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进入)华 铭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94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背景资料 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1.生字词 雍(yōng)容 坚韧(rèn)
镭(léi) 羞怯(qiè)
心不在焉(yān) 惊骇(hài) 诧(chà)异 敦(dūn)促2. 文章写了居里夫人的几件事: 麦隆内夫人来访
拟定计划送镭
隆重的欢迎场面
参加捐赠仪式
修改赠与文件脉络梳理居里夫人和一克镭起因:麦隆内夫人拜访居里夫人→对镭的需求过程:美国奢华的欢迎阵势
科学团体的欢迎仪式→对名利的排斥
美国总统正式的赠送仪式结果:居里夫人拒绝成为镭的个人所用者→对
事业的追求,对科学的信仰文本研读从文中找出描写居里夫人穿着、神态、心理的相关词语,谈谈你对居里夫人的初步印象。
“她身穿黑色棉布衣衫”、“他没有带这种长袍,原因是她从来没有。”可以看出她生活简朴,深居简出。“苍白羞怯”写居里夫人的面容、神色,“苍白”表明其潜心科学研究而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体;“羞怯”表明其与世俗隔绝,不善言谈交际。“雍容”展现了居里夫人的高贵气质;“坚韧”表现了她性格的坚强,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温良”反映了她和蔼,与人为善的风格。“心不在焉”并非是没有礼貌,因为她的表情还有羞怯、温良、毫不设防;指主人公过于专心于自己的研究,仍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感觉里。“毫不设防”表明心地坦荡,单纯真诚、善良。“柔和”表示主人公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心境平静、无怨无悔,也显出她雍容、淡泊名利的个性。 品读作者是如何描述美国人热烈欢迎居里夫人的场景的?居里夫人对此作何反应?表现了她什么品格?极其铺张的场景:忙乱的记者、站了五小时的欢迎的队伍、三百个妇女组成的代表团挥动着红白两色玫瑰,居里夫人被安置在圈椅里,摆姿势照相,各式各样的荣誉头衔,等等,表现了美国人的“明星崇拜”的隆重和盛大。居里夫人的反应却是:“惊讶而疲乏”“羞怯而纤弱”“很不耐烦”“头都昏了”“害怕”“紧张”,
居里夫人的品格:这都显示了居里夫人的内在心理如此宁静,在荣誉和完全出于真诚的崇拜面前,不但不为所动,而且变成了痛苦。表现了她不张扬的个性。
写法借鉴 1.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在写居里夫人时,多处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其兀兀穷年、呕心沥血的科学工作态度,塑造了一个为科学工作而忽略生活,忽略梳妆打扮的人物形象。
2.运用烘托手法突出人物个性品质。
3.运用细致的对话,表现细微的人物心理。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慕名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之前,人们刚刚知道有一种稀有金属叫做铀,能发出具有穿透能力的射线,这就是X射线。居里夫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想到也许还有别的物质也具有类似铀的放射能力。为了证实这种猜想,他们开始做实验。
居里夫妇有一个用储藏室改造成的小实验室,这间实验室没有地板,冬天冷夏天热,屋子里只有一个坏了烟囱的火炉子、四张长短不齐的凳子和一块破旧的黑板。他们就在这间实验室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发现“镭”的故事 玛丽和她的丈夫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他们每天穿着沾满灰土、染着各种液体的工作服,守着锅中沸腾的矿物,不停地用手中的铁棍搅动。煤烟和有毒的气体刺激着他们的眼睛和嗓子,使他们十分难受。这种工作艰苦、单调。一年、两年、三年,镭还是没有出现。
因为太艰苦,丈夫想暂时停止工作,可是居里夫人说:“不,我决不会放弃,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他们想像着镭会有一种美丽的颜色,工作累了他们就会坐在一起聊聊这种新元素镭,这让他们激动而兴奋。
终于有一天,玛丽和彼埃尔日思夜想的镭出现了。 那天晚上,他们回到家中后迟迟不能入睡。居里夫人的心里尤其感到一种不安定,她便站起来拉着丈夫说:“走,我们到那里去好吗?” “那里”就是他们的实验室。他们趁着月色急急地往实验室赶去,仿佛听见镭在轻轻呼唤他们。 夫妇两人沿着街道,走过工厂、空地,走过一片住宅区,最后走进了他们的小小的实验室。 门被打开后,玛丽轻轻地说:“亲爱的,别点灯!我们不是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吗?”彼埃尔点点头,说:“那好,让我们来看看。” 屋子里一片黑暗,在黑暗中若有若无地闪烁着一种荧火似的蓝光,它在黑暗中跳跃着,像是夜晚的一只萤火虫。玛丽望着这美丽的蓝光,激动得握紧彼埃尔的手。她知道他们成功了,这种美丽的光就是神秘元素镭发出的光。 经过四年的时间,居里夫妇战胜了艰难困苦,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很多科学家原本不相信镭的存在,现在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了。他们对居里夫妇表示敬佩。返回本课目录颁奖词她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在她心中,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她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薄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秦关根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爱因斯坦也是一位进步的科学家,他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民永远纪念他。认识爱因斯坦生字词寒噤(jìn)驱(qū)赶
