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两小儿辩日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
(2)孔子不能决也。 决:
2.把“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一个小孩认为“ ”,是以事物离得近时看起来大,离得远时看起来小为依据;另一个小孩认为“ ”,是以事物离得近时感觉热,离得远时感觉凉为依据。(用原文填空)
4.下列选项中,( )不是两小儿的特点。
A.善于观察 B.敢于质疑 C.说话有理有据 D.三心二意
5.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
A.学习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B.我们应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
C.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D.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来到我校,将录制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的场景。欢迎你的加入,并完成以下练习题。
(一)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6.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使弈秋诲二人弈: 虽与之俱学:
思援弓缴而射之: 是知也:
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我能用现代汉语与先贤对话,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通过聆听孔孟之道,同学们受益匪浅,真可谓是( )
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9.接下来是交流环节,同学们对《学弈》中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展开讨论,我能引用选文(二)中的经典语句,分别对两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
杨柳
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①宜②。春初③发叶,旋④开黄花。及⑤春末,叶渐多。花中结实⑥,细而黑。蕊落、有絮绽⑦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注释】①尤:尤其。②宜:适合。③发:生长,繁育。④旋:不久。⑤及:到。⑥实:果实。⑦绽:裂开。
10.请你结合文本,帮“杨柳”做一张身份卡。(可用原文)
杨柳 种植地点: 特点:①叶:春初发叶 ②花: ③果: ④絮:
11.下列对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飘飞的样子。
B.句子将柳絮比作轻盈的棉花和洁白的雪花,形象地写出了柳絮的轻柔和颜色。
C.这句话中“绽出、飞舞、散于各处”等词生动地写出了柳絮轻柔的静态之美。
12.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如“杨柳依依”带有离愁别绪的情感。
B.“月”用来表现离愁别恨。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象征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带有梅花的坚强不屈精神。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人之一生
人之一生,犹一岁之四时①乎!春风和煦②,草木萌动③,一童子之活泼也。夏雨时行,草木畅茂④,一壮年之发达⑤也。秋冬渐寒,草木零落,则由壮而老,由老而衰矣。然冬尽春来,循环不已,人则老者不可复⑥壮,壮者不可复少也。语曰:“时乎时乎不再来。”愿我少年共识之。
(选自《民国老课本》)
【注释】①四时:四季。②和煦:温暖。③萌动:发芽,开始生长。④畅茂:生长旺盛。⑤发达:事业兴旺,精力充沛,此处形容壮年时的蓬勃状态。⑥复:再,又。
13.联系上下文,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犹一岁之四时乎(犹:好像)
B.夏雨时行(时:按时)
C.循环不已(已:已经)
14.文中用四季比喻人生阶段,与“少年如草木之萌动”的蓬勃朝气相呼应的古诗是( )
A.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下列对短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的四季,形象地展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B.“时乎时乎不再来”强调了时光一去不复返,警示少年要珍惜时光。
C.文中说冬尽春来循环不已,人也能像季节一样老而复壮,壮而复少。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愚人食盐
昔①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②,更为益③盐。既④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⑤,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⑥,反为其患⑦。
【注释】①昔:从前,过去。②闻已:听到之后。③益:增加。④既:已经。⑤尚尔:尚且如此。⑥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⑦患:祸患。
16.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况复多也
(2)缘有盐故
17.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句话?
