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6-20 14:09:22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三上·罗湖期中)在寒冷的冬季,戴眼镜的同学从外面回来,眼镜上会有一层雾气,这些雾是(  )。
A.水蒸气 B.小水滴 C.空气
【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冬季室外温度低,眼镜镜片温度也低。当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片放热液化,形成许多细小的水滴,附着在眼镜上成为雾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肉眼不可见,空气是混合物,均不符合雾气的形态,故正确答案为 B。
2.(2024三上·罗湖期中)(  )的变化会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A.颜色 B.温度 C.形状
【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由温度决定。温度降低时,水可凝固成冰;温度升高时,水会汽化成水蒸气。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改变,并非水状态变化的原因。因此温度变化能使水的状态改变,选 B。
3.(2024三上·罗湖期中)游乐园的充气蹦床利用了(  )的性质。
A.空气有流动性 B.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C.空气很轻
【答案】B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充气蹦床通过充气泵将空气压缩进床体,压缩后的空气分子间距减小,会产生向外膨胀的弹力。当人在蹦床上跳跃时,压缩空气的弹性可将人弹起,体现了 “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的性质。空气的流动性(如风吹)和 “空气很轻” 与蹦床的弹跳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4.(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物品不适合用来传递空气的是(  )。
A.气球 B.塑料袋 C.纸杯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气球和塑料袋具有弹性和密封性,能通过挤压或拉伸传递空气(如鼓风、充气)。而纸杯通常由硬纸制成,质地坚硬且密封性差,开口处无法有效约束空气流动,也难以通过形变来传递空气。因此纸杯不适合作为传递空气的工具,正确答案为C。
5.(2024三上·罗湖期中)在100毫升水中加入6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还有食盐没溶解,原因是(  )。
A.食盐颗粒太大
B.搅拌时间不够
C.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有限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在一定温度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量有固定上限(即溶解度)。20℃时,食盐在 100 毫升水中的溶解度约为 36 克,60 克已远超该数值,多余食盐无法溶解。颗粒大小和搅拌时间仅影响溶解速度,不改变最终溶解量。因此未溶解是因溶解能力有限,选 C。
6.(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将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是(  )。
A.用火烧 B.用磁铁吸 C.倒入水中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磁铁能吸引铁屑,可分离铁屑与木屑;木屑密度小于水会漂浮,铁屑沉底,倒水可分离。用火烧时,木屑会燃烧成灰烬,铁屑可能被氧化,两者均发生化学变化,无法实现分离。因此不能用火烧分离混合物,选 A。
7.(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仪器中,可以用来测量空气质量的仪器是(  )。
A.试管 B.烧杯 C.天平
【答案】C
【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可通过测量充气前后容器的质量差来得出空气的质量。试管和烧杯主要用于盛放、加热液体,无法直接测量质量。因此能用来测量空气质量的仪器是天平,选 C。
8.(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哪种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  )
A.红旗飘飘 B.冰融化了 C.地面的水消失了
【答案】A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红旗飘飘是因流动的空气(风)对旗帜施加推力,使其摆动,直接证明空气在流动。冰融化是吸热导致的物态变化,与空气流动无关;地面的水消失多为蒸发现象,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并非空气流动的直接证据。因此能证明空气流动的是 A 选项。
9.(2024三上·罗湖期中)关于冰融化成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B.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C.冰和水不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正确;
B.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正确;
C.冰和水不是同一种物质,错误;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冰和水都是水的不同状态而已,属于同一种物质。
10.(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冰雪融化
B.拖地后地面干了
C.水烧开时会冒出许多“白气”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下降。分析选项可知,A是水的固态转化为液态,不属于蒸发;B属于蒸发;C属于水的液态转化为气态,不属于蒸发。
11.(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几种变化和捏橡皮泥的变化不同的是(  )。
A.水结冰 B.烧木柴 C.撕白纸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捏橡皮泥、水结冰、撕白纸均属于物理变化,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未改变。烧木柴时,木材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与捏橡皮泥的变化类型不同。因此选 B。
12.(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情景中,只有水沸腾时才会出现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上会冒“白汽”;同时是烧杯中的水在减少,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13.(2024三上·罗湖期中)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的距离(  )。
A.会变得更小 B.会变得更大 C.没有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由微粒组成,具有可压缩性。当受到压力时,微粒间的空隙被挤压,距离会缩小,气体体积随之减小,这是气体的典型物理性质。而压力不会使微粒间距变大或不变。因此选 A。
14.(2024三上·罗湖期中)冬天吹暖空调时,将出风口朝下,这样既节能又能使房间快速热起来。这是因为(  )。
