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定心卷(语文)
(本试卷共23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瘦削(xuē) 享受(xiáng) 羁绊(bàn) 轻歌慢舞(màn)
B.契合(qì) 侦缉(jī) 挣脱(zhèng) 李代桃僵(jiāng)
C.侍候(shì) 褪色(tuì) 潦望(liào) 呱呱坠地(guā)
D.巅簸(diān) 蠕动(rú) 装饰(shì) 阳奉阴违(wěi)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老年游客对银发旅游列车的需求十分 ,现有列车车厢甚至不够用。商务部、文
化和旅游部等9个单位提出,到2027年, 覆盖全国、线路多样、主题 、服务
全面的银发旅游列车产品体系。如今,银发族已成为旅游出行的 之一。
A. 旺 盛 构建 丰盛 中流砥柱 B. 兴盛 建造 丰 富 中 流 砥 柱
C. 旺盛 构建 丰富 中坚力量 D. 兴盛 建造 丰盛 中坚力量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实施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 工程。②制定国家植物园设立,进一步明确工作程序;③着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④不仅整合设立大熊猫、亚洲象等旗舰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还推动以旗舰物种 为引领的重要生态系统全面高水平保护。⑤这些举措,保护了很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 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A.“法律法规”“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 句②是病句,缺少宾语,修改方法是在句子中的“设立”之后加“规范”。
C. 句④中包含关联词组“不仅 …… ·……”,所以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
D. 句⑤中“这些举措”指的是我国为建设国家公园体系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4.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 在古代,人们经常用一些特殊词语表示年龄。如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 称“知天命”,60岁称“花甲”。
B.《繁星》和《春水》是冰心的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早期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以“爱的 哲学”为核心,充满对自然、母爱、童真的哲思。
定心卷·语文 第1页(共8页)
C.《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 · 斯威夫特写的一部长篇游记讽刺小说,用虚构的情 节和童话式的叙事,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D.《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 若琴弦》,散文《踪迹》《我与地坛》《合欢树》。
(2)经典名著中的“桃花源”承载着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请你从下面名著里的“桃花源” 中任选一个,为其拟写一段介绍词,介绍给全班同学。(3分)
延安根据地(《红星照耀中国》) “鹦鹉螺 ”号潜艇(《海底两万里》)
梁山泊(《水浒传》)
5. 古诗文默写(6分)
(1)蒹葭采采, 。 (《诗经 ·蒹葭》)
(2)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3)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上,策展人用全息影像重现了松山战役遗址。 一位 百岁老兵凝视着战壕虚拟场景,喃喃道:“当年我们常说‘敌寇未逐,钢枪不锈,再思乡也不能 退’。”这句话与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_ , 1 的词意相似,展现了古今军人共通的家国情怀与担当。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6题。(3分)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乙】登广武原①
[唐]张祜
广武原西北,华夷②此浩然。 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 远树千门邑,高樯万里船。 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③边。
【注释】①广武原:著名古战场,楚汉之争时项羽与刘邦曾屯兵对峙于此。②华夷:诗中代指 中华山川大地。③楚城:项羽在广武山东山头筑城屯兵,称楚王城,即此地。
6.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甲诗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是“青未了”的注脚,赋予大自然 充沛的感情。
B. 乙诗五、六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描写远方树木掩映着千门万户,万里航船桅杆 林立的景象。
C. 两首诗在写景上不仅都描写了远景,且都运用了直接的色彩描写和动静映衬的手法,展 现了开阔的意境。
