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单元整合与提升
单元整合 学习提升 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品格
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目录索引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单元整合 学习提升
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品格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智,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是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这些文章能帮助我们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让我们知道:科学研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通过对童年的两件对自己启发很大的事情的追溯,告诉我们走上科学的道路的一些必备的因素。《中国建筑的特征》运用简洁、严密的语言,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及其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历史意义和基本特征,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通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总结一下,我们阅读时重点关注了文章哪些核心词,文章的展开方式、思路模式是怎样的,从中可以发现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篇目 文章核心词 展开方式 思路模式 思维方式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青蒿素”“征服疾病”“中医药” ① 核心事物“青蒿素”是什么 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能得来 求异思维
探索与实证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育历程”“两件趣事”对“世界的理解”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这两件趣事及这两件趣事对“我”的引导作用。总体上是层进式结构。 核心事物“教育历程”是什么 怎么发生作用 ②
《中国建筑的特征》 ③ 作者先介绍中国建筑这个体系,然后述其特征,最后提出“可译性”。总体上是并列式结构。 核心事物“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 还是什么 还有什么特性 联想与类比
《说“木叶”》 “木叶”“‘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二个艺术特征”“暗示性” 第1段先指出了“木叶”受历代诗人钟爱这一文学现象,接下来阐释“木叶”的含义,追问原因,然后得出了“木叶”的深层意蕴。总体上是层进式结构。 ④ 分析与归纳
提示 ①文章先陈述青蒿素获奖之事,然后介绍其研制的全过程,最后再回到中医药学的贡献。总体上为“总—分—总”结构。②想象与实证 ③“中国建筑”“九个特征”“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④核心概念“木叶”是什么 为什么用“木叶” 它的深层意蕴是什么
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把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内容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它需要运用已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1.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尾,归纳时可把这些语句摘录出来组织答案。
(2)合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所说的也往往不止一个意思。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舍取法
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试题只要求概括回答其主要方面;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试题只要求学生回答某一方面。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取舍。
(4)提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答案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
(5)复取法
指在归纳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或归纳时要借助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
2.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
(1)寻找中心句,采用摘句法概括中心。
这种概括主旨的方法,通常适用于论述类文章,从议论文的构段特点看,每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是十分关键的,一般情况下,它就是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概括。即使有时不是十分明显,也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贯串始终的中心意思。
(2)合并段内主要内容,采用联合法概括中心。
有些段落所表述的意思比较复杂,而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的意思,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完整地把段落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在概括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意思合并起来,综合归纳出段落的中心意思。
(3)通观文章内容,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
有些论述类文章,无法从中找到一个中心句或合并某些内容作为中心意思,则可通过阅读文章(文段)来把握其内容,从整体出发,感受文意,把贯串全文的内在意思“吃透”,结合一些关键词句所透露出的含义,尽力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从钢铁侠可以自动愈合的战衣,到阿丽塔全身可拉伸的电子器件组装,自修复材料在科幻作品中十分常见。
自修复材料又称自愈合材料,是一种受损后能够进行自我修复的新型材料。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锦说:“自修复材料的特点是能够识别损害的出现,并立即进行自我修复。这类材料可在确保物品使用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延长物品寿命。”
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损伤,严重时会产生较大尺寸的裂缝并断裂,影响材料的使用效率与寿命。以自修复材料制造的物品出现损伤后,不需要或者只需很少的干预,破损处就能自动修复。受生物学中的自修复现象启发,人们开始设计自修复高分子材料,这类材料可以自行发现裂纹,并通过一定机理将裂纹重新填补、自行修复,有效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锦表示,物品的损坏通常从细小的表面裂缝开始,这些细缝人眼是无法发现的。这些裂缝形成后会不断扩大,这将削弱材料的原始性能,直到最后完全无法使用。而自修复材料能够很好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将裂缝“扼杀在摇篮里”。
根据修复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自修复材料分为外援型自修复与本征型自修复两类。外援型自修复指通过在材料内部或表面添加功能性载体实现自修复,其修复效率和载体与基材间的相容性、载体的分散均匀性、载体中修复剂的含量密切相关。液芯纤维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就是典型的外援型自修复材料,其修复机理是在纤维中包裹可反应的修复剂,当材料破损后,修复剂外溢到基体材料中,通过修复剂和基体材料之间的固化交联反应对裂纹进行填充和修复。
本征型自修复指利用材料内部具有能进行可逆性化学反应的分子结构实现自我修复,这类修复方式常常需要光、热、电磁、湿度等特定条件引发。资料显示,目前已有基于氢键、配位键、二硫键和硼酸酯键等多种本征型自修复聚硅氧烷材料,在电子封装、柔性器件、智能涂层等领域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朱锦说,自修复材料之所以能够“破镜重圆”是因为这些材料内部含有可逆动态键,即材料发生断裂时,这些键互相之间能够分辨形成键合作用,从而在宏观上实现自我修复。可逆动态键大体可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范德华力,第二类是可逆共价键,第三类是超分子动态作用。
范德华力一般指分子间的作用力,通常是较弱的。但当范德华力聚集在一个聚合物内且按同一方向排列时,便可累积足够大的力量使材料进行自修复。可逆共价键是一类能在特定条件下实现可逆断裂与重组的共价键。在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可逆共价键,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聚合物可快速、高效自修复,这有助于延长聚合物材料的使用寿命。超分子动态作用是一种非共价键作用,大量的超分子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机械强度高的动态系统,基于超分子动态作用构筑自修复材料也获得了学界的关注。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技术不断进步,自修复材料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自修复材料种类也不断增多。
近期,朱锦团队联合韩国科研团队根据触觉细胞的机械刺激响应原理,模拟真实人体皮肤的自愈功能和生物离子信号传递机制,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动态二硫键功能基团和氯取代基的新型热塑性聚氨酯材料,这一材料拥有像人体皮肤一样的弹性且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灵敏的触觉功能可以随着伤口的愈合而恢复。从研发屏幕折痕自我修复显示技术,到研制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从自修复的陶瓷有望提升飞行安全性,到力学可调的系列自愈合聚氨酯弹性体改善手术效果,自修复材料的使用场景与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朱锦说:“车胎被尖锐物品刺穿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内胎是由自修复材料制备的话,那么车胎将会自动恢复初始性能,补胎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车衣膜可以使汽车表面划痕自动消失,降低维护成本。”朱锦表示,目前自修复材料多处于科研阶段,鲜有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但是英国知名研究公司IDTechEx发布了业界首份关于自修复材料技术及市场的综合报告,到2042年,自修复材料的市场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在他看来,未来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可能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型自修复的动态键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争取开发新的动态键,在保证材料原始性能的同时,力求自愈合效率的最大化。二是自修复材料的多功能化研究,自修复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兼顾其他性能,例如防汗、抗菌、生物相容等。多功能的集成化,有助于增加自修复材料的应用价值和场景。三是自修复材料的综合性能与应用场景的匹配性研究。我们需要根据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自修复材料需要具备的其他性能,力求材料使用寿命的最大化和高度匹配性。只有实现具体应用,才能体现材料的价值。
