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1.1 变量(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1.1 变量(课件22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6 16:12:05

文档简介

“学情”维度
知识基础
生活经验
预设困难
(不同基础)
课前准备




(1)代数式求值.
(2)探索规律.
(3)小学学习的公式.
(1)孩子们能较好的借助教材中设计的情境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2)一些孩子能根据小学所接触到的生活中的变量之间关系(含公式)作为例子分析问题.
(1)一些同学根据情境不会列式;(2)辨析常量和变量不清;(3)三是难以体会变量之间、变量与常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发放导案并完成,收集学生的真实问题,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
(导案后附)
“课前摸学情”之导案
§14.1.1 变量(预习导案)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重点)
2.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重难点)
【预习导航】阅读课本
一、理解常量与变量
1.完成课本的交流与发现,将答案写在下面。
(1)
(2)
(3)
(4)
(5)
2.归纳常量、变量的概念.
(1) 什么是常量?


(2) 什么是变量?


3.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常量与变量的例子吗?(至少两个)
二、应用知识
4.(1)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s=vt其中常量是 变量是 .
(2)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路程一定, s=vt,其中常量是 变量是 .
5.若球的体积为V,半径为R,则V=πR3,其中常量是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_.
6.海拔每上升1千米,气温就下降6℃.某时刻,地面气温为20℃,高出地面x千米处的气温为y(℃)气温y(℃)与上升高度x(千米)之间的关系是 其中常量是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
7.某种报纸的价格是每份0.4元,买x份报纸的总价格为y元先填写下表,再用含x的式子表示y
份数/份
1
2
3
4
……
总钱数/元
……
x与y之间的关系式是y= __________ ,其中常量是_________ ,变量是________
【思考提问】 通过预习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至少三个)
题号
正确
错误
正答率
主要错因分析
1
65
0
100%
2
61
4
93.8%
忽略“底边一定”,认为底边a是变量.
3
60
5
92.3%
认为每份a元是变量.
4
56
9
86.2%
分段函数列关系式有困难.
5
64
1
98.5%
一位同学写关系式时对三边关系理解不准确.
6
63
2
96.8%
关系式书写不规范.
7
49
16
75.3%
没有先根据规律写出关系式再代入求值的解决意识.
梳理
分析:
1.基本知识(辨识变量和常量,探索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落实清楚,课堂
达成度高.
2.对于涉及到实际问题需要列关系式的,存在较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
①分段函数的列式.
②还没形成先“找规律并列式”,再“代入求值”的解决思路.
3.问题解决:
①以上问题,需要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逐步加深理解.
②要关注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要有侧重的逐步提高学困生的理解能力.
心中所向往的和手中所不及的
——执教《变量》课后反思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苏晓虎
本节课的设计定位是:“可繁可简”的“开篇架构+情境教育+质疑学习”课. 所以这节课有几个“不一样”. 可是通过对陌生学生的执教,我所想的“不一样”和实际上课时真的有许多“不一样”. 现反思如下:
心中所向往的:
开篇架构:这节课的第一个“不一样”,是它并非仅仅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我自创的“开篇架构课”——这种课与传统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基于一个或一串问题情境,将本章或本类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想全息的呈现出来(能够涉及的相关见后“框架图”),实现学生对所涉内容的整体自我架构和初步感知. 即“基于知识,高于知识”. 我们相信,先整体架构脚手架,具备大局观,再填充具体内容,就能时时具有将知识方法前后联系、左右跨越的意识和理解的着力点.
手中所不及的:
我们用前后知识、方法、思想给孩子们编制了一张无形网,给孩子们情境,让他们感悟、提炼,让他们一点点编织、架构. 事实上课时,孩子的程度是不同的,思维是不好控的,所以这一张网受限于孩子的自身,很难全面打开,所以我总是揣测他们能达到什么程度的自我架构.但是,我觉得我还得坚守,不能把我心中的那张网直接给他们. 也许有更好的办法,需要我进一步的探索.
心中所向往的:
情境教育:这节课的第二个“不一样”,是基于一个大问题情境的“五线”设计. 以“时间都去哪儿”为情境主题,以“我的青春印记”对接“学生的青春时光”为一个个的情境结点,并配以与情境相适应的、推动学习进度的问题,贯穿本课. 在这条大情境线上,有问题线,方法线、知识线、活动线、思想线,意欲“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表达文化”. 比如,此课表达了“时间是最重要的变量”、“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不变应万变”、“有所变,有所不变,是谓人生”等,都是以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恒与常”为立足点的.
手中所不及的:
在这几个设想中,情境教育是完成的最好的. 所欠缺的,是将孩子们相关的成长与感受融于到课中,比如举例时说他们成长中的事,比如有些问题可以设计成开放的,让孩子们自己根据经历编写问题. 这节课,我是开始我做主角,后来让孩子做主角,其实主角一开始就应该有孩子,给孩子积极参与的场,这使本课在活跃度方面有了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心中所向往的:
质疑学习:这节课的第三个“不一样”,是全课以“质疑式”为主要学习方式,不仅授之以“知识”的“鱼”,还授之以“问问题”的“渔”. 从学生自学后产生的“真实的问题”出发,一边通过解决问题推动学习的进程,一边通过评价学生的“好问题”使学生“学会问问题、问出好问题”,以“问”引,以“问”进,以“问”深,让孩子们不仅学知识,还能学方法,更能培养他们的质疑品质.