A.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B.热空气比冷空气重,会下沉
C.热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而上升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比冷空气轻而上升。空调出风口朝下时,热空气从下方吹出,上升过程中能更均匀地加热房间空气,形成对流循环,既加快升温速度又减少能量损耗。冷空气密度大下沉,热空气上升是此现象的关键原理,故选 A。
15.(2024三上·罗湖期中)雨过天晴,将玻璃杯倒扣在沙滩上,过一会儿杯底会出现(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空气
【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后,沙滩仍有水分蒸发,空气中含较多水蒸气。玻璃杯倒扣时,杯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的杯底,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底。水蒸气无色透明不可见,空气一直存在但不会凝结,因此杯底出现的是小水珠,选 A。
16.(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明如果还想知道生活中的其他物质是否能够溶于水,应该(  )。
A.直接判断
B.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C.通过溶解和过滤实验判断
【答案】C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直接判断或仅凭生活经验易产生误差,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实验验证。溶解实验可观察物质是否在水中消失,过滤实验能进一步确认是否有未溶解的残渣 —— 若过滤后滤液澄清、无固体残留,说明物质可溶;反之则难溶。因此选 C 才能准确判断物质的水溶性。
17.(2024三上·罗湖期中)一些现象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下列现象风力最小的是(  )。
A.烟柱微斜 B.风筝飞舞 C.飞沙走石
【答案】A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风就是流动的空气,风有方向和速度,风的力量叫风力,风的速度越快,风力就越大,根据对风的认识,烟柱微斜、彩旗飘扬、风筝飞舞、飞沙走石都能反应风力大小,其中烟柱微斜风力最小。
18.(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面关于酒精灯使用正确的选项是(  )。
①.②③.④.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答案】A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点燃时应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避免酒精溢出失火)。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防止火焰倒吸)。加热时用外焰(外焰温度最高)。灯内酒精量应在 1/4 至 2/3 之间(过少易点燃灯内蒸气,过多易溢出)。③④正确。
19.(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明把注射器活塞拉至10毫升刻度处,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小孔后推压活塞,活塞被压缩到1毫升处,松开活塞的手,活塞又会弹回来,这说明(  )。
A.空气有固定的体积
B.空气可以被压缩,也会扩散
C.空气有质量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推压活塞时空气从 10 毫升被压缩到 1 毫升,说明空气可被压缩;松开后活塞弹回,是因为被压缩的空气分子因扩散作用恢复空间,体现了空气的弹性。空气无固定体积,实验未涉及质量测量,因此选B。
20.(2024三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将一个气球放入细口瓶里,并用气球的口套住瓶口,然后用力从气球口吹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可以被吹大到整个瓶子那么大
B.气球只能被吹大到一定程度
C.气球不能被吹大
【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能够占据一定空间,将一个气球放入细口瓶里,并用气球的口套住瓶口,然后用力从气球口吹气,气球只能吹大到一定程度,因为瓶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无法继续吹大。
二、连线作图题
21.(2024三上·罗湖期中)为下面混合物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铁屑和沙子 加水溶解后再过滤蒸发来分离
食盐和沙子 用筛子筛来分离
黄豆和沙子 放进水中用沉浮法分离
木屑和沙子 用磁铁吸引来分离
【答案】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铁屑和沙子均不溶于水,加水溶解无法分离。正确方法应为用磁铁吸引—— 磁铁可吸附铁屑,剩余即为沙子。
食盐易溶于水,沙子不溶,应加水溶解、过滤(分离沙子),再蒸发滤液得到食盐。筛子无法分离二者(颗粒大小可能相近)。
黄豆密度小于水会浮起,沙子沉底,沉浮法可分离。也可用筛子筛(黄豆颗粒大,沙子颗粒小,筛网可截留黄豆)。
木屑和沙子均不被磁铁吸引,应加水分离—— 木屑浮于水面,沙子沉底,可捞取木屑或过滤分离。
22.(2024三上·罗湖期中)把下面现象和对应的空气性质相连线。(尺规作图)
小树被吹弯了腰 热空气会上升
往轮胎里打更多的空气 空气会流动
打气后足球鼓起来 空气可以压缩
热气球飞上了天 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鼓起来的气球重了2克 空气有质量
打气后篮球弹起来 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答案】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会流动:风吹动小树使其弯曲,体现空气的流动性。
空气可以压缩:轮胎能打入更多空气,是因空气分子间空隙大,可被压缩。
空气占据空间:足球打气后膨胀,是空气进入后占据内部空间的结果。
热空气上升:热气球内空气受热密度减小,热空气上升带动气球升空。
空气有质量:气球充气后重量增加,直接证明空气具有质量。
压缩空气的弹性:篮球打气后,压缩空气在受到撞击时产生弹力,使球弹起。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明想通过以下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先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再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管口。抵住桌面用力压活塞(如图A所示),小明观察到空气的体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
(2)拿起注射器,用力压活塞(如图B所示),管口处的橙子皮会   。小明做这个实验时,注射器管口   (选填“能”或“不能”)对着人。
(3)一个注射器里装了一些水和空气(如图C所示),堵住注射器管口,按压活塞(如图D所示)。堵住注射器管口,目的是   ,从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到,   不容易被压缩(选填“水”或“空气”)。压缩后,空气微粒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请在图D中,画出压缩后空气微粒的分布情况。
(5)如果撤去图D上面的压力,活塞会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答案】(1)变小;空气容易被压缩
