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去括号(课件20张+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去括号(课件20张+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6 12:14:58

文档简介

七年级数学学情分析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年级抓起。下面就对我所教七年级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做一下简单描述。
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很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整体水平太差,学习方法不适应,贪玩,比较浮躁,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 一、学习状态 `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比较出色,但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二、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有些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上课回答问题也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
“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怎`样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3、注重开发性地使用教材,在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重复只能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引起学生的厌恶。同时,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4、注重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对优良学生,要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分数高,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对学困生,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尽量杜绝抄作业现象,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教学效果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对上节课《合并同类项》掌握较好并能较为顺利的完成有关合并的练习。
2.情感态度 对《整式的加减》这部分内容能够欣然接受,教师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引导为主,给学生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让学生能够愉悦参与课堂,积极接受未知的知识。
3.学习策略
本课教师的学习策略引导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认知策略方面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让学生在未知和已知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充满信心的同时又有求知欲。
(2)在调控策略方面 教师在课堂通过生动的课件展示吸引学生,从师评、他评、自我评价中反思,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成功感。
(3)在资源策略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等资源。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时代,教师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辅助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出发,利用生动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ppt画面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达到预期效果。
课后反思
本节课知识较为简单,但学生在平时的解题时运用普遍,而计算又很容易出错。所以,本节课设置数学知识问题化,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的直观思维,还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灵感,从中获得了数学思维方法,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号时准确率高,而“-”号时,尤其是括号中的二、三项,符号易出错,纠错要有延续性,课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2.2.2 去括号
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张宇环
学校
邹城市城前镇尚河中学
学科
数学
年级/班级
七年级二班
教材版本
新人教版
课时名称
整式加减(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016年4月25日
学生人数
3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有理数相反数的确定,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化简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归纳总结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1.课件展示复习题目:。
+3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 ,是
-3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 , 是
2. 找找学生回答。
3.强调:-(+3)=-3
-(-3)=+3
4.提出新问题:
a-b 的相反数怎么表示?
如何化简呢?
学生思考。
任意找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牢记。
学生思考,困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猜想老师这节课要讲什么?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容易。
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课题:
去括号
二、
探究一
总结
探究升级
总结
阶段练习
小测试
探究二
总结
阶段练习
探究升级
总结
精彩
再现
总结
练习
应用
堂堂清
复习回顾
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
给出探究一:观察下列各数的化简过程
+(+3)=+3
+(-3)=-3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仔细关注符号变化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呢?
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符号没有发生变化的同时,注意数字因数的去向
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数字与括号内的每一项相乘,再去掉“ +()”
1、(1)a+(b-c)
(2) a+2(b-c)
2、(5a-b)+2(4a+b)
核对答案并纠错
(1)a+(a+2b)+2(a-b)
(2)3a+(-a+3b)+2(2a-b)
(3)m+3(-m-n)+4(m-n)
(4)ab+2(ab-1)+(-ab+3)
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呢?观察下列各数的化简过程
-(+3)=-3
-(-3)=+3
-(a+3)=-a-3
-(a-3)=-a+3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仔细关注符号变化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去括号
a+(b-c)
a-(b-c)
a+(-b+c)
a-(-b+c)
2、判断对错
a-(b+c)=a-b+c ( )
a-(b-c)=a-b-c ( )
2b+(-3a+1)=2b-3a-1 ( )
3a-(3b-c)=3a-3b+c ( )
找学生回答并核对答案,讲解
如果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呢?
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符号发生变化的同时,注意数字因数的去向
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数字与括号内的每一项相乘,再按法则去掉“ -()”
再次演示动画,让学生更加深刻记住去掉负括号的时候,符号和数字的变化
1+3(a-b+c)
1-3(a-b+c)
当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的时候:
先用乘法分配律,把数字逐一乘入括号内,
(不能出现有些项漏乘的情况)
再依据去括号的法则去括号;
最后合并同类项。
(1)a-(a+2b)+2(a-b)
(2)3a+(-a+3b)-2(2a-b)
(3)m+3(-m-n)-4(m-n)
(4)ab-2(ab-1)+(-ab+3)
核对答案
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先引导读懂题意,回忆船顺水与逆水的速度分别是怎样表示的,然后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甲船与乙船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列出代数式,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指导。
(1)12(x-0.5)
(2)-5a+2(3a-2)-(a-7)
(3)
(4)
找同学归纳去括号的注意事项
找学生回答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布置作业:
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题
学生仔细观看,用心体会
找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法则一
学生仔细观看,用心体会。
学生思考观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并改错
学生认真完成
学生仔细观看
用心体会

找同学回答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
并改错






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回顾思考
学生齐读并记住过程
学生认真完成
相互批改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后自行作答。
学生认真做题
相互批改
学生回答 相互补充
总结收获和疑问。
让学生从已知的数学知识认真观察,对比升华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去括号法则一。
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去括号法则。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概括能力。
重要的问题
多重复
总结
易错的问题
变式练习
学以致用
检测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复习巩固本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