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6-20 12:03:19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
1.(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热力学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标志是内能相同
B.气体温度上升时,每个分子的热运动都变得更剧烈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可能不变
D.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布朗运动;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热平衡与热平衡定律
【解析】【解答】A.两热力学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标志是温度相同,故A错误;
B.气体温度上升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热运动都变得更剧烈,故B错误;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若同时对外做功,则其内能可能不变,故C正确;
D.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表面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具体表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两热力学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标志是温度相同,而非内能相同。内能是宏观量,与系统分子数、自由度等因素有关,平衡时只需温度一致。
2、温度上升是分子平均动能增加的宏观表现,但个别分子运动可能因碰撞瞬时减速,并非所有分子都变得更剧烈。
3、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若气体吸热(Q>0)同时对外做功(W<0),且二者数值相等,则内能可能不变(ΔU=0)。例如等温膨胀过程。
4、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如花粉)受液体分子撞击产生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但其本身并非分子运动。
2.(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有一个长为12cm的线光源AB,其表面可以朝各个方向发光,现将AB封装在一个半球形透明介质的底部,AB中点与球心O重合。半球形介质的折射率为1.5,为使AB发出的所有光都能射出球面,不考虑二次反射,则球半径R至少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
在半球面上任选一点P,根据几何关系可知,若此时线状光源B点发出的光能够射出P点,则线状光源其他点发出的光也一定能够射出P点,所以只要B点发出的所有光线能够射出球面,则光源发出的所有光均能射出球面,在中,根据正弦定理有,解
当时,有最大值,为使光线一定能从P点射出,根据全反射应有,所以,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光路图,再根据几何关系列等式,恰好发生全反射求解出来的半径为最小值。
3.(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常见的气压式水枪玩具内部原理如图所示。从储水罐充气口充入气体,达到一定压强后,关闭充气口。扣动扳机将阀门M打开,水立即从枪口喷出。若在水不断喷出的过程中,罐内温度始终保持不变,则罐内气体(  )
A.压强变大 B.内能减少 C.对外做功 D.对外放热
【答案】C
【知识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气体的等温变化及玻意耳定律
【解析】【解答】A.喷水过程中,气体体积增大,根据等温变化,罐内气体压强减小,故A错误;
B.温度不变,内能不变,故B错误;
C.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故C正确;
D.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不变,气体对外做功,则气体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喷水过程中,封闭气体体积增大,根据等温变化,罐内气体压强减小。
2、对于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
3、对于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
4、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判断气体吸热。
4.(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从处静止释放后仅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下滑到x轴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图中分子势能最小值,若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分子在时,加速度最大
B.乙分子在时,其动能最大
C.乙分子在时,动能等于
D.甲乙分子的最小距离一定大于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动能;分子势能
【解析】【解答】ABC.乙分子在x=x1处静止,E =0 E (x1)=0(因为E=0=E +E ),所以释放点在E =0处(即x1是E =0且x>x0的点) ,乙分子在时,分子势能最小,分子间距离为平衡距离,分子力为零,故加速度为零,此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乙分子从x1向x0运动,分子力做正功(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由于从处静止释放后仅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下滑到x轴运动,故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则此时的动能等于,故C正确,AB错误;
D.当乙分子运动到时,其分子势能为零,其分子动能也为零,此时两分子的距离最小,而后向分子间距变大的方向运动,因此甲乙分子的最小距离一定等于,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 当分子间距离为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分子力为零,加速度为零。此时分子动能最大,速度最大。
2、由于乙分子仅在分子间作用力下运动,系统的总能量(势能 + 动能)守恒。
初始静止释放时,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因此平衡位置处的动能等于初始势能。
5.(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开口向上且足够长的玻璃管竖直放置,管内长为5cm的水银柱封闭了一段长为6cm的气柱。保持温度不变,将管缓慢转动至水平位置,气柱长度变为(大气压强为75cmHg)(  )
A.5.6cm B.6.0cm C.6.4cm D.7.1cm
【答案】C
【知识点】气体的等温变化及玻意耳定律
【解析】【解答】初状态气体压强为,末状态气体压强为
由玻意耳定律得,解得,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静止平衡求解初末状态的压强,再根据玻意耳定律列等式可求解气柱长度。
6.(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一根长20m的软绳拉直后放置在光滑水平地板上,以绳中点为坐标原点,以绳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为x轴建立图示坐标系。两人在绳端P、Q沿y轴方向不断有节奏地抖动,形成两列振幅分别为10cm、20cm的相向传播的机械波。已知P的波速为2m/s,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两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反
B.两列波的频率均为2Hz,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
C.t=6s时,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5个质点的位移为-10cm
D.叠加稳定时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10个质点的振幅为30cm
【答案】A,C
【知识点】横波的图象;波的干涉现象;波的叠加
【解析】【解答】A.P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而Q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因此起振方向相反,故A正确;
B.由于波长,波速由介质决定的,因此两列波的速度相等,根据
可知,,因此两列波的频率均为0.5Hz,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故B错误;
C.t=6s时,两列波都向前传播了12m,波形如图所示
