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简易方程也有所了解。升入初中后,对字母表示数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对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时有一定的难度。
效果分析
把文字叙述的意思改用式子形式表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列等式表示这一环节。然后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使学生能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学习,层层推进,化整为零地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分散了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是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从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练习反馈来看,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对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来说,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在小学就已经有所接触和认识,陌生是指以前没有严格对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定义。因此,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通过设计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习、归纳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问题的应用意识;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渗透建模的思想。通过课堂练习和检测的效果来看,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上如果把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的更充分些就更好了。
教学设计
知识准备
列等式表示
比a大5的数等于8;
b的三分之一等于9;
⑶ x的2倍与10的和等于18;
⑷ x的三分之一减y的差等于6;
⑸ 比a的3倍大5的数等于a的4倍;
⑹ 比b的一半小7 的数等于a与b的和.
二、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 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此题中涉及哪些量,这些量可以用什么关系表示?
你认为引进什么样的未知量可以用方程表示这个问题?
问题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三、比较方法 明确意义
问题3:比较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 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
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 方程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方便,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四、定义方程 感受过程
问题4:你能归纳出方程定义吗?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你能举出方程的一个例子吗?
五、 巩固方法 定义新知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用一根长2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问题5:观察上面列出的三个方程有什么特征?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2)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
(3)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6: 怎样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看”是否只有一个未知数(一元)
“二看” 未知数的指数是否为1(一次)
“三看” 未知数系数是否不为0(化简后)
练习: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2x+1 (2) 2m+15=3
(3) 3x-5=5x+4 (4)
(5) -3x+1.8=3y (6)3a+9>15
六、 归纳总结 巩固发展
1、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科书P78-80:
(1)怎样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2)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2、课堂练习: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 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 000 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9 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 cm,高是5 cm,面积是40 cm2,求上底.
(4)用买10 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 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 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课 堂 检 测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① 3+6=9 ② 2X-1 ③ x+1=5
④ 3x+4y=12 ⑤ 5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
2).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3x-2=y (B) (C) (D)
3).根据条件“x的 比它的 小5”的数量关系列出
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未知数列方程)某校组织活动,共有100人参加,要把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组,已知第一组的人数比第二组的人数的2倍少8人,问这两组各有多少人?
5). 已知方程(a-3) =2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请求出a的值.
七、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各指什么?
(3)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作业:教科书第83页第5、6题.
课件22张PPT。§3.1.1 一元一次方程邹城市太平中学 宋桂红 ⑴ 比a大5的数等于8;
⑵ b的三分之一等于9;
⑶ x的2倍与10的和等于18;
⑷ x的三分之一减y的差等于6;
⑸ 比a的3倍大5的数等于a的4倍;
⑹ 比b的一半小7 的数等于a与b的和.1、知 识 准 备列等式表示2.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 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此题中涉及哪些量,这些量可以用什么关系表示? 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 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你认为引进什么样的未知量可以用方程表示这个问题?2.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 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客车卡车x 千米 分析: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 x km, 客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可以表示为: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可以表示为: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因为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所以 比 小1, 即 . 问题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 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客车比卡车早1 h经过B地. 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问题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2.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3. 比较方法 明确意义问题3:比较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 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
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 方程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方便,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4. 定义方程 感受过程问题4:你能归纳出方程定义吗?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一个例子吗? 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5. 巩固方法 定义新知x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
的检修时间2450 h?5. 巩固方法 定义新知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5. 巩固方法 定义新知问题5:观察上面列出的三个方程有什么特征?(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2)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3)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 巩固方法 定义新知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6: 怎样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一看”是否只有一个未知数(一元) ⑵“二看” 未知数的指数是否为1(一次) ⑶“三看” 未知数系数是否不为0(化简后)5. 巩固方法 定义新知练习: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2) ;
(3) ;(4) ;
(5) ;(6) .(2)(3)(4)(5)是方程.5. 巩固方法 定义新知(2)(3)是一元一次方程.6. 归纳总结 巩固发展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科书P78-80:
(1)怎样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2)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课堂练习: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 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 000 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9 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 cm,高是5 cm,面积是40 cm2,求上底.
(4)用买10 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 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 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6. 归纳总结 巩固发展 课堂练习: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 000 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9 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解:(1)设沿跑道跑x周,可以跑3000m.(2)设甲种铅笔买了x支,乙种铅笔买了(20-x)支,
6. 归纳总结 巩固发展是一元一次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课堂练习: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 cm,高是5 cm,面积是40 cm2,求上底.
(4)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解:(3)设上底为x cm,
. (4)设小水杯的单价是x 元,则大水杯的单价是(x+5) 元,
. 6. 归纳总结 巩固发展是一元一次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
2.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B) (C) (D)
课 堂 检 测 DC3.根据条件“x的 比它的 小5”的数量关系列出
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未知数列方程)某校组织活动,共有100人
参加,要把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组,已知第一组
的人数比第二组的人数的2倍少8人,问这两组各
有多少人?
5.已知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请求出a的值.课 堂 检 测7.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各指什么?(3)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作业:教科书第83页第5、6题.再见教材分析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而一元一次方程又是最简单的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因此,本节的重点就是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难点就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观课记录
王老师:本节课在一开始让学生通过对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刘老师: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宋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培养了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评测练习
练习1: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2x+1 (2) 2m+15=3
(3) 3x-5=5x+4 (4)
(5) -3x+1.8=3y (6)3a+9>15
练习2: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指出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 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 000 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9 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 cm,高是5 cm,面积是40 cm2,求上底.
(4)用买10 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 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 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练习3、课 堂 检 测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① 3+6=9 ② 2X-1 ③ x+1=5
④ 3x+4y=12 ⑤ 5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
2).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3x-2=y (B) (C) (D)
3).根据条件“x的 比它的 小5”的数量关系列出
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未知数列方程)某校组织活动,共有100人参加,要把参加活动的人分成两组,已知第一组的人数比第二组的人数的2倍少8人,问这两组各有多少人?
5). 已知方程(a-3) =2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请求出a的值.
课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