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冈市东方红小学等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阶段学情监测试卷
1.(2025·武冈模拟)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眨眼(zhá) 山涧(jiàn) 司空见惯(guàn)
B.沾污(diàn) 狼藉(jí) 目瞪口呆(dèng)
C.彼此 (bǐ) 刹那 (chà) 龇牙咧嘴 (liě)
D.掺和(he) 花圃(pǔ) 戛然而止(gá)
【答案】C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眨眼” 的 “眨” 应读 “zhǎ”,读音错误。
B.“沾污” 应为 “玷污”,字形错误,“玷” 读 “diàn”。
C.读音和字形均正确。
D.“掺和” 的 “和” 应读 “huo”,“戛然而止” 的 “戛” 应读 “jiá”,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和字形辨析能力,需重点关注多音字、形声字的正确读音及形近字的字形差异,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2025·武冈模拟)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存实亡 名副其实 B..精疲力尽 精益求精
C.身临其境 兵临城下 D.喜出望外 一望无际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名存实亡” 中 “名” 指名义,“名副其实” 中 “名” 指名称、名声。二者意思不同。
B.“精疲力尽” 中 “精” 指精神、精力,“精益求精” 中 “精” 指完美、最好。二者意思不同。
C.“身临其境” 中 “临” 指到、进入,“兵临城下” 中 “临” 指来到、逼近。二者意思相同。
D.“喜出望外” 中 “望” 指希望、意料,“一望无际” 中 “望” 指向远处看。二者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中关键字词义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同一汉字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成语的整体意思推断字义,要求对常见成语的语义及关键字的用法有准确把握,避免因字面意思误解而选错。
3.(2025·武冈模拟)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C.为/是其智夫若与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BD.正确。
C.“为 / 是其智夫若与” 错误,正确节奏应为 “为是 / 其智 / 弗若与”。“为是” 是 “因为这” 的意思,“其智” 指他的智力,“弗若与” 表疑问,原划分割裂了语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能力。需结合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句子的语义逻辑及句式结构进行判断。重点在于理解句子中词语的组合关系,避免将固定短语或语义整体割裂。正确划分节奏需以把握句子整体意思为前提,同时兼顾文言句式的表达习惯。
4.(2025·武冈模拟)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法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D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BC.正确。
D.出自贺知章《咏柳》,用 “碧玉”“绿丝绦” 比喻柳树的翠绿与柔软,纯粹是写景咏物,未借物表达志向,属于咏物诗而非托物言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中 “托物言志” 表达方法的辨识能力。需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是否借所咏之物隐喻自身志向或品格。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含义,再判断其是否通过物象传达深层情志,需注意区分单纯咏物写景与托物言志的差异。
5.(2025·武冈模拟)同学们,王爷爷要摆寿宴庆祝60大寿,请根据传统年龄称谓,为他选择最合适的对联( )
A.上联:古稀犹见雄心在 下联:盛世常怀壮志情
B.上联:松龄岁月长如鹤 下联:花甲年华贵似金
C.上联:期颐岁月人常健 下联:耄耋年华志更坚
D.上联:耳顺正当新事业 下联:心闲犹有好时光
【答案】B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A.“古稀” 指 70 岁,与王爷爷 60 大寿不符。
B.“花甲” 指 60 岁,“松龄”“鹤” 象征长寿,“花甲年华贵似金” 贴合 60 岁寿宴主题。
C.“期颐” 指 100 岁,“耄耋” 指八九十岁,均超过 60 岁,不适用。
D.“耳顺” 虽为 60 岁代称,但 “新事业” 与寿宴祝福长寿的核心语境不符,“松龄岁月”“花甲年华” 更直接关联祝寿主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年龄称谓与寿联文化的结合应用能力。需准确识记 “花甲”“古稀” 等称谓对应的年龄,同时结合对联中象征长寿的意象(如松、鹤)及祝寿语境,判断选项与 60 岁寿宴的匹配度,重点关注年龄称谓与联语内容的契合性。
6.(2025·武冈模拟)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读书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走马观花是不会有收获的。
B.有不明白的地方,要不耻下问,及时向长者请教。
C.春节晚会,艺术家们粉墨登场,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D.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答案】A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走马观花” 指粗略地观察事物,与 “读书要用眼更要用心” 的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B.“不耻下问” 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而句中指向 “长者” 请教,对象不当,使用错误。
C.“粉墨登场”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多含贬义,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与春节晚会艺术家表演的褒义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D.“夸夸其谈” 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与 “出众的口才使大家佩服” 的褒义语境矛盾,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语义及感彩的准确理解与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分析成语的适用对象、情感倾向及语义侧重,避免因望文生义或忽视语境色彩导致误用,重点关注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匹配度。
7.(2025·武冈模拟)每个标点都会说话,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我已经穿好了。”妈妈说,“这件衣服合我身吗?”
B.气喘吁吁跑来的是将军的警卫员,一个年轻的士兵。
C.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D.这就好比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气喘吁吁跑来的是将军的警卫员” 与 “一个年轻的士兵” 为同位语关系,中间应用破折号 “——” 连接,而非逗号,原句标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在具体语境中的规范使用能力。需重点掌握引号、逗号、问号、破折号等常用标点的功能,结合句子结构和语义关系判断标点是否恰当,尤其注意同位语间标点的正确使用及引用话语的标点规则。
8.(2025·武冈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成长的路上,____注定了要迈出双脚,就只能往前移动,____前面荆棘丛生。____人生的车站不售往返车票,所以不管结果如何,____在行进,我们就不会后悔。
A.既然 即使 因为 只要 B.因为 即使 既然 只要
C.只要 既然 因为 即使 D.既然 不管 因为 只要
【答案】A
【知识点】关联词
【解析】【分析】第一空:“既然” 表示先提出前提(“注定了要迈出双脚”),后推论结果(“只能往前移动”),符合因果逻辑,排除 B、C 项。第二空:“即使” 表假设(“前面荆棘丛生” 是假设情况),与 “也” 搭配,此处省略 “也”,但语境中 “只能往前移动” 不受假设条件影响,逻辑恰当;“不管” 后需接疑问代词(如 “不管如何”),此处 “前面荆棘丛生” 是确定描述,排除 D 项。第三空:“因为” 解释 “人生的车站不售往返车票” 是 “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行进” 的原因,衔接后文 “所以”,逻辑合理。第四空:“只要” 与 “就” 搭配,强调 “在行进” 是 “不会后悔” 的条件,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在复句中的逻辑衔接能力。需分析分句间的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结合关联词的固定搭配(如 “既然…… 就”“即使…… 也”“只要…… 就”)及语义逻辑选择恰当选项,重点关注前后句的逻辑关联与关联词的匹配性。
9.(2025·武冈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弈》选自《列子·汤问》,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专心致志。
B.《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C.写作品梗概时,要保留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北京的春节》重点介绍了除夕、春节这两天的习俗。
【答案】B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上》,而非《列子 汤问》,表述错误。
B.《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确为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表述正确。
C.写作品梗概时,需概括主要情节,而非保留详细的语言、动作描写,表述错误。
D.《北京的春节》重点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时间节点的习俗,并非仅 “除夕、春节” 两天,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作品内容及写作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需准确识记课文出处、作者国籍、梗概写作要点及文章重点内容,避免因记忆偏差导致判断错误,重点关注文学常识的准确性与作品内容的细节把握。
10.(2025·武冈模拟) 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词语
就要毕业了,六月的阳光洒在shú xi 的教室里,黑板上zhì cún gāo yuǎn 四个字依然清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声声dīng níng 回荡 在我的ěr pà n 。“老师,您放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bú fù sháo huá ,砥砺前行,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成为祖国的dòng liáng 之材。”我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
【答案】熟悉;志存高远;叮咛;耳畔;不负韶华;栋梁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熟悉”:“熟” 注意与 “孰” 区分,“悉” 右边为 “采”,指了解清楚。“志存高远”:“志” 指志向,“存” 为怀有,注意 “远” 的笔顺,避免写成 “元”。“叮咛”:左右结构,均为 “口” 字旁,指反复嘱咐,注意与 “拧”“咛” 等形近字区分。“耳畔”:“耳” 为部首,“畔” 指旁边,注意与 “伴”“绊” 区分,此处指耳朵旁边。“不负韶华”:“负” 为辜负,“韶华” 指青春年华,“韶” 左边为 “音”,右边 “召” 勿漏笔画。“栋梁”:“栋”“梁” 均与房屋结构相关,指能担当重任的人,注意 “梁” 下边为 “木”,非 “米”。
故答案为:熟悉;志存高远;叮咛;耳畔;不负韶华;栋梁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字形,重点关注同音字(如 “负” 与 “付”)、形近字(如 “畔” 与 “伴”)的辨析,以及难写字(如 “韶”“梁”)的笔画结构,考查对常用词语的积累与书写规范。
(2025·武冈模拟) 按要求写句子
11.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故不要再次发生。(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2.妈妈的话语虽然重了些,但还是有道理的。 (改为双重否定句)
13.父亲站在路旁冲小明吼:“我是你的父亲,我做什么事不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吗!”(改为转述句)
14.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仿写句子,用上与例句相同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11.用删除符号删去 “不要” ,原句改为 “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12.妈妈的话语虽然重了些,但不能说没有道理。
13.父亲站在路旁冲小明吼,他是小明的父亲,他做什么事不都是为了小明的将来吗!