手中所不及的:
这节课由于是在陌生班级授课,所以提前收集了问题,一是为了梳理好问题,对“问出好问题”的思路进行指导,二是初步了解学情. 但是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加大了需要解决问题的量,也影响了课堂上更多交互问题的产生,利在条理,失在活性,更好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度是以后所要关注的.
心中所向往的:
可繁可简:这节课还有个重要的特点——这是一节不去力求完美的课. 能架构到的知识、方法那么多,是不是都一定要涉及到呢?这节课学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范围,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基于学情,服务学情.”也就是说,除了本节的基本教学任务外,学生程度能达到哪里,我们就解决到哪里,学生的思考能延伸到哪里,我们就拓展到哪里. 基于真实的水平,解决真实的问题,发生真实的学习.
手中所不及的:
每节课都不一样——心中的网络一样,但是学情不一样,所以课上千遍有一千个样子. 提高自身掌控课堂、捕捉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是我更好应变这种课堂的必要前提.
《变量》教学设计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苏晓虎
案例名称
变量 (人教版八下、北师版七下)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提供者
苏晓虎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定位是:“可繁可简”的“开篇架构+情境教育+质疑学习”课. 所以这节课有几个“不一样”.
开篇架构:这节课的第一个“不一样”,是它并非仅仅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我自创的“开篇架构课”——这种课与传统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基于一个或一串问题情境,将本章或本类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想全息的呈现出来(能够涉及的相关见后“框架图”),实现学生对所涉内容的整体自我架构和初步感知. 即“基于知识,高于知识”. 我们相信,先整体架构脚手架,具备大局观,再填充具体内容,就能时时具有将知识方法前后联系、左右跨越的意识和理解的着力点.
情境教育:这节课的第二个“不一样”,是基于一个大问题情境的“五线”设计. 以“时间都去哪儿”为情境主题,以“我的青春印记”对接“学生的青春时光”为一个个的情境结点,并配以与情境相适应的、推动学习进度的问题,贯穿本课. 在这条大情境线上,有问题线,方法线、知识线、活动线、思想线,意欲“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表达文化”. 比如,此课表达了“时间是最重要的变量”、“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不变应万变”、“有所变,有所不变,是谓人生”等,都是以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恒与常”为立足点的.
质疑学习:这节课的第三个“不一样”,是全课以“质疑式”为主要学习方式,不仅授之以“知识”的“鱼”,还授之以“问问题”的“渔”. 从学生自学后产生的“真实的问题”出发,一边通过解决问题推动学习的进程,一边通过评价学生的“好问题”使学生“学会问问题、问出好问题”,以“问”引,以“问”进,以“问”深,让孩子们不仅学知识,还能学方法,更能培养他们的质疑品质.
可繁可简:这节课还有个重要的特点——这是一节不去力求完美的课. 能架构到的知识、方法那么多,是不是都一定要涉及到呢?这节课学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范围,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基于学情,服务学情.”也就是说,除了本节的基本教学任务外,学生程度能达到哪里,我们就解决到哪里,学生的思考能延伸到哪里,我们就拓展到哪里. 基于真实的水平,解决真实的问题,发生真实的学习.
后附:全课设计框表.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让孩子们经历“自学、提问、体验、解惑、提升、练习”的过程,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用变化之中找不变”的思路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体会合作和互助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研学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认识方法,感悟人生,启思哲学,了解传统,获得丰富的情感与文化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变量与常量的意义, 探索实例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对象:八年级学生
·学生知识储备:学习了整式的运算、规律探索,对情境中的变量关系有一些不系统的理解.
·学生思维特征: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特征,应该重点用系统思维的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类比归纳,交流评价.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质疑释疑为主要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生活数学”理念. ·将生动情境和人生哲理融入课堂中,感受人生与数学的联系和奇妙.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 多媒体环境,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印好的学案.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资源
视频:《时间都去哪了》
引出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时间都去哪了?时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变量,我们跟随着一个人的青春印记走进《变量》这节课,并踏上‘问问题’的奇妙之旅”.
【以“时间都去哪儿了”切入,目的有三——
1.引出《变量》的课题;
2.引出全课的主题和线索——时间;
3.将“时间”和“变量”在一个鲜活的情境中呈现出来,引发孩子们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
时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变量