D. 两首诗都蕴含对壮阔美景的赞叹,杜甫展现乐观、向上的精神,张祜抒发漂泊在外不得归 的慨叹。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定心卷 ·语文 第2页(共8页)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 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 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 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赵安仁,字乐道,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 李昉、石熙载咸推奖之。安仁质直纯悫①,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 愠。善训诸子,各授一经。尤嗜读书,所得禄赐,多以购书。虽至显宠,简俭若平素。时阅典籍,手自 雠②校。三馆③旧阙④虞世南《北堂书钞》,惟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内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诏褒美。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释】①悫(què): 恭谨,诚实。②雠(chóu): 校对,考订。③三馆:指皇家藏书和修书之处。
④ 阙(quē): 缺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至舍 多助之至(《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B.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十三通经传大旨 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D. 赵普、沈伦、李昉、石熙载咸推奖之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2 分 )
(2)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3分)
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真宗命内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诏褒美
10.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比较探究。(4分)
选文 手法 人物品质 主旨
甲文 宋濂将自己的“温袍敝衣”与“同 舍生”的奢华进行(1) (手法),突出中心 宋濂和赵安仁对 待 学 业 都 具 有 (3) 的 品质 甲文宋濂借自己的经历 勉励后学
乙文 借赵普、沈伦、李昉、石熙载的“推 奖”及真宗的嘉奖(2) (手法)其才德 乙文通过“(4) (原文)”表 现赵安仁乐于勉励后学
三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3月20日,“指尖技艺纸上芳华”辽宁省民间美术优秀作品展在辽宁省文化馆开幕,庄河的
渔港、岫岩的群山、沈阳苏家屯的田野,34幅“来自泥土的艺术之花”——农民画以大红大绿的浓
定心卷语文 第3页(共8页)
烈色彩、质朴饱满的夸张构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点滴变迁,传递着农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勾勒了辽宁大地的多彩风貌及乡村的多元发展图景。
辽宁农民画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墙皮画、农民版画与宣传画,经过数 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民画以其自身的特性,为乡村教育贡献 了多样价值。它可以融入学校的美术教育中,让乡村的孩子们从小接触和 了解本土文化艺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选自《辽宁日报》2025年4月1日,有删改) 初学者作品
【材料二】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经过美术家思维活动的产物。现实生活为美术创作提 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 映生活,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
美术家表现某种形象或者景色,如果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进去,就会创造出一种包含着 自己情思的艺术境界,那就是“意境”。也就是说,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它具有引 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历代中国美术家所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有删改)
【材料三】
纷繁复杂的网络审美环境,正在对学校美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裹挟在美丑交织 的网络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碎片化、浅表化和娱乐化审美体验的影响,与此同时,大数据依 据审美偏好推动对象主动去迎合用户,学生审美活动不知不觉中受到算法和技术的操控,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习惯,形成一道“审美屏障”。
《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课程资源匮乏成为美育落实中的难题之 一,调查中577%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资源无法满足艺术课程的需要”。学校开展美育实践需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家长和社会建立广泛联系与交流机制。但因为社会支持不足,学校在 校外美育资源的有效使用上缺乏支点,无法形成“校内+校外”美育资源体系化的整合,造成课 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兴趣不高,阻碍美育实践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选自《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12月2日,有删改)
【 材料四 】