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18.关于这则故事的寓意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时间意识,不能耽误时间。
B.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得多花心思,多下功夫。
C.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D.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敢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19.关于这个愚人空口食盐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主人给他食物里加了盐,食物就不淡了。
B.他认为盐可以使食物的味道变好。
C.他特别喜欢吃盐。
D.他认为盐越多食物越美味。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答题。
心不在马
①赵襄主学御①于王子期②,俄而③与子期逐④,三易⑤马而三后。
②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③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⑥,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⑦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⑧,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⑨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⑩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御:驾车。②王子期:即下文的子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③俄而:不久。④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⑤易:调换。⑥所贵:意为关键所在,最要紧的。⑦调;协调。指跳度,驾驭。⑧逮臣:赶上我。下文“逮于臣”意思是被我赶上。⑨诱道:诱导,引导马匹沿着道路前进,把马引到正路上去。⑩上:同“尚”,还。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致: (2)先则恐逮于臣 恐:
21.写出下面句子的大致意思。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22.赵襄王赛马时心不在马,终致失败的教训说明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北搜集到一段古人写的关于崂山的游记,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劳山①巨峰白云洞记
[明]蓝田
①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以漱濯②,甲于巨峰。虽当晴昼,云气缭绕,则咫尺不可辩。
②余薄游海上,南访朐山③,昼琅邪台,北观之罘山④,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山者也。《齐山》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邪、之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
(选自《即墨县志》,有删改)
【注】①劳山:山名,现称“崂山”。②漱濯(shù zhuó):洗涤。③朐(qú)山:山名,位于今江苏连云港。④之罘(fú)山:山名,即芝罘山,位于今山东烟台。
2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巨峰之巅 思援弓缴而射之
B.则咫尺不可辩 见两小儿辩斗
C.皆未有若劳山者也 弗若之矣
D.以秦皇之游览也 我以日初出远
24.文中划线的句子标点缺失了,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 B.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
C.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 D.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
25.阅读。
钻木取火
有燧(suì)明国,不识①四时昼夜②。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③。后世圣人,目④此树表,有鸟若鸮⑤,以口啄树,粲然⑥火出。圣人感⑦焉⑧,因⑨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①不识:不知道。②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③屈盘万顷:盘根错节,占地面积有一万顷。④目:亲眼看到。⑤鸮(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⑥粲(càn)然:鲜亮发光的样子。⑦感:感悟。⑧焉:此。⑨因:于是。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体现出他的什么精神品质( )(多选)
A.善于观察 B.勤劳能干 C.勇于尝试 D.坚持不懈
《【小升初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辩论,争论。 决断,判定,判断。 2.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3.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D 5.A
【导语】这篇《两小儿辩日》通过孔子与两小儿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精神。文章以简洁的对话形式,生动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察视角,既体现了朴素的科学探究意识,又暗含认识论的哲学思考。结尾孔子“不能决”的坦诚与小儿“孰为汝多知乎”的天真反问,形成巧妙的反讽,暗示知识的相对性与认知的局限性。全文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在童真童趣中蕴含着对真理探索的永恒追问。
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辩斗:辩论,争论。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决:判断,决断。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孰:谁。为:同“谓”,认为。知:同“智”,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和第④自然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第一个小孩表明观点的句子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他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即根据太阳早上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按照远小近大的常理来判断。
结合第③自然段“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和第⑤自然段“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第二个小孩的观点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也就是根据太阳早上感觉凉,中午感觉热,按照近热远凉的常理来判断。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A.两小儿一个观察到太阳早上大中午小,一个观察到太阳早上凉中午热,这体现了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所以该选项是两小儿的特点。
B.他们对于太阳在不同时段与地球距离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向权威(孔子)质疑,所以该选项是两小儿的特点。
C.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一个小儿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依据,另一个小儿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为依据,说话都有理有据,所以该选项是两小儿的特点。
D.文中两小儿专注于辩论太阳远近的问题,并没有表现出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的特点,所以该选项不是两小儿的特点。
故选D。
5.本题考查主旨分析。
A.《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主要围绕两小儿对太阳在不同时段与地球距离的辩论,以及孔子面对此问题无法决断展开,文中未涉及学习是否专心的相关内容,所以该项不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B.两小儿对太阳相关现象进行思考辩论,体现了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这是故事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C.一个小儿从太阳大小视觉感受判断距离,另一个从温度感受判断,说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结果,这是故事蕴含的启示之一。
D.孔子学识渊博却也不能决断两小儿的问题,体现了学无止境,我们应实事求是,这是故事传达的启示。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中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处的看起来小而近处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十分有智慧呢?”
