高度位置,观察书本上的文字,如图是它们的放大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②
A.图①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更大
B.两个放大镜放大倍数相同
C.图②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更大
7.(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列生物中,(  )是变形虫。
A. B. C.
8.(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是(  )。
A. B. C.
9.(2024六上·罗湖期中) 下列图形中是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是 (  )。
A.
B.
C.
10.(2024六上·罗湖期中)观察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相同
B.一年的影子是夏短冬长
C.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长
11.(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图的模拟实验中,当船模在球面上行驶,李华(  )。
A.先看到船身,再看到帆顶
B.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
C.同时看到船身和帆顶
12.(2024六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  )。
A.北极星 B.北斗七星 C.金星
13.(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②③④.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14.(2024六上·罗湖期中)“傅科摆”可以证明(  )。
A.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B.地球在自转
C.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15.(2024六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是我们研究地球公转时的装置图,我们用灯泡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实验时,地轴要保持竖直,不能倾斜
B.“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始终不变
C.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16.(2024六上·罗湖期中)对光时,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  )。
A.物镜 B.目镜 C.反光镜
17.(2024六上·罗湖期中)因传播“日心说”而被教会处死的科学家是(  )。
A.布鲁诺 B.开普勒 C.伽利略
18.(2024六上·罗湖期中)托勒密的“地心说”的观点,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假说中的(  )。
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转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19.(2024六上·罗湖期中)用显微镜寻找细胞正确的方法是(  )。
A.在镜筒上升过程中,用右眼从目镜往下看并寻找
B.在镜筒上升过程中,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并寻找
C.在镜筒下降过程中,用右眼从目镜往下看并寻找
20.(2024六上·罗湖期中)下图是我国的知名古都,其中最先迎来黎明的是(  )。
A.杭州 B.西安 C.北京
二、连线题
21.(2024六上·罗湖期中)请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昼夜交替现象   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 地球公转 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自转 日月星辰每天的东升西落
22.(2024六上·罗湖期中)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通常会用到以下实验器材,按示例,将它们的名称及主要用途用线段连起来。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六上·罗湖期中)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航天科学能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地球的运动与发展,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天文学、宇宙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想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查阅资料可知,地壳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以下(  )橡皮泥地球模型比较符合地球的结构。
A. B.
C. D.
(2)(  )不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员。
A.杨利伟 B.翟志刚 C.王亚平 D.叶光富
(3)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  )不是地球自转引发的事件。
A.夏季的时候白昼时间最长,冬季的时候白昼时间最短
B.早上6点温州已经迎来了黎明,在西边的新疆却漆黑一片
C.我们每天能看到昼夜交替与太阳的东升西落
(4)请用箭头在下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5)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知识的整理表,正确的是(  )。
A.
公转方向 自东向西
公转周期 1年
产生现象 太阳东升西落
B.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1年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C.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1年
产生现象 四季变化
(2024六上·罗湖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皮球和灯泡完成了如下图的模拟实验。灯泡代表太阳,皮球代表地球,在皮球两端各粘一根牙签代表地轴,在“地球”的“赤道”粘牙签A,代表赤道上的直立物体,在“北半球”粘牙签B,代表北半球上的直立物体。
24.观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的是(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
25.此时的北半球是(  )。
A.春季 B.冬季 C.夏季
26.此时北极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极昼 B.极夜 C.昼夜等长
27.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过程中,地轴(  )。
A.始终向太阳方向倾斜
B.始终指向北极星
C.逐渐变成垂直状态
28.地球从图中位置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过程中,牙签B在正午时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短—长—短 B.长—短—长 C.没有变化
29.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地球自转
B.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
C.地球绕太阳倾斜公转
30.(2024六上·罗湖期中)有些老人家出于节俭,经常把苹果腐烂部分切掉后食用,现通过实验,探究烂苹果中没有烂的部分是否也存在着微生物。
(1)观察微生物要用显微镜,请写出对应结构的名称。
A:   ; B:   
(2)显微镜的目镜有“10×”和“20×”两种镜片,物镜有“15×”和“25×”两种镜片,要想使视野范围最大,应该选择目镜      镜片。
(3)在苹果新鲜处和腐烂处各取一点果肉,做成苹果果肉玻片标本。请按玻片标本制作过程排序:   、   、   、   。
A.盖盖玻片 B.染色
C.展平 D.滴清水
(4)装好苹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将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该注视(  )。