当两列波叠加时,合振动等于两个振动的矢量和,由图象可知,在x=-7m,x=-1m,x=3m处位移都是-10cm,且在6~8m间还有两个点位移是-10cm,因此有5个点位移为-10cm,故C正确;
D.振动稳定后,某时刻振动图象图所示
从图中可知,在叠加稳定时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9个质点的振幅为30cm,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1、根据t=0时刻的波形图可判断两质点起振方向。
2、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
3、当两列波叠加时,合振动等于两个振动的矢量和。
4、当两列波叠加时,峰峰相遇或者谷谷相遇,质点振幅等于两个振幅之和30cm。
7.(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是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最后打在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光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B.该实验证实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C.粒子与原子中的电子碰撞会发生大角度偏转
D.绝大多数的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学史;α粒子的散射
【解析】【解答】AD.α粒子散射实验的内容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故A正确,D错误;
B.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假设,从而否定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故B错误。
C.发生α粒子偏转现象,主要是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发生碰撞的结果,故C错误;
故选A.
【分析】1、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内容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3、发生α粒子偏转现象,主要是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发生碰撞的结果。
8.(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答案】C
【知识点】α、β、γ射线及特点
【解析】【解答】A.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故A错误;
B.β射线是核内中子衰变为质子时放出的电子形成的,与核外电子无关,故B错误;
CD.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1、α射线是原子核发射的氦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但它的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纸就能阻挡。
2、β射线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电子(或正电子),并非核外电子电离形成。它的穿透能力中等,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
3、γ射线是高频电磁波,通常伴随α或β衰变产生,穿透能力最强,需要厚铅板或混凝土才能有效阻挡。
9.(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为0 ℃,说明该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均为零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内能不一定增大
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D.10 g 100 ℃水的内能小于10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
【答案】B,D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作用力;物体的内能
【解析】【解答】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内能不为0,所以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为零,故A错误;
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故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内能的大小还与物质的多少以及分子势能有关,所以内能不一定增大,故B正确;
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当分子间距小于r0时,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大于r0时,分子间的斥力小于引力表现为引力,故C错误;
D.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10 g、100 ℃的水的分子平均动能等于10 g、100 ℃的水蒸气的分子平均动能,同样温度的水变为同样温度的水蒸气要吸收热量,所以100 ℃水的内能小于100 ℃的相同质量的水蒸气的内能,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1、温度为0℃(273K)时,分子仍在做热运动,动能不为零。绝对零度(0K)时分子动能才趋近于最小值,但实际无法达到。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表现,温度升高,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内能还与分子势能有关(如物态变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因此内能不一定增大。
3、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然而,分子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取决于平衡位置(r0)。
4、100℃的水变为同温度的水蒸气需要吸热(汽化热),分子势能显著增加,而分子动能不变(温度相同)。因此,水蒸气的内能更大。
10.(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的纪录,弹性和吸油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是空气密度的。设气凝胶的密度为(单位为),摩尔质量为M(单位为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千克气凝胶所含的分子数
B.气凝胶的摩尔体积
C.每个气凝胶分子的体积
D.每个气凝胶分子的直径
【答案】A,B,C
【知识点】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的计算
【解析】【解答】A.akg气凝胶的摩尔数为
则akg气凝胶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A符合题意;
B.气凝胶的摩尔体积为
B符合题意,
C.1mol气凝胶中包含个分子,故每个气凝胶分子的体积为
C符合题意:
D.设每个气凝胶分子的直径为d,则有
解得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以及质量、摩尔质量、体积、摩尔体积、密度、分子个数、分子体积等之间的关系,推导求解。
11.(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1)如图所示,某同学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先将白纸平铺在木板上并用图钉固定,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然后在白纸上确定玻璃砖的界面aa'和bb'。O为直线AO与aa'的交点。在直线AO上竖直地插上P1、P2两枚大头针。下面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2和P1的像
B.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P2和P1的像
C.为了减小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大些
D.为减小测量误差,P1、P2的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越大越好
E.若将该玻璃砖换为半圆形玻璃砖,仍可用此方法测玻璃的折射率
在“测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2)小朱同学在实验桌上看到方木板上有一张白纸,白纸上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他认为除了量角器外还缺少一种器材,请你写出所缺器材的名称:   。老师将器材配齐后,他进行实验,图乙是他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个状态,透过玻璃砖观察,调整视线方向,插上第四枚大头针P4应使其遮挡住   。
(3)为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必须选用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