辽宁某中学美术课以“青花瓷”为主题开展创作实践,同学们以笔为媒、以纸为瓷,将古老 工艺与现代灵感碰撞出绚烂火花。课堂创作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先 以点线面为基础构建青花元素,再通过二次创作赋予其独特个性,打造出风格迥异的“青花瓷” 作品。这些“青花瓷盘”亮点纷呈:有的沿袭传统青花元素,尽显古典雅致;有的以几何图形拼 接,重现远古陶器的稚拙朴实;有的融入卡通涂鸦,洋溢灵动童趣;更有以此向心中理想的致 敬……每件作品主题鲜明、风格多元,让传统青花在创新中绽放新意。
此次实践不仅是美术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结合的生动实践。
(选自“辽宁某中学微信公众号”2025年4月28日,有删改)
11. 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 农民画构图夸张、色彩使用大胆浓烈,记录着真实的乡村生活,其中蕴含着农民对美 好 生活的向往。
B. 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作画者的情思,“情”“景”相结合便成意境,意境是历代中国美术家 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
定心卷 ·语文 第4页(共8页)
C. 科技发展给学校美育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中充斥着碎片化、浅表化和低俗化的内容, 严重影响学生的审美。
D. 课程资源匮乏是学校美育实践的一大难题,调查中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美育 资源无法满足艺术课程的需要。
12. 结合图一和材料四的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3分)
13. 为了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美术老师决定开展圆桌讨论会,聆听同学们的心声。请 结合上述材料完善讨论内容。(3分)
学 生A:我觉得课程可以更贴近生活!农民画用美术表现自己的生活场景,既有艺术感 染力,又让参观的人领略了本土文化! 美术老师:很好的想法!我们将会在美术课堂上引入更多农民画资源,同时开展更多的 绘画实践活动,让你们用美术去(1) 生 活 。 学 生B:我还想多接触传统艺术,“青花瓷”主题课就很有意思,既有古典传承又有现代 设计,可不可以多设置这种(2) 的课程呢 美术老师:当然可以!这不仅能激发创造力,还能让同学们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 活的道理,大家平时也要多观察和体会生活。 学 生C: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渠道可以培养审美能力,短视频里的“网红审美”就很受 欢迎,美术课上学的东西还没有网上多呢…… 学 生D:网络审美环境纷繁复杂,我们无法辨别很多所谓的“美”是高雅还是低俗,而学 校美术课程的开展能够(3) ,提高我们对“美”的辨别能力。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4~18题。(17分)
田野来信
洪兆惠
①李念发来微信:能到我的工地看看吗 没头没尾,就这一句。
②我和李念,历史学院同届同班。大学毕业后,我们不曾见面。不过,我了解她的情况,由 历史转到考古,先硕士,后博士,工作后去山城考古,一待一年多。导师说她是田野挖掘的一把 好手。一个考古点,待个十年八年,稀松平常,我无法理解,人怎么能这么活着
③我沉默了三天,直接飞过去。换高铁,打出租,终于到了碰子岭山城。天很冷,但山里无 风,阳光温暖。李念的工作区在高台上,台下小溪,溪水清澈,折射着阳光。台上两趟简易房, 白墙红瓦,塑钢玻璃窗。听说我来了,李念从两趟房中间出来,不惊,淡然,好像知道我来。她 还是她,声音清脆,亮亮的,眼睛灵动,透着聪慧和朝气。
④饭后,李念领我进了前趟房,那儿的北侧间壁成一大一小两个文物储藏间,南侧一个大 厅,一张长木台从门到里,台上散落着陶片和破碎瓦当,几个民工坐在木台前比对残片。我们 停在一个民工旁,他一手一块陶片,举在眼前,试图对上茬口。李念说:“很枯燥的,十天半月拼 不出一件,考验人的耐心。”
⑤我们又进了那个小的储物间,台上放着各式各样复原文物,她指着一个陶罐,它由5块 碎片复原而成,碎片灰色,其他白色,白色为石旁,占罐体一半。她说:“这件拼了两个月,终于 复原。”我脱口问:“谁拼的 ”她答:“我呀。”“两个月你就做这个 ”她像知道我心里想的,瞟了 我一眼,感觉她眼里有光,因为那光,她眼睛才亮亮的。她说:“在我手中活了,那种满足,别人
定心卷 · 语文 第5页(共8页)
很难体会到,恰恰是它,我才真正安静下来,没有焦虑了。”她看着那件文物,又说:“我知道自己 应该做啥,一生一件事,做到底,足够了。”
⑥我问:“在这儿要待多久—— ”
⑦她说: “十年八年,也许更长。”
⑧这些考古的,嘴上的十年八年,就像一早一晚。
⑨考古现场挖出的每样东西,李念都得在第一时间按顺序编号,装进塑料袋里封好,并在 本上记下。晚上还得熬夜,这一天工地上的事, 一点一滴都要记录。
⑩我们来到她的办公室,那儿不足10平方米, 一张小桌,桌上铺着一张手绘的发掘现场 图。桌旁墙角放着几个编织袋,里面装着陶片。她拉开抽屉,拿出一个方形纸盒,打开,里面一 个玉璧,老酒黄色,温润。“看,我挖的宝贝。”她食指拇指捏着,冲向窗户,透着玻璃光泽。我 说:“值好多钱吧 ”她回头看我,说:“说啥呢 ”把玉璧放进纸盒,盖上,故意生气的样子。“不 给你看好了——你不知道考古的想啥,我们想的是,文物传递着什么。”
我嘿嘿地笑。
她又打开纸盒,说:“我让你看玉璧上刻着的字。”我凑上前看,那上面刻着一个“大”字, 像用刀尖、钉尖硬生生刻上去的,感觉刻字的手因用力而颤抖。我问“大”字啥意思,她说 2000年前可能是某种符号,接着,她又从抽屉里拿出5块陶片,每块陶片都刻着一模一样的 “大”字,解释说,这6件是从山城不同的地方挖出来的。我问能猜测出点什么 她说,考古要 讲证据,不能随便说。
我逗她,说:“也许你2000年前活过,刻下这字,让现在的你找回记忆。”她说:“有些东西,想要 复原几乎是不可能的。2000年后,我遇到它,怎么说,这也是缘分。它可能无解,永远是谜,但它确实 让我不能放下。”我俩都沉默了,她突然说:“我让你来,想和你说很多话,可你来了,我话倒没了。”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她的挖掘工地—山城东城门。东门设在山口,它南侧是门壁,由 门壁向里延伸出的筑墙已经呈现出原貌。工地现场用铁网围着。我想用手机拍下,她阻止,说 刚刚挖掘,还不能外传。
李念领我走出山口,站到一块岩石上,从那往东望去,山外平地,无限开阔。再远处, 一 条山脉隐约可见。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原野上,静谧。远古先人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落日时, 从山城向远眺望
