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化学适应性练习试卷(三)(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化学适应性练习试卷(三)(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6-19 23:29:34

文档简介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化学适应性练习试卷(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
1.世界环境日(6月5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
深圳发布了《2025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暨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攻坚方案》。
以下做法中对保护环境不利的是 ( )
A.酸性废水直接排放 B.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D.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2.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四氧化三铁:Fe3O4 B.碳酸:HCO3 C.氧化镁:OMg D.氯化铜:CuC1
3.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生成S2-
C.硫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16
D.一个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0克
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结合右图分析,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元素和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13O2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5.花椒中含有花椒酰胺(C16H25NO),下列有关花椒酰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花椒酰胺分子含有1个NO B.属于氧化物
C.碳、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6:25:1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6.劳动光荣,成长无限。中学生应主动承担家庭劳动,
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活性炭包放入运动鞋中除臭 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B 用废机油给自行车链条涂油 隔绝氧气和水,防止生锈
C 使用煤炉时,用扇子往炉中扇风 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
D 将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炉具墙壁上方 天然气易燃且密度大于空气
A.A B.B C.C D.D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下列实验满足原理正确且操作合理的是( )
A.图 1:实验室模拟炼铁 B.图 2: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图 3:探究铁生锈需要水 D.图 4:取样研磨,闻气味检验铵态氮肥
9.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制取CO2并验证其性质。实验过程中利用pH传感器测得相应容器内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2(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前烧杯中的液体有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B.曲线甲表示的是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过程
C.t1时,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7,说明CO2具有酸性
D.实验结束后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如下表中数据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图所示是用其中一种物质所做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KNO3 20.9 31.6 45.8 63.9
NaCl 35.8 36.0 36.3 36.6
A.实验中加入的物质R是氯化钠 B.④中t的取值范围在30~40之间
C.③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的大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1.“白石”即石灰石,我国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
在此过程中同时生成CO2.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
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
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
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CO2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
化学吸收法是刺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2的方法,
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类胺溶液等。
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实现再生转化。
我国科学家在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合成出了一种光催化剂ZnGa2O4,CO2在光照及光催化剂共同作用下,
可与水反应生成甲烷和甲醇,甲烷、甲醇都是优良的燃料。
请回答:
《博物志》中所记载的“白灰”主要成分是 ,
写出“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 (写一种即可)。
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__ ___。
A.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 B.阻止地球表面热量向外散发
C.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D.导致全球气温降低
(4 ) ZnGa2O4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 。
(5) 下列不属于对CO2进行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的是_________。
A.利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B.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
C.CO2在光照及光催化剂共同作用下与水反应 D.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
(6) 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2时,产物是KHCO3(生成物只有这一种),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某兴趣小组不小心将点燃的酒精灯移至试管中部,
发现“试管内有火星,并出现大量黑烟”这一异常现象。为此,该小组开展了以下探究。
【问题】黑烟是什么?
【资料】I.高锰酸钾能溶于水,溶液显紫色;二氧化锰、炭粉难溶于水。
II.棉花的着火点为210℃,高锰酸钾分解温度为220℃以上。
【分析】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黑烟可能是反应物或生成物;也可能是棉花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
【猜想】猜想一:高锰酸钾;猜想二:二氧化锰;猜想三:炭粉
【实验】
(2)收集三份黑烟,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甲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点滴板中,加适量水。 猜想一错误
乙 无气泡产生 猜想二错误
丙 另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燃烧匙中点燃(如图), 熄灭后往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猜想三正确
【结论】
(3)黑烟是炭粉。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除了操作不当,黑烟还可能与试管中棉花的位置、棉花的着火点有关。
【拓展】
(4)测量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各个部位的温度(如下表)。你认为加热高锰酸钾时,棉花应放在 。
位置 试管底部 试管中部 试管口
温度范围 300~400℃ 150~250℃ 60~100℃
根据下表信息,你认为在中学分组实验中可选用 (填材料名称)替代棉花,
你的理由是 。
材料 优点 缺点
玻璃棉 成本适中,耐高温 纤维易散开,需缠绕成团塞入试管
石英棉 性质稳定,耐高温 价格昂贵,操作需专业工具,易产生粉尘
塑料纤维 材料易得,成本低 易燃,释放有毒气体
金属(Ti)硬度大、熔点高、耐腐蚀,被誉为“未来的金属”.
