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7 06: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缪贤 肉袒负荆
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列观 礼节甚倨
睨柱 缪公 mi à o 姓氏 tǎn jù 傲慢 nì斜看 guàn 建筑物的一种 fǒu 同“否” 汤镬
盆缻 渑池 左右皆靡 不怿 mù 同“穆”huò 古代煮食物的大锅 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 miǎn mǐ退却 yì 高兴 避匿
相如虽驽
舍相如广成传
nì 躲藏 nú 愚劣、无能 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自读高调77页,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
全文写了三个故事,可分为四部分:
①第1—2段: 廉蔺简介
②第3—13段: 完璧归赵
③第14—16段: 渑池之会
④第17—21段: 将相和(负荆请罪)
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
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理清思路研读第一部分:廉蔺简介(1)“……者……也”,判断句式
(2)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3)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是,作为 动词重点词句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廉:战功赫赫,地位显贵 天下闻名
蔺:地位卑微,不为人知
一贵一贱,一详一略,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第三段写作意图是什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出场做了铺垫。 第四段蔺相如是如何出场?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出场的。
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
侧面烘托的手法。研读第二部分第五段蔺相如是如何解决赵王的疑问的?宁许以负秦曲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完璧归赵①使人遗赵王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徒见欺:
④即患秦兵之来 :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重点词句送给以:介词,用,拿
请:敬辞,表请求,可不译被动句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定语后置句,想找一个可
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⑥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⑦而君幸于赵王:介词的宾语前置被动句⑧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⑨窃计欲亡走燕;今君乃亡赵走燕省略句⑩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亏,幸而设计智取: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以赵王的虔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
誓死捍卫:
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①可予不?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王必无人:
④臣愿奉璧:
⑤完璧归赵:
⑥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通“否”担负,承担,“使……承担”(如果)实在双手捧着“使……完好无缺”
①指示 
②布衣
③大王必欲急臣
古:平民
今:布衣服古:指给……看
今:上级给下级的命令(如果)实在使动,使……急 逼迫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向西,名词作状语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接着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①睨  ② 辞谢:
③ 舍相如广成传 
④度 :   ⑤衣褐 :
⑥亡:nì委婉道歉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揣测yì 名词用作动词,穿逃走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② 引赵使者蔺相如 : 秦自缪公以来
③诚恐见欺于王: ④间至赵矣:
⑤孰计议之:
⑥秦王因曰:
⑦不如因而厚遇之:
⑧卒廷见相如:
⑨毕礼而归之:
⑩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延请被动句名词状语,从小路“熟”, 仔细于是,就由此,趁此名词状语,在朝廷  使动,“使…… 完毕”“让……回去”被动句通“穆”优厚;招待、款待渑池之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秦伐赵“杀二万人”。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这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研读第三部分:渑池相会。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赵国作为战败国赴会时作了哪些对策? 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 从14段中可以看出廉颇对待国家大事怎样的态度? 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写进秦的史册,更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以……为秦王寿)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相如以命相胁要求秦王击缶并记进赵史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不畏强暴。“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进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重点词句因跪请秦王:
左右欲刃相如: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趁机名词作动词,杀名词作动词,向人进酒,献礼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相如出身低微,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相如。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掉转。)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知错能改,坦白直率。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宣言曰:
相如引车避匿重点词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且庸人尚羞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徒:只是;以:介词,凭,凭借扬言;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掉转表原因;古今异义意动用法,以……为羞表比较,和……比,哪个更……只是;因为通过,经由形容词的意动,以……为先,以……为后如果蔺相如:
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分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负荆请罪)缪贤 —— 蔺秦王、群臣——蔺廉 —— 蔺有智谋大智大勇国家为重 介绍 斗争 冲突廉颇:
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出自本文的成语
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2、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愤怒之极。
3、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本文指百姓之间的交往。
4、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诚恳认错,请求责罚。
5、刎颈之交:刎颈:割头。交:交情,友谊。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课文主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