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4 窦娥冤(节选)
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人文主题 良知与悲悯
领会剧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深切关怀,激发良知和悲悯情怀,培养健全人格;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学科素养目标 1.理解作品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其悲剧意蕴。
2.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3.把握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感受不同的创作风格,并能够通过撰写观后感、排演手记等形式表达对戏剧的感悟与
认识。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目录索引
学习活动三 综合研读 比较探究
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
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王国维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简介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元曲四大家”。
作品 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评价 关汉卿的剧本数量超过了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当行,他被尊为“本色派”之首。
作品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的元代
元代是我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朝代,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还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民族;第三等是汉人,就是原来金辖区的汉人和契丹、女真、高丽、渤海人;第四等是南人,就是原来南宋辖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四个等级的人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并且当时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窦娥冤》正是对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又紧紧围绕元代的社会现实展开。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后无力偿还,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与婆婆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遭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将其父药死。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供,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三年后窦天章做了高官,到楚州巡察,窦娥的鬼魂出现,向他申冤,于是他重审此案,为窦娥平反昭雪。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是整本戏剧的高潮部分。
相关常识
元代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男角色称末,分正末(男主角)、副末(又叫冲末,男配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角色称旦,分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
李逵。
杂包括细酸(穷秀才)、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词、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也叫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共分“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元杂剧中一折限用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武打和舞蹈。如“做哭科”“做笑
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元曲四大家
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作家的并称。一般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各自主要杂剧作品有: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
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dòu
guì
zhí
kān
jiē
jiǎn
qiān
zhàn
cháng
mán
mái
tí
dī
shā
shà
yǎn
bǔ
bo
lei
lèi
2.写对字形
词 语 易错字 词 语 易错字
亲juàn jiāng液
téng写 船jiǎng
qiān陌 前合后yǎn
xiān维 都江yàn
jiān灭 yà苗助长
阡
眷
誊
揠
纤
歼
浆
桨
偃
堰
3.掌握词语
(1)前合后偃:前倾后仰,站立不稳。
(2)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多指没有亲属或亲属不在身边。
(3)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4)苌弘化碧:苌弘是周朝的贤臣,相传他无罪被杀,他的血被蜀人藏起来,三年后变成了碧玉。
(5)飞霜六月:常用来表示冤狱。也作“六月飞霜”。
(6)素车白马:送葬的车马。
4.词语辨析
顺水推船·因势利导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相同点:都有“顺应趋势办事”的意思。 不同点:“顺水推船”为中性词,有时含贬义;“因势利导”用作褒义,指根据形势加以引导。 例句 ①老总知道李如意已经威名扫地,如今见他主动提出辞职,也就_________________,让人给他结算了薪酬,打发他离开公司。 ②不论是“垃圾兑换超市”,还是“绿色银行”,抑或“道德银行”,只有_________________,才能进一步激发老百姓参与公益的热情,扩大公益的社会基础。 顺水推船
因势利导
5.成语积累
“冤”字一族成语
(1)负屈衔冤:身上背着委屈,心里怀着冤枉。指蒙受冤屈,得不到昭雪。
(2)冤家路窄: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容易碰见,来不及回避。
(3)冤冤相报:佛家语,认为冤仇总会有报应。
(4)冤如巷伯:巷伯一样冤屈。指蒙受不白之冤。巷伯,周幽王时人,遭谗被刑。
(5)覆盆之冤: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
(6)理冤摘伏:洗雪冤屈,揭发奸慝。
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赏析戏剧冲突,理解戏剧人物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这支曲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天地鬼神应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窦娥发觉天地并不能主持公道,因此,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恣肆横行,善良的人横遭杀戮。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提示 窦娥在走向刑场的路上,想到的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的善良。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这一细节不仅使窦娥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3.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 有什么效果
提示 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能证明窦娥是被冤枉的,加重悲剧气氛;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人物);三是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治腐败,人民蒙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主题);四是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为强烈的共鸣(读者)。
4.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完成表格。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提示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了解她的
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得到上天的反应。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5.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顺序能否改变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提示 不能。①形式上:“血溅白练”是“动地”,刑场上的人看到了;“六月飞雪”是“感天”,山阳县的人看到了;“亢旱三年”是“人同悲”,楚州人民看到了。写出从地下到天上,从鬼神到人间,天地同悲,人神共怨,都能感受到窦娥的冤屈之大。②作用上:三者是递升关系,一愿比一愿深刻强烈,不仅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更充分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有助于揭示主题。