14.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在风中冲着路人微笑。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聚焦否定词赘余的语法问题,需准确识别语义重复的逻辑错误,掌握常见否定词用法,确保句子表意清晰。
(2)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要求熟练运用双重否定词改写句子,在改变句式的同时,确保语义准确,考查对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掌握。
(3)本题考查直述句与转述句的转换能力,需准确转换人称代词、标点符号,遵循转述句的语法规则,确保语句通顺且语义一致。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仿写运用能力,需准确识别例句修辞类型,通过模仿其修辞结构进行创作,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对修辞手法的驾驭能力。
11.“防止” 本身已含否定意味,与 “不要” 重复,造成语义矛盾,删去 “不要” 后,句子表达 “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的正确语义。
故答案为:用删除符号删去 “不要” ,原句改为 “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12.在保持原意基础上,添加双重否定词 “不能说没有” ,将肯定句转换为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同时保证语义不变。
故答案为:妈妈的话语虽然重了些,但不能说没有道理。
13.将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我” 改为 “他”,“你” 改为 “小明”,使直接引用变为间接转述,保持句子原意。
故答案为:父亲站在路旁冲小明吼,他是小明的父亲,他做什么事不都是为了小明的将来吗!
14.例句运用比喻(“星星般的小花”)和拟人(“窥着行人”)两种修辞。仿写句中 “灯笼似的柿子” 为比喻,“冲着路人微笑” 为拟人,通过相似的修辞结构,赋予事物形象和情感。
故答案为: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在风中冲着路人微笑。
(2025·武冈模拟) 情境填空
15.小林的书法作品获得了省一等奖的消息传开后,他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 。
16.“ ,胜读十年书。”是说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短,但是受益很大。
17.《长歌行》中告诉我们要趁着年少,努力读书的诗句是: , 。
18.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
19.诗言情,诗句“ , ”是诗人王维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15.名(鸣)声在外
16.听君一席话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轻烟;被初阳蒸融了
1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知识点】歇后语;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歇后语的积累与运用,重点考查对谐音类歇后语的理解,需结合生活常识和语言谐音特点准确填写。
(2)本题考查俗语的记忆与运用,考查对经典俗语语义的理解,需准确识记常见俗语的固定搭配。
(3)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性默写,需结合诗句主旨准确匹配题干要求,考查对经典诗篇中励志名句的记忆与理解。
(4)本题考查课文原句的记忆,考查对现代散文名句的积累,需严格依照原文表述,注重关键词语的准确性。
(5)本题考查古诗情感与名句的匹配,需结合诗人情感和诗句内容准确判断,考查对送别诗经典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15.这是谐音类歇后语,“隔着门缝吹喇叭” 时,喇叭的声音从门缝传出,“鸣” 与 “名” 谐音,寓意名声外传。
故答案为:名(鸣)声在外
16.该俗语强调与有见识的人交谈的价值,“君” 指对方,“一席话” 体现交谈内容的重要性,与后半句 “胜读十年书” 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听君一席话
17.《长歌行》中以此句告诫人们年少时若不勤奋努力,年老会后悔莫及,符合 “趁着年少努力读书” 的题意。
故答案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出自朱自清《匆匆》,原文用 “轻烟” 比喻过去的日子易散,“初阳蒸融薄雾” 呼应时光流逝的意象,需按原文准确填写。
故答案为:轻烟;被初阳蒸融了
19.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这两句通过劝酒场景,表达对友人离别后的不舍与牵挂,符合 “依依惜别之情” 的情境。
故答案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025·武冈模拟) “那些种在校园里长不大的记忆,那些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六年的小学生活匆匆而过,留给我们无限的留恋。临近毕业,某校六年级(3)班要举办毕业联欢会,请你也参与进来。
20.请你为这次毕业联欢会设计一个主题。
21.毕业联欢会上有“交换毕业赠言”这个环节,如果你最要好的同学让你在他的毕业留言簿上写几句话,你会写些什么?
22.下面是联欢会节目单,请你为第3个节目和第4个节目之间,写一段串词。
节目单
1.歌唱青春(大合唱)
2.放飞梦想(师生集体诗朗诵) 3.童年(歌曲独唱)
4.我和同桌(小品) 5.感恩的心(集体歌舞)
6.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大合唱)
【答案】20.《拾光六载,童心远航》
21.“还记得咱们课桌下偷偷传的纸条吗?还记得运动会上你拽着我跑过终点的手吗?六年的铅笔屑堆成了小山,而我们的笑脸比黑板擦得还干净。愿你的新课本里永远有阳光晒过的折痕,愿我们的友谊像作业本上的姓名一样,永远不褪色。”
22.“刚才的歌声让我们回到了扎着红领巾的午后,书包里的玻璃弹珠还在叮当作响。可别忘了,课桌的另一边总有个胳膊肘越界的人 —— 下面这个小品就要说说同桌间的‘鸡毛蒜皮’,那些抢过的橡皮、借过的半块橡皮,都藏着最暖的时光。有请《我和同桌》!”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主题的设计能力,需结合毕业情境,将时光回忆与未来期许融合,通过凝练的语言传递情感,考查对活动内涵的理解与文字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毕业赠言的写作能力,需结合具体事例传递情感,避免空泛,通过生活化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赠言兼具个性与感染力,考查语言表达的细腻度与情感共鸣能力。
(3)本题考查串词的写作能力,需把握节目间的情感关联,通过具象化的生活细节搭建过渡桥梁,兼顾承上启下功能与现场感染力,考查语言的场景转换能力与现场把控意识。
20.“拾光” 呼应 “校园里长不大的记忆”,“六载” 点明六年时光,“童心远航” 既保留纯真又暗含奔向未来的寓意,主题兼具怀旧与展望,符合毕业联欢会情感基调。
故答案为:《拾光六载,童心远航》
21.选取 “传纸条”“运动会” 等具体校园场景,用 “铅笔屑”“作业本” 等意象具象化记忆,通过 “阳光折痕”“姓名不褪色” 等比喻,将不舍与祝福融入细节,语言生动且富有画面感。
故答案为:“还记得咱们课桌下偷偷传的纸条吗?还记得运动会上你拽着我跑过终点的手吗?六年的铅笔屑堆成了小山,而我们的笑脸比黑板擦得还干净。愿你的新课本里永远有阳光晒过的折痕,愿我们的友谊像作业本上的姓名一样,永远不褪色。”
22.串词以 “歌声” 衔接上一节目《童年》,用 “玻璃弹珠”“胳膊肘越界” 等细节过渡到同桌主题,通过 “抢橡皮” 等生活化场景引发共鸣,既总结前一节目情感,又自然引出下一小品,逻辑连贯。
故答案为:“刚才的歌声让我们回到了扎着红领巾的午后,书包里的玻璃弹珠还在叮当作响。可别忘了,课桌的另一边总有个胳膊肘越界的人 —— 下面这个小品就要说说同桌间的‘鸡毛蒜皮’,那些抢过的橡皮、借过的半块橡皮,都藏着最暖的时光。有请《我和同桌》!”