6. 教导 一起 拿起 同“智”,智慧 7.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8.B 9.对专心致志的学生:你做到了“敏而好学”。学棋时专心致志,积极汲取知识,这种好学且专注的态度难能可贵。凭借这般热忱与专注,无论学什么,都定能有所成,愿你继续保持,在求知路上不断攀登。
对三心二意的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棋不专心,说明你还未真正明白学习应有的态度。学习需真诚面对自己,全身心投入。希望你能知晓自身不足,端正态度,认真求学,方能进步。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巧妙融合了经典文本与互动练习,通过《学弈》和《论语》选段展现了传统学习智慧。文本编排具有层次感:楷体文言与宋体题干形成古今对话,下划线和加点字设计强化了语言训练。两则选文主题呼应——前者以寓言强调专注力,后者以箴言阐释治学态度,共同构建了“学习之道”的立体阐释。练习设计由字词到句意再到迁移运用,符合认知规律,尤其第4题要求结合文本互鉴,体现了深度学习理念。整体呈现了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教学尝试。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教导、教诲。
虽与之俱学: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俱:一起、一同。
思援弓缴而射之:心里却想着要拉弓箭去射天鹅 。援:引、拉。
是知也:这就是智慧。知:通“智”,智慧。
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为:同“谓”,认为。其:指后一个人。智:智力。弗若:不如。然:这样。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的意思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8.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理解。
A.“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思是不要说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此句主要是提醒人们不要自满,还有很多比自己更勤奋、更积极的人,和聆听孔孟之道获得教益无关。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多年的书。用来形容同学们聆听孔孟之道后收获颇丰,受益匪浅,非常合适。
C.“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强调读书时要用心,因为书中的每个字都可能蕴含深刻价值,主要侧重于读书的态度,并非是听人言论后的收获。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久了,就会识别鸟的声音。说明要了解一个事物,需要近距离观察和长期实践,和聆听孔孟之道的情境不契合。
故选B。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选文一《学弈》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选文二《论语》中有诸多关于学习态度、方法等的经典语句。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挑选合适的,来评价《学弈》中两人的学习态度。比如强调专注、勤奋好学等方面的语句就比较适用。
示例:对专心致志的学生:你践行了“学而不厌”。学习下棋时心无旁骛,对知识充满热忱,不断汲取。这种专注且孜孜不倦的态度,是求知的良径。望你能以此为帆,在学习海洋中乘风破浪,收获更多知识硕果。
对三心二意的学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棋时分心,反映出你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学习需全身心投入,积极进取。愿你能领悟此理,端正态度,用心求知,莫负时光。
【点睛】参考译文:(一)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天资聪慧却仍热爱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羞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时从不感到满足,教导他人时从不感到疲倦。
我不是生来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敏捷地探索去获取知识的人。
学习时就像担心追赶不上什么一样急切,追上了还害怕再失去。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任何收获,还不如去学习。
10. 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黄色 细而黑 质轻如棉,色白如雪 11.C 12.B
