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多校联考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1.(2024·韶关模拟)上天、入地、下海,看深中通道!这是条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通道,由“两座人工岛+深中隧道+深中大桥+横门西航道桥”组成。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海底隧道沉管的钢筋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
B.使用大量合金是因为其硬度大、熔点低
C.大桥的斜拉索钢丝表面镀铝的目的是防锈
D.太阳能路灯将太阳能储存到电池中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钢筋混凝土中既含有金属材料又含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A选项正确;
B、与纯金属相比,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故B选项正确;
C、铝在空气中可以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因此在钢丝的表面镀铝可以防锈,故C选项正确;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太阳能路灯将太阳能储存到电池中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钢筋混凝土中既含有金属材料又含有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分析;
B、根据合金的优点进行分析;
C、根据铝在空气中可以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进行分析;
D、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定义进行分析。
2.(2024·韶关模拟)新能源汽车常用锂电池供电,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锂原子的质量为6.941
B.,锂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
C.氧化锂的化学式为
D.锂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一格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故A选项错误;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而不是中子数为3,对于原子来说,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x+1,x=2,故B选项错误;
C、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故氧化锂中锂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化学式为Li2O,故C选项错误;
D、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由图可知,锂原子的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所以锂元素位于第二周期,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
B、根据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以及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
C、根据锂和氧在化合物中所体现的化合价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分析;
D、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进行分析。
3.(2024·韶关模拟)黑火药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组成。爆炸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NO3+S+3CK2S+N2↑+3CO2↑。下列有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A.KNO3属于复合肥
B.N2中“2”表示两个氮原子
C.“3CO2”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
D.KNO3中K、O元素的质量比为13:16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同时含有N、P、K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KNO3同时含有钾、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选项正确;
B、N2中表示氮气这种物质或是一个氮气分子,还可以表示每个氮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故B选项错误;
C、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3CO2”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故C选项正确;
D、KNO3中K、O元素的质量比为39:(16x3)=13:16,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复合肥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式所能表示意义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进行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就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的比进行分析。
4.(2024·韶关模拟)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①,结合图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31.6g
B.降温至t时刻时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C.60℃时,在100g水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6.6g
D.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图②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此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X100%,那么此温度下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100gXX100%<31.6g,故A选项错误;
B、t时刻之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由此可知t处于临界点,恰好是饱和溶液的状态,故B选项正确;
C、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由图①可以知道降温过程中一共析出了15g硝酸钾,由图②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最开始加入的硝酸钾质量=31.6g+15g=46.6g,故C选项正确;
D、由C选项可知未降温前,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了46.6g硝酸钾,而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此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110g硝酸钾才能形成饱和溶液,因此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进行分析;
B、根据t时刻之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进行分析;
C、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以及降温过程中一共析出了15g固体进行分析;
D、根据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进行分析。
5.(2024·韶关模拟)I. CO2可用于灭火。请回答下列问题:
(1)i.如图仪器中,制备并收集CO2时选用的是 (填字母);仪器E的名称为 。
ii.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如图装置进行CO2性质的实验:
i.C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ii.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证据是 。
Ⅱ.《中国碳排放报告》中各产业碳排放情况如图所示,科学家预测2050年主要控碳途径对碳中和的贡献率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途径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封存 碳循环
贡献率
(3)图中显示 产业碳排放最大。
(4)由表可知,2050年控碳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5)写一条你能做的有利于碳中和的做法: 。
【答案】ACEF;锥形瓶;;;干燥的紫色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色;能源;碳替代;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i、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用的仪器是:ACEF;由图可知,仪器E的名称是:锥形瓶,故答案为:ACEF、锥形瓶;
ii、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i、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ii、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条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故答案为:干燥的紫色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色;
(3)由图可知,能源产业碳排放最大,故答案为:能源;
(4)由表可知,2050年控碳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故答案为:碳代替;
(5)有利于碳中和的做法: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等,故答案为: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以及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回答;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实验现象来回答;
(3)根据圆饼图中数据分析回答;
(4)根据图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5)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措施来回答。
6.(2024·韶关模拟)I.常见气体的制取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时,便可开始收集。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D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II.实验室模拟二氧化碳的捕捉
(4)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因此研究二氧化碳的捕捉意义重大。
