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鲁教版六上课件 26.《郭沫若诗两首》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鲁教版六上课件 26.《郭沫若诗两首》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6 20:1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天上的街市》
《静夜》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郭沫若故居词语积累鲛人笼罩定然不甚缥缈jiāo lǒngshènpiāo miǎo也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必定。很,极。灯笼 dēng long模糊mó hu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 《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思考:
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及想象过程。联想:就是由此物想到与此相关的另一物。想象:就是重新塑造一个未感知或不存在的新的形象。联想: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存在 存在想象:甲事物乙事物 存在 不存在创造出 街灯——明星明星—— 街灯想象联想天上的街市物品珍奇天河浅浅、不甚宽广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描写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 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及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执著追求。(主题) 诗中反复出现“定然”、“定”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景物明明都是想象的,作者却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读者深受感染鼓舞。语言特色1.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
例如“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
例如“我想”、“你看”。本 课 小 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静夜时 代 背 景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1. 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答: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给人什么感觉,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朦胧、恬静的夜景,包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结构上也为第二节的联想营造氛围。3. 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答: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 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
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答: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5.作者看着天河,想到了一个什么神话传说?答: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伤和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心。答:“鲛人在岸,对月流珠”。6.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全诗分两小节。请思考: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
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写实想象月光白云松林疏星天河海雾鲛人流珠忧伤思乡研读诗歌静天上的街市 静 夜比较探究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此诗结构与 《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这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