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课件22张+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9.1.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课件22张+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5 21:50:23

文档简介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的学习引入变量数学学习中.“变量与函数”较为抽象,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定义中“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函数图象、两个变量的关系等生活实例.在本节教学中,试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情景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函数的入门课,必须让学生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数学研究方法的化繁为简,知道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唯一对应”关系,借助函数图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二个变量之间特殊对应关系-----唯一对应。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及时给出函数的定义。再从抽象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唯一对应”关系,借助函数图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二个变量之间特殊对应关系-----唯一对应。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及时给出函数的定义。再从抽象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基本信息
课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19.1.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
作者及工作单位
曹连猛 邹城市郭里中学
教材分析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刻画了现实世界中一类数量关系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方程、不等式、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一类数量关系.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课本的引例较为丰富,但有些内容学生较为陌生,本设计只选取了其中较为简单的例子.考虑到初中列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难点,其本质是用含x的式子表示y,本节课中涉及的列函数解析式不是新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本节课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认识“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确定的含义.”.
学情分析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的学习引入变量数学学习中.“变量与函数”较为抽象,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定义中“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函数图象、两个变量的关系等生活实例.在本节教学中,试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情景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
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回顾思考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2.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
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
提问常量,变量
?学生回答
复习学过的知识,加深记忆
?
?
?
创设情境
1.给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2.要求学生看图回答问题2与问题3
3.归纳问题2与问题3的特点。
学生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本设计先有视频中的一组照片,让学生们认识到:
1.时间改变,人的容貌也跟着改变;
2.时间确定了,容貌也有一个确定的值.
让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一个变量确定了,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在此基础上,利用问题2与问题3,加深这种认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
形成概念
给出函数定义,并强调三点
学生朗读,填空
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给出定义,并分析前面的问题是否为函数
分析概念
回看前面两个问题并填空。给出心电图与人口统计表,学生回答填空
学生填空
心电图与人口统计表是另两种形式的函数,因概念理解是难点,所以这里只需要让学生能够分辨其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即可,
辨析概念
给出题目,让学生以分组形式讨论
分组讨论,给出答案
辨别什么样子的不是函数,只需要x代入一值,看一看y值有几个对应值,对于图像形状的函数作x轴垂线,看与图像的交点,就有几个y值对应。让学生自己探索,更能激起学生兴趣。
运用概念
给出练习题,先由学生讨论,在加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
题目中利用计算器按照相应的步骤得出的关系让学生辨别。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函数的对应关系。
练习
给出练习1,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自主完成,更有利于学生的解题思路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本课主要研究了什么?
学生总结所学
回顾总结
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
板书设计
19.1.1变量与函数
一.函数的概念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函数的入门课,必须让学生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数学研究方法的化繁为简,知道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唯一对应”关系,借助函数图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二个变量之间特殊对应关系-----唯一对应。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及时给出函数的定义。再从抽象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唯一对应”关系,借助函数图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二个变量之间特殊对应关系-----唯一对应。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及时给出函数的定义。再从抽象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刻画了现实世界中一类数量关系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方程、不等式、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一类数量关系.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课本的引例较为丰富,但有些内容学生较为陌生,本设计只选取了其中较为简单的例子.考虑到初中列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难点,其本质是用含x的式子表示y,本节课中涉及的列函数解析式不是新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本节课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认识“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确定的含义.”.
观评记录
授课教师
曹连猛
科目
数学
教材名称
课本
教材版别
2011人教版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第十九章19.1.1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
班级
八年级 三班
时间
2016年 4月 27日 下 午第 1节
观评教师
数学组老师
观察视角
观察分析要点
亮 点 记 录




状态
学生的情绪、兴趣、思维情况
本节课开篇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时间与容貌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切身感受到这种关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况
发言
学生课堂发言、表达的情况
倾听
学生聆听教师讲解、同学发言的情况
成果
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达成度




状态
教师执教的热情度、民主性及亲和力
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策略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提问
优质问题的设置
引领
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方法及效果
理答
教师对课堂现场生成性问题的处理过程、方法及效果
媒体
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运行、和谐自然
检测
教师加强目标达成度检测、反馈、矫正的情况




曹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学上充满激情,很有创新意识,深受学生喜爱。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
(2)每分钟向一水池注水0.1m3,注水量y(单位:m3)随注水时间x(单位:min)的变化而变化。
(3)秀水村的耕地面积是106 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y (单位:m2)随这个村人数 n 的变化而变化;

(4)水池中有水10L,此后每小时漏水0.05L,水池中的水量V(单位:L)随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
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回顾思考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2.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