【导语】这篇《杨柳》小品文颇具古典散文韵味。全文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勾勒出杨柳的生命周期:从春初发叶、旋开黄花、春末结实的物候特征,到柳絮纷飞的动态之美。作者善用白描手法,“质轻如棉,色白如雪”的比喻清新自然,将柳絮的轻盈洁白刻画得如在目前。注释的编排既保留了文言雅致,又降低了阅读门槛。三道题目设计层层递进,从文本细读到修辞鉴赏,再到意象分析,完整覆盖了文言阅读的核心能力。整体而言,文章短小精悍却意蕴丰富,体现了“格物致知”的传统审美趣味。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种植地点:从“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可知杨柳,到处都可以种植,靠近水边的地方尤其适宜。①处填“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花的特点:依据“春初发叶,旋开黄花”可知春天刚开始的时候长出叶子,不久后开出黄色的花。②处填“春初发叶后旋开黄花”。
果的特点:由“花中结实,细而黑”可知花中结出果实,(果实)细小且呈黑色。③处填“细而黑”。
絮的特点:根据“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可知花蕊落下后,有柳絮绽出,质地轻盈如同棉花,颜色洁白好似雪花,随着风飞舞,飘散到各个地方。④处填“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绽出、飞舞、散于各处”是动态描写,展现柳絮飘飞动态美,不是静态之美。故错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化常识。
B.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月是故乡明”,借月表达对故乡、亲人思念,不是“表现离愁别恨”(侧重思乡),理解不恰当。故错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杨柳,到处都可以种植,靠近水边的地方尤其适宜。春天刚开始的时候长出叶子,不久后开出黄色的花。到了春末,叶子渐渐变多。花中结出果实,(果实)细小且呈黑色。花蕊落下后,有柳絮绽出,质地轻盈如同棉花,颜色洁白好似雪花,随着风飞舞,飘散到各个地方。
13.C 14.A 15.C
【导语】这篇短文以四季为喻,巧妙地将人生阶段与自然节气相对应:春喻童稚,夏比壮年,秋冬象征衰老。文章语言凝练典雅,运用对仗句式(“春风和煦/夏雨时行”)形成韵律美。通过“草木萌动—畅茂—零落”的意象群,构建出生动的人生图景。结尾“时乎时乎不再来”的警句,既点明主旨又增强感染力,体现传统“惜时”主题。注释的加入使文言词汇更易理解,符合现代教学需求。整体呈现民国教材“文白交融、喻理于景”的典型特色。
1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犹一岁之四时乎”的意思是好像一年的四季呀,其中“犹”的意思是好像、如同。故正确。
B.“夏雨时行”的意思是:夏天的雨按时降下,其中“时”的意思是按时、适时。故正确。
C.“循环不已”的意思是:不断地循环,没有停止,其中“已”的意思是停止。故错误。
故选C。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名篇名句的理解。
A.“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的意思是:草木逐渐感知到春天的来临,(于是)处处都萌发出新鲜的嫩芽。描绘草木感知春天,萌芽焕新,和文中“草木萌动,一童子之活泼也”(少年如草木萌芽般活泼蓬勃)呼应,体现少年的朝气。故正确。
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意思是: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侧重写小荷初绽的小景、童趣,未突出少年如草木萌动的蓬勃朝气。故错误。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写春天繁花似锦的整体景象,不是突出草木萌芽的蓬勃,不符合。故错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短文开篇“人之一生,犹一岁之四时乎”,把人生比作四季,分别对应童年、壮年、老年等阶段。故正确。
B.“时乎时乎不再来”,结合前文人生如四季,时光循环但人不能复壮、复少,强调时光一去不返,警示少年珍惜。故正确。
C.文中明确说“然冬尽春来,循环不已,则老者不可复壮,壮者不可复少也”,意思是人不能像季节循环那样老而复壮、壮而复少。故错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人的一生,好像一年的四季呀!春风温暖,草木开始发芽生长,(这)如同小孩子的活泼。夏天的雨按时降下,草木生长旺盛,(这)如同壮年人的蓬勃状态。秋冬渐渐寒冷,草木凋零衰落,(人生)就是从壮年走向老年,从老年走向衰亡。然而冬尽春来,循环不停,人却不能像季节循环那样,老者不能再变年轻,壮年人不能再回到少年时光。古语说:“时间呀时间,一去不再来。”希望我们少年人共同懂得(珍惜时光的道理)。
16. 又,再 缘故 17.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8.C 19.C
【分析】这篇《愚人食盐》是一则典型的古代寓言,通过愚人因误解盐的作用而空口食盐导致味觉败坏的故事,讽刺了片面认知和过度极端的愚蠢行为。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紧凑,以“盐”为喻体,生动揭示了“过犹不及”的深刻哲理。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少有尚尔”与“况复多也”),凸显愚人逻辑的荒谬性。注释系统完善,便于理解文言词汇,符合语文教学需求。整体上,该文兼具文学趣味性与思想教育性,适合作为传统文化启蒙教材。
16.本题考查的是字义。