(2)弹出;不能
(3)防止水被压出;水;不变
(4)
(5)上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管口后,注射器内形成封闭空间。用力压活塞时,由于空气分子间存在较大间隙,在压力作用下,分子间距减小,从而导致空气所占的体积变小。这一实验现象直观地表明了空气具有可压缩的性质。
(2)用力压活塞时,注射器内空气被压缩,气压急剧增大。当气压超过橙子皮与管口的摩擦力时,橙子皮会因高压空气的推力而弹出。若管口对着人,弹出的橙子皮可能造成伤害,且压缩空气瞬间释放的冲击力也可能对人体(如眼睛)产生危险,因此实验时管口不能对着人。
(3)堵住管口是为了避免按压时水和空气溢出,保证实验在封闭环境中进行。按压活塞时,水的体积几乎无变化,而空气易被压缩,说明水不易被压缩。压缩空气时,只是微粒间间距减小,微粒本身大小并未改变。
(4)空气微粒会更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每个微粒的大小不变。
(5)撤去压力后,注射器内被压缩的空气会恢复原来的体积,由于空气分子间的间隙会增大,产生向上的推力,从而推动活塞向上移动。这体现了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在压力消失后会膨胀恢复,进而带动活塞向上运动。
(1)先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再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管口。如图所示,当小明抵住桌面用力压活塞时,可以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小,实验现象说明空气体积可以被压缩。
(2)如图所示,拿起注射器,用力压活塞,管口处的橙子皮会被推出。这个实验说明空气需要占据空间。做这个游戏时,注射器管口不能对着人,以防发生意外。
(3)堵住注射器管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水被压出,从而单独观察空气被压缩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到,水不容易被压缩。压缩后,空气微粒的大小不变,微粒之间的距离会改变。
(4)空气微粒会更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每个微粒的大小不变。
(5)如果撤去图D上面的压力,活塞会向上移动,因为空气会恢复到原来的体积,推动活塞向上。
24.(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科为了观察和研究水的变化过程,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在实验中将装有四分之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如图)。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其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
A. B. C.
(2)往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  )。
A.让碎冰结成块
B.为了获得更低的温度
C.让碎冰变得更多
(3)小明将水结冰后的试管放入热水中(如图),发现冰块融化很   (选填“快”或“慢”)。A、B两个温度计的液柱,温度下降的是   。
(4)在实验中,橡皮筋的作用是(  )。
A.方便拿住试管
B.方便看清冰
C.方便观察冰面和水面的高度
(5)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水面的高度与冰面的高度相比要   “高”、“一样”或“低”)。
(6)观察冰融化成水发生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①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了 ②冰融化成水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③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液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答案】(1)C
(2)B
(3)慢;A
(4)C
(5)低
(6)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1)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不能触碰容器底和壁,故选项C符合题意。
(2)往碎冰中加入食盐时,食盐会溶解于冰表面的少量水中,形成盐水溶液。由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纯水,这会促使碎冰加速融化。而冰在融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环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加入食盐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凝固点、加速冰的融化吸热,来获得比单纯碎冰更低的温度,便于开展低温相关的实验观察。
(3)小明将水结冰后的试管放入热水中,发现冰块融化很慢,因为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A、B两个温度计的液柱,温度下降的是A,A温度计的液柱下降,是因为冰水混合物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量,导致温度降低,B温度计测量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那么随着冰的融化,温度会上升,而不是下降。
(4)在水结冰实验中,水凝固成冰时体积会膨胀。橡皮筋可标记试管中初始水面的位置,当水结冰后,通过对比橡皮筋标记与冰面的高度差,能直观观察到体积变化。若没有橡皮筋,难以准确判断冰面相对于原水面的高度变化,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为观察体积变化提供参照,便于量化记录实验现象。
(5)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体积变小,所以水面的高度与冰面的高度相比要低。
(6)冰融化成水时,因冰密度小于水,相同质量下体积变小,故①正确;融化过程需从周围吸热才能完成物态变化,故②正确;冰从固态变为液态水,形态发生改变,故③正确。三个结论均为冰融化过程的本质特征,因此选 C。
(1)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不能触碰容器底和壁,故选项C符合题意。
(2)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制造更低的温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3)小明将水结冰后的试管放入热水中,发现冰块融化很慢,因为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A、B两个温度计的液柱,温度下降的是A,A温度计的液柱下降,是因为冰水混合物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量,导致温度降低,B温度计测量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那么随着冰的融化,温度会上升,而不是下降。
(4)橡皮筋的作用是方便对比观察冰面和水面的高度,故选C。
(5)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体积变小,所以水面的高度与冰面的高度相比要低。
(6)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故①正确。在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故②正确;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液态,故③正确。故选C。
