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整本书阅读”设为独立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基于“新课标”素养导向的理念,《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国民间故事》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之一。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阅读要素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本节《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推进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基于前期学生阅读的基础,解决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的知识,并多管齐下推进阅读进程。教材中的“小贴士”点明了本次“快乐读书吧”的阅读要素。这两个要素提示的都是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如情节内部的反复、固定的故事类型、相似的主人公和结局,而非具体的读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孩子多注重感受民间故事的整体特点,以及它背后反映的民众传统心理,而不要去细致地分析文字表述。 整节课创设“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的情境,以“探寻民间故事之秘”为线,串起学习活动。通过回顾所读的故事,交流印象最深的人物,结合学生最喜欢的故事,梳理民间故事的共性,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明白民间故事人物特点鲜明、情节模式固定、愿望朴素美好等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有自主阅读的习惯,喜欢阅读民间故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但是对民间故事的认识更多地是停留在故事的趣味、想象的丰富和内容丰富上,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更深度地阅读,发现民间故事的流传密码。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交流,感受民间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 2审美创造.在对比阅读梳理中,发现民间故事的共性;借助阅读材料,感受民间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和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 3语言运用.感受民间故事精神内涵和给人们带来的力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梳理,发现民间故事的共性;借助阅读材料,感受民间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和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民间故事的精神内涵和给人们带来的力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与策略 谈话交流、小组合作
教学评价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教学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教 学 步 骤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一): 广泛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1.阅读借助跟人物身份有关的关键词语描述,猜测民间故事中的人物。 2.结合老师给的提示,说一说自己会怎样通过朋友圈的形式给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类,并且表述完整、条理清晰地陈述理由。 (预设: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聪明善良的人物和自私冷漠的人物;人类和妖类……) 1.出示“民间故事传承人征集令”海报,激发学生争做“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出示关键词。 2.指名猜人物,并说出理由。 3.师:现在我们都流行发朋友圈,假如民间故事也有朋友圈。让你给这些人物按朋友圈分一分,依据什么来分?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给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类。 4.小结:在阅读中把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放在一起来读,我们发现虽然故事不同,但是人物的品质或者说性格却很相似。 通过创设“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情境,借助关键词,让学生在猜人物的过程中开始回顾民间故事,初步感受民间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完整有条理表达,同时为课后制作民间故事人物名片做好铺垫。
搭建支架,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人物 1.用上“我最喜欢《 》(故事名字)中的( )(人物名字) ,他/她( ) (性格或品质),( ) (简要概括事例)。”的句式,和大家分享自己课外阅读中最喜欢的民间故事人物、这个人物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例和他/她身上最突出的品质。 1.师:在阅读的民间故事中,你最喜欢谁,试着和大家分享?可以参考老师给出的句式,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小结:大家都喜欢这些勇敢善良的人物,他们身上的美好、勤劳、善良的特点也是劳动人民身上最可贵的品质。 在看似轻松的交流中,学生能够反馈自己从阅读中的收获和受到的传统文化的滋养。
任务(二): 梳理四大民间故事,寻找共同点。 1.回顾前期阅读情况,交流阅读经验。 (预设:抓关键词读,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跳读,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章…… ) 2.学生借助任务单梳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人物和结局,小组交流这些故事人物、结局、情节上的相似之初有哪些。 3.小组和班级内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内容的 歌词 1.师:这段时间以来,同学们认真制定计划,坚持阅读并记录。谁能和我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 2.出示前期阅读情况统计表,引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3.总结:作为一种口头艺术,中国民间故事都有一些固定的叙事模式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立足学情,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入手,借助表格,让学生梳理人物和结局,发现民间故事都有固定的叙事模式。
任务(三): 借助材料,发现结构特点。 1.阅读民间故事《幸福鸟》,同桌合作完成“山形图”。 2.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王家三次遇到老妖怪) 了解“三”的文化。 (预设: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1.出示学习提示,指导阅读材料,完成学习单。 2.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小结民间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拓展“三”的文化。 借助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学习中发现民间故事接受上情节反复的“三段式”结构,并延伸到文化层面。
任务(四): 展示与传承。 1.交流自己后期阅读计划和成果展示。 预设:关注民间故事中动物的象征意义;阅读民间故事中男性人物形象。 2.了解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戏曲、诗词、影视剧、小说……)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后期的阅读计划。 2.拓展民间故事不同的传承形式。 3.小结:民间故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以它的智慧和魅力滋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成了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读书,记录,讲述,表演,这些都是在传承我们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 结合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特点,引导学生交流后期阅读计划,及进行深度阅读,同时为成果展示做好铺垫,升华情感。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1.基础作业:为自己最喜欢的民间故事人物做一张人物名片,向更多的同学讲述他/她的故事。 2.拓展作业:课后继续阅读,探究更多民间故事的秘密,争取成为真正的民间故事传承人。 3.实践作业:选择喜欢的民间故事,小组合作演一演。 课堂虽然结束,但阅读的脚步从未停止,从课堂习得的方法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同时为后面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固定的叙事模式 情节反复 “三”的文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