B.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小些
C.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
D.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4)小朱同学在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由于没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图以后,用圆规以O点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交OO'延长线于C点,过A点和C点作垂直法线的直线分别交于B点和D点,如图丙所示,若他测得AB=7.5cm,CD=5cm,则可求出玻璃的折射率n=   。
(5)某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如图所示,他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a'、bb'为界面画光路图。则该同学测得的折射率测量值   真实值(填“大于、小于、等于”)
【答案】ABCE;刻度尺;挡住P1、P2的像以及P3;CD;1.5;小于
【知识点】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解析】【解答】(1)AB.确定P3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确定P4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故AB正确;
C.折射光线是通过隔着玻璃砖观察成一条直线确定的,大头针间的距离太小,引起的角度会较大,故P3、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故C正确;
D.入射角θ1即P1和P2的连线与法线的夹角尽量大些,即P1、P2的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适当小些,折射角也会大些,折射现象较明显,角度的相对误差会减小,故D错误。
E.本实验中采用挡像法进行测量,对于半圆形玻璃砖同样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故可以确定折射率,故E正确。
故选ABCE。
(2)缺少的器材为:刻度尺;
运用两点一线的原理确定光线方向,观察的这一侧插两枚大头针应使P4挡住P1、P2的像以及P3;
(3)A.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原理是折射玻璃上下表面不平行也能测出折射率,故A错误;
B.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大一些,以减小测量误差,故B错误;
C.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防止产生误差,故C正确;
D.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减小确定光线时产生的误差,故D正确。
故选CD。
(4)玻璃的折射率
(5)如图为在图中分别作出的实际光路图(图中实线)和以aa'、bb'为界面、以大头针留的痕迹作为出射光线画的实验光路图(图中虚线)
比较实际光路图的折射角与实验光路图的折射角关系可知:折射角测量值偏大,则折射率偏小。
【分析】(1)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确定P3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确定P4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
(2)运用两点一线的原理确定光线方向,观察的这一侧插两枚大头针应使P4挡住P1、P2的像以及P3。
(3)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大一些,以减小测量误差;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防止产生误差;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减小确定光线时产生的误差。
(4)根据几何关系推出玻璃的折射率。
(5)在图中分别作出的实际光路图(图中实线)和以aa'、bb'为界面、以大头针留的痕迹作为出射光线画的实验光路图,比较两图可知折射率偏小。
12.(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00mL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油酸0.6mL,现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80滴上述溶液,量筒中的溶液体积增加了1mL,若把一滴这样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入足够大的盛水的浅盘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展开,稳定后形成的油膜的形状如图所示。若每一小方格的边长为1cm,试问:
(1)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油酸分子视为球体模型,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   油膜,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酸分子的直径。
(2)利用题中所给数据并结合上图,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m(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实验中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和大多数同学的比较,数据偏大,对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   。
A.错误地将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直接作为油酸的体积进行计算
B.计算油酸膜面积时,错将不完整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
C.计算油酸模面积时,只数了完整的方格数;
D.水面上痱子粉撒得较多,油酸膜没有充分展开
(4)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油酸的密度为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为 B.1油酸所含分子数为
C.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为 D.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答案】单分子;;ACD;B
【知识点】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解析】【解答】(1)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油酸分子视为球体模型,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单分子油膜。
(2)根据题意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的油酸的体积为
由图可知,图中每个小格的面积为,由图可知,面积超过一半的按一个算,小于一半的舍掉,则油酸膜占125个小格,则油酸膜面积为
,则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3)A.错误地将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直接作为油酸的体积进行计算,测量体积偏大,则分子直径偏大,故A正确;
B.计算油酸膜面积时,错将不完整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测量面积偏大,则分子直径偏小,故B错误;
C.计算油酸膜面积时,只数了完整的方格数,测量面积偏小,则分子直径偏大,故C正确;
D.水面上痱子粉撒得较多,油酸膜没有充分展开,测量面积偏小,则分子直径偏大,故D正确。
故选ACD。
(4)A.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故A错误;
B.1油酸所含分子数,故B正确;
C.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故C错误;
D.把油酸分子看作一个个球紧密排列,则有,解得,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形成的油膜可视为单分子油膜。
(2)先计算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的油酸的体积V,数格计算油酸膜面积,由公式计算油酸分子的直径。
(3)分子直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根据分析,若测量体积偏大,则分子直径偏大,若测量面积偏小,则分子直径偏大。
(4)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1油酸所含分子数。
13.(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为沿x轴传播的简谐横波,实线为时的波形图,经时波形图为虚线所示。求:
(1)该波的波速为多少?