25.(2024三上·罗湖期中)如图有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1号杯和2号杯里装同样多的水,2号杯上面紧紧盖着一块玻璃,3号杯装着冰块,都放左右的桌子上。
(1)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面越来越高的是   号杯,原因是   。
(2)10天以后,1号杯比2号杯的水量要   (选填“多”、“一样”或“少”)。
(3)如果把3号杯放入不同温度的房间,冰块融化最快的是(  )。
A.房间 B.房间 C.房间
(4)为了减慢冰块融化的速度,我们可以(  )。
A.摇晃冰块 B.对冰块吹气 C.用毛巾包住冰块
【答案】(1)3;3号杯冰融化成水,水位升高
(2)少
(3)C
(4)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1)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了液态,体积会变小。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的是3号杯,是冰融化导致的。
(2)1 号杯未盖盖子,水会持续蒸发成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导致水量减少;2号杯盖着玻璃,蒸发的水蒸气在杯内液化回流,水量基本不变。经过 10 天,1 号杯因蒸发损失的水量更多,故水量比 2 号杯少。
(3)冰块融化速度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环境温度越高,冰块吸收的热量越快。35℃房间的温度显著高于 5℃和 15℃房间,能为冰块提供更多的热量,加速其从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因此,3 号杯在 35℃房间中冰块融化最快。
(4)减慢冰块融化需减少其吸热速度。毛巾是热的不良导体,包住冰块可阻隔外界热量传递,降低吸热效率。而摇晃冰块和对冰块吹气会加速空气流动,使冰块与外界热交换更频繁,反而加快融化。因此用毛巾包裹能有效减慢融化速度。
(1)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了液态,体积会变小。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的是3号杯,是冰融化导致的。
(2)10天以后,1号杯比2号杯的水量要少,因为一号杯没有杯盖,水会被蒸发。
(3)温度越高,冰融化越快,所以35℃房间内冰块融化最快,选C。
(4)为了减慢冰块融化的速度,我们可以用毛巾包住冰块,减缓热传递的发生。选C。
四、综合题
26.(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慧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温度 水中 水面 水面之上
2分钟 60℃ 少量气泡上升,有响声 无明显现象 有少量白气
3分钟 80℃ 气泡上升,有响声 有一些涌动 白气增多
4分钟 90℃ 气泡增多,快速上升,响声变大 涌动更加明显 大量白气
5分钟 100℃ 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不断翻腾 大量白气
8分钟 100℃ 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剧烈地、不停地翻滚 大量白气
10分钟 ? 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剧烈地、不停地翻滚 大量白气
(1)小慧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的温度。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水会逐渐变为   的状态(选填“结冰”或“沸腾”),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会出现的现象有:   (填序号)。
①水不停地翻滚 ②水中气泡减少
③响声变大 ④水面之上出现大量白气
(2)小慧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前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加热一段时间后,水面开始翻腾,漏斗上的塑料袋会   (选填“变鼓”或“不变”)。
(3)加热10分钟后,水的温度可能是   。
【答案】沸腾;①④;变鼓;100℃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水加热至 100℃时持续吸热并沸腾,此时水中气泡大量生成、快速上升,响声变大,水面剧烈翻腾,水面之上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大量白气。
(2)水沸腾时大量水汽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通过漏斗进入塑料袋。由于塑料袋被挤压过且密封,水蒸气在袋内聚集使体积增大,从而导致塑料袋变鼓。这一现象体现了水沸腾时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及气体膨胀特性。
(3)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表格中 5 分钟时水温已达 100℃并开始沸腾,此后继续加热,温度仍会维持在沸点(标准大气压下为 100℃)。因此加热 10 分钟后,水的温度依然是 100℃。
1 /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三上·罗湖期中)在寒冷的冬季,戴眼镜的同学从外面回来,眼镜上会有一层雾气,这些雾是(  )。
A.水蒸气 B.小水滴 C.空气
2.(2024三上·罗湖期中)(  )的变化会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A.颜色 B.温度 C.形状
3.(2024三上·罗湖期中)游乐园的充气蹦床利用了(  )的性质。
A.空气有流动性 B.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C.空气很轻
4.(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物品不适合用来传递空气的是(  )。
A.气球 B.塑料袋 C.纸杯
5.(2024三上·罗湖期中)在100毫升水中加入6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还有食盐没溶解,原因是(  )。
A.食盐颗粒太大
B.搅拌时间不够
C.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有限
6.(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将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是(  )。
A.用火烧 B.用磁铁吸 C.倒入水中
7.(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仪器中,可以用来测量空气质量的仪器是(  )。
A.试管 B.烧杯 C.天平
8.(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哪种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  )
A.红旗飘飘 B.冰融化了 C.地面的水消失了
9.(2024三上·罗湖期中)关于冰融化成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B.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C.冰和水不是同一种物质
10.(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
A.冰雪融化
B.拖地后地面干了
C.水烧开时会冒出许多“白气”
