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1 20: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英]李约瑟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学习活动三 群文阅读 比较鉴赏
目录索引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清末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之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他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作品 《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
作品背景
特殊背景下的爱国情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以至于消失的现象”。他在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会上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建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láng
sǔn
tuó dūn
qiónɡ lónɡ
huī
ɡǒnɡ
fānɡ lǐn
qiànɡ
shà
xià
zhóu
zhòu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miǎn怀 屋yán
沉miǎn shàn养
油qī dǒu斜
xī盖 迁xǐ








3.掌握词语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无穷。
(3)世世代代:形容很多年代,时间无穷尽。泛指延续的各代。
4.词语辨析
喜闻乐见·有口皆碑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
相同点:都有“爱好,喜欢”的意思。 不同点:适用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喜闻乐见”,多用来指正被人们喜爱的人、事、物。“有口皆碑”,多用来指业已被人们认同的人、事、物。 例句 ①廉洁文化的创建,就是通过居民们__________的形式,贯串在生活 中的。 ②虽然没有某些大品牌的如雷贯耳,该产品的质量却__________。 喜闻乐见
有口皆碑
典范·典型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
相同点:两者都指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 不同点:“典型”是中性词,既可指具有代表性的犯罪事实,也可指具有代表性的好人好事。而“典范”则是个褒义词,只能指好人好事,而不能指坏人坏事。 例句 ③这份材料很_______,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 ④雅万高铁是中国同地区国家深化互利共赢合作的_______。 典型
典范
5.成语积累
“建筑”一族成语
(1)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3)雕栏玉砌:泛指富丽堂皇的建筑。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
(4)朱甍碧瓦:红色屋脊,青绿色的琉璃瓦。借指华丽的建筑。
(5)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6)万顷琉璃:形容广阔的水面碧波闪烁。也形容都市建筑富丽堂皇的景色。
(7)琼楼玉宇:指神话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形容华丽的建筑物。
(8)残垣断壁: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的凄凉景象。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把握逻辑脉络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提示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提示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3.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有何异同
提示 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4.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是介绍建筑的特征吗 请简要分析。
提示 不是。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课文的独特视角。梁思成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研读任务二 聚焦文本细节,体会语言深意
5.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填写下表。
语言文学 建筑学
文法 ①
词汇 梁、柱、枋、檩等构件和因素
文章 ②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③
横额、对子 影壁、牌楼等
提示 ①建筑物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②建筑 ③山亭、水榭等
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提示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7.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提示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体系(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提示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提示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思路整合
学习活动三
群文阅读 比较鉴赏
主题阅读
梁思成:宗匠一意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是梁启超的长子。他与夫人林徽因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工作。他撰写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提出了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
遗产。
文本阅读
梁思成:宗匠一意
梁思成于1901年4月出生于东京。身为父亲的梁启超,用那丰厚又不失风趣的家学,滋养着成长中的梁思成,也为梁思成的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11岁的梁思成随父回国,并于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的公派留美预科班。此时的梁思成是校园里飞扬的少年,既做美术编辑,也任管弦乐队队长,还获过校运动会的跳高冠军。
1924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结伴赴美留学,“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这使梁思成生发了写一部中国建筑史的念想。
其间,父亲梁启超特地给梁思成寄来一本书,这是一本由朱启钤先生新近寻得之《营造法式》的重印本,并随书附信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文化之光宠也已。”收到此书的梁思成立即开卷,而在一阵欣喜后,痛苦和失望随之而来——晦涩的《营造法式》有如“天书”一般,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使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编写《中国建筑史》的想法更加笃定。
1928年3月,新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便按照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游历近半年。此行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使二人所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取得增进。旅行结束,二人又按父亲的安排奔赴沈阳,为东北大学筹建建筑系,开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代。二人如春燕衔泥,从筹划到授业,系内事务一应照顾。
1931年,梁思成离开沈阳,接受了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的邀请,担任法式部主任。朱的邀请,源于二人都想要“破解”《营造法式》。梁思成表示,要弄懂《营造法式》,“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这是他接受西方建筑学教育而得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932年春至1937年初,梁思成及学社成员考察了全国137个县市的1 823座古建筑。梁思成在日记中写道:暴雨骤至,下马步行,身无寸缕之干;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据其助手莫宗江回忆,他们找到应县木塔后,九层重叠,“我们硬是一层一层,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拱一个斗拱地测。最后把几千根的梁架斗拱都测完了,但塔刹还无法测。当我们上到塔顶时已感到呼呼的大风仿佛要把人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唯一的办法是攀住塔刹下垂的铁链上去,但是这九百年前的铁链,谁知道它是否已锈蚀断裂,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双脚悬空地攀了上去”。
抗战全面爆发,梁思成一家几经颠沛,先到昆明,后迫于战争威胁,与营造学社同仁迁至四川李庄。林徽因肺结核病复发,病势凶猛,经久不愈。为了保证药品的持续和日常的饮食,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派克金笔和手表,并换回两条草鱼。即使如此,夫妇二人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抗战胜利,梁思成受梅贻琦聘请担任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返回北京。梁思成邀请了他在重庆时的助手吴良镛来清华执教。他还为建筑系挑选了他在李庄时的三位助手——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他们都为初创的
清华大学建筑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创建的营建系将属于理工科的建筑学与社会科学和文科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史学知识的培养,讲求建筑艺术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一时期是梁思成在他一生中建筑教育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他所推行的这一系列的建筑教育方法,也体现了他对建筑学科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1956年,梁思成付诸心血多年的《<营造法式>注释》(上卷)出版,从此《营造法式》不再是无人能识的
“天书”。
1953年,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不可避免地,梁思成与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林徽因也曾拖着病体哑着喉咙,去找当时的市委领导辩说:“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逝世。
两千年前,曾子曾说:“子好勇乎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身为知识分子的情怀,总使梁思成肩负对中国建筑历史的使命感,这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责任。他是为中国古建筑文化醉心的理想者,是为建筑遗存执殳的前行者,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讲述者,中国建筑史研究与探索道路的开创者。正是他使这样一种传统的匠作艺术,进入国际视野,进入到世界建筑的体系。
(摘编自《传记文学》)
阅读思考
1.文章题为《梁思成:宗匠一意》,传主应该是梁思成,但对林徽因的叙述几乎贯串始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提示 ①起到补充作用,丰富传记内容,以使读者对梁思成有更全面的了解;②林徽因与梁思成是情意相投、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夫妻,写林徽因可以很好地衬托梁思成的形象。
2.梁思成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匠,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本,从个人与其成长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提示 个人方面:①发展全面,视野开阔;②目标专一,持之以恒;③勤苦耐劳,探索创新;④当仁不让,勇于担当。环境方面:①家学浸淫,父亲帮扶;②名家垂顾,委以重任;③夫唱妇随,琴瑟和谐;④团队支持,同心协力。
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
准确简明的语言
《中国建筑的特征》属于科学小论文,这类文章要求语言简明、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又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微写作
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假如你是导游,请向游客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建筑,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300字左右。
示例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杆,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