版块一.童年·成长
1.
2.
1.师:我是怎么知道丢失小孩的年龄的?
学生活动:由式填表,由身高求年龄.
师:能预测孩子在6、8、10岁时的身高吗?
学生活动:由式填表,由年龄求身高.
师:在这个问题中,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
学生活动:分析过程,确定自变量、因变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师:我们同学提出了很多“好问题”,有的指向“知识的根本”,有的指向“知识间的关系”,我们一边学习,一边解决.
学生活动:逐一解决.
师:抓住概念,以不变应万变.
【以“帮助小孩找妈妈故事”引出“身高成长公式”.
1.一定达成:下表中红色区域的本节目标.
2.加强理解:下表中“情境线”、“知识线”中“前知”、方法线、思想线.
3.伺机渗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当堂表现,伺机渗透下表中“后知”部分内容. 】
版块二.少年·求学
师:伽利略的观点背后蕴含着一个道理(如屏),你能尝试着根据这个表格提出好问题吗?
学生活动:(课堂记录的问题)
生1.变量和常量是什么?
师:此问题指向“知识的根本”.谁能解决?
师生互动中解决.
生2.t、h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好问题指向“变量之间关系”.谁能解决?
师生互动中解决.
生3.当距离为490时时间为多少?
生4.当时间为10秒时距离为多少?
师:好问题还可以指向“顺逆方向的思考”.
【以“伽利略观点”引出“自由落体”.
1.一定达成:下表中红色区域的本节目标.
2.加强理解:下表中“情境线”、“知识线”中“前知”、方法线、思想线.
3.伺机渗透: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当堂表现,伺机渗透下表中“后知”部分内容. 】
版块三.青年·远游
师:在天坛中蕴含着圆的秘密. 那圆的周长公式中谁是变量、谁是常量?
生1.关于进行判断.
师: 呢?
生2.关于平方的判断.
师: 呢?
生 3.关于变量个数和可否转化的研讨.
师:好的问题 还会指向“特殊性”,好的思考者还会站在“转化的角度”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中解决.
【以“天坛的‘圆’”引出“公式中”,解决“难以辨析变量和常量”的问题和“难以体会的变量常量间转化关系”.
达成目标如上一版块】
版块四.如今·追梦
1.
2.
3.
4.
师:如果老师分别以60km/h 、90km/h的速度赶往定陶,多久能到?
生:通过读表,得到结果.
师:如果老师分别以180km/h的速度赶往定陶,多久能到?
生:通过读表,得到结果.
师:德育教育(安全教育).
师:如果老师分别以30km/h的速度赶往定陶,将多久能到?
生1.不断通过读图来获得数据.
生2.通过先求出两地距离,再求速度为30km/h时所用时间.
师:通过现象看本质;变化之中抓不变.
这是一种“超越”级别的思考(板书并整理)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还提出一些“超越”级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一下.
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师:好的问题还体现在“上溯下启”,思考“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好的问题还体现在“通哲透法”,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高度思考问题.
.
【以“开车去定陶交流”引出“路程问题”,解决“在‘式——表——图’中识别的常量与变量”和“体会三种表达式之间关系,体会同一关系中变量之间、变量和常量之间关系”的目标.】
版块五.当下·竞进
1.
2.
师:我们不仅要提出好问题,还要会解决
问题.
学生活动:
1.合作解决;
2.小组展示;
3.分享信息.
【以“一天的气温”问题为载体,一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和方法),二是体会读图技巧,三是感受研究函数的方向.】
版块六.未来·挑战
学生活动:
1.砸金蛋;
2.采用独立思考、同桌协力、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
【本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情况自信的而挑战未知题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在知识和情感上均有收获】
版块七.未来·挑战
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评价.
学生活动:小结收获,交流感想.
师:
1.从数学角度
(1)变量与常量;(2)形式与关系;(3)内容与思想.
2.从数学与人生角度.
3.从时间主线的角度,寄望于同学们的青春.
【使学生积极回顾,形成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本课在人教版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不同教材版本的处理
重难点
课型
上承:
(1)代数式求值;
(2)探索规律.
下启:
(1)函数概念。
(2)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3)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5)一次函数。
(6)反比例函数。
(7)二次函数。
单元分析: (后附)
1.比较版本:青岛教育出版社.
2.类似知识位置:七上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第4课《生活中的变量与常量》
3.内容处理:本节内容设置类似,后一节又引出《函数的初步认识》与人教版不同.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难点:感受并表述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开篇架构课
1.架构本章所学;
2.铺垫函数部分;
3.对研究函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初步感受。
1.比较版本:北师大出版社.
2. 类似知识位置: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关系》第1节《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关系》.
3.内容处理:基本定位与人教版相同,都是不急于引出函数的定义,先立足与“变量之间关系”的充分感知。不同之处在于北师版一课渗透了一种表示方式。
教材的单元分析
——人教版《变量与函数》,北师版《一次函数》
【知识网络】
【地位与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研究对象,也是数学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几乎贯穿着数学的始终,渗透到数学的点点滴滴。例如,在小学我们就让学生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等,虽然当时没有提到函数的概念,但它实质上就是一个函数关系;又如正比例、反比例关系也是函数关系。在初中阶段,课本正式引入了函数概念,函数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上册《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理解正比例函数。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