11.(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几种变化和捏橡皮泥的变化不同的是(  )。
A.水结冰 B.烧木柴 C.撕白纸
12.(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列情景中,只有水沸腾时才会出现的是(  )。
A. B. C.
13.(2024三上·罗湖期中)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的距离(  )。
A.会变得更小 B.会变得更大 C.没有变化
14.(2024三上·罗湖期中)冬天吹暖空调时,将出风口朝下,这样既节能又能使房间快速热起来。这是因为(  )。
A.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B.热空气比冷空气重,会下沉
C.热空气受冷后体积缩小而上升
15.(2024三上·罗湖期中)雨过天晴,将玻璃杯倒扣在沙滩上,过一会儿杯底会出现(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空气
16.(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明如果还想知道生活中的其他物质是否能够溶于水,应该(  )。
A.直接判断
B.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C.通过溶解和过滤实验判断
17.(2024三上·罗湖期中)一些现象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下列现象风力最小的是(  )。
A.烟柱微斜 B.风筝飞舞 C.飞沙走石
18.(2024三上·罗湖期中)下面关于酒精灯使用正确的选项是(  )。
①.②③.④.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19.(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明把注射器活塞拉至10毫升刻度处,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小孔后推压活塞,活塞被压缩到1毫升处,松开活塞的手,活塞又会弹回来,这说明(  )。
A.空气有固定的体积
B.空气可以被压缩,也会扩散
C.空气有质量
20.(2024三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将一个气球放入细口瓶里,并用气球的口套住瓶口,然后用力从气球口吹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可以被吹大到整个瓶子那么大
B.气球只能被吹大到一定程度
C.气球不能被吹大
二、连线作图题
21.(2024三上·罗湖期中)为下面混合物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铁屑和沙子 加水溶解后再过滤蒸发来分离
食盐和沙子 用筛子筛来分离
黄豆和沙子 放进水中用沉浮法分离
木屑和沙子 用磁铁吸引来分离
22.(2024三上·罗湖期中)把下面现象和对应的空气性质相连线。(尺规作图)
小树被吹弯了腰 热空气会上升
往轮胎里打更多的空气 空气会流动
打气后足球鼓起来 空气可以压缩
热气球飞上了天 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鼓起来的气球重了2克 空气有质量
打气后篮球弹起来 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明想通过以下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先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再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管口。抵住桌面用力压活塞(如图A所示),小明观察到空气的体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
(2)拿起注射器,用力压活塞(如图B所示),管口处的橙子皮会   。小明做这个实验时,注射器管口   (选填“能”或“不能”)对着人。
(3)一个注射器里装了一些水和空气(如图C所示),堵住注射器管口,按压活塞(如图D所示)。堵住注射器管口,目的是   ,从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到,   不容易被压缩(选填“水”或“空气”)。压缩后,空气微粒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请在图D中,画出压缩后空气微粒的分布情况。
(5)如果撤去图D上面的压力,活塞会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24.(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科为了观察和研究水的变化过程,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在实验中将装有四分之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如图)。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其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