(2025·武冈模拟) 课内阅读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3.《寒食》的作者是唐代的 ,这是一首 (讽刺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
24.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了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答案】23.韩翃;讽刺;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日景象与宫廷传烛的习俗
24.C
【知识点】诗;寒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作者、体裁及内容的理解能力。需结合诗歌意象与历史背景,分析表面描写与深层寓意的关联,考查对古代诗歌含蓄表达手法的把握及文本解读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需结合诗句细节辨析选项正误,重点关注关键词(如 “传蜡烛” 的象征意义)及诗歌主旨,考查对古诗情感与手法的准确理解能力。
23.韩翃是中唐诗人,此诗表面描绘寒食节时长安飞花柳絮、东风拂柳的春景,以及日暮时分宫廷向权贵之家传递蜡烛的习俗(寒食禁火,但权贵可例外)。实则通过 “汉宫”(暗指唐宫)、“五侯”(借指权贵)等意象,委婉讽刺权贵阶层在寒食节享有特权,揭露朝政腐败,体现讽刺诗的特点。
故答案为:韩翃;讽刺;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日景象与宫廷传烛的习俗
24.ABD.正确。
C.诗中 “日暮汉宫传蜡烛” 表明皇宫可破例点蜡烛,并非 “皇宫也不例外”,与诗意相悖。
故答案为:C
(2025·武冈模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向着科学的梦想进发
【材料一】
①你听说过大疆无人机吗?它是中国自主研发并制造的无人驾驶飞机,技术世界领先,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农业植保、快递物流等众多领域。
②大疆无人机的成功,源于创始人汪滔少年时的一个梦想。汪滔从小就对广袤的天空充满好奇。16岁那年,他得到了一架遥控直升机,但这架遥控直升机操控一会儿就掉了下来,高速旋转的螺旋桨还把他的手划破了。汪滔不仅没有退缩,心里还萌生了一个想法——制造一架能够自动控制的直升机。
③这个想法在汪滔的心里扎下根来。上大学时,他选择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专业。全身心投入到无人机的研发、制造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从做出第一台样品,到组建团队艰难创业,再到生产出世界一流的无人机,一步一步把少年时的梦想变为现实。
【材料二】
①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了 6 个月的太空之行,顺利返航,成为万众瞩目的航天英雄。
②你知道吗?航天员们为了“飞天”梦想,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他们不仅要掌握各种航天科学知识,还要经历常人难以承受的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中性浮力水槽训练等多重考验。
③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是为了让航天员在飞船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在高速旋转的载人离心机中,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身重量压在身上。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困难、脑部缺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④前庭功能训练,主要是为了降低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几率。当航天员坐到转椅上,戴上眼罩,固定好头、脚及双臂,经历360 度顺时针、逆时针、上下摆动等“天翻地覆”的折腾后,还要能分清东西南北。
……
⑤长期的艰苦训练,让航天员们拥有了过人的胆识、强健的体质和高超的技术。在“神十三”发射升空和返回途中,在漂浮太空的 183 天里,三位航天员战胜了许多困难,圆满完成所有任务,安全返回地球。
25.阅读材料一,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每空不超过 12 个字)。
①(大疆无人机,世界领先)② ③
26.材料二③④自然段介绍了航天员艰苦训练的情况。下面的理解是否正确?
①用来给航天员做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的机器是高速旋转的转椅。
②航天员在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时,经历“天翻地覆”的折腾后还要能分清方向。
③航天员在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中,要承受许多痛苦并同时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27.如果请你围绕“科学探索的成功,总是垂青于为梦想而努力的人”这个观点进行一次演讲。你会怎样合理运用上文的两个事例来论证你的观点?请用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
【答案】25.汪滔因直升机故障萌生梦想;汪滔潜心研发终获成功
26.错误;正确;正确
27.演讲提纲
标题:梦想为科学探索插上翅膀
开场引入
用 “大疆无人机翱翔蓝天” 与 “神舟十三号闪耀太空” 的画面对比,引出观点:科学成功垂青为梦想努力的人。
事例论证一(材料一)
汪滔的梦想起点:16 岁因直升机故障萌生制造自动控制直升机的想法。
努力过程:选择专业、夜以继日研发、艰难创业。
结论:从少年梦想到世界领先的大疆无人机,印证 “梦想驱动实践”。
事例论证二(材料二)
航天员的梦想目标:征服太空。
努力过程:承受 8 倍重力加速度的离心机训练、天翻地覆的前庭功能训练等。
结论:183 天太空任务的圆满完成,证明 “艰辛努力成就梦想”。
总结升华
联系青少年实际,呼吁以汪滔和航天员为榜样,用梦想与汗水浇灌科学探索之路。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需从段落中筛选关键事件,剔除细节描述,用简洁语言归纳,考查对文本核心内容的把握及语言凝练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本细节的比对辨析能力。需将题干表述与原文内容逐字核对,重点关注训练设备、训练要求等关键词,考查信息检索与准确判断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本素材的整合与论证运用能力。需将两则材料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论据,通过逻辑化的提纲结构展现 “梦想 — 努力 — 成功” 的论证链条,考查素材分析能力与演讲框架设计能力。
25.材料一第②段讲述汪滔 16 岁时因遥控直升机故障,萌生制造自动控制直升机的梦想,需概括为不超 12 字的关键信息。第③段叙述他大学选择相关专业,全身心投入研发,最终将梦想变为现实,提炼时需突出 “潜心研发” 和 “成功” 的核心要素。
故答案为:汪滔因直升机故障萌生梦想;汪滔潜心研发终获成功
26.①材料二③段明确说明超重耐力训练使用的是 “高速旋转的载人离心机”,而非 “转椅”,判断错误。
②④段表述 “前庭功能训练…… 经历折腾后,还要能分清东西南北”,与题干描述一致,判断正确。
③③段提到航天员在超重训练中承受 8 倍重力加速度的痛苦,同时 “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判断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
27.提纲以 “观点 — 事例 — 结论” 结构展开,先通过画面感引入观点,再分别从 “梦想萌生 — 努力过程 — 成功结果” 三个维度拆解两则材料,突出 “梦想” 与 “努力” 的因果关系。事例论证时,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如汪滔的创业阶段、航天员的具体训练项目),避免脱离文本。结尾升华至青少年实践,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演讲提纲
标题:梦想为科学探索插上翅膀
开场引入
用 “大疆无人机翱翔蓝天” 与 “神舟十三号闪耀太空” 的画面对比,引出观点:科学成功垂青为梦想努力的人。
事例论证一(材料一)
汪滔的梦想起点:16 岁因直升机故障萌生制造自动控制直升机的想法。
努力过程:选择专业、夜以继日研发、艰难创业。
结论:从少年梦想到世界领先的大疆无人机,印证 “梦想驱动实践”。
事例论证二(材料二)
航天员的梦想目标:征服太空。
努力过程:承受 8 倍重力加速度的离心机训练、天翻地覆的前庭功能训练等。
结论:183 天太空任务的圆满完成,证明 “艰辛努力成就梦想”。
总结升华
联系青少年实际,呼吁以汪滔和航天员为榜样,用梦想与汗水浇灌科学探索之路。
(2025·武冈模拟) 课外阅读
为爱挺直背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1üènüè)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mēng měng)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 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 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作“小罗锅” 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jǐ j í)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于是他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情景,在他年少时光中, 日复一日地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上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28.请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29.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
30.“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1.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情景,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地上演”。“这样的情景”具体指什么?
