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16张+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16张+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6-26 19:36:03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等式的性质的加深理解与应用,并利用其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本节课以“学前准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中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对于性质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探索发现法;对于等式的性质,由于其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得出结论并应用,因此可采用实践、讨论与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设凸显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实际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自主思考、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也获得了充分的过程性体验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高。能注重生活与数学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新课的引入。能够抓住本课显著生活化的知识特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实际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并始终贯穿在知识的探索、归纳、巩固、应用、拓展的各个环节,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用于生活”的设计思想.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知识的亲和力,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更从容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感悟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应用,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有亲身体验了方程思想,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课件制作生动形象,与教学主题相辅相成,构成了多个教学模块,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教学过程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时间,形成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全体数学组成员围绕这节课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评论完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学习方法、同学之间合作学习体现明确效果较好。本节课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一个值。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猜测和一个一个数进行带人求出方程的解,然后提出疑问,如果这样解方程是多么的麻烦,这样,就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会把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教学语言生活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以后我也会认真备课、积极思考,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页至第8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2.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3.关键: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
让学生回答,然后举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 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让学生回答,然后举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的依据,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3、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4、让学生举例。

回顾上一节的例题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分析: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周长为4x(cm),依题意,得4x=24.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分析:设再经过x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测时间,根据每月再使用150小时,那么x月共使用150x小时.
能表示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相等关系是:已使用的时间1700小时+还可以使用的时间150x小时=规定的检测时间2450小时.
从而列出方程:1700+150x=2450.
找出表达问题意义的相等关系是列出方程的关键.
练习:课本第80页的习题。找学生在黑板上列出方程,然后讲解。
二、讲解新课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以上分析过程可归纳为: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用含x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观察方程4x=24,不难发现,当x=6时,4x的值是24,这时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x=6叫做方程4x=24的解,这就是说,方程4x=24中未知数x的值应是6.
从方程1700+150x=2450,你能估算出x的值吗?
这里x是正整数,如果x=1,那么方程左边=1700+150×1=1850≠右边
所以x≠1.
如果x=2,则方程左边=1700+150×2=2000≠右边,
所以x≠2.
类似地,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表.
x的值
1
2
3
4
5


1700+150x
1850
2000
2150
2300
2450

从表中可以发现,当x=5时,1700+150x的值是2450.
这时方程1700+150x=2450等号左右两边相等,x=5叫做方程1700+150x=2450的解,这就是说,方程1700+150x=2450中未知数x的值应是5.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的过程,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思考: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3页练习题3.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怎样列方程、解方程、方程的解,为下一节做铺垫,这样解方程很麻烦,下一节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习题3.1第2、3、7、8题.
2.提高作业:.习题3.1第11题
课件16张PPT。3.1 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
3.1.1 一元一次方程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山东省邹城市太平中学 马爱春学习目标:
1. 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会 判断某一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2. 体验用观察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通过具体数值的计算和比较,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
学方法。
学习重点:方程的解的概念及用观察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学习难点:用观察估算的方法寻求较复杂的方程的解.一、复习提问 引出问题(1)什么叫做方程?(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3)一元一次方程有哪几个特征?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③整式方程.(4)请你举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一、复习提问 引出问题 1. 用一根长2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相等关系:边长×4=周长. 列方程: .一、复习提问 引出问题 2. 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解: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 h, 相等关系:已用时间+再用时间=检修时间. 列方程: .一、复习提问 引出问题(5)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一般要经历怎样的步骤?实际问题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一、复习提问 引出问题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列出方程后,还要求出符合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那么,怎样求出符合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呢? 对于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估算和观察是重
的方法,采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找出符合方程的未
知数的值. 二、尝试归纳 探究新知您认为怎样进行估算找出符合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估算:用一些具体的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
是否成立. 估算:(1)方程 中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当 时,方程 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叫做方程 的解. 二、尝试归纳 探究新知估算:(2)方程1 700+150x=2 450中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当x=1时,1 700+150x的值是:1 700+150×1=1 850;当x=2时,1 700+150x的值是:1 700+150×2=2 000;3452 1502 3002 450 当 时,方程 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叫做方程 的解. 二、尝试归纳 探究新知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
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任取x的值1 700+150x=2 450得方程的解代入成立不成立二、尝试归纳 探究新知思考:x=1 000和x=2 000中哪一个是方程
       的解? 一般地,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就是用这个值代替方程中的未知数,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当x=1 000时, , 当x=2 000时, ,所以,x=1 000不是方程的解.所以,x=2 000是方程的解.三、应用概念 巩固延伸练习1:(1)下列方程中,以x=3为解的方程是( ).
(A)3x-1-9=0 (B)x=10-4x
(C)x(x-2)=3 (D)2x-7=12(2)方程  的解是( ).
(A)-3 (B)
(C)12 (D)-12CD三、应用概念 巩固延伸练习2:请每位同学写出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同桌同学互相估算对方方程的解,再请出题者检验是否正确.三、应用概念 巩固延伸练习3:某班开展为贫困山区学校捐书活动,捐的书比平均每人捐3本多21本,比平均每人捐4本少27本,求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如果设这个班有x名
学生,请列出关于x的方程并估算方程的解.3x+21=4x-27x=48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作业:
(1)基础作业:教科书习题3.1第2、3、7、8题.
(2)提高作业:教科书习题3.1第11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再见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
2.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3.关键:找出能表示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
观评记录
本节课在录制前后得到了我们学校教导处、本级部教研组及另外两个级部的众多同事们的很大帮助,在听完本节课后,老师们也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指导性的意见及建议,在此对各位同仁们表示感谢的同时,现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汇总记录如下:
程文金:(教导处主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法、学法合理,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实际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自主思考、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也获得了充分的过程性体验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本课具有较好的教学实效性,是一节好课.
王文生:(教研室主任)整堂课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每个知识的发生都很自然,并且有很多亮点,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学生掌握不好时,及时展开讨论以释疑;学生回答不准确的时候,及时利用多媒体,来回演示,学生很快会想到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就会省很多时间。
武锦华:(数学教师)本课能注重生活与数学相联系,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引入新的知识。能够抓住本课显著生活化的知识特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以“生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设计思想.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知识的亲和力,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更从容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郑建芳:(备课组长)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首先复习了等式的性质,作好了充分铺垫,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水到渠成。在新知识运用中,李老师组织了由易到难的练习,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突出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轻而易举突破了难点。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韩光华:(数学老师)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教师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张宪磊:(数学老师)本课在知识的形成、巩固、应用的各个过程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识巩固的形式多样、有梯度、有针对性,这样的训练能够使得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良好.?本节课既有教师的引导、分析、讲解,又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有例题的示范解决、练习的巩固解释,又有生活实践??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实际教学效果.?
另外本学科的 孙建华、尹明锋、刘伟等老师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观课感想及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
练习1:(1)下列方程中,以x=3为解的方程是( ).
(A)3x-1-9=0 (B)x=10-4x
(C)x(x-2)=3 (D)2x-7=12
练习1:(1)下列方程中,以x=3为解的方程是( ).
(A)3x-1-9=0 (B)x=10-4x
(C)x(x-2)=3 (D)2x-7=12
(2)方程 x/2=-6 的解是( ).
(A)-3 (B)1/3
(C)12 (D)-12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