A. B. C.
(2)往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  )。
A.让碎冰结成块
B.为了获得更低的温度
C.让碎冰变得更多
(3)小明将水结冰后的试管放入热水中(如图),发现冰块融化很   (选填“快”或“慢”)。A、B两个温度计的液柱,温度下降的是   。
(4)在实验中,橡皮筋的作用是(  )。
A.方便拿住试管
B.方便看清冰
C.方便观察冰面和水面的高度
(5)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水面的高度与冰面的高度相比要   “高”、“一样”或“低”)。
(6)观察冰融化成水发生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①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了 ②冰融化成水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③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液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25.(2024三上·罗湖期中)如图有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1号杯和2号杯里装同样多的水,2号杯上面紧紧盖着一块玻璃,3号杯装着冰块,都放左右的桌子上。
(1)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面越来越高的是   号杯,原因是   。
(2)10天以后,1号杯比2号杯的水量要   (选填“多”、“一样”或“少”)。
(3)如果把3号杯放入不同温度的房间,冰块融化最快的是(  )。
A.房间 B.房间 C.房间
(4)为了减慢冰块融化的速度,我们可以(  )。
A.摇晃冰块 B.对冰块吹气 C.用毛巾包住冰块
四、综合题
26.(2024三上·罗湖期中)小慧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温度 水中 水面 水面之上
2分钟 60℃ 少量气泡上升,有响声 无明显现象 有少量白气
3分钟 80℃ 气泡上升,有响声 有一些涌动 白气增多
4分钟 90℃ 气泡增多,快速上升,响声变大 涌动更加明显 大量白气
5分钟 100℃ 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不断翻腾 大量白气
8分钟 100℃ 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剧烈地、不停地翻滚 大量白气
10分钟 ? 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剧烈地、不停地翻滚 大量白气
(1)小慧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的温度。随着温度不断升高,水会逐渐变为   的状态(选填“结冰”或“沸腾”),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会出现的现象有:   (填序号)。
①水不停地翻滚 ②水中气泡减少
③响声变大 ④水面之上出现大量白气
(2)小慧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前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加热一段时间后,水面开始翻腾,漏斗上的塑料袋会   (选填“变鼓”或“不变”)。
(3)加热10分钟后,水的温度可能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冬季室外温度低,眼镜镜片温度也低。当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片放热液化,形成许多细小的水滴,附着在眼镜上成为雾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肉眼不可见,空气是混合物,均不符合雾气的形态,故正确答案为 B。
2.【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由温度决定。温度降低时,水可凝固成冰;温度升高时,水会汽化成水蒸气。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改变,并非水状态变化的原因。因此温度变化能使水的状态改变,选 B。
3.【答案】B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充气蹦床通过充气泵将空气压缩进床体,压缩后的空气分子间距减小,会产生向外膨胀的弹力。当人在蹦床上跳跃时,压缩空气的弹性可将人弹起,体现了 “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的性质。空气的流动性(如风吹)和 “空气很轻” 与蹦床的弹跳功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4.【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气球和塑料袋具有弹性和密封性,能通过挤压或拉伸传递空气(如鼓风、充气)。而纸杯通常由硬纸制成,质地坚硬且密封性差,开口处无法有效约束空气流动,也难以通过形变来传递空气。因此纸杯不适合作为传递空气的工具,正确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在一定温度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量有固定上限(即溶解度)。20℃时,食盐在 100 毫升水中的溶解度约为 36 克,60 克已远超该数值,多余食盐无法溶解。颗粒大小和搅拌时间仅影响溶解速度,不改变最终溶解量。因此未溶解是因溶解能力有限,选 C。
6.【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磁铁能吸引铁屑,可分离铁屑与木屑;木屑密度小于水会漂浮,铁屑沉底,倒水可分离。用火烧时,木屑会燃烧成灰烬,铁屑可能被氧化,两者均发生化学变化,无法实现分离。因此不能用火烧分离混合物,选 A。
7.【答案】C
【知识点】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可通过测量充气前后容器的质量差来得出空气的质量。试管和烧杯主要用于盛放、加热液体,无法直接测量质量。因此能用来测量空气质量的仪器是天平,选 C。
8.【答案】A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红旗飘飘是因流动的空气(风)对旗帜施加推力,使其摆动,直接证明空气在流动。冰融化是吸热导致的物态变化,与空气流动无关;地面的水消失多为蒸发现象,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并非空气流动的直接证据。因此能证明空气流动的是 A 选项。
9.【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A.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正确;
B.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正确;
