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东南亚中 国中国东南沿海,靠近香港和东南亚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北江西江东江P65活动的第3小题参考答案东莞中山佛山珠海深圳广州江门肇庆慧州珠江三角洲的范围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珠江三角洲土地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省面积的23%。 改革开放前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背景知识 :城市化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城乡融合,农与
非农产业相混杂
的城乡一体化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发展迅速且分布广泛 以核心城市
(广州)为中心
的城市群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 阅读(P64)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人口多,比重高,达70% 数量多、密度大 较 强 外来劳工所占比重高、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
供电供水和通信水平居全国前列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力发展“三来一补”
企业。引进——、
——和——方法
的优势下,发展了
以——为主的多种
加工业和制造业,
形成了——工业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
,——得到优化调整,——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不足,
——有限 发展泛珠
江三角洲
经济区,
扩大经
济腹地 二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读课本P67-68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完成:资金技术出口效益质量工业结构发展空间工业资源管理轻型技术薄弱贫乏 丰富__________优势改革开放
初期主导产业___密集
型产业____、技
术、_____引进__________
加工厂建立外商投资
规模___附加
值__ 吸引外资额
增长_____工业增加值增长____工业基础矿产资源政策、侨乡生活消费品较慢劳动较慢劳动力低资金设备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第一阶段: 1979年至1990年劳动密集
型产业________已不明显工资水平___________
___的优
势丧失_________产
业不能支撑该
地区工业化的
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_,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____________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政策优势劳动力成
本低产业
升级高新
技术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全球化、信息化经济结构调整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高新
技术产业1.工业化的推进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
和城市化问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 /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自主学习:四、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四、问题与对策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四、问题与对策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四、问题与对策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1、除了材料里提到的城市问题外,珠江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影响社会治安、产生贫困问题等。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 /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保证珠江三角洲长期快速地发展?合作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 /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解决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4.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