32.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短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
【答案】28.肆虐(nüè)、懵(měng)懂、脊(jǐ)背
29.他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纠正驼背,这样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嘲笑为 “小罗锅” 了。
30.他觉得母亲驼背的样子会让自己在妻子和外人面前 “没面子”,所以以忙为借口推脱。
31.母亲在风雨中奋力挺直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风雪,送他到学校后,母亲的背会疼大半天。
32.点明 “母亲的背虽驼,但爱很直” 的主题,强调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呼应标题 “为爱挺直背”,使文章结构完整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需准确掌握多音字、易读错字的读音,考查对基础语音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的关联,考查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需结合人物过往经历与当前处境,挖掘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因素,考查对文本隐含信息的解读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中指代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联系上下文,准确定位指代对象,提炼关键事件,考查对文本细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
(5)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需从内容(主题、情感)和结构(呼应、总结)两方面切入,考查对文章整体架构与思想内涵的把握能力。
28.“虐” 读 nüè,注意与 “虚” 等字区分;“懵” 读 měng,三声,指糊涂、不明事理;“脊” 读 jǐ,三声,指脊柱,注意与 “瘠” 区分。
故答案为:肆虐(nüè)、懵(měng)懂、脊(jǐ)背
29.从第③段 “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作‘小罗锅’了” 可直接提取关键信息,他的 “希望” 源于对母亲驼背的嫌弃及避免被嘲笑的心理。
故答案为:他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纠正驼背,这样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嘲笑为 “小罗锅” 了。
30.从第⑤段 “碍于面子” 及前文他因母亲驼背被嘲笑的经历可知,他内心仍在意母亲的外表,担心母亲的形象让自己难堪,这是 “推脱” 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他觉得母亲驼背的样子会让自己在妻子和外人面前 “没面子”,所以以忙为借口推脱。
31.“这样的情景” 指代前文第⑦段描述的母亲送他上学的具体行为,需结合 “挺直驼背挡风” 和 “背疼” 两个关键细节概括。
故答案为:母亲在风雨中奋力挺直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风雪,送他到学校后,母亲的背会疼大半天。
32.内容上,“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直接揭示母爱的本质,将 “驼背” 与 “爱直” 对比,深化主题;结构上,“爱的厚墙” 呼应标题中的 “挺直”,收束全文,形成首尾呼应。
故答案为:内容上:点明 “母亲的背虽驼,但爱很直” 的主题,强调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升华情感;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标题 “为爱挺直背”,使文章结构完整。
33.(2025·武冈模拟)同学们,课间延长后,教室里的笑声变多了,走廊里的游戏丰富了,操场上的比赛更激烈了。相信欢乐的课间里,你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快用文字记录下来吧。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②条理清晰,能够围绕中心展开叙述,写出真 情实感。③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④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 班名和校名。
【答案】粉笔灰里的笑声
下课铃刚蹭着走廊的瓷砖爬进来,第三组的 “课桌擂台赛” 就拉开了序幕。阿杰把语文书卷成喇叭筒往桌上一拍:“谁来挑战‘橡皮推推乐’?输家要给赢家抄 ——” 他故意拖长语调,“—— 黑板槽里的粉笔灰!”
我刚把橡皮摆成 “冲锋阵”,后座的林妙突然尖叫着蹦起来。她的马尾辫扫过我的作业本,橡皮 “咚” 地掉进铅笔盒:“快看!走廊在演‘老鹰捉小鸡’!” 只见班长弓着背当 “老鹰”,几个女生拽着前一个人的衣角,像一串被风吹得乱晃的糖葫芦。最末尾的小雅跑得太急,袜子滑到了脚踝,露出一截粉嘟嘟的皮肤,逗得围观者笑倒一片。
“喂!别耍赖!” 阿杰的吼声把我拽回战场。他的橡皮已经压到我的 “边界线”,指关节因为用力涨成了红通通的小番茄。我急得直拍桌子,突然瞥见他袖口沾着的蓝墨水 —— 那是昨天美术课我蹭上去的。“停!” 我猛地按住他的手,“你袖子上有我的‘封印’,不算数!” 周围的笑声像炸开的爆米花,阿杰愣了两秒,突然抓起我的橡皮往空中一抛:“算你赢!但粉笔灰嘛……” 他眨眨眼,把橡皮塞进我手里,“得请我喝冰镇汽水才免单!”
走廊的 “小鸡们” 还在尖叫,教室的窗户缝里漏进午后的阳光,把桌上的橡皮照得发亮。我忽然发现,阿杰袖口的蓝墨水晕成了朵小花开,就像我们挤在课桌间的时光,处处是不期而遇的笑涡。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课间延长后校园里的欢乐场景展开,核心是让作者记录课间发生的有趣之事,体裁为记叙文。材料中 “笑声变多”“游戏丰富”“比赛激烈” 等关键词,提示需聚焦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通过具体事件展现校园生活的活力。
【题干分析】材料强调 “有趣的事”,需选取课间具有画面感、故事性的场景,如操场比赛、走廊游戏、教室互动等。关键词 “笑声”“游戏”“比赛” 指向活动的欢乐属性,需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事件写得生动具体。同时,“真情实感” 要求避免虚构,从真实经历中提炼细节,如失败时的沮丧、胜利时的欢呼等。
写作思路:开头可通过环境描写(如 “下课铃像撒欢的小鹿窜进教室”)引出课间场景;中间按 “活动发起 — 过程高潮 — 结果” 结构展开,例如描写 “扳手腕比赛” 时,重点刻画对手青筋暴起的手腕、围观同学的呐喊(“加油声浪把窗户玻璃都震得嗡嗡响”),穿插自己的心理活动(“心跳像鼓点敲在桌沿”);结尾以场景描写升华情感(“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揉成一团,笑声还在走廊里打滚”)。
【立意提取】1.课桌角的呐喊:一场扳手腕引发的课间风暴:聚焦教室互动,以小见大展现集体氛围。
2.跳皮筋的云朵:当数学课代表遇上 “马兰开花”:结合人物反差,突出游戏中的童真。
【点评】细节刻画:用 “语文书卷成喇叭筒”“橡皮掉进铅笔盒” 等动作细节,搭配 “糖葫芦”“爆米花” 等比喻,让课间活动充满画面感;“袖口蓝墨水” 的伏笔与 “笑涡” 的呼应,使情节更具层次感。情感真实:从 “急得直拍桌子” 到 “突然发现笑涡” 的心理转变,自然流露课间的 playful 氛围,避免了情感的刻意拔高。结构精巧:以 “课桌擂台赛” 为主线,穿插走廊游戏的副线,通过 “笑声” 串联场景,结尾以环境描写收束,符合 “围绕中心展开” 的要求。修辞运用:“下课铃蹭着瓷砖爬进来” 的拟人、“笑声像炸开的爆米花” 的比喻,使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儿童视角的表达特点。
1 / 1湖南省武冈市东方红小学等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阶段学情监测试卷
1.(2025·武冈模拟)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眨眼(zhá) 山涧(jiàn) 司空见惯(guàn)
B.沾污(diàn) 狼藉(jí) 目瞪口呆(dèng)
C.彼此 (bǐ) 刹那 (chà) 龇牙咧嘴 (liě)
D.掺和(he) 花圃(pǔ) 戛然而止(gá)
2.(2025·武冈模拟)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存实亡 名副其实 B..精疲力尽 精益求精
C.身临其境 兵临城下 D.喜出望外 一望无际
3.(2025·武冈模拟)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C.为/是其智夫若与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2025·武冈模拟)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法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5.(2025·武冈模拟)同学们,王爷爷要摆寿宴庆祝60大寿,请根据传统年龄称谓,为他选择最合适的对联( )
A.上联:古稀犹见雄心在 下联:盛世常怀壮志情
B.上联:松龄岁月长如鹤 下联:花甲年华贵似金
C.上联:期颐岁月人常健 下联:耄耋年华志更坚
D.上联:耳顺正当新事业 下联:心闲犹有好时光
6.(2025·武冈模拟)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读书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走马观花是不会有收获的。
B.有不明白的地方,要不耻下问,及时向长者请教。
C.春节晚会,艺术家们粉墨登场,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D.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7.(2025·武冈模拟)每个标点都会说话,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我已经穿好了。”妈妈说,“这件衣服合我身吗?”
