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 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祝福 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1 08: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12 祝福
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人文主题 观察与批判
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宽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学科素养目标 1.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2.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
3.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尝试写复杂的记叙文。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学习活动三 综合探究 比较鉴赏
目录索引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曾留学日本,于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作品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残酷的现实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封建帝制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官僚统治,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钳制人民的精神枷锁。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压迫最重,受苦难最深。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成了《祝福》这篇小说。
相关常识
三姑六婆
指的是旧时中国民间女性的几种职业。旧时三姑六婆往往借其身份干坏事,因常用以泛指不务正业、行为不端之妇女。陶宗仪《辍耕录》有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是儒家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
1.读准字音
dùn
sǒng
huì
kuī
 kē
 xīn
 chú
 tuán
jiǎo
 wéi
 cù
 lǐ
基础梳理
shàn
ǎi
piē

 tà
 tuò
 páo
 pào
 jiān
 tuò
 zhuó
 yǎo
 sì
 jiàn

 mó
 bó
 niù
 ǎo
 ào
 jiáo
báo
 bò
 zhé
 shé
 zhē
 jué
 jiào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寒xuān 彷huáng
xuān哗 惊huáng
xuàn染 敦huáng
zhuì栗 chà异
chuǎi测 叱zhà
chuài门 chà紫嫣红
荒miù hái骨
纰miù 惊hài
Iiáo廓 言简意gāi