聒(guō)噪踱(duó)步
禁锢(gù)港埠(bù)
倦怠(dài)蓦(mò)地文章层次第一层:费米建议美国海军军械部长,失
败;西拉德劝说爱因斯坦,成功。
第二层:西拉德寻求萨克斯,答应;萨克斯
巧妙说服罗斯福,事实核计化。
第三层:原子弹最终用于战争,与“自卫”相
违背;爱因斯坦受打击,与“初衷”相
违背。内容研读 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爱因斯坦的形象的? 第一方面: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并不是在一切关键问题上,都有先见之明。? 第二方面: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似乎是多余的忧虑,恰恰是历史的洞察力。? 第三个方面:是他从容的、优雅的、含蓄的、然而又是通俗的文风。他写给罗斯福的信,明明是要促使他下决心制造原子弹,但是,在文字上却没有一处直接提到这一点。?
第四个方面:是他的忧虑变成了事实。在德国法西斯已经毁灭,日本法西斯已经穷途日暮之时,两颗原子弹没有必要爆炸了。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百姓死于非命。这对爱因斯坦的科学良知已经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了,文章又强调他偏偏被称为“原子弹之父”。这时的爱因斯坦肯定是十分痛苦的,但是文章没有直接写他的内心是如何的痛苦,甚至连痛苦两个字都没有涉及。文章用了两种方法来描写这一点。一是内心痛苦的外部效果;二是他内心的幻觉和想象。?重点语句理解 1.“大自然把原子能禁锢着。我们有权利把它释放出来,用它杀人吗?”
2.“这一千个太阳,没有给人世间带来温暖和光明,却在世界上投下了一千个阴影。”课文总结本文借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的相关史实,说明了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开发所引起的间接作用,并以其良好初衷和事实的巨大反差来告诫世人何平的重要性,新式武器的研发应以造福人类为最终目的。 1879年爱因斯坦生于德国的乌尔姆。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拥有一家生产电器设备的工厂。在孩童时,爱因斯坦很沉静,他常常独自一人来消磨时间。他语言表达迟缓,在阅读方面也有困难。但是,他对事物的原理却特别感兴趣,并经常提出许多问题。
在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一个罗盘。他惊异地发现罗盘的指针总是指向北方,他非常好奇,于是问父亲和叔叔是什么原因使指针移动的。然而,他们关于磁性和引力的回答对孩子来说确实太难了,但是,爱因斯坦还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一问题。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不喜欢上学,因为当时德国的学校不准许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他有一种在监狱中的感觉。爱因斯坦曾对他的叔叔雅各布说他很讨厌数学,尤其讨厌代数和几何。但是,他的叔叔雅各布给了他很生动的启发,这给他的功课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爱因斯坦完成了代数书上所有的习题。当其他的同学还在学习初等数学时,他已经学习微积分了。爱因斯坦决定要当一名数学和物理教师。
爱因斯坦曾就读于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他却无法找到教师的工作,后来,他在瑞士政府的专利局里就职。专利局的工作很轻松,于是,他把好多时间用在了创立自己的学说上。其中有一些就是关于相对论的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论文,虽然只有35页,但却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这就是狭义相对论。我们只有明白了解释这一理论的所有数学知识,才能把相对论完全理解,而这些数学知识又是非常高深的。相对论的一些理论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实验却表明它们是完全正确的。狭义相对论是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理论,是关于时间、空间、质量、运动和引力的学说。
在他发表了有关狭义相对论的论文10年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有关引力、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新论点。 爱因斯坦提出了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并且他还给出了能够衡量物质能量的表达式——E=mc2。E代表了物质的能量;m代表了物质的质量;c 是光的速度。此表达式说明了极小的物质可以产生极大的能量。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太阳可以数百万年地发光发热。这个公式还导致了原子能的发现。
