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课件2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课件2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6 16:05:47

文档简介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
效果分析:
测试题个数:必做:5,选做1;1题2分,满分10分; 难度水平:中档;
测试时间:预计5分钟, 测试人数:41
1.得分情况频数统计表:
得分
10
8
6
4
2
0
频数
14
12
6
6
2
1
2.三率分析表:
总分
平均分
及格率
高分率
低分率
340
7.27
78.04%
63.4%
7.3%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理解对顶角、补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重点】
1、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教学难点】
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归纳总结。
计算机演示课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感受几何之美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给出生活中由几何图形产生的美丽实物,让学生体会几何的美感,引起学生学习、探究几何的兴趣。
结合课件中给出的实例,学生总结同一平面内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且自己体会,概括总结什么事平行,什么是相交。并能举出生活中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实例。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2.1—1 2.1—2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 ;a和b是 ;
a和n是 。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一
.
问题1:观察2.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归纳:在图2.1—4中,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的有一个公共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 。
对顶角要具备的两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1.下列各图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 )
2、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是( )
(A)∠2和∠3 (B)∠1和∠3
(C)∠1和∠4 (D)∠1和∠2
问题2:剪子可以看成图2.1—4,那么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
结合学案小组合作探究,并找代表进行讲解
解: ______,
即 ,

等式两边同时都减去_____________, ,,得: 。 2.1—5

巩固练习
1.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30°,则∠2= ______
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
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的度数是多少吗?
为什么?
3、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
如何测量?
4.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如图.
(1)写出∠AOD,∠EOC 的对顶角.
(2)已知∠AOC=50°,求∠BOD的度数.
(3)若∠BOD+∠COF =140°,求∠BOE 的度数.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设置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而问题3和问题4是利用学习过的有关事实解决实际问题,一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方法的不唯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动注意事项: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教育的始终,因此教师应将活动过程充分放手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增加浓郁的学习氛围。
动手实践二
1. 在图2-1中,有什么数量关系?
解:由可知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
你还能找出图2-1中其他的补角吗?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巩固练习
1. 30 ° ,70 ° 与80 ° 的和为平角,所以这三个角互余。( )
2. 180 ° 的角为补角 ( )
3.老师手里有一个40°的角,学生手里有一个140°的角,这两个角的位置不在一起它们互为补角吗?
4.一个角为120°,则它的补角为_______;
5.一个角为90°,则它的补角为_______;
6.一个角为X,则它的补角为_______
7.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2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注意:
1. 补角是针对两个角而言,并且是相互的.
2. 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它们的大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3. 互补的两个角可以是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也可以是两个直角.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问题旨在强调补角只与数量有关,问题4—6层层递进,并且为问题7作出铺垫,问题7的解决方案多种多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 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
动手实践三
问题1:如图2-2,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

结合学案提示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哪些角互为补角?
(2):∠AOD与∠BO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理解: ∵∠1= ∠2
∠ AOD+∠_______=180 ,∠BOC+∠_______=180 (补角的定义)
∴ ∠ AOD=180- ∠_______ ∠ BOC=180- ∠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等量代换)
结论归纳: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问题2:请利用补角的性质来说明对顶角相等
∠1与∠___________互为补角,
∠2与∠____________互为补角
∠1=∠∠2( )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小结反思
本课知识
对顶角有如下性质对顶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
同角或等角的 相等。
第四环节:课堂达标
课堂测试:
1、判断下列图中,∠1,∠2是否是对顶角:


2、已知∠α=32°,则∠α的补角为( )
(A)58° (B)68° (C)148° (D)168
3、如图,直线a, b相交于O点,∠1+∠3=100°,
则∠2= ,∠3= .∠4=____________
4、一个角的补角是36°35′,这个角是________.
5、直线AB,CD相交于点O,已知∠AOC=75°,OE把∠BOD分成
两部分,且∠BOE∶∠EOD=2∶3,求∠AOE.
(选作)6、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已知∠AOE=20°,
∠DOB=52°,OG平分∠COF,求∠EOG的度数。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页习题2.1 第 1,2,3,4,题
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在FD上,DE在直线AB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 ?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 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课件24张PPT。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济南五十六中 刘奉科窗户 1.在生活中,你常见的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你能给它们下定义吗?平行平行线相交线有公共顶点,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对顶角C对顶角A对顶角问题:用这把剪刀,紧握剪子
的把手去剪,就能剪开纸片,
在用剪刀去剪纸片的过程中,
剪刀的张角发生了改变,而在
改变中什么又是没有变的?30°对顶角3、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对顶角DC 4.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如图.
(1)写出∠AOD,∠EOC
的对顶角.
(2)已知∠AOC=50°,求∠BOD的度数.
(3)若∠BOD+∠COF =140°,求∠BOE 的度数.对顶角补角【注意】
补角是针对两个角而言,并且是相互的.XX如果两个角的和为 180 °,则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补角3.老师手里有一个40°的角,学生手里有一个140°的角,这两个角的位置不在一起它们互为补角吗?【注意】
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它们的大小有关,
与它们的位置无关.补角4.一个角为120°,则它的补角为_______; 6.一个角为X,则它的补角为_______;(180°-X)60°5.一个角为90°,则它的补角为_______; 90°7.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2倍,求这个角的度数.【注意】
互补的两个角可以是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也可以是两个直角.补角【规律总结】
1. 补角是针对两个角而言,并且是相互的.
2. 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它们的大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3. 互补的两个角可以是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也可以是两个直角.想一想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
问题2:∠AOD与∠BO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补角补角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方法?
3.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
4.你还有哪些困惑?1. 习题2.1 1,2,3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初中几何对直线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中代数研究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高一数学研究了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直线的方程是以上述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以及其它曲线方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导数、微分、积分等的基础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节内容,我们知道两条直线垂直在生活中应用事例非常多,在诸多求解角度、面积、长度等方面都要用到两直线的垂直关系,因此,找到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尤其是两直线垂直与方程中系数的关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学生已经具备直线的有关知识,这样探索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成为可能,通过探索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
山东济南第56中学 刘奉科
评课人:杨继明
本节课为概念起始课,内容较多,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内容作了重新的编排,去掉了互余的内容,使这节课更加完整。教学中能密切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
评课人:能武
本节课以分类为主线,学生不但学会了什么叫垂直与平行,更让学生懂得了“分类”这种数学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课堂是学生发展场的有效课堂。
本节课无论是探讨垂直还是平行,始终通过学生用直尺画一画、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等方法去进行发现验证,让学生体验到实践出真知的真正含义。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
课堂检测题:
1.题号与难度估测表:
题号
1
2
3
4
5
6
难度






2课堂测试:
1、判断下列图中,∠1,∠2是否是对顶角:


2、已知∠α=32°,则∠α的补角为( )
(A)58° (B)68° (C)148° (D)168
3、如图,直线a, b相交于O点,∠1+∠3=100°,
则∠2= ,∠3= .∠4=____________
4、一个角的补角是36°35′,这个角是________.
5、直线AB,CD相交于点O,已知∠AOC=75°,OE把∠BOD分成
两部分,且∠BOE∶∠EOD=2∶3,求∠AOE.
(选作)6、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已知∠AOE=20°,
∠DOB=52°,OG平分∠COF,求∠EOG的度数。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反思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 ?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 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面解析几何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知识点.按照大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要求,结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相交和平行,知道对顶角,余角和补交的概念和运用。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对顶角、余角、补交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