 踹












3.掌握词语
(1)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2)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
(3)宽洪大量:形容人度量大。同“宽宏大量”。
(4)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5)熟门熟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6)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4.词语辨析
沸反盈天·沸沸扬扬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相同点:都有“人声喧闹”的意思。 不同点:“沸反盈天”突出了吵闹和乱;“沸沸扬扬”侧重于议论纷纷。 例句 ①在事情越闹越大、舆论        的情况下,总部和经销商的言论与举动并不能让公众感到满意。 ②一些作品刚问世的时候,敲锣打鼓,闹得        ,其实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沸反盈天
沸沸扬扬
5.成语积累
“同情”一族成语
(1)哀矜勿喜:对落难者要同情而不要幸灾乐祸。矜,怜悯。
(2)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力量做不到。
(3)恻隐之心:形容对人寄予同情。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4)己饥己溺:别人挨饿、落水就像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5)见哭兴悲: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指产生同情心。
(6)怜贫恤老:同情和体恤贫穷年老的人。
(7)于心不忍:从心里常觉得忍不下去。多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整体感知情节,聚焦人物命运
1.从命运曲线图中找出影响祥林嫂命运的突发事件,探究推动祥林嫂命运发展变化的幕后推手,并填写下表。
情 节 有关人物 对祥林嫂的态度或影响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 ①
卫老婆子 ②
被迫改嫁 婆婆 ③
夫家堂伯 ④
情 节 有关人物 对祥林嫂的态度或影响
再到鲁镇 柳妈 ⑤
鲁镇的闲人 ⑥
寂然死去 “我” ⑦
鲁家的短工 ⑧
提示 ①钳制精神 ②剥削金钱 ③剥夺人身自由 ④掠夺财产 ⑤精神恐吓 ⑥嘲笑打击 ⑦增加其痛苦 ⑧毫无同情心
2.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检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根据文中刻画祥林嫂眼睛的部分,谈一谈这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性格或心境。
出现位置 原文描述 反映的性格
或心境
初到鲁镇 “顺着眼” ①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②
出现位置 原文描述 反映的性格
或心境
讲阿毛的故事、被人嘲笑额角上的伤疤时 “直着眼睛”“旋转眼光”“瞪着眼睛” ③
捐门槛后 “眼光也分外有神” ④
不让参加“祝福”准备 “失神” ⑤
沦为乞丐 “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⑥
提示 ①安分守己的性格 ②这是遭受夫死子亡后的痛苦心境的表现 ③表现出祥林嫂回忆儿子死亡时痛心疾首、不敢相信的心态;对人们嘲笑她伤疤的气愤 ④这是祥林嫂发现自己的“罪过”可以得到救赎后,眼神中所带有的希望之光 ⑤这是祥林嫂发现自己的“罪过”可能永远得不到救赎后眼神中所展现的震惊与绝望 ⑥对生活失去希望,精神完全麻木,只渴盼死后得到安宁和救赎
3.祥林嫂对自己的命运有过抗争吗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提示 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与摧残,祥林嫂进行了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这个历程可以用“逃”“撞”“捐”“问”几个字来概括。“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她逃到鲁镇做工,表现出冲破家族束缚、追求正常生活的意志;她被卖到深山,反抗成婚,既是保持“贞节”,也是对强迫婚姻的反抗,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在听柳妈讲了“阴间法则”后,她辛苦劳作,用积攒下来的钱捐了门槛,表现她生时赎罪、死后不受惩罚的朴素愿望;她临终前向“我”发问,表达对灵魂有无的困惑,体现了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封建社会鬼神信仰的怀疑。当然,祥林嫂这一生的挣扎与反抗,终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这也正是小说着意揭露的“国民性”弱点。
抗争是祥林嫂自发的,但她缺乏明确的认识,且方式方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
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观念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一方面。
4.请概括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意义。
提示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为旧社会所吞噬。小说中,封建礼教(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5.丁玲曾经评价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究竟谁是“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呢 是谁将这个原本勤快踏实的女人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的呢 请根据列出的嫌疑人名单,记录其形象及行为。
嫌疑人 嫌疑人小像 嫌疑人的“犯罪”
动机及行为
鲁四老爷 他是守旧的老古董、假装斯文的小乡绅,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这一提议的反应是“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对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去一事虽然厌恶但可以接受。得知祥林嫂再次亡夫时表现得冷酷绝情,准备祭祀时不让祥林嫂沾手。当祥林嫂做活不利索后则将她打发走
四婶
卫老婆子
柳妈
祥林嫂 的婆婆
嫌疑人 嫌疑人小像 嫌疑人的“犯罪”
动机及行为
祥林嫂丈 夫的堂兄
“我”
其他人 自私冷漠,有着廉价的同情和喜看热闹的残忍 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对祥林嫂便是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
嫌疑人 嫌疑人小像 嫌疑人的“犯罪”
动机及行为
鲁四老爷 他是守旧的老古董、假装斯文的小乡绅,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这一提议的反应是“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对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去一事虽然厌恶但可以接受。得知祥林嫂再次亡夫时表现得冷酷绝情,准备祭祀时不让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做活不利索后则将她打发走
四婶 她唯鲁四老爷之命是从,看似善良,实则虚伪 她贪图祥林嫂的勤快肯干,为省下工钱才愿意雇用祥林嫂;祥林嫂消沉之后,开始不满、频频警告;祥林嫂再次亡夫后以及“捐门槛”之后,依旧不让祥林嫂碰祭祀的东西;最后甚至撵走了祥林嫂
卫老婆子 狡猾的市侩 她是“买卖女工”的中间人和故事的散播者,对祥林嫂的遭遇十分冷漠
提示
嫌疑人 嫌疑人小像 嫌疑人的“犯罪”
动机及行为
柳妈 脸蹙缩得像核桃,小眼睛是干枯的,看似心善,实则乐于嚼舌,爱搬弄是非 勾起祥林嫂对于地狱鬼神之事的恐惧,逼迫她不得不用“捐门槛”的方式救赎自己;散播祥林嫂改嫁的细节,惹得众人嘲笑祥林嫂
祥林嫂 的婆婆 精明强干,很会打算,自私贪婪 堂而皇之地收走了祥林嫂的工钱,并强迫祥林嫂改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把祥林嫂“卖”掉了
祥林嫂丈夫的堂兄 残忍、自私 依着封建的族权思想,理直气壮地驱赶刚刚失去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
嫌疑人 嫌疑人小像 嫌疑人的“犯罪”
动机及行为
“我” 有一定的正义感和进步思想,给予临终的祥林嫂一点渺茫的希望,但软弱逃避,受制于鲁四老爷和周围环境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又是软弱的,无力给予祥林嫂帮助
其他人 自私冷漠,有着廉价的同情和喜看热闹的残忍 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对祥林嫂便是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
研读任务二 赏析叙事艺术,分析环境描写
6.这篇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 《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这是倒叙的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具体地说,这种倒叙方法的作用,是让读者从故事结局里强烈地预感到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引导读者急于了解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怎样沦为乞丐的 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关于有无灵魂、地狱,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 她的死与鲁四老爷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鲁四老爷要骂她是“谬种” 这样,既提供故事线索,给读者制造悬念,又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7.小说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来说故事,那么是谁在说故事呢 请简要分析这种叙事方式的特点。
提示 (1)从小说整体来看,是“我”在讲故事,“我”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者,是线索人物。但故事①③显然超出了“我”的视野,实际上是由卫老婆子讲述的。故事②④⑥是由“我”来讲述的。故事⑤,因为鲁镇人不关心、“我”不在鲁镇而无从知晓,成为小说的省略部分。
(2)这种叙事视角称为“有限视角”,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故事叙述者并不是作者,而是故事中的人物,但有时参与故事,成为主人公或次要人物,有时不参与故事,只是叙述故事;二是在一个叙事文本中,可以同时有几个故事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在故事中的面貌与作用各不相同。
