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1 08:4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7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
——金圣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目录索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中国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 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生卒年代及身世不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了许多新资料,经当代有关专家考证,已有大致的轮廓。施耐庵为元至顺进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作品 《水浒传》。
作品背景
民不聊生的北宋末年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社会非常黑暗,皇帝昏庸,奸臣把持朝政,他们与地方官吏狼狈为奸,横征暴敛,再加上地主恶霸与豪强劣绅横行霸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团结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小说中描写的宋江、方腊的故事,就是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依据的。
课文选自《水浒传》第九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的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计并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被刺配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林冲被鲁智深救下,来到沧州。课文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介绍他去了梁山。
相关常识
章回小说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雏形,被推称为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此种形式。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jī 
yǐ lǐ
 tóng
ɡū
zhān
 chuāi
chuài
shù
měi

yuè
gòng
yào
gōng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酒zhuàn shuò风
zhuàn写 shuò倒
拾duō wān出
连zhuì 手wàn
chuò学 wǎn约










3.掌握词语
(1)赍发:资助。
(2)迤逦:曲折连绵。
(3)尴尬: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②(神色、态度)不自然。
(4)央浼:恳求,请托。
(5)话不絮烦:文中的意思是不再啰唆。
(6)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琼,美玉。
(7)天理昭然: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4.词语辨析
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相同点:两个词都用来形容人们低声交谈。 不同点:“交头接耳”偏重在“形”,形容彼此暗暗交谈的形态;“窃窃私语”偏重在“声”,表示小声交谈。因此“窃窃私语”可以用来修饰“声音”,“交头接耳”则不能。 例句 ①在俄罗斯航展现场参观的多国军官        ,来谈论这款飞机的性能与价格。 ②一群小女孩在操场一角        ,不时还用眼睛瞅瞅四周,看是不是有人注意她们。 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
素不相识·素不相能
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 素不相能:素来不和睦。
相同点:二者都有“向来都不”的意思。 不同点:“素不相识”指向来不认识;“素不相能”指一向合不来。 例句 ③船儿只管乘风破浪地一直走,走向那        的他乡。
④他们兄弟俩本来就      ,闹分家是早晚的事。
素不相能
素不相识
5.成语积累
“义气”一族成语
(1)义薄云天: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薄,迫近。
(2)行侠好义:指讲义气,肯舍己助人。
(3)季友伯兄:比喻交情深,义气重。
(4)江湖义气:旧指走南闯北的人之间所遵循的忠义之气。今多指不顾原则地一味讲求朋友间的义气。
(5)轻死重气:指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
(6)仗义疏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7)重气狥名: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文本研读
1.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情节并拟出小标题。
部 分 情  节 标 题
第一部分(引子,第1段) 交代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和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李小二与林冲的关系,埋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林教头沧州遇故旧
第二部分(开端,第2—5段)
部 分 情  节 标 题
第三部分(发展,第6—9段)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第10—12段)
提示
部分 情节 标题
第一部分(引子,第1段) 交代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和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李小二与林冲的关系,埋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林教头沧州遇故旧
第二部分(开端,第2—5段) 林冲刺配沧州,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谋害林冲。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的信息断定是陆谦后买刀寻敌 陆谦谋害林冲
第三部分(发展,第6—9段) 林冲接管草料场,与老军交割后去沽酒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第10 — 12段) 林冲于破庙借宿,偶然听到陆谦等人的对话,得知真情,最后报仇雪恨 林教头山神庙报仇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这一人物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的性格特征。作者补充交代了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李小二,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的性格;从林冲与李小二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林冲虽含冤受屈,却无可奈何,表现了林冲忍辱负重、听天由命的软弱一面;林冲对李小二说“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表现了林冲身在危难之中,还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质。
另一方面,林冲偶遇李小二也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李小二的茶酒店,不光招待了林冲,后来还接待了管营、差拨和东京高太尉差来的陆谦,这就引出了下面一连串的故事。
3.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提示 当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林冲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提示 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果敢坚决。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林冲雪夜报仇的场景,把林冲“狠”的一面写了出来,生动地表现了林冲思想转变后对陆虞候极大的义愤,突出了一个“怒”字。作者用洗练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林冲杀敌时的干脆利落,这是他心中多年怒火的总爆发,体现出一向隐忍的林冲的反抗,与“官逼民反”的主题相映合。
4.“雪夜报仇”体现了林冲怎样的思想性格 请简要分析。
5.双线索结构是小说常用的结构方式,请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双线索结构的内容和特点。
提示 主线即明线,是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和反抗,也是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主要情节有沧州遇故旧、买刀寻敌、接管草料场、雪夜报仇。副线即暗线,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陷害,有奉命来沧、密谋陷害、草料场阴谋、丧身刀下。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官逼民反”。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
6.古语说:“无巧不成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设置有几处“巧” 分别是什么 文中还有两处偷听,请找出来并分析其意义。
提示 四处巧合:(1)林教头巧遇李小二;(2)李小二巧遇陆虞候;(3)草料场巧遇大风雪;(4)林教头巧遇众奸贼。
两处偷听:第一处是李小二妻子在阁子后有意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让一切生疑,是设置悬念;第二处是林冲在山神庙内的无意偷听,为一切揭秘,是揭开谜底。
7.小说中对“风雪”的直接描写主要有三处,请分别写出其作用。
直接描写 作用
第一处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①
第二处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②