(摘编自《自修复材料:谁说破镜不能重圆》,
《科学日报》)
1.自修复材料的产业前景如何 请简要说明。
提示 ①自修复材料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自修复材料种类也不断增多。②自修复材料的使用场景和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如电子产品、汽车飞机、医疗等。③自修复材料市场潜力巨大,有报告称自修复材料市场在2042年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2.要实现自修复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可以在哪些方面努力 请简要概括。
提示 ①争取开发新型自修复的动态键,在保证材料原始性能的同时,力求自愈合效率的最大化。②研究自修复材料的多功能化,兼顾防汗、抗菌、生物相容等其他性能,增加自修复材料的应用价值和场景。③根据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自修复材料需要具备的其他性能,力求材料使用寿命的最大化和高度匹配性。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熟悉说明方法。
2.掌握事理说明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技法指导
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章。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在我们周围,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看似寻常的现象中都蕴含着智慧和哲理。学写事理说明文,首先可以培养我们深入观察、思考各类现象的习惯;其次,在说明文中用严谨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也可以锻炼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写事理说明文,亦是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需要。
1.说明事理要科学
所谓事理,就是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说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所以说明时切忌信口开河。要把所说明的事理弄清楚,就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夫,不仅要深入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还必须进一步调查,请教别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整理资料,透彻地了解事理,确保要说明的事理的科学性。
2.说明顺序要合理
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事理要阐述明晰,一定少不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有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例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就是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全文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我们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应该根据说明事理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理的规律来确定,使说明的顺序合乎逻辑,顺应自然。
3.说明方法要灵活
事理说明文中的事理是抽象的,要将其说清楚,就一定要借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4.语言表达要灵活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谨,但这并不代表着说明文只能在“说明”的框架之内,而不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表达会使说明文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加来道雄为了说明多维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就讲述童年的趣事,借鲤鱼“科学家”的眼睛和“思想”来说明我们一般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东西,完全可能存在于另一时空中,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科学需要“好奇”,需要兴趣和想象力。
佳作赏析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小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不过,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1】 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 是为了风干做腊肉 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2】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防止鬣狗偷吃。 【1】设置悬念开篇,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读者兴趣,巧妙规避了事理说明文的短板。
【2】“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说明猎豹吃完一头羚羊所需时间之短,“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它们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每当猎豹开始捕猎,鬣狗总会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来分一杯羹。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也只能任由它们掠夺;有时食物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3】 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但是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还是会被鬣狗发现。鬣狗没有爬树这项技能,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避开这些恼人的家伙。 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一口气上两层楼。【4】 【3】本段运用了“贼心不死”“伺机而动”“一杯羹”等词语,语言生动形象,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
【4】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肩负着抚养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这就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 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同时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 许多鸟类也存在贮食行为,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用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5】 【5】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鸟类也有贮食的习惯。
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的情况,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6】 【6】既然是事理说明文,文章末尾以“一种生存的智慧”来点明事理。
点评 这是一篇精彩的事理说明文,作者从探寻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入手,最后得出动物的贮食行为“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的情况,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的结论。文章说明思路清晰,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将事理说得生动、明白。语言上,既科学严谨又不失生动活泼,如“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它们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
单元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些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常识中的“理”就是指生活常识中所蕴含的道理,写作时要重点从日常生活中分析一些人生的道理。写作说明文要注意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同时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一、有关常识中的“理”
1.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2.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3.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4.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
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二、有关段落中的“理”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2.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节气中的“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