(5)小组同学设计如2图所示的实验,在阳光下模拟自然界中植物进行“碳捕捉”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植物的 作用,当试管内液面如2图所示时,试管内的气体压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强。
【答案】长颈漏斗;;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B;c;;光合;小于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a是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A装置需要加热且试管口没有棉花,适用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装置为排水法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收集,故答案为:、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所以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选择装置B,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应该从c口通入,故答案为:B、c;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5)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该过程利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2图中试管内液面高于水槽中液面,所以试管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试管中,试管中液面上升,故答案为:光合、小于。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回答;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以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分析回答;
(4)根据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来回答;
(5)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试管内液面比水槽中液面高分析回答。
7.(2024·韶关模拟)采用“双碱法”使烟气(含SO2)脱硫,是我国目前环保领域经济、实用、高效的一种方法,其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1)如果将SO2排放到空气中容易造成 危害。
(2)“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 和 (填化学式)。
(3)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类似CO2与碱的反应,产物中有Na2SO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 。
(4)沉淀室中发生的反应为Ca(OH)2+Na2SO3= ↓+2NaOH(把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5)上述流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 (用元素符号表示)。
(6)已知部分原料的价格如表所示。
试剂 Ca(OH)2 NaOH
价格/(元) 0.36 2.90
处理相同量的SO2,与只用NaOH溶液直接吸收相比,使用“双碱法”的优势除了实现NaOH的循环利用,还有 。
【答案】(1)酸雨
(2)Ca(OH)2;NaOH
(3);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4)CaSO3;复分解
(5)O
(6)节约成本(或处理成本低,合理即可)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名称与俗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故如果将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容易造成酸雨,故答案为:酸雨;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均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碱,故“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NaOH和Ca(OH)2;故答案为:NaOH和Ca(OH)2;
(3)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类似CO2与碱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a、O、H、Na、S的个数分别是1、5、2、2、1,生成物中含Ca、O、H、Na、S的个数分别是0、2、2、2、0,故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Ca、3个O、1个S,故应补充的化学式为:CaSO3;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CaSO3、复分解;
(5)该流程中涉及反应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亚硫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4价,水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不涉及化合价的改变,氢氧化钙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涉及化合价的改变,亚硫酸钙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亚硫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4价,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硫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故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O,故答案为:O;
(6)两种工艺中,处理相同量的SO2,双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低,原因是氢氧化钙价格较低,氢氧化钙通过反应转化生成氢氧化钠,减少了NaOH的用量,所以成本降低,故答案为:节约成本(或处理成本低,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成因之一来回答;
(2)根据工业流程图所提供的信息来回答;
(3)根据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以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有水生成分析回答;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来回答;
(5)根据上述流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变化分析回答;
(6)根据流程图以及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价格分析回答。
8.(2024·韶关模拟)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民用客机C919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9.3%,工业上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制取钛并获得副产品A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金属钛的微粒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在加入硫酸前,需将钛铁矿粉碎,其目的是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焦炭的作用是 。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需持续通入氩气,氩气的作用是 。
(5)反应④中FeSO4高温分解的产物除红色固体A外,还有SO3和SO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7)对该工艺流程提出处理尾气的建议通入 (写一条)。
【答案】(1)原子
(2)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
(3)做还原剂
(4);防止金属被氧气氧化
(5)
(6)①和④
(7)氢氧化钠溶液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碱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1)金属单质都由原子直接构成,因此构成金属钛的微粒是原子,故答案为:原子;
(2)在加入硫酸前,需将钛铁矿粉碎,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夺取了二氧化钛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做还原剂,因此该反应中焦炭的作用是还原剂,故答案为:做还原剂;
(4)反应③为四氯化钛与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其化学方程式为:;氩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该反应需持续通入氩气,氩气的作用是防止金属被氧气氧化,故答案为:、防止金属被氧气氧化;
(5)反应④中FeSO4高温分解的产物有SO3和SO2外,还有红色固体A,根据元素守恒可知,该物质为氧化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6)反应①为钛酸加热分解为二氧化钛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反应②为二氧化钛与氯气、焦炭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氯化钛、二氧化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反应③为四氯化钛与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反应④为硫酸亚铁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铁、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因此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①④,故答案为:①④;
(7)该工艺流程的尾气有硫酸亚铁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对环境有危害,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来回答;
(2)根据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来回答;
(3)根据炭单质具有还原性可做还原剂来回答;
(4)根据反应③的生成物和反应物以及反应条件来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来回答第二个空;
(5)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以及A为红色物质推断出A为氧化铁,进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根据分解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
(7)根据尾气有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以及二者均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来回答。
1 / 1广东省韶关市多校联考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
1.(2024·韶关模拟)上天、入地、下海,看深中通道!这是条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通道,由“两座人工岛+深中隧道+深中大桥+横门西航道桥”组成。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海底隧道沉管的钢筋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
