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整合与提升 课件(共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整合与提升 课件(共7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1 08:4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单元整合与提升
单元整合 学习提升 倾听理性的声音,担当起时代使命
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如何论证
目录索引
单元整合 学习提升
倾听理性的声音,担当起时代使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联系四位作者的写作缘起和文章的核心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这些古代先贤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奏疏,虽然用语委婉,但它就好比《皇帝守则十条》,时刻提醒太宗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意见,正面回应,逐一批驳,认为只有变法,才能革故图新,发愤图强。《阿房宫赋》中,杜牧针对唐敬宗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的危险局势,借秦之古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以免重蹈“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惨结局。《六国论》中,苏洵针对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贿赂
以换取和平的现实,提出要抛弃现有的贿赂求和政策,以战斗来阻止对方入侵,才能真正长治久安。这四篇文章均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清醒思考,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请结合文本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四位作者的担当精神,分析他们分别发出了哪些理性的声音,是怎样表达这种理性声音的,填写下面的表格。
篇目 作者 担当精神 理性声音 说理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思考有深度,语言有力度。表现了进谏的智慧和为臣的责任 ① 直言进谏
比喻、对比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② 大臣要帮助皇帝“除弊”、进谏 正面回应
据理反驳
《阿房宫赋》 杜牧 总结秦覆亡之教训,借古鉴今,针砭时弊,头脑清醒,见解深刻,显示了文人的政治洞察力 秦朝灭亡是因为不施行仁义 ③
《六国论》 苏洵 ④ 六国是因为贿赂而亡国 借古讽今
比喻、对比、假设
皇帝要居
安思危,戒
奢以俭
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直指时弊,仗义执言,义正辞婉,尽显忠君报国之心志
以史为
鉴,铺陈
对比
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以史为鉴,警示当朝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士大夫对国事的忧思与对现状的忧心
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包括客观概述题和简答题。客观概述题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关键词理解、前后文关系等角度设误。因此解答此题,最常用的方法是将选项切片,然后与原文从多个角度细加比对,发现设误点,从而确定答案。简答题意在引导考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从新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
技法攻略
客观题答题技巧
熟知5个比对角度,注意10个设误点
角 度 比对点 常见错误类型
角度一 比对人物 ①张冠李戴;②误解形象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③时序颠倒;④空间错位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⑤曲解文意;⑥以偏概全
角度四 比对内容 ⑦事件杂糅;⑧肆意增减
角度五 比对关系 ⑨改变因果;⑩无中生有
主观题答题技巧
1.读懂是王道
读懂的关键在于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多方面找到正确的理解。
2.找准最关键
文言阅读简答题,题目会就文中的某一个情节内容,或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目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3.角度须看清
文言文简答题,设题角度多样:如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对事件的概括分析、原因概括分析、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等。对这些设问角度的准确理解,是答题的关键。
4.答案要点化
简答题分值为3分,得分点多为2至3个。作答时要有采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要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准确写出每个要点的内容,做到不交叉、不重复。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其所受于天之正性也。未有能摇其本而靖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
解析 “良地一亩”,“一亩”是“良地”的后置定语,其后断开;“用子五升”,“子”作“用”的宾语,“五升”是“子”的后置定语,其后断开;“谷田必须岁易”,“谷田”是本句主语,其前断开。
答案 BEG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B.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不同。
C.匪,文中是指“不”,这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的“匪”意思相同。
D.率,文中是指全、都,这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同。
D
解析 A项,“树之以桑”的“树”,种植。B项,“所宜深慎”的“宜”,应该。C项,“匪女之为美”的“匪”,不。D项,“然大率欲早”与“率赂秦耶”的“率”,均为“全、都”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养育。在百姓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需对他们进行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据情况而定。田地肥沃或贫瘠,需选择相应的秧苗种植;山田或泽田,需选择相应的时间种植。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就如同潜入泉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上会困难。
D.如果国君能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利用人的力量,那么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
B
解析 B项,时空错位。从文中“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等内容可知,应将“秧苗”和“时间”位置互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提示 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那么使用人力少却收获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提示 早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丛生难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当年)年岁是否适宜(田地的种植收割)相随。
★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提示 ①使百姓丰衣足食。
②便于教化百姓懂得人伦。
③使社会安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就得到了养育。人是有善良天性的,吃得饱了、穿得暖了、居住得安逸了却不加教育,那么就跟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忧虑,就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用伦理道德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材料二 大凡谷子:成熟得有早有晚,谷苗茎秆有高有矮,收下的种实有多有少,植株质地性状有坚强有软弱,米粒的味道有好有不好,谷粒舂成米的时候有的耗折多有的耗折少。种谷的土地有的肥沃,有的贫瘠,肥沃的田地适合种植得晚点儿,贫瘠的田地适合种植得早点儿。肥沃的田地,不仅适合晚点种,种早了也不会有妨害;贫瘠的田地适合早种,种晚了一定不能结成果实。不同的地形条件,有不同适合的作物。山地,(适合)种坚强的苗来避免风霜损害;低而多水的地,(适合)种较软弱的苗来求得较高的收获。顺应播种的气候条件,估量地理上的有利形势,那么使用人力少却收获多。如果放任主观感情,违反天然法则,便会辛劳却没有收获。潜入泉水中砍伐树木,攀登山峰去捉鱼,只能空手回来;逆着风向泼水,从平地往坡头滚球,形势上就困难。