A. B. C.
(5)通过显微镜发现了苹果上的微生物在视野的左上角,此时应该把载玻片往(  )移动,使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A.左上角 B.右下角 C.左下角
(6)观察记录如下表所示,对比结果后,切除腐烂部分后的苹果能吃吗?说说你的理由:   。
腐烂处观察到的现象 新鲜处观察到的现象
显微镜下的苹果果肉 发黑,有许多蠕动的微生物,有大量菌丝 有少量菌丝发灰,有2个蠕动的微生物
(7)观察以下玻片,可以发现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   (选填“细菌”、“细胞”或“微生物”)组成,且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   (选填“相同”、“相似”或“不同”)。
植物根尖细胞 叶表皮保卫细胞
叶肉细胞 人体神经细胞
四、综合题
31.(2024六上·罗湖期中)2022年北京一张家口冬季奥运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在2月4日至2月20日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1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同为主办城市,北京张家口奥运会设7个大项,102个小项。世界各国爱好冰雪运动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张家口,共赴这场充满激情与魅力的冰雪之约。
(1)餐饮公司为各国运动员制作食物:制作面包时需要加入   菌,制作酸奶时需要加入   菌。(选填“乳酸”、“酵母”或“霉”)
(2)以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法,即立春到立夏为春季,2022年2月4日刚好是立春,冬奥会在北半球的春季举办,此时的南半球处于   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靠近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靠近人眼,将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组合两个凸透镜时,起初始放大作用、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物镜(即2号),而靠近人眼、负责二次放大的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即1号)。因此2号对应物镜,1号对应目镜,选项 C 正确。
2.【答案】C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春天,燕子会到金华等地作巢、产卵:秋天,燕子又飞回到南方过冬。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中温度的变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都要生存在适宜的环境下。
3.【答案】B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为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在显微镜下呈现为清晰的边缘轮廓。细胞核为细胞内的圆形或椭圆形深色区域,图中①为细胞核。
4.【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多数需借助显微镜观察,但部分大型微生物(如某些真菌中的蘑菇、灵芝等)肉眼可见,故 C 错误。A 正确,感冒多由病毒(微生物)引起,新冠感染也由新冠病毒导致;B 正确,微生物既有致病的有害类型,也有用于发酵酿酒、酿醋的有益类型。
5.【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 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目视光学器件, 用于观察物体的微小细节, 放大的倍数相对较小, 非常适合观察蜜蜂的外形。 与望远镜相比, 望远镜主要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 不适合近距离观察蜜蜂的外形。 显微镜虽然可以观察到微小结构, 但其放大倍数较大, 主要用于研究生物学等科学领域, 对于一般的外形观察来说过于复杂。 因此, 选择放大镜作为观察蜜蜂外形的工具是最为合适的。
6.【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其焦距相关,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相同距离下的文字时,放大后的图像越大,说明放大倍数越高。图②中文字的放大效果更明显,成像更大,因此其对应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于图①,选项 C 正确。
7.【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体形,因而得名变形虫。由题可知A选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能正确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是选项A。
9.【答案】B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 植物细胞是许多排列整齐的近似长方形的结构,所以视野中看到的许多近似长方形的结构,这些结构是洋葱表皮细胞;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在每一个近似长方形的结构中,都有一个被染成深色的球状物,这是细胞核。可见B符合题意。
10.【答案】B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一年中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可从太阳照射角度理解。夏季太阳直射点靠近观测地(如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光线接近垂直地面,物体遮挡光线范围小,影子较短;冬季太阳直射点远离,太阳高度角小,光线斜射角度大,物体影子被拉长。这种 “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两者的负相关性,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典型地理现象。B正确。
11.【答案】B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当船在球面上行驶时我们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
12.【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 北极星正好在地球自转轴的指向的方向上,所以不管怎么转,北极星总在那不动。
13.【答案】B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我们会用纱布来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用镊子来夹取实验材料;用碘酒来染色;用吸水纸来吸取多余的水分;用滴管来吸取液体。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 ①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字,取下洋葱表皮; ③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 ④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注意不要有气泡; ⑤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吸掉多余的水。 根据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标本的制作过程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①③。选项B符合题意。