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经历一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能通过函数获取信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会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并利用他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到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
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图像,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对函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章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函数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知识点精要】
1.函数的概念,常量、变量的意义,函数有哪些表现方法,如何从图像中去获取信息
2.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当y=kx+b中b=0时特殊的一次函数。
待定系数法确定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通常已知一点便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两点便可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3.一次函数的图像:正比例函数y=kx(k≠0)是过(0,0),(1,k)两点的一条直线;一次函数y=kx+b(k≠0)是过(0,b),( ,0)两点的一条直线。
4.直线y=kx+b(k≠0)的位置与k、b符号的关系:当k>0是直线y=kx+b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过第二、四象限;b 决定直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b>0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b<0直线交y轴于负半轴。
5.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哪些问题,怎样从一次函数图像上获取信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主要题型】
1、若点A(2, 4)在函数y=k x-2的图象上,则下列各点在此函数图象上的是(   )
 A.(0,-2)  B.(1.5,0)  C.(8, 20)  D.(0.5,0.5)
2、直线y=x+1与y=–2x–4交点在第( )象限
A.一 B.二 C.三 D.四
3、函数y=(k-1)x,y随x增大而减小,则k的范围是 ( )
A. B. C. D.
4、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x+1平行,且过点(8,2),那么此一次函数解析式为( )
A.y=-x-2 B.y=-x-6 C.y=-x+10 D.y=-x-1
5、小红骑自行车到离家为2千米书店买书,行驶了5分钟后,遇到一个同学因说话停留10分钟,继续骑了5分钟到书店.图5中的哪一个图象能大致描述她去书店过程中离书店的距离(千米)与所用时间(分)之间的关系( ).
6、下列各组函数中,与y轴的交点相同的是 ( )
A.y=5x与y=2x+3 B.y=-2x+4与y=-2x-4
C.y=+3与y=-2x+3 D.y=4x-1与y=x+1
7、若y=kx+(2k-1)的图象经过原点,则k= ;当时k= 时,这个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于(0,1)
8、写出同时具备下列两个条件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写出一个即可) .
(1)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2)图象经过点(1,-3)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
基础过关(必做、必掌握的题目)、拓展提升(学有余力的学生)
【评价】
1、近年中考题
1、某航空公司规定,旅客乘机所携带行李的质量与其运费(元)由如图所示的一次函数图象确定,那么旅客可携带的免费行李的最大质量为( )
A.20kg B.25kg C.28kg D.30kg
2、 如图,小虎在篮球场上玩, 从点O出发, 沿着O→A→B→O的路径匀速跑动,能近似刻画小虎所在位置距出发点O的距离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 )
3、如果实数满足且不等式的解集是那么函数的图象只可能是( )
二、填空题
4、 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5、 已知直线,,的图象如图所示,
无论取何值,总取、、中的最小值,则的最大值
为 .
2、单元评价
(1) 关注学生对函数及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目前学生还没有太深的认识,所以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
关注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水平: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抽象性。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等量关系等活动中的参与水平和思维水平。
(4) 关注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的提高状况
课堂教学观课记录表(汇总)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数学 
讲课人
苏晓虎 
课题
 《变量》
时间
2016.3.22 
项目及
评价内容及标准
分值
得分
合计
分值
教学
1、符合课标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求。
6
 6
10
目标
(10分)
2、明确、具体、准确,具有操作性。
4
 4
教学
1、教材处理得当,教学重、难点突出。
4
4 
10 
内容
2、课时划分合理,课程容量适度。
3
 3
(10分)
3、能够结合实际和学科特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
 3