(2)若波速为时,从时重新开始计时,写出坐标为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
【答案】解:(1)由图可知波的振幅为、波长为,时坐标为处的位移为
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1,2,3…)
解得(,1,2,3…)
波速为(,1,2,3…)
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1,2,3…)
解得(,1,2,3…)
波速为(,1,2,3…)
(2)结合(1)的解析可知,当波速为时,波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处的质点振动方向沿y轴的正向。周期为

处的振动方程为
开始计时时,处的位移为,解得
则开始计时时,处的振动方程为
【知识点】横波的图象;波长、波速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此题波传播方向未知,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1、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1,2,3…),可解周期(,1,2,3…)根据波速公式计算波速,
2、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1,2,3…),解得(,1,2,3…),计算波速。
(2)结合(1)的解析可知,当波速为时,波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处的质点振动方向沿y轴的正向。周期,由计算,可写出处的振动方程。
14.(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小物块A的质量=1kg,与A相距s=1m,质量=2kg的小物块B静止在水平桌面边缘,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1.25m,小物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4N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与物块B发生弹性正碰,设碰撞时间极短且在即将碰撞的瞬间撤去推力,g=10m/s2,求:
(1)碰前小物块A的速度大小;
(2)碰后小物块B的速度大小
(3)碰后物块小B落地的水平位移大小;
【答案】解:(1)设碰前小物块A的速度大小为,由动能定理可得
解得=2m/s
(2)设物块A与物块B发生碰撞后的速度为,物块B的速度为,由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关系得

解得,
(3)碰后物块B的速度为,由平抛运动规律有:,
解得
【知识点】平抛运动;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碰撞模型
【解析】【分析】(1)碰前小物块A由静止开始沿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动能定理可得碰前小物块A的速度大小。
(2)物块A与物块B发生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列等式可求解碰后小物块B的速度大小。
(3)碰后物块B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位移公式,可求解下落时间, 由可求解水平位移 。
15.(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间距为的两根平行光滑金属导轨MN、PQ固定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两导轨间存在大小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导轨左端串接一阻值为的定值电阻,导体棒垂直于导轨放在导轨上,如图所示。当水平圆盘匀速转动时,固定在圆盘上的小圆柱带动T形支架在水平方向往复运动,T形支架进而驱动导体棒在水平面内做简谐运动,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其位移x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为和t的单位分别是米和秒)。已知导体棒质量为,总是保持与导轨接触良好,除定值电阻外其余电阻均忽略不计,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不考虑电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求:
(1)在时间内,通过导体棒的电荷量;
(2)在时间内,T形支架对导体棒做的功;
(3)当T形支架对导体棒的作用力为0时,导体棒的速度。
【答案】解:(1)设简谐运动周期为,根据


在 内,导体棒运动的位移大小
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
感应电流的平均值
通过导体棒的电荷量
联立解得
(2)根据关系式,可得t时刻导体棒的速度

通过导体棒的感应电流
联立解得

根据①②可知

在 内,设T形支架对导体棒做功为,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Q。根据功能关系,有
联立解得
(3)根据①式,可得t时刻导体棒的加速度
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
分析可知,导体棒在平衡位置的右侧向右运动的某一时刻,T形支架对导体棒的作用力可以为0,此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联立解得
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导体棒在平衡位置的左侧向左运动的某一时刻,T形支架对导体棒的作用力也可以为0,此时

【知识点】简谐运动;电磁感应中的电路类问题
【解析】【分析】(1)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回路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由欧姆定律求解平均感应电流的大小,由电荷量的经验公式求电荷量;
(2)写出导体棒速度的表达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安培力公式再求出焦耳热和克服安培力的功,再根据功能关系求出对导体棒所做的功;
(3)根据位移表达式找到加速度为零的时刻,再由安培力的表达式求出导体棒的速度。
1 / 1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
1.(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热力学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标志是内能相同
B.气体温度上升时,每个分子的热运动都变得更剧烈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可能不变
D.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有一个长为12cm的线光源AB,其表面可以朝各个方向发光,现将AB封装在一个半球形透明介质的底部,AB中点与球心O重合。半球形介质的折射率为1.5,为使AB发出的所有光都能射出球面,不考虑二次反射,则球半径R至少为(  )