爱因斯坦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获奖并不是由于相对论,而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这一发现推动了现代电子学的发展,其中包括广播和电视。爱因斯坦成了名人后,他却感到很寂寞,他几乎没有亲密的朋友。他写到:奇怪的是,被这么多人知道,却又这么寂寞。我在自然中看到的东西博大精深,我们的理解仅其一二而已。 1933年,爱因斯坦在希特勒掌握了大权时离开了德国。他要住在一个拥有政治自由、宽容和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国家。爱因斯坦来到美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爱因斯坦把他的一生中最后的25年用在了“统一场论”的研究中。他希望找到一个通用的数学公式,把所有的物理学领域联系到一起。这件工作爱因斯坦一直没有完成。1955年爱因斯坦与世长辞了,享年76岁。 比较·探究阅读《邓稼先》《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三篇文章——1.讨论他们在表达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形同点:三个人都是对人类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通过具体的事情表现科学家高贵的精神品质和内心境界。
不同点:《邓稼先》中邓稼先对视业无比忠诚,最无私的献身祖国国防事业、核武器研究事业;“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诚实坦白”、“从不骄人”、“朴实”、“无私”。
《居里夫人》所表达的感情是,因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两次获得诺贝尔;通过麦隆内夫人的眼睛,展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和全人类的彻底的、无私的高贵品质。
《爱因斯坦》所表达的感情是,最富于创造力的科学家,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通过爱因斯坦在决定人类命运的关头,表现了他的令人敬仰的科学良知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责任感。2.讨论三篇文章在布局方面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三篇文章都采用承载内容、表现人物的方式。
不同点:《邓稼先》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其实是截取人物生活中的若干片段,按横式排列,有侧重点地来分别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都采用比较复杂的一个事件来表现人物。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层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可贵的精神品质。3.比较三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邓稼先》比较突出理性,更多概括性的文字,显得更加平实。《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则更有文学色彩,特别注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节描写,显得更为生动。4.比较三篇文章采用的写法及效果。
答:三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但对比、衬托的效果不一样。
《邓稼先》用同是核武器研究和设计大师的奥本海默来进行比较,主要目的是突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居里夫人》是把居里夫人的安静、羞怯性格与美国公众的喧闹、炒作进行对比,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居里夫人的高贵气质和品行。
《爱因斯坦》是把爱因斯坦和西拉德进行比较,突出爱因斯坦的成熟与远见;把爱因斯坦的忧虑不安与核武器的残酷血腥,与总统罗斯福的“倦怠和厌烦”进行比较,突出他的科学良知和责任感。5.三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答:《邓稼先》是把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炉,突出了理性的色彩,同时又饱含感情。
《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则主要是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文章更富有感性,任务的形象更加鲜明。6.找出三篇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的句子,并仔细体会辨别各自的不同点。
(1)“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长,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2)“在以后两天……忍受荣誉带来的疼痛。”
(3)“爱因斯坦的双脚,像是定死在地上了……都会不时的扭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