凡是种谷的田地:前作是绿豆小豆的地最好;麻、黍、胡麻就差些;芜菁、大豆的最不好。一亩肥沃的土地,用五升的种子;一亩贫瘠的土地用三升的种子。种谷的田地一定要年年更换。凡是春天下种的,要种得深些,(而且)应当用重的“挞”拖过压下去;夏天下种,就要种得浅些,撒下去便可以出芽了。凡是种谷子,都以雨后下种为好:遇到小雨,应该趁湿时种;遇到大雨,等杂草发芽后再种。春天如果遇到干旱,(去年)秋天耕过的地,可以敞开垄沟等待下雨。夏天如果敞开垄沟,不仅大雨会把种子冲走不能发芽,而且发芽时庄稼和杂草一起都长出来了。大凡谷田,要早种晚种相错杂。有闰月的年份,闰月以前的节气落后一些,适合晚一些种田;然而大都要早些种,早种的田比晚种的田加一倍。早种的田地干净容易整治,晚种的田地杂草丛生难以整治。田地收成能有多少,和(当年)年岁是否适宜(田地的种植收割)相随。早谷皮壳薄,米粒充实而且数量多;晚谷皮壳厚,米粒少而且不饱满。
食物,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国君向上顺应四季的气候条件,向下开发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中间利用人的力量;因此一切生物顺遂生长,各种谷物繁殖。治理国家的根本,一定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在于使大家财用富足;财用富足的根本,在于不侵占生产活动的时间;不侵占生产活动时间的根本,在于减少(官府要求完成的)事务;减少(官府要求完成的)事务的根本,在于节制贪欲;节制贪欲的根本,在于返回天性。返回从自然接受的纯正的天性。不会有摇动了根本却能使末端安定的事,不会有弄浑浊了水源却让水流清澈的事。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如何论证
【学习目标】
1.树立“问题意识”,留心观察,提高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2.学会选取合适的论据,采用合理的论证方式,清晰、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的是毛泽东的名言和事迹。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的话具体阐释了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所以社会国家是我们每个人应担负的责任。毛泽东奋斗的一生,正是其担负责任、实现理想的体现。材料启示我们,要做社会的主人翁,做国家的主人翁,自觉地爱国爱民,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青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写作要求部分,要求结合教材第八单元的课文,这就需要考生把《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等文章涉及的内容与“责任意识”结合起来,与“担当精神”联系起来;写作的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写作的文体是“发言稿”,这就要求考生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注意行文之中的
互动;写作的情境是“学校的升旗仪式上面对全校同学发言”,所以写作的时候要有情境意识。行文构思上,开篇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责任与担当”这一主题;然后联系教材第八单元的课文,展现古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并由古至今,列举当下各行各业人们勇于担责的表现;接着联系当代青年,指出当代青年在当下的时势之中要担负自己的责任,并向全校同学发出呼吁。
技法指导
一、常用的论证方法
1.事实论证,又叫例证法,是议论文中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指运用典型的事实做论据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在运用事实论证方法时必须注意:作为事实的论据必须与论点相统一;列举事实之后必须加以分析论证;论证中必须防止以偏概全。
2.理论论证,又叫引证法,是指引用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定义、定律、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成语、俗语以及尽人皆知的常理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从逻辑上讲,属于演绎推理。
理论论证方法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二是间接引用,三是意译引用。直接引用就是一字不差地引用原文原话,在文章中用引号标注明白。间接引用是指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之下,在字句上稍有变动,引用时不在引文上加引号。意译引用是指在引用意思深奥、不易被读者理解的原文时,概述引文的主要意思,转换成读者容易理解的话。
在运用理论论证方法时必须注意:引用的理论论据与论点必须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引用的理论论据必须正确;在进行理论论证时可辅以事实论证、比喻论证等其他的论证方法把论点阐述得更清楚。
3.比喻论证,又叫喻证法,是指在说理时,借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或故事作比喻,来论证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并使枯燥的议论文显得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论证时必须注意:喻体求浅显、通俗、贴切,道理显而易见;比喻必须生动、形象,通过生动的描绘,把内含的道理形象地揭示出来;比喻必须与说理相结合,比喻是论证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让人体会出其中的道理。
4.对比论证,是将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以阐明论点的正确性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纵比,横比,自比。
在运用对比论证时必须注意:必须抓住同一个对比点,正反对照才有依傍,对比论证才有坚实的基础;对比要具体,一般都要同时运用到事实论证,举出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进行对照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信服;对比要深入,不能停留于对比事实的举例,还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从中剖析出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来。
5.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点或相似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有力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在运用类比论证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②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③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6.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需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7.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列举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也叫事实论证。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
二、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提出论点后要进行阐释。为了明确论题,同时也为了避免过于宽泛,大而无当,有违客观、真实,在提出观点后,往往需要对观点进行一些阐释,包括界定概念、明确论题等。
2.论据出现前后要对论点进行阐述分析。论据和观点之间不会直接关联,需要增加一个中间环节,即阐述理由,分条列出,其下列出论据,方能形成论证。提出论据之后,也需要作一些分析,阐释这一论据如何能够支撑这一理由,从而使论据和观点形成紧密关联。
3.要关注潜在的反对意见,并作出反馈。论证的说服力本质不在于华丽的辞藻和充满激情的语言,而在于论者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入、独特的了解,有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能够持论客观公正、不偏激,不仅表述自己的理由,而且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这就需要预判自己的论证可能会碰到的反对意见,在文章中作出反馈,从而完善说理,避免漏洞。
4.修饰语言,增强说服力。论证的语言要简洁、明白、客观、准确,不能遮遮掩掩、含含糊糊,尽量避免使用感彩特别明显的字词。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也不妨修饰一下语言,运用生动而具体的叙述、恰到好处的比喻、富有气势的排比等,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佳作赏析
作品导读
朱光潜,字孟实,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之一。下面的这篇选文节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重点围绕读书这一中心从多个角度加以论述。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湮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1】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2】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3】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做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庠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为学者,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4】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以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5】