1、能够依据课程特点,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学教材。
5
 5
38

2、能够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
10
 9

3、能够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差异,并注重优生培养和差生转化。
5
 5

4、能够体现教师释疑过程,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有适当的拓宽和延伸。
10
10 
(40分)
5、及时组织课堂训练(或落实),反馈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5
4 
 
6、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5
5 
教学
1、基本实现课时目标,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5
5 
 
19
效果
2、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学习问题,乐于交流分享成绩。
5
5 
(20分)
3、课堂气氛宽松,师生精神饱满,学生参与面广,能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愉悦。
5
5 
 
4、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默契。
5
5 
教师
1、教学心理素质好,教态自然、亲切、大方庄重,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2
2 
9 
素质
2、语言标准规范,清晰准确,生动精炼;讲解示范符合科学性,逻辑性、形象性、情感性强。
2
1 
(10分)
3、字迹工整美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布局合理。
2
2 
 
4、能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其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2
2 
 
5、灵活运用教材,驾驭现场能力强,应变自如。
2
2 
教学
1、能够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贯穿先进的教育方法。
5
5 
10
特色
(10分)
2、具有较为明显的教学风格,在某些方面具有创造性。
5
 5
合计
 
得分等级
优秀(92-100)
良好(75-91)
合格(60-74)
不合格
课堂教学
优秀(96) 
 
专家建议
继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的准确性;
必要的地方可以使用“兵教兵”等合作学习手段;
是不是能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与“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实现良性对接。
§14.1.1 变量(测评练习)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
【基础过关】正答率
1.圆的面积公式s=πr2,其中常量是  ,变量是    .
2.三角形的面积S与三角形的底边a及底边上的高h之间的关系式为S=ah.当底边一定时, 常量是 变量是 .
3.某种报纸每份a元,购买x份此种报纸共需y元,则y=ax中的常量是   ,变量是    .
4.出租车的起步价是3.5元,当超过3公里每公里收费1.8元,某人乘车a公里(a>3),他应交的车费是y元与a公里之间的关系式是 其中常量是   ,变量是   .
5.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60厘米,底边长为y厘米,一腰长为x厘米,那么y用关于x的代数式可表示为 ,其中 是变量, 是常量.
6.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有下面的关系:
x(kg)
0
1
2
3
4
5
……
y (cm)
12
12+0.5
12+0.5×2
12+0.5×3
12+0.5×4
12+0.5×5
……
(1)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6kg时,弹簧的长度是多少?
(2)试写出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之间的关系式.
(3)在这个问题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拓展提升】得分
7.某商场出售某种商品,其销售件数与总销售额的关系如下表:
销售件数/件
1
2
3
4
5
……
总销售额/元
8.4
16.8
25.2
33.6
42
……
(1)上述表格中哪些量在变化?
(2)某顾客欲购买这种货物10件,但他只带了80元钱,你能知道他所带的钱是否够用?如果不够用,则最多可购买该货物多少件?
【反思梳理】
《变量》所在一章的课标要求
课本设计要求
通过我对此课设计所能实现的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人教版”本课要求。
通过16个实例,使学生多角度探索、体会。
(2)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人教版”本课要求。
通过16个实例,“紧扣概念”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
(3)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
“人教版”的本章要求。
“北师版”的七下《变量之间关系》和八上《函数》第一课时的要求。
通过课堂的5例+6练,进行渗透。
(4)能用恰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北师版”在本课对“表格法”有教学要求。
本节的设计亦能基本达成此目标。
(5)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所有版本的函数相关所有章节的共同要求。
通过个例(2个情境问题)和练习(2个情境问题)进行初步渗透。
(6)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所有版本的函数相关所有章节的共同要求。
通过个例(1个情境问题)进行初步渗透。
(7)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所有版本的函数相关所有章节的共同要求。
通过全部案例从不同情境问题的角度进行初步渗透。
课标要求与设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