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1.学习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了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的关系。在上学期也已经掌握线段的中点和角的角平分线的概念,并会进行相关计算和证明。
(2)支持性条件:对于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根据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可以初步判定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为本节中线对三角形面积的平分探究提供了基础。学生在平行线与相交线一章的学习过程中,也初步具备了有条理的表达问题的能力,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初步的准备。
2.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中线和角平分线,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说理过程。而对于将三角形面积分成若干份的问题,学生普遍存在难度,所以采取搭台阶的办法,先二等分,再四等分,最后六等分,并且对每个过程都要进行准确的说理,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效果分析
随着本节课各个环节的进行,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而通过充分的操作、交流,也比较扎实地落实了教学重点。通过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碰撞,让学生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体会到面积分割的精妙所在,从而比较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课后反思
我很注重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述,口答,笔答,从不同方式,不断去锻炼学生的严密表达。
本节课,我对于发现并验证三角形三条中线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的设计非常重视,不仅要求他们了解这个结论,更要经历这个发现层面的过程,即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数学思想和观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张煊赫同学提出的四等分问题,最后没有验证清楚为什么不对,虽然老师最后提到六等分问题即可说明那个问题,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明,实在是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