B.气喘吁吁跑来的是将军的警卫员,一个年轻的士兵。
C.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D.这就好比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8.(2025·武冈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成长的路上,____注定了要迈出双脚,就只能往前移动,____前面荆棘丛生。____人生的车站不售往返车票,所以不管结果如何,____在行进,我们就不会后悔。
A.既然 即使 因为 只要 B.因为 即使 既然 只要
C.只要 既然 因为 即使 D.既然 不管 因为 只要
9.(2025·武冈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弈》选自《列子·汤问》,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专心致志。
B.《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C.写作品梗概时,要保留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北京的春节》重点介绍了除夕、春节这两天的习俗。
10.(2025·武冈模拟) 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词语
就要毕业了,六月的阳光洒在shú xi 的教室里,黑板上zhì cún gāo yuǎn 四个字依然清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声声dīng níng 回荡 在我的ěr pà n 。“老师,您放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bú fù sháo huá ,砥砺前行,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成为祖国的dòng liáng 之材。”我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
(2025·武冈模拟) 按要求写句子
11.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故不要再次发生。(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2.妈妈的话语虽然重了些,但还是有道理的。 (改为双重否定句)
13.父亲站在路旁冲小明吼:“我是你的父亲,我做什么事不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吗!”(改为转述句)
14.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仿写句子,用上与例句相同的两种修辞手法)
(2025·武冈模拟) 情境填空
15.小林的书法作品获得了省一等奖的消息传开后,他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 。
16.“ ,胜读十年书。”是说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短,但是受益很大。
17.《长歌行》中告诉我们要趁着年少,努力读书的诗句是: , 。
18.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
19.诗言情,诗句“ , ”是诗人王维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2025·武冈模拟) “那些种在校园里长不大的记忆,那些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六年的小学生活匆匆而过,留给我们无限的留恋。临近毕业,某校六年级(3)班要举办毕业联欢会,请你也参与进来。
20.请你为这次毕业联欢会设计一个主题。
21.毕业联欢会上有“交换毕业赠言”这个环节,如果你最要好的同学让你在他的毕业留言簿上写几句话,你会写些什么?
22.下面是联欢会节目单,请你为第3个节目和第4个节目之间,写一段串词。
节目单
1.歌唱青春(大合唱)
2.放飞梦想(师生集体诗朗诵) 3.童年(歌曲独唱)
4.我和同桌(小品) 5.感恩的心(集体歌舞)
6.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大合唱)
(2025·武冈模拟) 课内阅读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3.《寒食》的作者是唐代的 ,这是一首 (讽刺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
24.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了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2025·武冈模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向着科学的梦想进发
【材料一】
①你听说过大疆无人机吗?它是中国自主研发并制造的无人驾驶飞机,技术世界领先,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农业植保、快递物流等众多领域。
②大疆无人机的成功,源于创始人汪滔少年时的一个梦想。汪滔从小就对广袤的天空充满好奇。16岁那年,他得到了一架遥控直升机,但这架遥控直升机操控一会儿就掉了下来,高速旋转的螺旋桨还把他的手划破了。汪滔不仅没有退缩,心里还萌生了一个想法——制造一架能够自动控制的直升机。
③这个想法在汪滔的心里扎下根来。上大学时,他选择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专业。全身心投入到无人机的研发、制造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从做出第一台样品,到组建团队艰难创业,再到生产出世界一流的无人机,一步一步把少年时的梦想变为现实。
【材料二】
①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了 6 个月的太空之行,顺利返航,成为万众瞩目的航天英雄。
②你知道吗?航天员们为了“飞天”梦想,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他们不仅要掌握各种航天科学知识,还要经历常人难以承受的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中性浮力水槽训练等多重考验。
③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是为了让航天员在飞船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在高速旋转的载人离心机中,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身重量压在身上。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困难、脑部缺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④前庭功能训练,主要是为了降低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几率。当航天员坐到转椅上,戴上眼罩,固定好头、脚及双臂,经历360 度顺时针、逆时针、上下摆动等“天翻地覆”的折腾后,还要能分清东西南北。
……
⑤长期的艰苦训练,让航天员们拥有了过人的胆识、强健的体质和高超的技术。在“神十三”发射升空和返回途中,在漂浮太空的 183 天里,三位航天员战胜了许多困难,圆满完成所有任务,安全返回地球。
25.阅读材料一,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每空不超过 12 个字)。
①(大疆无人机,世界领先)② ③
26.材料二③④自然段介绍了航天员艰苦训练的情况。下面的理解是否正确?
①用来给航天员做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的机器是高速旋转的转椅。
②航天员在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时,经历“天翻地覆”的折腾后还要能分清方向。
③航天员在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中,要承受许多痛苦并同时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27.如果请你围绕“科学探索的成功,总是垂青于为梦想而努力的人”这个观点进行一次演讲。你会怎样合理运用上文的两个事例来论证你的观点?请用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
(2025·武冈模拟) 课外阅读
为爱挺直背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1üènüè)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mēng měng)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 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 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作“小罗锅” 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jǐ j í)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于是他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情景,在他年少时光中, 日复一日地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上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28.请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29.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
30.“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1.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情景,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地上演”。“这样的情景”具体指什么?