A. B. C. D.
3.(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常见的气压式水枪玩具内部原理如图所示。从储水罐充气口充入气体,达到一定压强后,关闭充气口。扣动扳机将阀门M打开,水立即从枪口喷出。若在水不断喷出的过程中,罐内温度始终保持不变,则罐内气体(  )
A.压强变大 B.内能减少 C.对外做功 D.对外放热
4.(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从处静止释放后仅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下滑到x轴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图中分子势能最小值,若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分子在时,加速度最大
B.乙分子在时,其动能最大
C.乙分子在时,动能等于
D.甲乙分子的最小距离一定大于
5.(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开口向上且足够长的玻璃管竖直放置,管内长为5cm的水银柱封闭了一段长为6cm的气柱。保持温度不变,将管缓慢转动至水平位置,气柱长度变为(大气压强为75cmHg)(  )
A.5.6cm B.6.0cm C.6.4cm D.7.1cm
6.(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一根长20m的软绳拉直后放置在光滑水平地板上,以绳中点为坐标原点,以绳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为x轴建立图示坐标系。两人在绳端P、Q沿y轴方向不断有节奏地抖动,形成两列振幅分别为10cm、20cm的相向传播的机械波。已知P的波速为2m/s,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两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反
B.两列波的频率均为2Hz,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
C.t=6s时,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5个质点的位移为-10cm
D.叠加稳定时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10个质点的振幅为30cm
7.(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是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最后打在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光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B.该实验证实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C.粒子与原子中的电子碰撞会发生大角度偏转
D.绝大多数的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8.(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9.(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为0 ℃,说明该物体中所有分子的动能均为零
B.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内能不一定增大
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D.10 g 100 ℃水的内能小于10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
10.(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的纪录,弹性和吸油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是空气密度的。设气凝胶的密度为(单位为),摩尔质量为M(单位为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千克气凝胶所含的分子数
B.气凝胶的摩尔体积
C.每个气凝胶分子的体积
D.每个气凝胶分子的直径
11.(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1)如图所示,某同学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先将白纸平铺在木板上并用图钉固定,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然后在白纸上确定玻璃砖的界面aa'和bb'。O为直线AO与aa'的交点。在直线AO上竖直地插上P1、P2两枚大头针。下面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2和P1的像
B.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P2和P1的像
C.为了减小作图误差,P3和P4的距离应适当大些
D.为减小测量误差,P1、P2的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越大越好
E.若将该玻璃砖换为半圆形玻璃砖,仍可用此方法测玻璃的折射率
在“测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2)小朱同学在实验桌上看到方木板上有一张白纸,白纸上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他认为除了量角器外还缺少一种器材,请你写出所缺器材的名称:   。老师将器材配齐后,他进行实验,图乙是他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个状态,透过玻璃砖观察,调整视线方向,插上第四枚大头针P4应使其遮挡住   。
(3)为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必须选用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
B.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小些
C.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
D.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4)小朱同学在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由于没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图以后,用圆规以O点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交OO'延长线于C点,过A点和C点作垂直法线的直线分别交于B点和D点,如图丙所示,若他测得AB=7.5cm,CD=5cm,则可求出玻璃的折射率n=   。
(5)某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如图所示,他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a'、bb'为界面画光路图。则该同学测得的折射率测量值   真实值(填“大于、小于、等于”)
12.(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每1000mL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油酸0.6mL,现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80滴上述溶液,量筒中的溶液体积增加了1mL,若把一滴这样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入足够大的盛水的浅盘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展开,稳定后形成的油膜的形状如图所示。若每一小方格的边长为1cm,试问:
(1)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油酸分子视为球体模型,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   油膜,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油酸分子的直径。
(2)利用题中所给数据并结合上图,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m(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某同学实验中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和大多数同学的比较,数据偏大,对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   。
A.错误地将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直接作为油酸的体积进行计算
B.计算油酸膜面积时,错将不完整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
C.计算油酸模面积时,只数了完整的方格数;
D.水面上痱子粉撒得较多,油酸膜没有充分展开
(4)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油酸的密度为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为 B.1油酸所含分子数为
C.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为 D.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13.(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为沿x轴传播的简谐横波,实线为时的波形图,经时波形图为虚线所示。求:
(1)该波的波速为多少?