钛酸亚铁(FeTiO3)过一系列反应制备钛和甲醇(CH3OH)主要生成过程如下:
(1)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 价.
(2)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TiO3+6C+7Cl22X+2TiCl4+6CO,则X为 .
(3)③冶炼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在氩气(Ar)中进行的理由是 .
(4)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 .
(5)绿色化学提倡物料循环,以上流程中可用于循环的物质除Cl2、Mg外,还有 .
2025年2月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行,漫天飞雪中亚冬会火炬熊熊燃烧,象征光明、团结和温暖。
(一)初识“燃烧”
(1)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由此可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二)了解“燃烧”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火的利用促进燃料的发展,家用燃料变迁图如下:
天然气是目前城镇居民家庭主要用到的燃料,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 氢气被誉为未来的理想燃料,写出氢能的优点 (写出一条即可)。
(三)调控“燃烧”
(4) 2025年2月11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八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
该火箭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发动机(运行简示图如图)可通过调控阀门调整动力。
火箭升空时,为增大动力,应对阀门进行的操作是 。
(四)解决“燃烧”带来的问题
化石能源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对空气和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如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
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
“碳捕集”:采用化学吸收法,利用碱性吸收剂捕集并安全存储二氧化碳,
写出用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二 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碳利用”: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
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态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
根据上述反应原理,若要制取的甲醇,计算理论上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化学适应性练习试卷(三)解答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
1.世界环境日(6月5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
深圳发布了《2025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暨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攻坚方案》。
以下做法中对保护环境不利的是 ( )
A.酸性废水直接排放 B.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D.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答案】A
【详解】A、酸性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源,应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题意;
B、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分类处理有助于资源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四氧化三铁:Fe3O4 B.碳酸:HCO3 C.氧化镁:OMg D.氯化铜:CuC1
【答案】A
【详解】A、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B、碳酸中氢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H2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C、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MgO,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D、氯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CuCl2,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故选A。
3.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生成S2-
C.硫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16
D.一个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0克
【答案】D
【详解】A、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正确;
B、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满电子结构,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硫离子,符号为S2-,正确;
C、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硫是16号元素,所以硫原子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中子数=32-16=16。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错误。
故选D。
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结合右图分析,关于这四种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元素和氧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13O2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氧的核电荷数为8,A项正确。B硅为非金属元素,此项不正确。C铝与氧元素的化合的化学式为:Al2O3,此项不正确。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不应加单位g。此项不正确。所以应选A项。
5.花椒中含有花椒酰胺(C16H25NO),下列有关花椒酰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花椒酰胺分子含有1个NO B.属于氧化物
C.碳、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6:25:1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详解】A、花椒酰胺是由花椒酰胺分子构成的,不含有一氧化氮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花椒碱的化学式可知,花椒碱除了含有氧元素之外,还含有碳、氢、氮三种元素,所以花椒碱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花椒碱的化学式可知,花椒碱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7):(1×23):14:16=204:23:14:16,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花椒碱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7):(1×23):14:16=204:23:14:16可知,花椒碱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劳动光荣,成长无限。中学生应主动承担家庭劳动,
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活性炭包放入运动鞋中除臭 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B 用废机油给自行车链条涂油 隔绝氧气和水,防止生锈
C 使用煤炉时,用扇子往炉中扇风 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
D 将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炉具墙壁上方 天然气易燃且密度大于空气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活性炭表面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良好吸附性,可以吸附颜色、气味等,活性炭包放入运动鞋中除臭,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相符;
B、防止铁锈蚀的原理:隔绝空气隔绝水,用废机油给自行车链条涂油,隔绝氧气和水,防止生锈,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相符;
C、相同条件下,通入足量氧气,燃烧燃烧越充分,使用煤炉时,用扇子往炉中扇风,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相符;
D、将天然气报警器安装在炉具墙壁上方,天然气易燃且密度小于空气,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
答案:D。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答案】B
【详解】A、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错误;