32.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短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
33.(2025·武冈模拟)同学们,课间延长后,教室里的笑声变多了,走廊里的游戏丰富了,操场上的比赛更激烈了。相信欢乐的课间里,你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快用文字记录下来吧。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②条理清晰,能够围绕中心展开叙述,写出真 情实感。③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④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 班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字音;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眨眼” 的 “眨” 应读 “zhǎ”,读音错误。
B.“沾污” 应为 “玷污”,字形错误,“玷” 读 “diàn”。
C.读音和字形均正确。
D.“掺和” 的 “和” 应读 “huo”,“戛然而止” 的 “戛” 应读 “jiá”,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和字形辨析能力,需重点关注多音字、形声字的正确读音及形近字的字形差异,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名存实亡” 中 “名” 指名义,“名副其实” 中 “名” 指名称、名声。二者意思不同。
B.“精疲力尽” 中 “精” 指精神、精力,“精益求精” 中 “精” 指完美、最好。二者意思不同。
C.“身临其境” 中 “临” 指到、进入,“兵临城下” 中 “临” 指来到、逼近。二者意思相同。
D.“喜出望外” 中 “望” 指希望、意料,“一望无际” 中 “望” 指向远处看。二者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中关键字词义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考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同一汉字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成语的整体意思推断字义,要求对常见成语的语义及关键字的用法有准确把握,避免因字面意思误解而选错。
3.【答案】C
【知识点】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BD.正确。
C.“为 / 是其智夫若与” 错误,正确节奏应为 “为是 / 其智 / 弗若与”。“为是” 是 “因为这” 的意思,“其智” 指他的智力,“弗若与” 表疑问,原划分割裂了语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能力。需结合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句子的语义逻辑及句式结构进行判断。重点在于理解句子中词语的组合关系,避免将固定短语或语义整体割裂。正确划分节奏需以把握句子整体意思为前提,同时兼顾文言句式的表达习惯。
4.【答案】D
【知识点】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ABC.正确。
D.出自贺知章《咏柳》,用 “碧玉”“绿丝绦” 比喻柳树的翠绿与柔软,纯粹是写景咏物,未借物表达志向,属于咏物诗而非托物言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中 “托物言志” 表达方法的辨识能力。需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是否借所咏之物隐喻自身志向或品格。解答时,要先理解诗句含义,再判断其是否通过物象传达深层情志,需注意区分单纯咏物写景与托物言志的差异。
5.【答案】B
【知识点】对联
【解析】【分析】A.“古稀” 指 70 岁,与王爷爷 60 大寿不符。
B.“花甲” 指 60 岁,“松龄”“鹤” 象征长寿,“花甲年华贵似金” 贴合 60 岁寿宴主题。
C.“期颐” 指 100 岁,“耄耋” 指八九十岁,均超过 60 岁,不适用。
D.“耳顺” 虽为 60 岁代称,但 “新事业” 与寿宴祝福长寿的核心语境不符,“松龄岁月”“花甲年华” 更直接关联祝寿主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年龄称谓与寿联文化的结合应用能力。需准确识记 “花甲”“古稀” 等称谓对应的年龄,同时结合对联中象征长寿的意象(如松、鹤)及祝寿语境,判断选项与 60 岁寿宴的匹配度,重点关注年龄称谓与联语内容的契合性。
6.【答案】A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走马观花” 指粗略地观察事物,与 “读书要用眼更要用心” 的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B.“不耻下问” 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而句中指向 “长者” 请教,对象不当,使用错误。
C.“粉墨登场”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多含贬义,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与春节晚会艺术家表演的褒义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D.“夸夸其谈” 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与 “出众的口才使大家佩服” 的褒义语境矛盾,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语义及感彩的准确理解与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分析成语的适用对象、情感倾向及语义侧重,避免因望文生义或忽视语境色彩导致误用,重点关注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匹配度。
7.【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气喘吁吁跑来的是将军的警卫员” 与 “一个年轻的士兵” 为同位语关系,中间应用破折号 “——” 连接,而非逗号,原句标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在具体语境中的规范使用能力。需重点掌握引号、逗号、问号、破折号等常用标点的功能,结合句子结构和语义关系判断标点是否恰当,尤其注意同位语间标点的正确使用及引用话语的标点规则。
8.【答案】A
【知识点】关联词
【解析】【分析】第一空:“既然” 表示先提出前提(“注定了要迈出双脚”),后推论结果(“只能往前移动”),符合因果逻辑,排除 B、C 项。第二空:“即使” 表假设(“前面荆棘丛生” 是假设情况),与 “也” 搭配,此处省略 “也”,但语境中 “只能往前移动” 不受假设条件影响,逻辑恰当;“不管” 后需接疑问代词(如 “不管如何”),此处 “前面荆棘丛生” 是确定描述,排除 D 项。第三空:“因为” 解释 “人生的车站不售往返车票” 是 “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行进” 的原因,衔接后文 “所以”,逻辑合理。第四空:“只要” 与 “就” 搭配,强调 “在行进” 是 “不会后悔” 的条件,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在复句中的逻辑衔接能力。需分析分句间的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结合关联词的固定搭配(如 “既然…… 就”“即使…… 也”“只要…… 就”)及语义逻辑选择恰当选项,重点关注前后句的逻辑关联与关联词的匹配性。
9.【答案】B
【知识点】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学弈》选自《孟子 告子上》,而非《列子 汤问》,表述错误。
B.《汤姆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确为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表述正确。
C.写作品梗概时,需概括主要情节,而非保留详细的语言、动作描写,表述错误。
D.《北京的春节》重点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时间节点的习俗,并非仅 “除夕、春节” 两天,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作品内容及写作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需准确识记课文出处、作者国籍、梗概写作要点及文章重点内容,避免因记忆偏差导致判断错误,重点关注文学常识的准确性与作品内容的细节把握。
10.【答案】熟悉;志存高远;叮咛;耳畔;不负韶华;栋梁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熟悉”:“熟” 注意与 “孰” 区分,“悉” 右边为 “采”,指了解清楚。“志存高远”:“志” 指志向,“存” 为怀有,注意 “远” 的笔顺,避免写成 “元”。“叮咛”:左右结构,均为 “口” 字旁,指反复嘱咐,注意与 “拧”“咛” 等形近字区分。“耳畔”:“耳” 为部首,“畔” 指旁边,注意与 “伴”“绊” 区分,此处指耳朵旁边。“不负韶华”:“负” 为辜负,“韶华” 指青春年华,“韶” 左边为 “音”,右边 “召” 勿漏笔画。“栋梁”:“栋”“梁” 均与房屋结构相关,指能担当重任的人,注意 “梁” 下边为 “木”,非 “米”。
故答案为:熟悉;志存高远;叮咛;耳畔;不负韶华;栋梁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需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字形,重点关注同音字(如 “负” 与 “付”)、形近字(如 “畔” 与 “伴”)的辨析,以及难写字(如 “韶”“梁”)的笔画结构,考查对常用词语的积累与书写规范。
【答案】11.用删除符号删去 “不要” ,原句改为 “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12.妈妈的话语虽然重了些,但不能说没有道理。
13.父亲站在路旁冲小明吼,他是小明的父亲,他做什么事不都是为了小明的将来吗!
14.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在风中冲着路人微笑。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聚焦否定词赘余的语法问题,需准确识别语义重复的逻辑错误,掌握常见否定词用法,确保句子表意清晰。
(2)本题考查句式转换能力,要求熟练运用双重否定词改写句子,在改变句式的同时,确保语义准确,考查对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掌握。
(3)本题考查直述句与转述句的转换能力,需准确转换人称代词、标点符号,遵循转述句的语法规则,确保语句通顺且语义一致。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仿写运用能力,需准确识别例句修辞类型,通过模仿其修辞结构进行创作,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对修辞手法的驾驭能力。
11.“防止” 本身已含否定意味,与 “不要” 重复,造成语义矛盾,删去 “不要” 后,句子表达 “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的正确语义。
故答案为:用删除符号删去 “不要” ,原句改为 “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12.在保持原意基础上,添加双重否定词 “不能说没有” ,将肯定句转换为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同时保证语义不变。
故答案为:妈妈的话语虽然重了些,但不能说没有道理。
13.将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我” 改为 “他”,“你” 改为 “小明”,使直接引用变为间接转述,保持句子原意。
故答案为:父亲站在路旁冲小明吼,他是小明的父亲,他做什么事不都是为了小明的将来吗!