6.戏剧是冲突的艺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提示 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被判以死罪,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与贪赃枉法;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
善良。
研读任务二 探究戏剧主题 赏析戏剧语言
7.作者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错勘贤愚”“不分好歹”,却又写窦娥的三桩誓愿得到实现,这是不是矛盾的 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加以探究。
提示 示例①:不矛盾。“天地”是人间统治阶级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抨击实际上是对封建法度、封建秩序的否定,反映了她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实际上表达了惩治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的希望。两者是不矛
盾的。
示例②: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又不能进行社会变革的无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像窦娥一样的底层百姓除了向天地鬼神申诉冤屈,没有别的办法。作者一方面借窦娥之口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凸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申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写出了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9.在《滚绣球》一曲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示 ①呼告。如“天地也!”窦娥对天地的呼告,表现了对天地的质问和控诉,增强感染力。②对比。“盗跖”与“颜渊”,即坏人和好人混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把“为善的”与“造恶的”的结果进行对比,控告了世道的不公。③对偶。“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有音韵美。④反问。“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用反问增强情感,有质问、审问的意味。⑤引用(用典)。“盗跖”“颜渊”是两个家喻户晓而行为品质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使窦娥的质问有根有据,掷地有声,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同情。
思路整合
窦娥冤(节选)
学习活动三
综合研读 比较探究
思维提升
善良孝顺而又坚强不屈的窦娥就这样无辜被送上断头台,这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愤恨。明代人叶宪祖为此曾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结尾部分情节做了如下改变: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这样的结局你认为如何 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示例: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善良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批判性,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
主题阅读
不朽的斗士
关汉卿像一个忍受孤独的英雄,在没有方向路标的山路上努力开拓。在那个儒学衰微的时代,关汉卿是个大儒。那些标榜正统儒者的人物,要么被迫担任微官,志气衰微;要么被逼入荒林野谷,湮没无闻。身为儒者的关汉卿,却开辟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由台阁走向民间,由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他无法执着于儒学的雅化,社会迫使他走向世俗。他只有折中,将雅化抛弃,而将儒学推向雅俗共赏的境地。
群文阅读
材料一
关汉卿不朽
夏 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来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倚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材料二
斗士的风格
谢柏梁
窦娥敢于在法场上叱咤风云,骂地恨天:“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这是对天地鬼神及现存的全部社会秩序的怀疑、指责和否定,是对一切作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宗教、信仰的诅咒。为什么天地分不清好人恶人 为什么鬼神也欺软怕硬 为什么日月也顺水推船、落井下石 该不该取消你们这些天地、鬼神和日月的资格 此时的窦娥,哪里是一位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弱女子,她分明是一位评点江山、指挥天地、浩然正气布满乾坤的“复仇女神”。
她要求半星热血不染尘,殷红的鲜血就只在旗枪素练上绽开红花;她命令六月天降大雪,那洁白的雪花便纷纷扬扬,包裹了她的尸骸;她要楚州地面亢旱三年,以证明她的盖世奇冤,楚州大地果然就乖乖地裂开了干渴的大口。应该说,窦娥对天地的怀疑和指责,也体现着关汉卿虽具有奇才大略却又悲苦郁闷、借题发挥的愤怒哲学,这和屈原的《离骚》《天问》的精神是相通的。
关汉卿又借窦娥之口,否定了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衙门:“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窦娥之冤,并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只是历史冤河里的一朵浪花。窦娥的愤怒不仅是对元代统治者政权的愤怒,而且是对古往今来一切黑暗无道的封建统治的控诉。
这就使得关汉卿的思想触到了剥削社会的本质部分。而且关汉卿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提出问题,让观众们从精神上去评判和平反冤狱,更在于让剧中人自己为自己裁判,自己为自己雪冤。过去常有人认为《窦娥冤》中最后出现的“清官断案”削弱了作品的战斗性,但其实窦娥只不过是借“清官”之手,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做出自己要做的事,她既是破解冤案的幕后指挥,又是幕前大打出手的中心人物。她支配着包括父亲在内的全部出场人物,也支配着全体观众的心理。没有窦天章,也会有张天章、李天章来实现她复仇的愿望。在这里,关汉卿的意志、窦娥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以及窦天章们为实现这个意志而行动的过程都是一致的。
阅读思考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关汉卿的“不朽”和“斗士”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
提示 称关汉卿“不朽”,是因为:①关汉卿处于社会底层,身受并目击人民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②关汉卿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③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称关汉卿“斗士”,是因为关汉卿借窦娥之口,表达自己的愿望。窦娥对天地的怀疑和指责,也体现着关汉卿虽具有奇才大略却又悲苦郁闷、借题发挥的愤怒哲学。关汉卿又借窦娥之口,否定了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衙门。
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
借助呼告,强烈抒情
呼告是在表达中撇开听者或读者,突然直呼话语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呼告适宜于表现感情的大起大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呼告有对人的呼告和对物的呼告。
如《窦娥冤》里窦娥在赴刑场时《滚绣球》的一段曲词,是对物的呼告。窦娥善良贤惠,却“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怎么不怒火满腔,怨气冲天呢!在临刑时,满腹的冤情,满腔怒火如火山爆发。于是,窦娥对天地发出了强烈的呼告:“天地也”,不“把清浊分辨”,却“怕硬欺软”,“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悲愤欲绝,呼天喊地,诅天咒地,是对草菅人命的统治者的控诉,是对黑暗统治的控诉。强烈的呼告,表现了窦娥的觉醒和反抗性格,正气凛凛,引起读者和观众感情的共鸣。
使用呼告要把握住时机,一般是在矛盾发展到高潮,人物内心感情激动到难以抑制时运用。若滥用,便会有无病呻吟、哗众取宠之嫌。
微写作
请尝试采用呼告的手法,写一段抒情文字,200字左右。
示例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 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你们滚下船来,你们滚下云头来,我都要把你们烧毁!烧毁!烧毁!
(节选自郭沫若《屈原》)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