B、据图可以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
D、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满足原理正确且操作合理的是( )
A.图 1:实验室模拟炼铁 B.图 2: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图 3:探究铁生锈需要水 D.图 4:取样研磨,闻气味检验铵态氮肥
【答案】D
【详解】A、没有进行尾气处理,一氧化碳有毒,没有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B、白磷、红磷都接触了氧气,但是都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红磷都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左边试管中的铁钉和水接触,不能生锈,说明只有水不能使铁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和水、空气接触,能够生锈,对比两个实验,不能证明铁生锈与水有关,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产生刺激性气味,说明氢氧化钙和铵盐反应生成了氨气,能够检验铵态氮肥,符合题意。故选D。
9.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制取CO2并验证其性质。实验过程中利用pH传感器测得相应容器内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2(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前烧杯中的液体有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B.曲线甲表示的是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过程
C.t1时,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7,说明CO2具有酸性
D.实验结束后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答案】B
【分析】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A、由图2可知,实验开始前,烧杯中的液体的pH=7,溶液显中性,而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说法错误;
B、试管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烧杯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不断和水反应,酸性逐渐增强,pH会减小,反应结束后,pH不再改变,所以曲线甲表示的是烧杯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过程,故说法正确;
C、t1时,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7,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烧杯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说法错误;
D、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质最多有两种(氯化钙、氯化氢),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仍是无色,故说法错误。
故选B。
如下表中数据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图所示是用其中一种物质所做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KNO3 20.9 31.6 45.8 63.9
NaCl 35.8 36.0 36.3 36.6
A.实验中加入的物质R是氯化钠 B.④中t的取值范围在30~40之间
C.③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的大
【答案】D
【详解】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在50g的水中能溶解31.95g硝酸钾,能溶解18.3g的氯化钠,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在③中没有晶体析出,说明了加入的R是硝酸钾不是氯化钠。A、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中加入的物质R是硝酸钾,故A错误;B、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在④中有晶体析出,在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在50g的水中能溶解22.9g硝酸钾,不会有晶体析出,④中t的取值范围不会在30~40之间,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③中的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由于t不能确定,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比②中的大,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1.“白石”即石灰石,我国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
在此过程中同时生成CO2.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
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
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
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CO2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成资源。
化学吸收法是刺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2的方法,
常见的吸收剂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钾溶液以及各类胺溶液等。
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实现再生转化。
我国科学家在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合成出了一种光催化剂ZnGa2O4,CO2在光照及光催化剂共同作用下,
可与水反应生成甲烷和甲醇,甲烷、甲醇都是优良的燃料。
请回答:
《博物志》中所记载的“白灰”主要成分是 ,
写出“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 (写一种即可)。
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对环境的影响有______ ___。
A.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 B.阻止地球表面热量向外散发
C.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D.导致全球气温降低
(4 ) ZnGa2O4中Ga元素的化合价为 。
(5) 下列不属于对CO2进行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的是_________。
A.利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 B.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
C.CO2在光照及光催化剂共同作用下与水反应 D.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
(6) 用碳酸钾溶液吸收CO2时,产物是KHCO3(生成物只有这一种),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 CaO 分解
(2)甲烷或臭氧等
(3)ABC
(4)+3
(5)D
(6)
【详解】(1)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白石”即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白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化学式为:CaO;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2)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3)根据题中信息: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会增强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故选ABC;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ZnGa2O4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Ga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x=+3;
(5)A、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来吸收分离CO2的方法,故A正确;
B、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实现再生转化,故B正确;
C、我国科学家在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合成出了一种光催化剂ZnGa2O4,CO2在光照及光催化剂共同作用下,可与水反应生成甲烷和甲醇,故C正确;
D、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与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回收、循环利用和再生转化均无关,故D错误;
故选D;
(6)碳酸钾、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钾,化学方程式为:。
12.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某兴趣小组不小心将点燃的酒精灯移至试管中部,
发现“试管内有火星,并出现大量黑烟”这一异常现象。为此,该小组开展了以下探究。
【问题】黑烟是什么?