14.例句运用比喻(“星星般的小花”)和拟人(“窥着行人”)两种修辞。仿写句中 “灯笼似的柿子” 为比喻,“冲着路人微笑” 为拟人,通过相似的修辞结构,赋予事物形象和情感。
故答案为: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在风中冲着路人微笑。
【答案】15.名(鸣)声在外
16.听君一席话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轻烟;被初阳蒸融了
1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知识点】歇后语;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歇后语的积累与运用,重点考查对谐音类歇后语的理解,需结合生活常识和语言谐音特点准确填写。
(2)本题考查俗语的记忆与运用,考查对经典俗语语义的理解,需准确识记常见俗语的固定搭配。
(3)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性默写,需结合诗句主旨准确匹配题干要求,考查对经典诗篇中励志名句的记忆与理解。
(4)本题考查课文原句的记忆,考查对现代散文名句的积累,需严格依照原文表述,注重关键词语的准确性。
(5)本题考查古诗情感与名句的匹配,需结合诗人情感和诗句内容准确判断,考查对送别诗经典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15.这是谐音类歇后语,“隔着门缝吹喇叭” 时,喇叭的声音从门缝传出,“鸣” 与 “名” 谐音,寓意名声外传。
故答案为:名(鸣)声在外
16.该俗语强调与有见识的人交谈的价值,“君” 指对方,“一席话” 体现交谈内容的重要性,与后半句 “胜读十年书” 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听君一席话
17.《长歌行》中以此句告诫人们年少时若不勤奋努力,年老会后悔莫及,符合 “趁着年少努力读书” 的题意。
故答案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8.出自朱自清《匆匆》,原文用 “轻烟” 比喻过去的日子易散,“初阳蒸融薄雾” 呼应时光流逝的意象,需按原文准确填写。
故答案为:轻烟;被初阳蒸融了
19.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这两句通过劝酒场景,表达对友人离别后的不舍与牵挂,符合 “依依惜别之情” 的情境。
故答案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案】20.《拾光六载,童心远航》
21.“还记得咱们课桌下偷偷传的纸条吗?还记得运动会上你拽着我跑过终点的手吗?六年的铅笔屑堆成了小山,而我们的笑脸比黑板擦得还干净。愿你的新课本里永远有阳光晒过的折痕,愿我们的友谊像作业本上的姓名一样,永远不褪色。”
22.“刚才的歌声让我们回到了扎着红领巾的午后,书包里的玻璃弹珠还在叮当作响。可别忘了,课桌的另一边总有个胳膊肘越界的人 —— 下面这个小品就要说说同桌间的‘鸡毛蒜皮’,那些抢过的橡皮、借过的半块橡皮,都藏着最暖的时光。有请《我和同桌》!”
【知识点】其他语言表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主题的设计能力,需结合毕业情境,将时光回忆与未来期许融合,通过凝练的语言传递情感,考查对活动内涵的理解与文字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毕业赠言的写作能力,需结合具体事例传递情感,避免空泛,通过生活化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赠言兼具个性与感染力,考查语言表达的细腻度与情感共鸣能力。
(3)本题考查串词的写作能力,需把握节目间的情感关联,通过具象化的生活细节搭建过渡桥梁,兼顾承上启下功能与现场感染力,考查语言的场景转换能力与现场把控意识。
20.“拾光” 呼应 “校园里长不大的记忆”,“六载” 点明六年时光,“童心远航” 既保留纯真又暗含奔向未来的寓意,主题兼具怀旧与展望,符合毕业联欢会情感基调。
故答案为:《拾光六载,童心远航》
21.选取 “传纸条”“运动会” 等具体校园场景,用 “铅笔屑”“作业本” 等意象具象化记忆,通过 “阳光折痕”“姓名不褪色” 等比喻,将不舍与祝福融入细节,语言生动且富有画面感。
故答案为:“还记得咱们课桌下偷偷传的纸条吗?还记得运动会上你拽着我跑过终点的手吗?六年的铅笔屑堆成了小山,而我们的笑脸比黑板擦得还干净。愿你的新课本里永远有阳光晒过的折痕,愿我们的友谊像作业本上的姓名一样,永远不褪色。”
22.串词以 “歌声” 衔接上一节目《童年》,用 “玻璃弹珠”“胳膊肘越界” 等细节过渡到同桌主题,通过 “抢橡皮” 等生活化场景引发共鸣,既总结前一节目情感,又自然引出下一小品,逻辑连贯。
故答案为:“刚才的歌声让我们回到了扎着红领巾的午后,书包里的玻璃弹珠还在叮当作响。可别忘了,课桌的另一边总有个胳膊肘越界的人 —— 下面这个小品就要说说同桌间的‘鸡毛蒜皮’,那些抢过的橡皮、借过的半块橡皮,都藏着最暖的时光。有请《我和同桌》!”
【答案】23.韩翃;讽刺;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日景象与宫廷传烛的习俗
24.C
【知识点】诗;寒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作者、体裁及内容的理解能力。需结合诗歌意象与历史背景,分析表面描写与深层寓意的关联,考查对古代诗歌含蓄表达手法的把握及文本解读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需结合诗句细节辨析选项正误,重点关注关键词(如 “传蜡烛” 的象征意义)及诗歌主旨,考查对古诗情感与手法的准确理解能力。
23.韩翃是中唐诗人,此诗表面描绘寒食节时长安飞花柳絮、东风拂柳的春景,以及日暮时分宫廷向权贵之家传递蜡烛的习俗(寒食禁火,但权贵可例外)。实则通过 “汉宫”(暗指唐宫)、“五侯”(借指权贵)等意象,委婉讽刺权贵阶层在寒食节享有特权,揭露朝政腐败,体现讽刺诗的特点。
故答案为:韩翃;讽刺;寒食节长安城的春日景象与宫廷传烛的习俗
24.ABD.正确。
C.诗中 “日暮汉宫传蜡烛” 表明皇宫可破例点蜡烛,并非 “皇宫也不例外”,与诗意相悖。
故答案为:C
【答案】25.汪滔因直升机故障萌生梦想;汪滔潜心研发终获成功
26.错误;正确;正确
27.演讲提纲
标题:梦想为科学探索插上翅膀
开场引入
用 “大疆无人机翱翔蓝天” 与 “神舟十三号闪耀太空” 的画面对比,引出观点:科学成功垂青为梦想努力的人。
事例论证一(材料一)
汪滔的梦想起点:16 岁因直升机故障萌生制造自动控制直升机的想法。
努力过程:选择专业、夜以继日研发、艰难创业。
结论:从少年梦想到世界领先的大疆无人机,印证 “梦想驱动实践”。
事例论证二(材料二)
航天员的梦想目标:征服太空。
努力过程:承受 8 倍重力加速度的离心机训练、天翻地覆的前庭功能训练等。
结论:183 天太空任务的圆满完成,证明 “艰辛努力成就梦想”。
总结升华
联系青少年实际,呼吁以汪滔和航天员为榜样,用梦想与汗水浇灌科学探索之路。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需从段落中筛选关键事件,剔除细节描述,用简洁语言归纳,考查对文本核心内容的把握及语言凝练能力。
(2)本题考查对文本细节的比对辨析能力。需将题干表述与原文内容逐字核对,重点关注训练设备、训练要求等关键词,考查信息检索与准确判断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本素材的整合与论证运用能力。需将两则材料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论据,通过逻辑化的提纲结构展现 “梦想 — 努力 — 成功” 的论证链条,考查素材分析能力与演讲框架设计能力。
25.材料一第②段讲述汪滔 16 岁时因遥控直升机故障,萌生制造自动控制直升机的梦想,需概括为不超 12 字的关键信息。第③段叙述他大学选择相关专业,全身心投入研发,最终将梦想变为现实,提炼时需突出 “潜心研发” 和 “成功” 的核心要素。
故答案为:汪滔因直升机故障萌生梦想;汪滔潜心研发终获成功
26.①材料二③段明确说明超重耐力训练使用的是 “高速旋转的载人离心机”,而非 “转椅”,判断错误。
②④段表述 “前庭功能训练…… 经历折腾后,还要能分清东西南北”,与题干描述一致,判断正确。
③③段提到航天员在超重训练中承受 8 倍重力加速度的痛苦,同时 “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判断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