亮点评析
【1】第1段论述了读书是学问的重要途径这一中心论点。
【2】第2段论述了读的书当分种类这一分论点。
【3】第3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读书全凭兴趣这一做法比喻为打游击,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与坏处。
【4】第4段论证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形成系统组织。重点运用了引证法,用苏东坡与王庠的对话加以印证。
【5】第5段列举朱子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以一个中心维持读书兴趣的重要性。
点评 文章围绕读书这一中心,从多个角度论证。引证法、例证法、喻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观点十分鲜明,论证条理清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对读书的独到又深刻的见解。作者对读书的这些观点给现今社会广大读者诸多启发,让我们深思自己平时的读书方式,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从而更好地从书中获取学问,成为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
单元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家国天下,舍我其谁 年轻的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主动而自觉地担负起了书写历史、改造中国的伟大使命,有责任,有担当,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奋斗,终于带领中国共产党夺取了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上面的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教材第八单元课文,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面对全校同学发言,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积累
一、有关责任担当的名言
1.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2.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3.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4.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7.真正进步的人决不以“孤独”“进步”为己足,必须负起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邹韬奋
8.我们的地位向上升,我们的责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责任愈重。权力的扩大使责任加重。——雨果
二、有关责任担当的事例
1.是什么让霍去病发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呐喊 是什么让陆游发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慨叹 又是什么让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是责任,是无数仁人志士记在心上、扛在肩上的责任!正是这责任,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也正是这责任,闪耀着人性中至真至纯的光芒。让我们带着责任上路,无悔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岳阳楼上,范仲淹难抑心潮的荡漾,放声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高官厚禄,他不为所动,坚守边疆,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责任。试问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有谁能超越呢 是什么让范仲淹有如此大的勇气,放弃名利,继续镇守边关呢 是为了国家繁荣富强的责任,是对国家的热爱。
3.有所担当,为己。司马迁担当起接替父亲著书立说之责,遂成千古盛名,若司马迁受刑之后便一死了之,那么世上只会有一个令家人不齿的人,而不会有那令千古盛赞的司马迁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所担当的重任,令他的生命重于泰山,令他的声名传扬千古。担当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付出,还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4.有所担当,为国。文天祥为国“不指南方不肯休”,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为国担当着忠诚者最为基本的责任。谭嗣同敢于担当振兴国家之重任,愿做变法牺牲第一人。是什么使他们获得盛名而流芳百世呢 是那勇于担当的精神。祖国危难之时,他们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勇敢地担当自己应尽的责任,纵使他们会失败,会死去,但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已注定了他们的胜利,他们的精神不会消亡,定会随着万千敢于为国担当的人而流传后世。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作品导读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诗歌主要表现诗人登临岳阳楼的所见所感。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抒发了作者对悲苦晚境(身世之悲、家国之悲)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艺术特色
1.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写的手法,描绘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2.借景抒情。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夙愿,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复杂感情。
桂枝香·金陵怀古
作品导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词坛的名篇。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这首词作于词人罢相后退居金陵的时候,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艺术特色
1.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而王安石只巧妙地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极其精练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
2.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无可比拟的。
念奴娇·过洞庭
作品导读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人进谗而被罢官。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之作。
文白对译
主题思想
这首词是词人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词人被贬谪的悲凉。
艺术特色
1.物境与心境的统一。“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片“肝肺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肺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如“玉鉴琼田”比喻湖面澄澈明净,“肝肺皆冰雪”,比喻自己襟怀的坦荡。夸张,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以西江之水为酒,以北斗星为杯,写出了词人的豪情。对偶,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写出了洞庭湖湖天相映、上下交融的景色。
游  园
作品导读
《游园》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最出名的一段曲词,【皂罗袍】一曲是本折戏的高潮部分,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文白对译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在这段曲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扣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分清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2.虚实结合。园中的景色是实,艳丽炫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虚实结合表现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主题思想
本曲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