第三处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③
提示 ①写风雪初起。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情景,“卷”为下文写雪压倒草屋做好了铺垫。②写雪势正大。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③进一步写雪势之大。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一场冲突即将拉开帷幕。
8.“风雪”是怎样推动小说情节一步步发展的 请简要分析说明。
提示 ①林冲到草料场时风雪交加,想喝酒驱寒才会到市井沽酒,也因此经过山神庙。②因为下雪,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③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④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才直奔山神庙,紧贴庙门说出放火始末,使林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思路整合
填空:①       ②       ③     
沧州遇故旧
接管草料场
奋起反抗
*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契诃夫)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是那些在文学史上和在社会情绪中构成时代的作家中的一个。
——高尔基
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 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契诃夫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作品 他的作品题材多样,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变色龙》和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作品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并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创作于1898年。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别里科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相关常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流行于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新的文学艺术思潮。作品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展示给人们。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写实,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马克·吐温、易卜生等人。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sǒng
yǒng
hūn
zēng
chán
 qiào
   
jìn
 jīn
 jī
 qǐ
  sàng
 sāng
 juàn
juǎn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péng窗 热zhàng冷缩
péng草 头昏脑zhàng
āi声叹气 chè销
紧āi 车zhé








3.掌握词语
(1)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2)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3)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4)正人君子:品行端正的人,有时也用来讥讽假装正经的人。
(5)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6)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7)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4.词语辨析
不止·不只
不止:连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只:不但;不仅。
相同点:都有“超出”的意思。 不同点:“不止”有两个词性,作动词时,表示继续不停;作副词时,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后面一般跟数词。“不只”是连词,“不但;不仅”的意思,后面一般跟名词和代词。 例句 ①如果有兴趣查看一家成功企业创立之时的商业计划书,可能发现计划书对创业的未来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差_____十万八千里。 ②河水_____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 不止
不只
安然无恙·毫发无伤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毫发无伤:完全没受损伤。
相同点:两者都表示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不同点:词的使用范围不同。“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使用范围较广。“毫发无伤”,一点损伤都没有。多用来指没有表皮的创伤。 例句 ③强台风吹袭香港过后,港珠澳大桥_______________。 ④经过一番努力,救援队找到了一个婴儿,因为母亲用身体庇护着,他_______________。 安然无恙
毫发无伤
5.成语积累
“保守”一族成语
(1)闭目塞听: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2)安常守故: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3)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4)闭关自守: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也泛指不跟外界交往。
(5)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6)久束湿薪: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文本研读
1.通读小说,根据别里科夫穿着、工作、行为、思想、语言等各个方面的“套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套中人”的表现,填写下表。
“套子”的类型 “套中人”的表现
穿着上的“套子” ①
工作上的“套子” ②
行为上的“套子” ③
思想上的“套子” ④
语言的“套子” ⑤
提示
“套子”的类型 “套中人”的表现
穿着上的“套子” ①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工作上的“套子” ②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
行为上的“套子” ③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套子”的类型 “套中人”的表现
思想上的“套子” ④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都会惹得他闷闷不乐。
语言的“套子” ⑤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2.“别里科夫恋爱”这部分内容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提示 (1)故事情节方面:“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可是”,构成整个故事的转折。本来别里科夫一直独自过着封闭式的生活,但正是因为有了恋爱,才会有后来的漫画事件,有他和柯瓦连科的谈话以及他摔下楼梯,被嘲笑、生病直至死亡等情节。
(2)人物形象方面:对于极度保守、恐惧社交的别里科夫来说,恋爱实在太难了,可是婚姻也是一个套子,别里科夫不得不想办法钻进去,结果还是因为“套子”里的性格,他恋爱失败,甚至间接因此丧命,这样一来,人物的形象得以更加丰满。
(3)主题方面:通过恋爱事件,我们看到别里科夫对于再正常不过的姑娘骑自行车、男教师穿绣花衬衫等行为都感到不满,还要把谈话内容报告给上级,这些言行充分暴露了他这类人的愚昧、落后和保守,作品的讽刺效果更加强烈,主题也得以进一步深化。
3.华连卡姐弟俩在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 ①华连卡姐弟俩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着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是有思想的、敢说敢为的年轻人,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敢于和保守顽固派作斗争的人。②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现实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希望,预示了光明的未来。华连卡姐弟俩与别里科夫的矛盾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
4.《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如何运用讽刺手法的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提示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梯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表现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体现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他的一本正经的说教反映出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懦弱的灵魂。
5.小说的结尾写道,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6.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有哪些社会意义
提示 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是19世纪末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特定产物。别里科夫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以他为代表的各类人物,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