C.冰和水不是同一种物质,错误;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冰和水都是水的不同状态而已,属于同一种物质。
10.【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下降。分析选项可知,A是水的固态转化为液态,不属于蒸发;B属于蒸发;C属于水的液态转化为气态,不属于蒸发。
1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捏橡皮泥、水结冰、撕白纸均属于物理变化,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未改变。烧木柴时,木材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与捏橡皮泥的变化类型不同。因此选 B。
12.【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上会冒“白汽”;同时是烧杯中的水在减少,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13.【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由微粒组成,具有可压缩性。当受到压力时,微粒间的空隙被挤压,距离会缩小,气体体积随之减小,这是气体的典型物理性质。而压力不会使微粒间距变大或不变。因此选 A。
14.【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比冷空气轻而上升。空调出风口朝下时,热空气从下方吹出,上升过程中能更均匀地加热房间空气,形成对流循环,既加快升温速度又减少能量损耗。冷空气密度大下沉,热空气上升是此现象的关键原理,故选 A。
15.【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后,沙滩仍有水分蒸发,空气中含较多水蒸气。玻璃杯倒扣时,杯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的杯底,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底。水蒸气无色透明不可见,空气一直存在但不会凝结,因此杯底出现的是小水珠,选 A。
16.【答案】C
【知识点】溶解
【解析】【分析】直接判断或仅凭生活经验易产生误差,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实验验证。溶解实验可观察物质是否在水中消失,过滤实验能进一步确认是否有未溶解的残渣 —— 若过滤后滤液澄清、无固体残留,说明物质可溶;反之则难溶。因此选 C 才能准确判断物质的水溶性。
17.【答案】A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风就是流动的空气,风有方向和速度,风的力量叫风力,风的速度越快,风力就越大,根据对风的认识,烟柱微斜、彩旗飘扬、风筝飞舞、飞沙走石都能反应风力大小,其中烟柱微斜风力最小。
18.【答案】A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点燃时应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避免酒精溢出失火)。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防止火焰倒吸)。加热时用外焰(外焰温度最高)。灯内酒精量应在 1/4 至 2/3 之间(过少易点燃灯内蒸气,过多易溢出)。③④正确。
19.【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推压活塞时空气从 10 毫升被压缩到 1 毫升,说明空气可被压缩;松开后活塞弹回,是因为被压缩的空气分子因扩散作用恢复空间,体现了空气的弹性。空气无固定体积,实验未涉及质量测量,因此选B。
20.【答案】B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空气能够占据一定空间,将一个气球放入细口瓶里,并用气球的口套住瓶口,然后用力从气球口吹气,气球只能吹大到一定程度,因为瓶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无法继续吹大。
21.【答案】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铁屑和沙子均不溶于水,加水溶解无法分离。正确方法应为用磁铁吸引—— 磁铁可吸附铁屑,剩余即为沙子。
食盐易溶于水,沙子不溶,应加水溶解、过滤(分离沙子),再蒸发滤液得到食盐。筛子无法分离二者(颗粒大小可能相近)。
黄豆密度小于水会浮起,沙子沉底,沉浮法可分离。也可用筛子筛(黄豆颗粒大,沙子颗粒小,筛网可截留黄豆)。
木屑和沙子均不被磁铁吸引,应加水分离—— 木屑浮于水面,沙子沉底,可捞取木屑或过滤分离。
22.【答案】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会流动:风吹动小树使其弯曲,体现空气的流动性。
空气可以压缩:轮胎能打入更多空气,是因空气分子间空隙大,可被压缩。
空气占据空间:足球打气后膨胀,是空气进入后占据内部空间的结果。
热空气上升:热气球内空气受热密度减小,热空气上升带动气球升空。
空气有质量:气球充气后重量增加,直接证明空气具有质量。
压缩空气的弹性:篮球打气后,压缩空气在受到撞击时产生弹力,使球弹起。
23.【答案】(1)变小;空气容易被压缩
(2)弹出;不能
(3)防止水被压出;水;不变
(4)
(5)上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管口后,注射器内形成封闭空间。用力压活塞时,由于空气分子间存在较大间隙,在压力作用下,分子间距减小,从而导致空气所占的体积变小。这一实验现象直观地表明了空气具有可压缩的性质。
(2)用力压活塞时,注射器内空气被压缩,气压急剧增大。当气压超过橙子皮与管口的摩擦力时,橙子皮会因高压空气的推力而弹出。若管口对着人,弹出的橙子皮可能造成伤害,且压缩空气瞬间释放的冲击力也可能对人体(如眼睛)产生危险,因此实验时管口不能对着人。
(3)堵住管口是为了避免按压时水和空气溢出,保证实验在封闭环境中进行。按压活塞时,水的体积几乎无变化,而空气易被压缩,说明水不易被压缩。压缩空气时,只是微粒间间距减小,微粒本身大小并未改变。
(4)空气微粒会更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每个微粒的大小不变。
(5)撤去压力后,注射器内被压缩的空气会恢复原来的体积,由于空气分子间的间隙会增大,产生向上的推力,从而推动活塞向上移动。这体现了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在压力消失后会膨胀恢复,进而带动活塞向上运动。
(1)先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再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管口。如图所示,当小明抵住桌面用力压活塞时,可以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小,实验现象说明空气体积可以被压缩。
(2)如图所示,拿起注射器,用力压活塞,管口处的橙子皮会被推出。这个实验说明空气需要占据空间。做这个游戏时,注射器管口不能对着人,以防发生意外。
