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古诗词诵读
一、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的“ , ”两句虽没出现“水”字,却专写洞庭之水,写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宽阔及洞庭湖水的力量。
(2)“轩”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常见的物象,古人常在轩前沉思,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关切。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3)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漂泊多经留此地,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如《登岳阳楼》中的“ ”和《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分别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描写洞庭湖的恢宏气象。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生动地描写出词人登高远望,纵目千里所看到的景象。
(5)《登岳阳楼》中“ , ”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乾坤日夜浮
玉鉴琼田三万顷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7)古人常在窗边神思缥缈,杜甫《登岳阳楼》中的“ , ”就表达了诗人在窗边感伤国家危难的悲痛之情。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 , ”。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9)《念奴娇·过洞庭》中,“ ”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片“ ”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10)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出了诗人孤苦伶仃、漂泊天涯、年老多病,表现了诗人凄凉哀痛的伤感之情。
(1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出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
(12)“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 ”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均提及“舟”。
肝肺皆冰雪
表里俱澄澈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老病有孤舟
着我扁舟一叶
(13)《念奴娇·过洞庭》中作者泛舟湖上,“ , ”这两句表明其获得了物我两忘的美妙体验,但可惜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
(14)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与《登岳阳楼》中“ ,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 , ”。
(16)《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17)《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潸然泪下。
(1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19)《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雄壮宽广的气度,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的名句是“ , ”。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20)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总写金陵的山川形胜,描绘出一幅江南山水图。
(21)《游园》(【皂罗袍】)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的两句是“ , ”。
(22)《游园》(【皂罗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乍进后园,见到艳丽炫目的春园物态,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的两句是“ , ”。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3)汤显祖《游园》(【皂罗袍】)中“ , ”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心中的无限哀怨。
(2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长江白鹭翔舞,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的两句是“ , ”。
(25)《念奴娇·过洞庭中》中写出在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中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 ”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1
2
3
4
5
6
7
8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2
3
4
5
6
7
8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早闻洞庭湖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用“昔闻”为“今上”蓄势。
B.诗的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实写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
C.“老病有孤舟”写诗人既“老”且“病”,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本诗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身世之悲、国家之忧形成开阔宏伟的意境。
B
解析 B项,“实写了”错误,颔联有夸张和想象,应是虚实结合。
1
2
3
4
5
6
7
8
2.有人评论杜甫《登岳阳楼》“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提示 ①“悲伤、沉郁”体现在颈联和尾联,颈联表现自己举目无亲的孤苦,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尾联表现自己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悲伤。②“不消沉、不压抑”体现在颔联和尾联,颔联描写了江山的壮阔、浩瀚无边,尾联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博大的胸襟,这些都不会令人觉得消沉、压抑。
1
2
3
4
5
6
7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
2
3
4
5
6
7
8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统领上片写景,“故国”为下片怀古蓄势,“晚秋”点明季节,“初肃”总写眼前萧肃衰败之景。
B.“归帆”“酒旗”两句,写景突出动态,归帆在夕阳下穿梭,酒旗在西风中飘扬,展现出金陵城的繁华阜盛。
C.下片感叹六朝因竞逐奢华而相继灭亡,继而陈说感叹兴亡荣辱也是徒然,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的心情。
D.全词立意新颖,章法严谨,同时运用比喻、借代、用典等手法,艺术精巧,境界开阔,笔力遒劲。
A
解析 A项,“萧肃衰败”错误,上片写景秀丽壮观,富有生机。
1
2
3
4
5
6
7
8
4.本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的佳作,请比较二者内容上的异同。
提示 ①同:写景雄浑壮丽,都描绘出大好山河之美,都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热爱。②异:苏词主要通过缅怀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无奈。王词主要通过登高怀古表达对六朝兴亡的感叹,并借以寄托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对时政的隐忧。
1
2
3
4
5
6
7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
2
3
4
5
6
7
8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开篇点题,勾勒出了青草湖上水波不兴的画面。
B.“表里俱澄澈”既写出了洞庭月下的清亮明洁,同时也寄寓深意,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C.“孤光自照”一句写词人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不为人知的孤独彷徨心境。
D.词人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展现了恢宏意境,抒发了豪迈气概。
C
解析 C项,“表现了不为人知的孤独彷徨心境”错误。“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境。
1
2
3
4
5
6
7
8
6.赏析“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中“冷”和“稳”两字的妙处。
提示 ①“冷”字写出了词人从岭外北归,泛舟湖上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表明词人萧瑟的心境。②“稳”字写出了词人稳稳地泛舟湖上,应和了“更无一点风色”,也能看出词人秉持内心的旷达之情。
1
2
3
4
5
6
7
8
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完成7~8题。
游 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
2
3
4
5
6
7
8
7.对这首曲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姹紫嫣红开遍”一句写艳丽炫目的绚烂春光,“都付与断井颓垣”与前句形成反差,令人惊异、惋惜。
B.三、四句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等“人生四美”与“奈何天”“谁家院”并用,感慨自己与美好快乐无缘。
C.“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抒发了剧中主角为刻苦读书甘愿辜负美好春光的情感。
D.全曲语言精美,抒情、写景生动,心理刻画细腻,句式整散结合,流动着韵律之美。
C
解析 C项,“为刻苦读书甘愿辜负美好春光”错误。“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无关乎读书。
1
2
3
4
5
6
7
8
8.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片段,结合本曲词内容,分析林黛玉喜爱本曲词的原因。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1
2
3
4
5
6
7
8
提示 这首曲子之所以让黛玉如此喜爱,是因为剧中人的真实感情,与林黛玉的身份、环境和此时此地的心情相吻合:曲子中大好春光正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的春景对应;杜丽娘心中觉醒,想要珍惜春光的想法也激发了黛玉对美好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而现实处境和贾府的环境又让黛玉忧心爱情无着、青春虚度。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