(2)若波速为时,从时重新开始计时,写出坐标为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
14.(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如图所示,小物块A的质量=1kg,与A相距s=1m,质量=2kg的小物块B静止在水平桌面边缘,桌面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1.25m,小物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4N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与物块B发生弹性正碰,设碰撞时间极短且在即将碰撞的瞬间撤去推力,g=10m/s2,求:
(1)碰前小物块A的速度大小;
(2)碰后小物块B的速度大小
(3)碰后物块小B落地的水平位移大小;
15.(2024高二下·岳阳期末)间距为的两根平行光滑金属导轨MN、PQ固定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两导轨间存在大小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导轨左端串接一阻值为的定值电阻,导体棒垂直于导轨放在导轨上,如图所示。当水平圆盘匀速转动时,固定在圆盘上的小圆柱带动T形支架在水平方向往复运动,T形支架进而驱动导体棒在水平面内做简谐运动,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其位移x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为和t的单位分别是米和秒)。已知导体棒质量为,总是保持与导轨接触良好,除定值电阻外其余电阻均忽略不计,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不考虑电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求:
(1)在时间内,通过导体棒的电荷量;
(2)在时间内,T形支架对导体棒做的功;
(3)当T形支架对导体棒的作用力为0时,导体棒的速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布朗运动;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热平衡与热平衡定律
【解析】【解答】A.两热力学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标志是温度相同,故A错误;
B.气体温度上升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热运动都变得更剧烈,故B错误;
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若同时对外做功,则其内能可能不变,故C正确;
D.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表面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具体表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两热力学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标志是温度相同,而非内能相同。内能是宏观量,与系统分子数、自由度等因素有关,平衡时只需温度一致。
2、温度上升是分子平均动能增加的宏观表现,但个别分子运动可能因碰撞瞬时减速,并非所有分子都变得更剧烈。
3、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若气体吸热(Q>0)同时对外做功(W<0),且二者数值相等,则内能可能不变(ΔU=0)。例如等温膨胀过程。
4、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如花粉)受液体分子撞击产生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但其本身并非分子运动。
2.【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
在半球面上任选一点P,根据几何关系可知,若此时线状光源B点发出的光能够射出P点,则线状光源其他点发出的光也一定能够射出P点,所以只要B点发出的所有光线能够射出球面,则光源发出的所有光均能射出球面,在中,根据正弦定理有,解
当时,有最大值,为使光线一定能从P点射出,根据全反射应有,所以,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光路图,再根据几何关系列等式,恰好发生全反射求解出来的半径为最小值。
3.【答案】C
【知识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气体的等温变化及玻意耳定律
【解析】【解答】A.喷水过程中,气体体积增大,根据等温变化,罐内气体压强减小,故A错误;
B.温度不变,内能不变,故B错误;
C.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故C正确;
D.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不变,气体对外做功,则气体吸收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喷水过程中,封闭气体体积增大,根据等温变化,罐内气体压强减小。
2、对于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
3、对于一定质量理想气体,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
4、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判断气体吸热。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动能;分子势能
【解析】【解答】ABC.乙分子在x=x1处静止,E =0 E (x1)=0(因为E=0=E +E ),所以释放点在E =0处(即x1是E =0且x>x0的点) ,乙分子在时,分子势能最小,分子间距离为平衡距离,分子力为零,故加速度为零,此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乙分子从x1向x0运动,分子力做正功(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由于从处静止释放后仅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下滑到x轴运动,故分子势能和动能之和不变,则此时的动能等于,故C正确,AB错误;
D.当乙分子运动到时,其分子势能为零,其分子动能也为零,此时两分子的距离最小,而后向分子间距变大的方向运动,因此甲乙分子的最小距离一定等于,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 当分子间距离为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分子力为零,加速度为零。此时分子动能最大,速度最大。
2、由于乙分子仅在分子间作用力下运动,系统的总能量(势能 + 动能)守恒。
初始静止释放时,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因此平衡位置处的动能等于初始势能。
5.【答案】C
【知识点】气体的等温变化及玻意耳定律
【解析】【解答】初状态气体压强为,末状态气体压强为
由玻意耳定律得,解得,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静止平衡求解初末状态的压强,再根据玻意耳定律列等式可求解气柱长度。
6.【答案】A,C
【知识点】横波的图象;波的干涉现象;波的叠加
【解析】【解答】A.P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而Q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因此起振方向相反,故A正确;
B.由于波长,波速由介质决定的,因此两列波的速度相等,根据
可知,,因此两列波的频率均为0.5Hz,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故B错误;
C.t=6s时,两列波都向前传播了12m,波形如图所示
当两列波叠加时,合振动等于两个振动的矢量和,由图象可知,在x=-7m,x=-1m,x=3m处位移都是-10cm,且在6~8m间还有两个点位移是-10cm,因此有5个点位移为-10cm,故C正确;
D.振动稳定后,某时刻振动图象图所示
从图中可知,在叠加稳定时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9个质点的振幅为30cm,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1、根据t=0时刻的波形图可判断两质点起振方向。
2、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区域有稳定干涉图样。
3、当两列波叠加时,合振动等于两个振动的矢量和。
4、当两列波叠加时,峰峰相遇或者谷谷相遇,质点振幅等于两个振幅之和30cm。
7.【答案】A
【知识点】物理学史;α粒子的散射
【解析】【解答】AD.α粒子散射实验的内容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故A正确,D错误;
B.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假设,从而否定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故B错误。
C.发生α粒子偏转现象,主要是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发生碰撞的结果,故C错误;
故选A.