(3)堵住注射器管口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水被压出,从而单独观察空气被压缩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可以看到,水不容易被压缩。压缩后,空气微粒的大小不变,微粒之间的距离会改变。
(4)空气微粒会更加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每个微粒的大小不变。
(5)如果撤去图D上面的压力,活塞会向上移动,因为空气会恢复到原来的体积,推动活塞向上。
24.【答案】(1)C
(2)B
(3)慢;A
(4)C
(5)低
(6)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1)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不能触碰容器底和壁,故选项C符合题意。
(2)往碎冰中加入食盐时,食盐会溶解于冰表面的少量水中,形成盐水溶液。由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纯水,这会促使碎冰加速融化。而冰在融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环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加入食盐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凝固点、加速冰的融化吸热,来获得比单纯碎冰更低的温度,便于开展低温相关的实验观察。
(3)小明将水结冰后的试管放入热水中,发现冰块融化很慢,因为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A、B两个温度计的液柱,温度下降的是A,A温度计的液柱下降,是因为冰水混合物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量,导致温度降低,B温度计测量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那么随着冰的融化,温度会上升,而不是下降。
(4)在水结冰实验中,水凝固成冰时体积会膨胀。橡皮筋可标记试管中初始水面的位置,当水结冰后,通过对比橡皮筋标记与冰面的高度差,能直观观察到体积变化。若没有橡皮筋,难以准确判断冰面相对于原水面的高度变化,因此其主要作用是为观察体积变化提供参照,便于量化记录实验现象。
(5)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体积变小,所以水面的高度与冰面的高度相比要低。
(6)冰融化成水时,因冰密度小于水,相同质量下体积变小,故①正确;融化过程需从周围吸热才能完成物态变化,故②正确;冰从固态变为液态水,形态发生改变,故③正确。三个结论均为冰融化过程的本质特征,因此选 C。
(1)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不能触碰容器底和壁,故选项C符合题意。
(2)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制造更低的温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3)小明将水结冰后的试管放入热水中,发现冰块融化很慢,因为冰融化要从周围吸收热量。A、B两个温度计的液柱,温度下降的是A,A温度计的液柱下降,是因为冰水混合物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量,导致温度降低,B温度计测量的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那么随着冰的融化,温度会上升,而不是下降。
(4)橡皮筋的作用是方便对比观察冰面和水面的高度,故选C。
(5)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体积变小,所以水面的高度与冰面的高度相比要低。
(6)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故①正确。在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故②正确;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液态,故③正确。故选C。
25.【答案】(1)3;3号杯冰融化成水,水位升高
(2)少
(3)C
(4)C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1)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了液态,体积会变小。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的是3号杯,是冰融化导致的。
(2)1 号杯未盖盖子,水会持续蒸发成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导致水量减少;2号杯盖着玻璃,蒸发的水蒸气在杯内液化回流,水量基本不变。经过 10 天,1 号杯因蒸发损失的水量更多,故水量比 2 号杯少。
(3)冰块融化速度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环境温度越高,冰块吸收的热量越快。35℃房间的温度显著高于 5℃和 15℃房间,能为冰块提供更多的热量,加速其从固态到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因此,3 号杯在 35℃房间中冰块融化最快。
(4)减慢冰块融化需减少其吸热速度。毛巾是热的不良导体,包住冰块可阻隔外界热量传递,降低吸热效率。而摇晃冰块和对冰块吹气会加速空气流动,使冰块与外界热交换更频繁,反而加快融化。因此用毛巾包裹能有效减慢融化速度。
(1)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了液态,体积会变小。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的是3号杯,是冰融化导致的。
(2)10天以后,1号杯比2号杯的水量要少,因为一号杯没有杯盖,水会被蒸发。
(3)温度越高,冰融化越快,所以35℃房间内冰块融化最快,选C。
(4)为了减慢冰块融化的速度,我们可以用毛巾包住冰块,减缓热传递的发生。选C。
26.【答案】沸腾;①④;变鼓;100℃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水加热至 100℃时持续吸热并沸腾,此时水中气泡大量生成、快速上升,响声变大,水面剧烈翻腾,水面之上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大量白气。
(2)水沸腾时大量水汽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通过漏斗进入塑料袋。由于塑料袋被挤压过且密封,水蒸气在袋内聚集使体积增大,从而导致塑料袋变鼓。这一现象体现了水沸腾时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及气体膨胀特性。
(3)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表格中 5 分钟时水温已达 100℃并开始沸腾,此后继续加热,温度仍会维持在沸点(标准大气压下为 100℃)。因此加热 10 分钟后,水的温度依然是 100℃。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