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学情分析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中学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年级抓起。下面就对我所教七年级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做一下简单描述。
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很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整体水平太差,学习方法不适应,贪玩,比较浮躁,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纪律和作业质量方面。 一、学习状态 `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比较出色,但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对于老师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二、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行为,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有些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上课回答问题也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
三、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
“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怎`样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灵活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3、注重开发性地使用教材,在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对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在变化的情景中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训练,而不是变成大量的、机械的、重复的操练,因为操练、重复只能加重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从而引起学生的厌恶。同时,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继续加强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4、注重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价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对优良学生,要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进步,要致力于发展性思维训练,不光是为了考试分数高,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对学困生,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尽量杜绝抄作业现象,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教学效果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对上节课《合并同类项》掌握较好并能较为顺利的完成有关合并的练习。
2.情感态度 对《整式的加减》这部分内容能够欣然接受,教师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引导为主,给学生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让学生能够愉悦参与课堂,积极接受未知的知识。
3.学习策略
本课教师的学习策略引导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认知策略方面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让学生在未知和已知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充满信心的同时又有求知欲。
(2)在调控策略方面 教师在课堂通过生动的课件展示吸引学生,从师评、他评、自我评价中反思,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成功感。
(3)在资源策略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等资源。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时代,教师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辅助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出发,利用生动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ppt画面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达到预期效果。
课后反思
本节课知识较为简单,但学生在平时的解题时运用普遍,而计算又很容易出错。所以,本节课设置数学知识问题化,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的直观思维,还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灵感,从中获得了数学思维方法,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去括号的运算中,“+”号时准确率高,而“-”号时,尤其是括号中的二、三项,符号易出错,纠错要有延续性,课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2.2.2 去括号
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张宇环
学校
邹城市城前镇尚河中学
学科
数学
年级/班级
七年级二班
教材版本
新人教版
课时名称
整式加减(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016年4月25日
学生人数
3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有理数相反数的确定,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化简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归纳总结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温
故
知
新
1.课件展示复习题目:。
+3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 ,是
-3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 , 是
2. 找找学生回答。
3.强调:-(+3)=-3
-(-3)=+3
4.提出新问题:
a-b 的相反数怎么表示?
如何化简呢?
学生思考。
任意找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牢记。
学生思考,困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猜想老师这节课要讲什么?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容易。
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课题:
去括号
二、
探究一
总结
探究升级
总结
阶段练习
小测试
探究二
总结
阶段练习
探究升级
总结
精彩
再现
总结
练习
应用
堂堂清
复习回顾
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
给出探究一:观察下列各数的化简过程
+(+3)=+3
+(-3)=-3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仔细关注符号变化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呢?
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符号没有发生变化的同时,注意数字因数的去向
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数字与括号内的每一项相乘,再去掉“ +()”
1、(1)a+(b-c)
(2) a+2(b-c)
2、(5a-b)+2(4a+b)
核对答案并纠错
(1)a+(a+2b)+2(a-b)
(2)3a+(-a+3b)+2(2a-b)
(3)m+3(-m-n)+4(m-n)
(4)ab+2(ab-1)+(-ab+3)
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呢?观察下列各数的化简过程
-(+3)=-3
-(-3)=+3
-(a+3)=-a-3
-(a-3)=-a+3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仔细关注符号变化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的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去括号
a+(b-c)
a-(b-c)
a+(-b+c)
a-(-b+c)
2、判断对错
a-(b+c)=a-b+c ( )
a-(b-c)=a-b-c ( )
2b+(-3a+1)=2b-3a-1 ( )
3a-(3b-c)=3a-3b+c ( )
找学生回答并核对答案,讲解
如果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呢?
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动画
整式的化简过程中“ -()”去掉的前后变化怎样?符号发生变化的同时,注意数字因数的去向
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数字与括号内的每一项相乘,再按法则去掉“ -()”
再次演示动画,让学生更加深刻记住去掉负括号的时候,符号和数字的变化
1+3(a-b+c)
1-3(a-b+c)
当括号前面有数字因数的时候:
先用乘法分配律,把数字逐一乘入括号内,
(不能出现有些项漏乘的情况)
再依据去括号的法则去括号;
最后合并同类项。
(1)a-(a+2b)+2(a-b)
(2)3a+(-a+3b)-2(2a-b)
(3)m+3(-m-n)-4(m-n)
(4)ab-2(ab-1)+(-ab+3)
核对答案
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先引导读懂题意,回忆船顺水与逆水的速度分别是怎样表示的,然后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甲船与乙船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列出代数式,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指导。
(1)12(x-0.5)
(2)-5a+2(3a-2)-(a-7)
(3)
(4)
找同学归纳去括号的注意事项
找学生回答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布置作业:
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题
学生仔细观看,用心体会
找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法则一
学生仔细观看,用心体会。
学生思考观察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并改错
学生认真完成
学生仔细观看
用心体会
。
找同学回答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法则
。
学生独立完成
并改错
学
生
仔
细
观
察
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回顾思考
学生齐读并记住过程
学生认真完成
相互批改
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后自行作答。
学生认真做题
相互批改
学生回答 相互补充
总结收获和疑问。
让学生从已知的数学知识认真观察,对比升华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难
度
升
级
通过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去括号法则一。
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去括号法则。
难
度
升
级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概括能力。
重要的问题
多重复
总结
易错的问题
变式练习
学以致用
检测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复习巩固本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