14.【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傅科摆是一种长摆锤实验装置。1851 年,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起长 67 米的摆,发现摆锤摆动轨迹会缓慢偏转。由于惯性,摆锤的摆动平面本应保持不变,而轨迹偏转是因地球自转导致观测者所在参考系转动,从而直观证明了地球自转。该实验排除了公转对现象的直接影响,是地球自转的重要证据。
15.【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研究地球公转时,地轴需保持倾斜且始终指向同一方向(如北极星附近),这是模拟地球公转的关键条件,故 A 错误、C 正确。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如模拟中地球仪倾斜转动时),B 选项 “始终不变” 错误。该实验通过保持地轴指向一致,能直观展示四季更替等公转现象。
16.【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对光时,应注视目镜调节视野亮度。具体操作是转动反光镜,同时通过目镜观察,直至视野呈现明亮均匀的状态。若注视物镜或反光镜,无法直接判断视野亮度是否合适,且可能因未观察目镜导致光线过强或过弱,影响后续观察。这是光学显微镜对光的基本规范。
17.【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支持并传播哥白尼的 “日心说”,否定教会推崇的 “地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 “异端”,于 1600 年在罗马被烧死。开普勒通过研究完善日心说但未因学说受刑;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被教会审判,但未被处死。布鲁诺的牺牲凸显了科学与宗教权威的冲突。
18.【答案】A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托勒密认为宇宙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日月行星和恒星均围绕地球运动。这一观点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假说中以地球为宇宙中心,太阳绕地球转动。
19.【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寻找细胞时,应在镜筒上升过程中用左眼从目镜观察。镜筒下降时需从侧面注视物镜避免压碎玻片;上升时右眼观察可能因视角偏差导致操作不便,且左眼观察符合多数人的用眼习惯。正确操作是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左眼通过目镜寻找物像,右眼可同时睁开辅助记录。
20.【答案】A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解答】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地球由于自西向东自转,因而地球上日出时间不同。越往东时间越早,越先看见日出,以下三个选项,杭州在最东面,因而最先迎来黎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会带来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21.【答案】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各地时差(黎明时间不同)及天体东升西落;地球公转(伴随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形成四季、昼夜长短变化和极昼极夜。公转与自转的不同运动方式,造就了地球上多样的天文地理现象。
22.【答案】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软尺有刻度,可用于测量物体长度;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细节;地球仪能直观呈现地球地理信息,助于认识地球;计时器用于记录时间;指南针利用地磁场指示方向,可判别方位。
23.【答案】(1)A
(2)A
(3)A
(4)
(5)C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 地球的总体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最外层,厚度大约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大约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径大约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个符合地球结构的橡皮泥模型,应该是一个三层结构,其中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故选A。
(2)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 2021 年 10 月 16 日发射,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杨利伟是神舟五号的航天员,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并非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
(3)A选项中夏冬白昼时长差异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造成的。B选项中温州和新疆的时间差异,是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地区产生时差。C选项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典型现象,地球自转使面向太阳为昼,背向太阳为夜 。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也是从西指向东。
(5)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约为1年。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A、B错误。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导致四季变化 ,C正确。
(1) 地球的总体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最外层,厚度大约17千米;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大约2900千米;地核位于地幔下方,平均半径大约3500千米。因此,要制作一个符合地球结构的橡皮泥模型,应该是一个三层结构,其中地壳最薄,地幔较厚,地核最厚。故选A。
(2)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员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因此,杨利伟不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航天员。故选A。
(3)地球自转导致的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以及时间差异等。夏季白昼时间最长,冬季白昼时间最短是由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引起的,因此这个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直接引发的。故选A。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应该也是从西指向东。
(5)A.公转方向自东向西是错误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B.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不是公转产生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C.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1年,产生现象四季变化都正确,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24.B
25.C
26.A
27.B
28.B
29.C