B.使用大量合金是因为其硬度大、熔点低
C.大桥的斜拉索钢丝表面镀铝的目的是防锈
D.太阳能路灯将太阳能储存到电池中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2024·韶关模拟)新能源汽车常用锂电池供电,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锂原子的质量为6.941
B.,锂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
C.氧化锂的化学式为
D.锂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3.(2024·韶关模拟)黑火药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组成。爆炸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KNO3+S+3CK2S+N2↑+3CO2↑。下列有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A.KNO3属于复合肥
B.N2中“2”表示两个氮原子
C.“3CO2”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
D.KNO3中K、O元素的质量比为13:16
4.(2024·韶关模拟)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①,结合图②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是31.6g
B.降温至t时刻时硝酸钾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C.60℃时,在100g水中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6.6g
D.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5.(2024·韶关模拟)I. CO2可用于灭火。请回答下列问题:
(1)i.如图仪器中,制备并收集CO2时选用的是 (填字母);仪器E的名称为 。
ii.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备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用如图装置进行CO2性质的实验:
i.C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ii.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证据是 。
Ⅱ.《中国碳排放报告》中各产业碳排放情况如图所示,科学家预测2050年主要控碳途径对碳中和的贡献率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途径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封存 碳循环
贡献率
(3)图中显示 产业碳排放最大。
(4)由表可知,2050年控碳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5)写一条你能做的有利于碳中和的做法: 。
6.(2024·韶关模拟)I.常见气体的制取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时,便可开始收集。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若用D装置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应从 (填“b”或“c”)端通入。
II.实验室模拟二氧化碳的捕捉
(4)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因此研究二氧化碳的捕捉意义重大。
(5)小组同学设计如2图所示的实验,在阳光下模拟自然界中植物进行“碳捕捉”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植物的 作用,当试管内液面如2图所示时,试管内的气体压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强。
7.(2024·韶关模拟)采用“双碱法”使烟气(含SO2)脱硫,是我国目前环保领域经济、实用、高效的一种方法,其工业流程如图所示。
(1)如果将SO2排放到空气中容易造成 危害。
(2)“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 和 (填化学式)。
(3)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类似CO2与碱的反应,产物中有Na2SO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 。
(4)沉淀室中发生的反应为Ca(OH)2+Na2SO3= ↓+2NaOH(把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5)上述流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 (用元素符号表示)。
(6)已知部分原料的价格如表所示。
试剂 Ca(OH)2 NaOH
价格/(元) 0.36 2.90
处理相同量的SO2,与只用NaOH溶液直接吸收相比,使用“双碱法”的优势除了实现NaOH的循环利用,还有 。
8.(2024·韶关模拟)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民用客机C919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9.3%,工业上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制取钛并获得副产品A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金属钛的微粒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在加入硫酸前,需将钛铁矿粉碎,其目的是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中焦炭的作用是 。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需持续通入氩气,氩气的作用是 。
(5)反应④中FeSO4高温分解的产物除红色固体A外,还有SO3和SO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7)对该工艺流程提出处理尾气的建议通入 (写一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钢筋混凝土中既含有金属材料又含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故A选项正确;
B、与纯金属相比,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故B选项正确;
C、铝在空气中可以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因此在钢丝的表面镀铝可以防锈,故C选项正确;
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太阳能路灯将太阳能储存到电池中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钢筋混凝土中既含有金属材料又含有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分析;
B、根据合金的优点进行分析;
C、根据铝在空气中可以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进行分析;
D、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定义进行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一格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故A选项错误;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而不是中子数为3,对于原子来说,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3=x+1,x=2,故B选项错误;
C、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故氧化锂中锂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化学式为Li2O,故C选项错误;
D、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由图可知,锂原子的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所以锂元素位于第二周期,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
B、根据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以及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
C、根据锂和氧在化合物中所体现的化合价以及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分析;
D、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同时含有N、P、K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KNO3同时含有钾、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A选项正确;
B、N2中表示氮气这种物质或是一个氮气分子,还可以表示每个氮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故B选项错误;
C、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3CO2”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故C选项正确;
D、KNO3中K、O元素的质量比为39:(16x3)=13:16,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复合肥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式所能表示意义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进行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就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的比进行分析。
4.【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图②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因此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X100%,那么此温度下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100gXX100%<31.6g,故A选项错误;
B、t时刻之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由此可知t处于临界点,恰好是饱和溶液的状态,故B选项正确;
C、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钾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由图①可以知道降温过程中一共析出了15g硝酸钾,由图②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最开始加入的硝酸钾质量=31.6g+15g=46.6g,故C选项正确;
D、由C选项可知未降温前,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了46.6g硝酸钾,而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即此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110g硝酸钾才能形成饱和溶液,因此未降温之前的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进行分析;