8.小说的开头,作者详尽地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提示 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大骂其新党”自相矛盾,案头的几部旧书说明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反动。
9.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的景象,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其描写的作用。
内容 作用
第一次 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景象 ①
第二次 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景象 ②
第三次 通过“我”的感受再次写鲁镇的“祝福”景象 ③
提示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妇女的地位和禁锢她们思想的枷锁依旧。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祥林嫂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到这点权利被剥夺。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③祥林嫂的惨死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强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10.《祝福》中四次描写了“雪”这一景象。请你找出来,品味其作用。
具体描写 作用
第一处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①
第二处 ② 用鲁镇旧历年底的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
第三处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影响,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③
提示 ①渲染鲁镇压抑的气氛,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③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悲惨命运。
研读任务三 探究小说主题,品析语言特点
11.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
提示 ①“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②“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贯串全文,与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由于“祝福”而内心崩溃,走上“末路”,她本人也犹如祭品,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天地鬼神“歆享”的牺牲品。③作者把祥林嫂的死置于“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以乐写哀,用反衬的手法深化小说的主题,要读者看到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人吞噬的。
12.在小说《祝福》中,零星流露出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五处,我们姑且称之为“五张账单”:
①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祥林嫂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上述“五张账单”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你从中能看出什么问题
提示 分析这“五张账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燉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二儿子娶媳妇,除其他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13.指出下列语句的表达技巧或句式特点,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1)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提示 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2)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提示 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
(3)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提示 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吃人的本质。
(4)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提示 细节描写。“空的”“下端开了裂”单独成句,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5)“阿!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提示 语言描写。用了感叹句、疑问句和设问句式,“我”先是惊异,然后是支支吾吾,表现了“我”怕负责任的心态。
思路整合
学习活动三
群文阅读 比较鉴赏
主题阅读
悲悯中的呐喊
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有一篇《明天》,这篇小说与《祝福》相似,是对《狂人日记》中关于“吃人”社会最好的阐述与揭露,而被吃的,还是一个三岁的无辜孩子……读鲁迅先生的《呐喊》,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孤独屹立于黑暗空旷的长夜,听到鲁迅先生对着那个时代麻木的众人发出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这样的声音,穿破黑夜,跨过时空,直到今天,依然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文本阅读
明天(节选)
鲁 迅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 ”
红鼻子老拱①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用死劲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
“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 ——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 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
“他中焦塞着②。”
“不妨事么 他……”
“先去吃两帖。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第一个问题是棺木。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蓝皮阿五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九妈却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骂了一声“老畜生”,怏怏的努了嘴站着。掌柜便自去了;晚上回来,说棺木须得现做,后半夜才成功。
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但他接连着便觉得很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不像会有的事,然而的确出现了。他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这屋子忽然太静了。
他站起身,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他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他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 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他是粗笨女人。他能想出什么呢 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选自鲁迅小说《明天》,有删改)
注①老拱:泛指普通百姓。②中焦塞着:中医用语。指消化不良一类的病症。
阅读思考
1.同是鲁迅笔下的旧中国下层妇女,单四嫂子和祥林嫂这两个形象有何相同点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提示 ①勤劳能干。单四嫂子靠一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祥林嫂一个人彻夜煮福礼而不知疲倦。②命运悲惨。她们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成了寡妇,她们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却都经受了丧子之痛。③朴实内向。单四嫂子问诊时“局局促促”“不好意思”,祥林嫂刚到鲁镇时“不很爱说话”。④愚昧无知。单四嫂子为了给儿子治病去求神许愿,祥林嫂为了赎罪听信别人的话去捐门槛。
2.这篇写作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暗示作品的主题,“明天”预示着希望。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没有希望。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不会有希望。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

独特的人物描写
鲁迅先生是描写人物的高手。他写杨二嫂,像“细脚伶仃的圆规”;他写鲁四老爷,屡屡“皱眉”,“可恶!然而……”;他写祥林嫂,抓住她的白头绳、乌裙、蓝夹袄,特别是祥林嫂的眼睛,写尽了她的悲哀与不幸:初到鲁镇——“顺着眼”;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晴”;捐门槛后——“分外有神”;不让参加“祝福”准备——“失神”;沦为乞丐时——“眼珠间或一轮”;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了”。对祥林嫂的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微写作
请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描写一个人物的眼睛,力求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与精神世界。200字左右。
示例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叮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槌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她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