27.提纲以 “观点 — 事例 — 结论” 结构展开,先通过画面感引入观点,再分别从 “梦想萌生 — 努力过程 — 成功结果” 三个维度拆解两则材料,突出 “梦想” 与 “努力” 的因果关系。事例论证时,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如汪滔的创业阶段、航天员的具体训练项目),避免脱离文本。结尾升华至青少年实践,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演讲提纲
标题:梦想为科学探索插上翅膀
开场引入
用 “大疆无人机翱翔蓝天” 与 “神舟十三号闪耀太空” 的画面对比,引出观点:科学成功垂青为梦想努力的人。
事例论证一(材料一)
汪滔的梦想起点:16 岁因直升机故障萌生制造自动控制直升机的想法。
努力过程:选择专业、夜以继日研发、艰难创业。
结论:从少年梦想到世界领先的大疆无人机,印证 “梦想驱动实践”。
事例论证二(材料二)
航天员的梦想目标:征服太空。
努力过程:承受 8 倍重力加速度的离心机训练、天翻地覆的前庭功能训练等。
结论:183 天太空任务的圆满完成,证明 “艰辛努力成就梦想”。
总结升华
联系青少年实际,呼吁以汪滔和航天员为榜样,用梦想与汗水浇灌科学探索之路。
【答案】28.肆虐(nüè)、懵(měng)懂、脊(jǐ)背
29.他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纠正驼背,这样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嘲笑为 “小罗锅” 了。
30.他觉得母亲驼背的样子会让自己在妻子和外人面前 “没面子”,所以以忙为借口推脱。
31.母亲在风雨中奋力挺直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风雪,送他到学校后,母亲的背会疼大半天。
32.点明 “母亲的背虽驼,但爱很直” 的主题,强调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呼应标题 “为爱挺直背”,使文章结构完整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需准确掌握多音字、易读错字的读音,考查对基础语音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的关联,考查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需结合人物过往经历与当前处境,挖掘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因素,考查对文本隐含信息的解读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中指代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联系上下文,准确定位指代对象,提炼关键事件,考查对文本细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
(5)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需从内容(主题、情感)和结构(呼应、总结)两方面切入,考查对文章整体架构与思想内涵的把握能力。
28.“虐” 读 nüè,注意与 “虚” 等字区分;“懵” 读 měng,三声,指糊涂、不明事理;“脊” 读 jǐ,三声,指脊柱,注意与 “瘠” 区分。
故答案为:肆虐(nüè)、懵(měng)懂、脊(jǐ)背
29.从第③段 “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作‘小罗锅’了” 可直接提取关键信息,他的 “希望” 源于对母亲驼背的嫌弃及避免被嘲笑的心理。
故答案为:他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纠正驼背,这样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嘲笑为 “小罗锅” 了。
30.从第⑤段 “碍于面子” 及前文他因母亲驼背被嘲笑的经历可知,他内心仍在意母亲的外表,担心母亲的形象让自己难堪,这是 “推脱” 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他觉得母亲驼背的样子会让自己在妻子和外人面前 “没面子”,所以以忙为借口推脱。
31.“这样的情景” 指代前文第⑦段描述的母亲送他上学的具体行为,需结合 “挺直驼背挡风” 和 “背疼” 两个关键细节概括。
故答案为:母亲在风雨中奋力挺直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风雪,送他到学校后,母亲的背会疼大半天。
32.内容上,“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直接揭示母爱的本质,将 “驼背” 与 “爱直” 对比,深化主题;结构上,“爱的厚墙” 呼应标题中的 “挺直”,收束全文,形成首尾呼应。
故答案为:内容上:点明 “母亲的背虽驼,但爱很直” 的主题,强调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升华情感;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标题 “为爱挺直背”,使文章结构完整。
33.【答案】粉笔灰里的笑声
下课铃刚蹭着走廊的瓷砖爬进来,第三组的 “课桌擂台赛” 就拉开了序幕。阿杰把语文书卷成喇叭筒往桌上一拍:“谁来挑战‘橡皮推推乐’?输家要给赢家抄 ——” 他故意拖长语调,“—— 黑板槽里的粉笔灰!”
我刚把橡皮摆成 “冲锋阵”,后座的林妙突然尖叫着蹦起来。她的马尾辫扫过我的作业本,橡皮 “咚” 地掉进铅笔盒:“快看!走廊在演‘老鹰捉小鸡’!” 只见班长弓着背当 “老鹰”,几个女生拽着前一个人的衣角,像一串被风吹得乱晃的糖葫芦。最末尾的小雅跑得太急,袜子滑到了脚踝,露出一截粉嘟嘟的皮肤,逗得围观者笑倒一片。
“喂!别耍赖!” 阿杰的吼声把我拽回战场。他的橡皮已经压到我的 “边界线”,指关节因为用力涨成了红通通的小番茄。我急得直拍桌子,突然瞥见他袖口沾着的蓝墨水 —— 那是昨天美术课我蹭上去的。“停!” 我猛地按住他的手,“你袖子上有我的‘封印’,不算数!” 周围的笑声像炸开的爆米花,阿杰愣了两秒,突然抓起我的橡皮往空中一抛:“算你赢!但粉笔灰嘛……” 他眨眨眼,把橡皮塞进我手里,“得请我喝冰镇汽水才免单!”
走廊的 “小鸡们” 还在尖叫,教室的窗户缝里漏进午后的阳光,把桌上的橡皮照得发亮。我忽然发现,阿杰袖口的蓝墨水晕成了朵小花开,就像我们挤在课桌间的时光,处处是不期而遇的笑涡。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课间延长后校园里的欢乐场景展开,核心是让作者记录课间发生的有趣之事,体裁为记叙文。材料中 “笑声变多”“游戏丰富”“比赛激烈” 等关键词,提示需聚焦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通过具体事件展现校园生活的活力。
【题干分析】材料强调 “有趣的事”,需选取课间具有画面感、故事性的场景,如操场比赛、走廊游戏、教室互动等。关键词 “笑声”“游戏”“比赛” 指向活动的欢乐属性,需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事件写得生动具体。同时,“真情实感” 要求避免虚构,从真实经历中提炼细节,如失败时的沮丧、胜利时的欢呼等。
写作思路:开头可通过环境描写(如 “下课铃像撒欢的小鹿窜进教室”)引出课间场景;中间按 “活动发起 — 过程高潮 — 结果” 结构展开,例如描写 “扳手腕比赛” 时,重点刻画对手青筋暴起的手腕、围观同学的呐喊(“加油声浪把窗户玻璃都震得嗡嗡响”),穿插自己的心理活动(“心跳像鼓点敲在桌沿”);结尾以场景描写升华情感(“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揉成一团,笑声还在走廊里打滚”)。
【立意提取】1.课桌角的呐喊:一场扳手腕引发的课间风暴:聚焦教室互动,以小见大展现集体氛围。
2.跳皮筋的云朵:当数学课代表遇上 “马兰开花”:结合人物反差,突出游戏中的童真。
【点评】细节刻画:用 “语文书卷成喇叭筒”“橡皮掉进铅笔盒” 等动作细节,搭配 “糖葫芦”“爆米花” 等比喻,让课间活动充满画面感;“袖口蓝墨水” 的伏笔与 “笑涡” 的呼应,使情节更具层次感。情感真实:从 “急得直拍桌子” 到 “突然发现笑涡” 的心理转变,自然流露课间的 playful 氛围,避免了情感的刻意拔高。结构精巧:以 “课桌擂台赛” 为主线,穿插走廊游戏的副线,通过 “笑声” 串联场景,结尾以环境描写收束,符合 “围绕中心展开” 的要求。修辞运用:“下课铃蹭着瓷砖爬进来” 的拟人、“笑声像炸开的爆米花” 的比喻,使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儿童视角的表达特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