【分析】1、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内容是: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3、发生α粒子偏转现象,主要是由于α粒子和原子核发生碰撞的结果。
8.【答案】C
【知识点】α、β、γ射线及特点
【解析】【解答】A.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故A错误;
B.β射线是核内中子衰变为质子时放出的电子形成的,与核外电子无关,故B错误;
CD.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1、α射线是原子核发射的氦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但它的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纸就能阻挡。
2、β射线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电子(或正电子),并非核外电子电离形成。它的穿透能力中等,能穿透几毫米的铝板。
3、γ射线是高频电磁波,通常伴随α或β衰变产生,穿透能力最强,需要厚铅板或混凝土才能有效阻挡。
9.【答案】B,D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作用力;物体的内能
【解析】【解答】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内能不为0,所以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不为零,故A错误;
B.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故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内能的大小还与物质的多少以及分子势能有关,所以内能不一定增大,故B正确;
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减小,斥力减小得快,当分子间距小于r0时,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大于r0时,分子间的斥力小于引力表现为引力,故C错误;
D.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所以10 g、100 ℃的水的分子平均动能等于10 g、100 ℃的水蒸气的分子平均动能,同样温度的水变为同样温度的水蒸气要吸收热量,所以100 ℃水的内能小于100 ℃的相同质量的水蒸气的内能,故D正确。
故选BD。
【分析】1、温度为0℃(273K)时,分子仍在做热运动,动能不为零。绝对零度(0K)时分子动能才趋近于最小值,但实际无法达到。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表现,温度升高,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内能还与分子势能有关(如物态变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因此内能不一定增大。
3、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然而,分子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取决于平衡位置(r0)。
4、100℃的水变为同温度的水蒸气需要吸热(汽化热),分子势能显著增加,而分子动能不变(温度相同)。因此,水蒸气的内能更大。
10.【答案】A,B,C
【知识点】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的计算
【解析】【解答】A.akg气凝胶的摩尔数为
则akg气凝胶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A符合题意;
B.气凝胶的摩尔体积为
B符合题意,
C.1mol气凝胶中包含个分子,故每个气凝胶分子的体积为
C符合题意:
D.设每个气凝胶分子的直径为d,则有
解得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分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以及质量、摩尔质量、体积、摩尔体积、密度、分子个数、分子体积等之间的关系,推导求解。
11.【答案】ABCE;刻度尺;挡住P1、P2的像以及P3;CD;1.5;小于
【知识点】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解析】【解答】(1)AB.确定P3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确定P4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故AB正确;
C.折射光线是通过隔着玻璃砖观察成一条直线确定的,大头针间的距离太小,引起的角度会较大,故P3、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故C正确;
D.入射角θ1即P1和P2的连线与法线的夹角尽量大些,即P1、P2的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适当小些,折射角也会大些,折射现象较明显,角度的相对误差会减小,故D错误。
E.本实验中采用挡像法进行测量,对于半圆形玻璃砖同样可以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故可以确定折射率,故E正确。
故选ABCE。
(2)缺少的器材为:刻度尺;
运用两点一线的原理确定光线方向,观察的这一侧插两枚大头针应使P4挡住P1、P2的像以及P3;
(3)A.测玻璃的折射率的原理是折射玻璃上下表面不平行也能测出折射率,故A错误;
B.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大一些,以减小测量误差,故B错误;
C.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防止产生误差,故C正确;
D.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减小确定光线时产生的误差,故D正确。
故选CD。
(4)玻璃的折射率
(5)如图为在图中分别作出的实际光路图(图中实线)和以aa'、bb'为界面、以大头针留的痕迹作为出射光线画的实验光路图(图中虚线)
比较实际光路图的折射角与实验光路图的折射角关系可知:折射角测量值偏大,则折射率偏小。
【分析】(1)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确定P3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P2的像。确定P4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
(2)运用两点一线的原理确定光线方向,观察的这一侧插两枚大头针应使P4挡住P1、P2的像以及P3。