这一形象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他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因此他的下场必然是可悲的,这一可悲也预示了社会前进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人们必将重振创造新生活的勇气。
思路整合
填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思想方面
呼唤自由社会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
综合探究
任务探究 比较人物与主题
《水浒传》中林冲的一再隐忍换来的是奸贼的步步紧逼,最终林冲只得抛妻舍家,落草为寇;《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紧守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次小小的摔伤竟让他走向坟墓。他们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不已。造成两位主人公不幸命运的事件(人物)是什么(谁) 两位主人公能否摆脱悲剧命运 阅读这两篇小说,对他们的人生与时代进行深入思考。
1.梳理小说中影响主人公命运走向的突出事件和人物;结合背景,探究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 主人公 影响命运走向的突出事件/人 人生结局 导致悲剧命运的原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① 高俅—陆虞候—差拨(李小二) ② 个人原因:自身性格、思想观念;社会原因:统治者昏聩淫逸,朝廷奸佞放纵,封建时代政治腐败
《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 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交锋事件,摔下楼梯被撞见 ③ 婚事告吹, 一命呜呼 ④
提示 ①陆谦酒店密谋,买刀寻仇,风雪压倒草厅,山神庙偷听奸计,雪夜手刃仇敌 ②雪夜上梁山,落草为寇 ③华连卡、科瓦连科 ④个人原因:畸形的性格、扭曲的心理;社会原因:沙俄政府的专制制度、反动统治
2.认真阅读这两篇小说,分析林冲与别里科夫的异同,并探索这些异同背后作者所要批判的东西。
对比点 林冲 别里科夫
人物性格 ① 别里科夫没有冲破“套子”,最后死在“套子”里,可悲可笑
两人都身披“枷锁”,都生活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都有“套子”;都有忍让、逆来顺受的一面 社会现实 林冲是被害者,是安于现状、最不愿造反的人,是在高俅等人的步步陷害之下而被迫反抗的,小说意在批判统治者的腐朽统治,揭示宋王朝必然覆灭的命运 ②
提示 ①林冲完成了由“忍”到“狠”的转变过程,打碎了“枷锁”,冲破了“套子”,可敬可赞 ②别里科夫是被害者,也是加害者。别里科夫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小说意在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呼唤人们起来推翻沙皇专治
主题阅读
别样写林冲
金圣叹说鲁智深“使我敬,使我骇,使我哭,使我思”。而他评林冲,叹息“人行世上,触手碍眼,皆属祸机”“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林冲这一经典形象,让人同情,也让人敬畏。
群文阅读
豹子头林冲
茅 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也会想到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时代的生活朦朦胧胧地被唤回来了。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他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习武艺,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据他从乡村父老那里听来的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夕阳西下,成群的牛羊缓缓攒集到炊烟四起的茅屋的村落,然而远远地胡笳声动了,骑着悍马的“胡儿”扫过这些村落,于是牛羊没有了,只剩下呼爷觅儿的村人和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边庭”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他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自己一张嘴。
“边庭”哪!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地激昂呵!
但是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的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怎样地干那卖国的勾当!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 他这个“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这位“三代将门之后”的青面汉子,虽然他还是竭力不让身体点污,还是想到边庭上一刀一枪替朝廷出力,虽然他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候,他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了发配沧州道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便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那不是豹子头林冲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的过路人,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地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
虽然和这位青面汉子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作为一个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而言,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伤了那汉子的生命,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 这汉子虽已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蒙眬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林冲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哪!
遥望聚义厅前的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便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奔去。
“来者是谁 ”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两个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这两人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
一句平常询问在林冲心上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他忍不住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在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心里惭愧这有生以来第一次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 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哪!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现在的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但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本文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提示 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使情节完整真实;③重写经典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使主题更突出。
2.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提示 ①身份:“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②性格:“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③处事方式:“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
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
妙哉,风雪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在该篇中,作者特意突出了对风雪这一自然环境的描写,使林冲完成了其性格的转变——由隐忍苟安到奋起反抗。作者在塑造林冲这一悲剧人物时,利用风雪在情节设置上为后文埋下伏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风雪,就没有林冲这一形象。风雪是大背景,作者有意用点染的手法来写,可谓处处照应,时时提醒。对风雪的生动描写,使人物的活动处在风雪的背景中,渲染了严冬凄冷苦寒的悲凉氛围,用风雪极好地烘托了英雄落难的形象,从而使文章具有了一种浓重的悲剧感和悲壮的氛围。
微写作
将下面这首古诗改写成1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要求能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并能体现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示例 春日阳光和煦,像母亲的手抚摸着她的孩子,和煦的春风中有了泥土和花草的馨香。梁上的燕子开始忙碌起来了,一对对衔泥筑巢,它们正在营建安适的家。沙洲上的鸳鸯却静卧不动,睡着的样子舒适又安详。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