B、根据t时刻之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进行分析;
C、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以及降温过程中一共析出了15g固体进行分析;
D、根据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进行分析。
5.【答案】ACEF;锥形瓶;;;干燥的紫色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色;能源;碳替代;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i、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用的仪器是:ACEF;由图可知,仪器E的名称是:锥形瓶,故答案为:ACEF、锥形瓶;
ii、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i、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ii、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条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故答案为:干燥的紫色石蕊纸条不变色,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色;
(3)由图可知,能源产业碳排放最大,故答案为:能源;
(4)由表可知,2050年控碳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故答案为:碳代替;
(5)有利于碳中和的做法: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等,故答案为: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以及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回答;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实验现象来回答;
(3)根据圆饼图中数据分析回答;
(4)根据图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5)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措施来回答。
6.【答案】长颈漏斗;;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B;c;;光合;小于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a是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A装置需要加热且试管口没有棉花,适用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装置为排水法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再收集,故答案为:、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所以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即选择装置B,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应该从c口通入,故答案为:B、c;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5)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该过程利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2图中试管内液面高于水槽中液面,所以试管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试管中,试管中液面上升,故答案为:光合、小于。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来回答;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以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分析回答;
(4)根据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来回答;
(5)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以及试管内液面比水槽中液面高分析回答。
7.【答案】(1)酸雨
(2)Ca(OH)2;NaOH
(3);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4)CaSO3;复分解
(5)O
(6)节约成本(或处理成本低,合理即可)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名称与俗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故如果将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容易造成酸雨,故答案为:酸雨;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均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碱,故“双碱法”中的“双碱”指的是:NaOH和Ca(OH)2;故答案为:NaOH和Ca(OH)2;
(3)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来吸收SO2,类似CO2与碱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溶液被喷成雾状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a、O、H、Na、S的个数分别是1、5、2、2、1,生成物中含Ca、O、H、Na、S的个数分别是0、2、2、2、0,故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Ca、3个O、1个S,故应补充的化学式为:CaSO3;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CaSO3、复分解;
(5)该流程中涉及反应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显+1价,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亚硫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4价,水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不涉及化合价的改变,氢氧化钙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涉及化合价的改变,亚硫酸钙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钙,亚硫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4价,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硫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故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S和O,故答案为:O;
(6)两种工艺中,处理相同量的SO2,双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低,原因是氢氧化钙价格较低,氢氧化钙通过反应转化生成氢氧化钠,减少了NaOH的用量,所以成本降低,故答案为:节约成本(或处理成本低,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成因之一来回答;
(2)根据工业流程图所提供的信息来回答;
(3)根据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以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有水生成分析回答;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以及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来回答;
(5)根据上述流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变化分析回答;
(6)根据流程图以及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价格分析回答。
8.【答案】(1)原子
(2)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
(3)做还原剂
(4);防止金属被氧气氧化
(5)
(6)①和④
(7)氢氧化钠溶液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碱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解答】(1)金属单质都由原子直接构成,因此构成金属钛的微粒是原子,故答案为:原子;
(2)在加入硫酸前,需将钛铁矿粉碎,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碳夺取了二氧化钛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做还原剂,因此该反应中焦炭的作用是还原剂,故答案为:做还原剂;
(4)反应③为四氯化钛与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其化学方程式为:;氩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该反应需持续通入氩气,氩气的作用是防止金属被氧气氧化,故答案为:、防止金属被氧气氧化;
(5)反应④中FeSO4高温分解的产物有SO3和SO2外,还有红色固体A,根据元素守恒可知,该物质为氧化铁,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6)反应①为钛酸加热分解为二氧化钛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反应②为二氧化钛与氯气、焦炭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氯化钛、二氧化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反应③为四氯化钛与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反应④为硫酸亚铁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铁、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因此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①④,故答案为:①④;
(7)该工艺流程的尾气有硫酸亚铁在高温下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对环境有危害,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来回答;
(2)根据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充分来回答;
(3)根据炭单质具有还原性可做还原剂来回答;
(4)根据反应③的生成物和反应物以及反应条件来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来回答第二个空;
(5)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以及A为红色物质推断出A为氧化铁,进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根据分解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
(7)根据尾气有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以及二者均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来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