【资料】I.高锰酸钾能溶于水,溶液显紫色;二氧化锰、炭粉难溶于水。
II.棉花的着火点为210℃,高锰酸钾分解温度为220℃以上。
【分析】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黑烟可能是反应物或生成物;也可能是棉花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
【猜想】猜想一:高锰酸钾;猜想二:二氧化锰;猜想三:炭粉
【实验】
(2)收集三份黑烟,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甲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点滴板中,加适量水。 猜想一错误
乙 无气泡产生 猜想二错误
丙 另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燃烧匙中点燃(如图), 熄灭后往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猜想三正确
【结论】
(3)黑烟是炭粉。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除了操作不当,黑烟还可能与试管中棉花的位置、棉花的着火点有关。
【拓展】
(4)测量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各个部位的温度(如下表)。你认为加热高锰酸钾时,棉花应放在 。
位置 试管底部 试管中部 试管口
温度范围 300~400℃ 150~250℃ 60~100℃
根据下表信息,你认为在中学分组实验中可选用 (填材料名称)替代棉花,
你的理由是 。
材料 优点 缺点
玻璃棉 成本适中,耐高温 纤维易散开,需缠绕成团塞入试管
石英棉 性质稳定,耐高温 价格昂贵,操作需专业工具,易产生粉尘
塑料纤维 材料易得,成本低 易燃,释放有毒气体
【答案】(1)
(2) 固体不溶解 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点滴板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
(3)
(4)试管口
(5) 玻璃棉 玻璃棉耐高温,成本适中
【详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实验甲:猜想一错误,则不含有高锰酸钾,高锰酸钾能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则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点滴板中,加适量水,固体不溶解,则猜想一错误,故填:固体不溶解;
实验乙: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则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点滴板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无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二错误,故填:取少量黑色固体于点滴板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
(3)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4)由表中温度数据可知,试管口温度(60~100℃)远低于棉花着火点(210℃),故加热高锰酸钾时,棉花应放在“试管口”处,避免被高温引,故填:试管口;
(5)从材料优缺点看,中学分组实验中宜选用“玻璃棉”替代棉花,理由是玻璃棉耐高温,且成本适中,故填:玻璃棉;玻璃棉耐高温,成本适中。
金属(Ti)硬度大、熔点高、耐腐蚀,被誉为“未来的金属”.
钛酸亚铁(FeTiO3)过一系列反应制备钛和甲醇(CH3OH)主要生成过程如下:
(1)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 价.
(2)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TiO3+6C+7Cl22X+2TiCl4+6CO,则X为 .
(3)③冶炼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在氩气(Ar)中进行的理由是 .
(4)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 .
(5)绿色化学提倡物料循环,以上流程中可用于循环的物质除Cl2、Mg外,还有 .
【答案】 +4 FeCl3; TiCl4+2MgTi+2MgCl2 防止Mg、Ti被氧化; 7:1 MgCl2.
【详解】(1)钛酸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4价.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TiO3+6C+7Cl2═2X+2TiCl4+6CO,反应前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2、6、6、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0、2、6、6、8,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铁原子和6个铁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铁原子和3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FeCl3.
(3)③中反应,即镁与TiCl4在800℃,在氩气的环境中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TiCl4+2MgTi+2MgCl2,镁、钛在高温条件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氩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该反应在氩气(Ar)中进行的理由是防止Mg、Ti被氧化.
(4)②中反应,即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28:(2×2)=7:1.
(5)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以上流程中可用于循环的物质除Cl2、Mg外,还有MgCl2.
2025年2月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行,漫天飞雪中亚冬会火炬熊熊燃烧,象征光明、团结和温暖。
(一)初识“燃烧”
(1)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由此可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二)了解“燃烧”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火的利用促进燃料的发展,家用燃料变迁图如下:
天然气是目前城镇居民家庭主要用到的燃料,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 氢气被誉为未来的理想燃料,写出氢能的优点 (写出一条即可)。
(三)调控“燃烧”
(4) 2025年2月11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八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
该火箭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发动机(运行简示图如图)可通过调控阀门调整动力。
火箭升空时,为增大动力, 应对阀门进行的操作是 。
(四)解决“燃烧”带来的问题
化石能源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会对空气和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如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
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
“碳捕集”:采用化学吸收法,利用碱性吸收剂捕集并安全存储二氧化碳,
写出用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二 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碳利用”: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
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态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
根据上述反应原理,若要制取的甲醇,计算理论上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3)产物是水,无污染/燃烧热值高等
(4)增大阀门开度,提高液氢和液氧的供应量
(5)
(6)1:3
(7)
解:设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白磷和红磷均为可燃物,均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氢气被誉为未来的理想燃料,氢能的优点有原料来源广、热值高、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故填:产物是水,无污染或燃烧热值高等;
(4)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调控发动机内阀门来燃烧室调控动力。火箭运行过程中,为增大动力,应进行的操作是增大阀门开度,提高液氢和液氧的供应量,使燃烧室内的液氢、液氧充分燃烧,故填:增大阀门开度,提高液氢和液氧的供应量;
(5)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6)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则参加反应的甲(CO2)和乙(H2)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填:1:3;
(7)见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