她说:“每晚我都在这儿,站一会儿,看一会儿。有时恍惚,好像在看2000年以前。”
我说:“你的田野不是空间,而是时间。”
她说:“没那么玄——你走了,还会记着这个地方吗 ”
长时间沉默,转头看她,她也看我。我说:“ 9 (选自《辽宁日报》2025年4月16日,有删改)
14.阅读选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活动 李念的形象
李念邀“我”去她的工地 (1) 直率
“我”在参观中了解到考古工作的艰难和严谨 惊讶、敬佩 (2)
“我”与李念来到山城东城门,(3) 理解、感慨 谨守职业规范、深沉
定心卷 · 语文第6页(共8页)
15. 有同学认为选文第②段的内容与“我”去李念工地这件事关系不大,可以删去。请结合文 章内容发表你的观点。(4分)
16. 选文第⑩段画波浪线句子的描写抓住了许多细节,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3分)
17 如何理解选文第 段中“你的田野不是空间,而是时间”这句话 (3分)
18. 请结合选文内容,猜测并补全第 段“我”的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回答不超过10个 字)(4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读书与“下笔”
马祖云
①杜甫有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圣一生留下1400余首诗歌,之所以观世“一 览众山小”,下笔“语不惊人死不休”,都离不开他涉猎广泛、学富五车。有学者考据发现,杜诗 用典涉及的经典就有100多部。
②书是知识的宝库,也是进步的阶梯。文艺创作,灵感可从书中来;职场进阶,门道可从书 中寻:科技创新.亦可萌发于书中。思辨能力从书中修:哲思启迪从书中悟;文化自信从书中 立。可见,干事创业的处处“下笔”,都离不开书籍的启智、牵引。
③“下笔”讲究胸有成竹,何以有成 “读万卷书”是门径。
④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曾翻阅1500余种参考书;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背后是从历代医学 典籍、本草中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方药;樊锦诗主编“解读敦煌”丛书,凝聚着数十年如一日精 研典籍的心血。刘勰《文心雕龙》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 读书也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才能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总之,只有系统性博览,才能深 入知识殿堂,获得真知灼见。
⑤书如山如海,悟得其法,就能拾级而上、泛舟遨游,发现“洞天福地”。
⑥须通“厚”“薄”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厦门工作时,曾指导一位大学生:“要反复读,用 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从厚到薄,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要把广博内容凝练成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精华。从薄到厚,意味着融会贯通、延伸拓展,以内 涵要义为圆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厚薄结合、相得益彰,激活的是知识的一池春水。
⑦应知“出入法”。南宋学者陈善有言:“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 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善阅读、钻进去,沉潜书中,寻得意蕴、精华和方法;有悟性、能贯 通,跳出书来,用其理念、知识和经验。由此,“得其门而入”,又“悟其道而出”,便有“柳暗花明 又一村”的攻读体验。
⑧关键在“有为”。读书不难,下笔难;下笔不难,有为难。古人追求,胸中所读之书,字字 皆吐光芒。把书读出“光芒”,贵在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智慧。毛泽东同志没有上过一天军 校,何以用兵如神 书为我用、因战制宜,许多打法其实是结合实战,择用《孙子兵法》《六韬》等 兵书的谋略。腹有诗书但不掉书袋,博览群书而不做书呆子,学以致用、用而有为,才是读书的 真谛。
⑨读到最后,是创新。不论写文章还是做事情,活学活用,生发新意,才是胜道。信息时代 定心卷 · 语文第7页(共8页)
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学科知识的“半衰期”日渐缩短。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揽月, 从北斗组网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自主创新的硕果都源自对原有知识边界的突破。瞄准时代前 沿,广泛阅读新书,细嚼新知新见,掌握新理新论,方能孕育创新创造的“神来之笔”。
⑩荷花开至第二十九天仅开了池塘一半,待到第三十天才惊艳地满池绽放。“荷花定律” 启示人们,读书也要坚持长期主义,涵养“耐心资本”。奔赴山海,没有一劳永逸。365天,每一 天都应是我们的“读书日”。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4月24日,有删改)
1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0.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1. 阅读选文内容,厘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22. 请你从物理、化学学科中任选一科,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如何在理科学习中践行“读书与 ‘下笔’”。(3分)
四、写作(50分)
23.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50分)
(1)人的魅力,藏于流转眼波间的真诚,隐于谈吐中的智慧微光;风景的魅力,是晨雾 中若隐若现的苍翠山峦,是荒漠尽头骤然出现的清泉;而物品的魅力,或许是祖父那把印刻 着岁月痕迹的老茶壶,在茶香氤氲中蒸腾着时光的温度,抑或是泛黄书信上力透纸背的墨 迹,将未诉尽的情愫封存成永恒……