(3)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大一些,以减小测量误差;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防止产生误差;大头针P1和P2及P3和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减小确定光线时产生的误差。
(4)根据几何关系推出玻璃的折射率。
(5)在图中分别作出的实际光路图(图中实线)和以aa'、bb'为界面、以大头针留的痕迹作为出射光线画的实验光路图,比较两图可知折射率偏小。
12.【答案】单分子;;ACD;B
【知识点】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解析】【解答】(1)这种估测方法是将每个油酸分子视为球体模型,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单分子油膜。
(2)根据题意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的油酸的体积为
由图可知,图中每个小格的面积为,由图可知,面积超过一半的按一个算,小于一半的舍掉,则油酸膜占125个小格,则油酸膜面积为
,则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是
(3)A.错误地将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直接作为油酸的体积进行计算,测量体积偏大,则分子直径偏大,故A正确;
B.计算油酸膜面积时,错将不完整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测量面积偏大,则分子直径偏小,故B错误;
C.计算油酸膜面积时,只数了完整的方格数,测量面积偏小,则分子直径偏大,故C正确;
D.水面上痱子粉撒得较多,油酸膜没有充分展开,测量面积偏小,则分子直径偏大,故D正确。
故选ACD。
(4)A.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故A错误;
B.1油酸所含分子数,故B正确;
C.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故C错误;
D.把油酸分子看作一个个球紧密排列,则有,解得,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形成的油膜可视为单分子油膜。
(2)先计算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的油酸的体积V,数格计算油酸膜面积,由公式计算油酸分子的直径。
(3)分子直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根据分析,若测量体积偏大,则分子直径偏大,若测量面积偏小,则分子直径偏大。
(4)1kg油酸所含有分子数,1个油酸分子的质量,,1油酸所含分子数。
13.【答案】解:(1)由图可知波的振幅为、波长为,时坐标为处的位移为
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1,2,3…)
解得(,1,2,3…)
波速为(,1,2,3…)
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1,2,3…)
解得(,1,2,3…)
波速为(,1,2,3…)
(2)结合(1)的解析可知,当波速为时,波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处的质点振动方向沿y轴的正向。周期为

处的振动方程为
开始计时时,处的位移为,解得
则开始计时时,处的振动方程为
【知识点】横波的图象;波长、波速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此题波传播方向未知,应分两种情况讨论,
1、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1,2,3…),可解周期(,1,2,3…)根据波速公式计算波速,
2、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1,2,3…),解得(,1,2,3…),计算波速。
(2)结合(1)的解析可知,当波速为时,波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处的质点振动方向沿y轴的正向。周期,由计算,可写出处的振动方程。
14.【答案】解:(1)设碰前小物块A的速度大小为,由动能定理可得
解得=2m/s
(2)设物块A与物块B发生碰撞后的速度为,物块B的速度为,由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关系得

解得,
(3)碰后物块B的速度为,由平抛运动规律有:,
解得
【知识点】平抛运动;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碰撞模型
【解析】【分析】(1)碰前小物块A由静止开始沿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动能定理可得碰前小物块A的速度大小。
(2)物块A与物块B发生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列等式可求解碰后小物块B的速度大小。
(3)碰后物块B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位移公式,可求解下落时间, 由可求解水平位移 。
15.【答案】解:(1)设简谐运动周期为,根据


在 内,导体棒运动的位移大小
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
感应电流的平均值
通过导体棒的电荷量
联立解得
(2)根据关系式,可得t时刻导体棒的速度

通过导体棒的感应电流
联立解得

根据①②可知

在 内,设T形支架对导体棒做功为,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Q。根据功能关系,有
联立解得
(3)根据①式,可得t时刻导体棒的加速度
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
分析可知,导体棒在平衡位置的右侧向右运动的某一时刻,T形支架对导体棒的作用力可以为0,此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联立解得
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导体棒在平衡位置的左侧向左运动的某一时刻,T形支架对导体棒的作用力也可以为0,此时

【知识点】简谐运动;电磁感应中的电路类问题
【解析】【分析】(1)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回路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由欧姆定律求解平均感应电流的大小,由电荷量的经验公式求电荷量;
(2)写出导体棒速度的表达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安培力公式再求出焦耳热和克服安培力的功,再根据功能关系求出对导体棒所做的功;
(3)根据位移表达式找到加速度为零的时刻,再由安培力的表达式求出导体棒的速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