【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24.观察图中灯泡(太阳)的光线照射方向,若皮球(地球)的北半球部分被直射光线正对,且牙签B所在的北半球区域受光更集中,则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处于类似夏半年的状态,而南半球为斜射,符合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特征。
25.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气温较高,处于夏季。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附近可能出现极昼现象,与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情景相符;而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春季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赤道移动,均不符合图示特征。
26.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这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直射北半球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持续面向太阳,24 小时均为白昼。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情景下,北极地区符合极昼的特征,而极夜出现在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夜等长则出现在春分或秋分时。
27.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保持倾斜状态且空间指向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若地轴始终向太阳方向倾斜或逐渐垂直,则无法形成稳定的四季更替与昼夜长短变化。地轴指向北极星的稳定性,是产生太阳直射点移动、极昼极夜等现象的关键原因。
28.图中太阳直射北半球,牙签B(北半球物体)此时正午影子较短。当地球公转至太阳直射南半球时,B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公转至太阳再次直射北半球时,影子又变短。因此,地球旋转一周(1 年)中,牙签B的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为 “短 — 长 — 短”,对应选项A。
29.四季形成的核心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性移动,使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季节性变化。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与四季无关;日地距离变化对四季影响极小,并非主因。地轴倾斜公转是四季形成的关键机制。
30.【答案】(1)目镜;物镜
(2)10×;15×
(3)D;C;A;B
(4)B
(5)A
(6)不能,切除腐烂部分的苹果上面还有菌丝和微生物存在
(7)细胞;不同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目镜是显微镜中靠近眼睛的镜头,主要作用是将物镜放大后的图像进一步放大,便于观察。其放大倍数通常标注在目镜上(如 10×),是显微镜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镜是靠近观察标本的镜头,直接对标本进行放大,是显微镜中决定成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的关键部件。不同倍数的物镜(如低倍镜、高倍镜)可用于观察不同精度的细节,通过转换器切换使用。
(2)显微镜的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放大倍数 = 目镜倍数 × 物镜倍数。选项中最小放大倍数为 10×15=150 倍(目镜 10×, 物镜 15×),而 20×25=500 倍为最大放大倍数。因此,要使视野范围最大,需选择目镜 “10×” 和物镜 “15×” 的组合。
(3)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对照选项可得正确顺序为DCAB。
(4)镜筒下降时,眼睛需注视物镜,防止物镜镜头压碎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若注视目镜或其他部位,无法及时观察物镜与玻片的距离,可能导致标本受损或镜头碰撞,影响实验操作。这是显微镜使用的基本规范,确保操作安全与观察顺利。
(5)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视野中微生物在左上角,实际位于载玻片的右下角。若要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移动方向需与视野中物像位置一致(即 “偏哪移哪”)。因此,应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物像才会向右下角移动至视野中央。
(6)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腐烂处的微生物比新鲜处多得多,新鲜处观察到有少量菌丝发灰,还有蠕动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烂部分的苹果不能吃,因为上面还有微生物存在。
(7)自然界大多数生物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从图中可见,植物根尖细胞、叶表皮保卫细胞等形态各异,人体神经细胞更具独特结构,不同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呈现不同形态。
(1)由图可知,A为目镜,B为物镜,目镜物镜相互配合共同放大物体。
(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所以要想使视野范围最大,即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小的目镜和物镜,故应选择目镜10×和物镜15×镜片。
(3)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对照选项可得正确顺序为DCAB。
(4)装好苹果果肉玻片后,要先将镜筒下降,此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故选B。
(5) 通过显微镜发现了苹果上的微生物在视野的左上角,在显微镜中观察样本时,由于显微镜成像是倒置的,所以如果你在视野中看到图像在左上角,需要将载玻片向左上角移动,这样图像才会达到视野的中央。故选A。
(6)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腐烂处的微生物比新鲜处多得多,新鲜处观察到有少量菌丝发灰,还有蠕动的微生物,所以切除腐烂部分的苹果不能吃,因为上面还有微生物存在。
(7)由图中四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可知,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这说明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生物体的细胞形态不同。
31.【答案】酵母;乳酸;秋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1)制作面包时加入酵母菌,其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蓬松;制作酸奶需加入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将乳糖转化为乳酸,赋予酸奶独特风味和质地。霉菌通常用于发酵豆制品等,与面包、酸奶制作无关。
(2)南北半球季节相反。2022 年冬奥会在北半球春季(2 月 4 日立春至立夏)举办,此时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逐渐降低,正处于秋季(3 月、4 月、5 月为南半球秋季)。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