请以“细微之处有光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核心是通过自然现象传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曾国藩 说过:“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
因此,只守,见不到月明,要破。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定心卷:语文第8页(共8页)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B 2.C 3.B
4.(1)D
(2)示例一:延安根据地。这里军民平等,领袖与士兵同穿粗布衣、共食小 米饭;农民分得土地,妇女参与生产,儿童接受教育。军民团结开荒种地、 创办学校,人人都能通过劳动创造新生活。延安如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 中国未来的方向,是充满希望与奋斗精神的“理想世界”。
示例二:“鹦鹉螺”号潜艇。“鹦鹉螺”号潜艇利用海洋资源自给自足,拥 有图书馆、实验室和艺术收藏,是科技与文明的结晶。尼摩船长凭此远离 陆地的压迫与战争,在深海中追求自由与知识,实现了精神上的乌托邦。
示例三:梁山泊。施耐庵笔下的梁山泊,忠义堂内常现众英雄的足智多谋 与义薄云天,校场中时闻众豪杰切磋武艺。在这里,众好汉不分身份贵 贱,以忠义为纽带,用热血和义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这里是各路英 雄好汉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世界”。
5 . (1)白露未已(2)隔江犹唱后庭花(3)瀚海阑干百丈冰(4)无案牍之劳形(5)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6.C
(二)7. D
8. (1)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2)(赵安仁)尤其了解典故,凡是近代极有名气的典籍规章和人物,(他) 都能够记住它们。
9. 真宗命内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诏褒美
10 . (1)对比(2)侧面描写(衬托)(3)示例:努力好学、嗜书爱书
(4)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11 . C
12. 示例:图一通过人物、田地、树木、房屋、远山等要素构成了一幅农民在田 间劳作的画面,材料四中同学们在青花元素中加入自己的喜好和想法, 作品风格多元。他们都是将自己的生活、思维情感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 来,所以画作就是绘画者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创作。
13. 示例:(1)表现和丰富(2)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实践(3)帮助我 们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习惯
(二)14 .示例:(1)疑惑不解(2)认真、有耐心、热爱工作(3)李念阻止 “我”拍摄刚刚挖掘的工地,与“我”一起登石远望、谈心
15. 不能删去。选文第②段介绍了“我”与李念的关系以及她毕业后的情况, 为后文“我”决定赴约做铺垫。段尾的反问句则表达了“我”对她选择考 古工作的疑惑不解,为后文“我”态度的变化埋下伏笔,同时能激发读者 阅读兴趣。
16. 通过对李念办公室面积及其中物品的描写,展现李念简陋的工作环境, 从侧面表现考古工作环境的艰苦,以及李念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17. 李念考古工作的地点是空间意义上的田野,但是作为考古工作者,她将个 体生命投入考古事业与理想中,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千年以前的文物,挖掘 其背后传递千年的历史文化,才是她的田野。
18. 回答示例:会永远记得!(怎么会不记得 )
理由:①李念对于考古工作的坚定、执着、热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印 象深刻。②“我”看到了考古工作的真实场景,对考古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 识,领悟到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③站在山城东城门,眼前静谧、壮阔的景象让“我”与历史产生了心灵上的连接,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三)19 .干事创业的处处“下笔”,都离不开书籍的启智、牵引。
20.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列举马克思、屠呦呦等人精研大量书籍,取得成就 的事例,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阐述了只有系统性博览,才能深 入知识殿堂,获得真知灼见的道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万卷书”是“下 笔”的门径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1. (1)杜甫因广泛阅读才能在诗歌中大量用典的事例和“书”对文艺创作、 职场进阶、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2)以中国航天科技和智能科技的发 展两个实例论证读书要活学活用、敢于创新的观点(3)“长期主义”与 “日日读书”的重要性
22 .示例:在物理学科学习中,首先要学透课本上的理论,这是积累知识的过 程,为实验探究打下基础;而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探究,做实验的过程就 像“下笔”,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在理科知识的学习中,要先读书 获取知识,才能“下笔”做实验,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四、写作(5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