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2.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字(见课本104页)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见课本104页)”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代表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赤壁赋》等。
资料查阅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名《吕览》。它记载了大量先秦诸子的旧闻佚说、历史故事和传说,不仅内容丰富深刻,富有逻辑性,而且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伯牙鼓琴》就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题跋(bá)
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有关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的文字。写在前面的叫"题",写在后面的叫"跋",总称"题跋"。题跋可以是诗、词等形式。《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
语文常识
生字乐园
第一课时
《伯牙鼓琴》
朗读点拨
朗读本文时语速整体缓慢。锺子期的话大声读,表现出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慢读语气词“乎”,读出重音。读写锺子期死的句子时,语调低沉,表现出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在本文中“汤”读shāng,“复为古琴者”中“为”读wèi。
课文大意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锤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表明锤子期知其"音"。"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是锤子期对琴声的描述,表明锤子期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突出锤子期更知其"志"。
课文精讲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无足”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的巨大痛苦和不在弹琴的决绝态度,也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文精讲
从课文学答题
请你发挥想象说一说:伯牙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锺子期又会说些什么?仿照课文形式写一写。
示例:伯牙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杨柳依依、清风徐徐、月光皎皎、炊烟袅袅等场景。如,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秋月。"少选之间而志在清风,锤子期又曰:"善战乎鼓琴,徐徐兮若春风。"
点拨:联系文章内容,从能体现音乐之美的景色展开想象,内容合理,语言优美。
从课文学答题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示例: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板书回顾
友情深厚
知音难觅
主旨概括
本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伯牙鼓琴与锺子期听琴的动人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第二课时
《书戴嵩画牛》
朗读本文时,重点体会刻画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突出"拊掌大笑",表现出牧童的天真活泼。"谬( miù)"重读,表现出牧童的不卑不亢与自信。"笑而然之"读出杜处士的赞许。"数"读" shǔ "。
朗读点拨
课文精讲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写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是“尤所爱”的表现。
课文精讲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引出故事的另一人物牧童,"拊掌大笑"表现了他的天真可爱。牧童关于两牛相斗的话,简洁生动,表明他观察细致。杜处士面对牧童指出的错误虚心接受,可见他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
课文精讲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总结上文,点明主旨。通过引用古人的话,说明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强调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从课文学答题
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体现了牧童的什么精神?
牧童认为这幅画画错了。理由是"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体现了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从课文学答题
牧童的"笑"和处士的"笑"有什么不同?
牧童"笑"是因为他看到画中的斗牛情形和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形不同,表现了小孩子率性而为、无所顾忌的天性。处士"笑"是对牧童观点的认可,也包含了对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赞许。
点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牧童笑是看出了画中的错,处士笑是认可和赞许牧童的看法。
从课文学答题
听了牧童的话,处士"笑而然之",发挥想象,想一想处士会说些什么。
妙哉!言之有理也。
点拨:从认可和赞许的角度回答,注意使用文言词汇。
板书回顾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主旨概括
本文通过讲述牧童大胆指出唐代画家戴嵩斗牛图中的错误,赞扬了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并告诉我们;艺术创做离不开细心观察,要多向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
课后习题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点拨:结合注释读懂故事,在熟读的基础上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锤子期死"的顺序背。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资料袋"见课本第104页)可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参考答案:意思:伯牙毁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等理解句子意思。
感受:①他们是真正的知音,"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他们这种感人肺腑的友情既令人敬佩,又令人羡慕。②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甚广,不仅古书中有记载,古诗中也常提及,可见自古以来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课后习题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点拨: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如,可以抓住"好书画""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想象杜处士的表现;也可以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时的情态等。
示例:四川有个杜处士,他非常喜爱书画,也珍藏了很多书画。他最珍爱的是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他用玉作画轴,用锦囊把画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睡觉时就把这幅画放到枕边,吃饭时也常常跟家人谈论这幅画。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时,有个机灵的小牧童看见了《斗牛图》,拍手大笑着说:"这幅图画错了,画错了。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这幅图上的牛摇着尾巴在斗,太可笑了。"杜处士看了看画,又想了想小牧童说的话,点了点头笑着对小牧童说:"你说的对啊!"
羊左之交
战国时期,燕国的羊角哀和左伯桃是好朋友。他们听说楚王贤明,两人便相约投楚。不料半路上被雨雪阻碍,无法继续赶路。由于缺衣少食,两个人都有被冻饿而死的危险。照这样下去,两人一同到达楚国是不可能的。左伯桃自认学问不如羊角哀,就气喘吁吁地说:"风雪无边,与其两人冻饿而死,不如救活一个。"最后左伯桃说服了羊角哀,他把自己的衣服和粮食都交给羊角哀,并敦促他上路,自己就到一个树洞中等死。
课外资料
课外资料
羊角哀到楚国见到楚王后,为楚王献上富国强兵之策,显名当世。随后他带人挖开大树,把左伯桃的尸体移葬妥当,感叹道:"我朋友之所以死,是因为担心当时我们一起死了都没好处,名声不会显播。既然现在已经达成心愿,我怎么能继续活着呢?"于是,他也自杀了。
名师解说:"羊左之交"讲的是战国时期的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现在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共生死的朋友。
课外资料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②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注】①黄筌:签读 quan ,五代西蜀画家。②或:有人。③信然:确实如此。④审:详细。⑤虽:即使。⑥况:况且,何况。⑦大者:做大事的人。⑧是以:因此,所以。⑨务:务必,一定。
课外资料
【译文】黄筌画了一只飞鸟,鸟的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伸展,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展,没有像这样两者都伸展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如此。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学习并且善于提问。
名师解说:这个故事强调艺术创作要符合生活实际,艺术家要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观察世界。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