(1)结合语境,愚人认为“少量盐就如此美味,更何况再多加呢”(“少有尚尔,况复多也”),“复”在此表示进一步增加的动作,强调“再添加”的意思。
故“复”意为“又,再”。
(2)结合语境,“所以美者,缘有盐故”意为“(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因为有盐的缘故”。“所以美者”解释结果,“缘有盐故”说明原因,“故”与“缘”(因为)呼应,共同构成因果关系。
故“故”的意思:缘故,原因。
17.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意思找句子。
根据注释⑥口爽:口味败坏。⑦患:祸患。
可知“食已口爽”对应“味觉败坏”,“反为其患”对应“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故原文句子为: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8.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主旨。
A.文中未提及“时间”相关内容。愚人犯错的核心是“过量吃盐”,而非“耽误时间”,与选项无关。
B.故事中愚人并未“花心思”解决问题,反而因盲目误解(“盐越多越好吃”)导致坏结果,与“多下功夫”的积极意义不符。
D.“创新”强调突破常规,而文中愚人是因无知犯错(盲目多吃盐),并非“创新行为”,与选项无关。
故选C。
19.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C.文中未提及愚人“喜欢吃盐”的主观偏好,其行为源于对盐的作用的错误推断(“少有尚尔,况复多也”),而非个人喜好。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给他食物,他嫌味道太淡。主人听后,便多加了些盐。愚人觉得加了盐的食物很美味,便自言自语道:“之所以美味,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一点尚且如此,何况多加些呢?”愚人不懂这个道理,便空口吃起盐来。吃完后口味败坏,反而成了祸患。
20. 达到 担心 21.你教我驾车,技术没有全部教给我。 22.做事情要专注于目标本身,不能因胜负心而分心。
【导语】这篇《心不在马》通过赵襄主学御的故事,生动阐释了专注与心态的重要性。王子期以御术为喻,指出成功不仅在于技巧,更在于心无旁骛的专注。文章短小精悍,对话简洁有力,寓意深刻,体现了韩非子寓言说理的特色,对现代人仍有启示意义。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
(1)“进速致远”的意思是:加速到达远方,结合注释⑥“关键所在”,可知“致”指抵达目的地。
(2)“先则恐逮于臣”的意思是领先时担心被我赶上,“恐”表示心理状态,与现代汉语“恐怕”“担心”一致。
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子”:古语尊称“您”;
“御”:根据注释①,译为“驾车”;
“术”:方法(如“技术”);
“未尽”:没有完全传授。
全句体现赵襄主对王子期的抱怨。
句子翻译为:你教我驾车的方法,没有全部传授(给我)。
2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王子期指出赵襄主“先后心皆在于臣”(心思全在对手身上),而非专注于驾驭马匹。
注释⑦强调“人心调于马”(心思与马协调)是成功关键。
教训可提炼为:专注过程而非结果,避免分心。
【点睛】译文: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不久就和王子期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
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真本事都教给您了,是您使用的不恰当。凡驾驭马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马上,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您在落后时就一心想快点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被我赶上。其实驾车比赛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落在后面。 而您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赛输赢上,还有什么心思去注意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23.C 24.B
【导语】这篇明代游记以简洁凝练的笔法描绘崂山胜景,展现了典型的山水游记特色。作者蓝田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崂山“雄秀突兀”的特点,又以“泰山虽云高”的典故彰显其不凡高度。文中对白云洞“深而明”的描写,与“云气缭绕”的意境相映成趣,营造出空灵缥缈的仙境之感。结尾处对崂山“僻在海隅”却胜于名山的议论,暗含对帝王巡游之俗的讽喻,体现了明代文人寄情山水、不慕虚名的精神追求。全文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目标;
B.辩:通“辨”,分辨/辩论,争辩;
C.若:均意为“比得上”;
D.以:因为/认为;
故选C。
24.本题考查考查文言文断句。
该句位于第①段,作者先总述劳山群峰连绵,再聚焦其主峰。从语法结构看,“劳山之群峰”是主语,“其最高者”为定语后置,修饰“群峰”,意为“群峰中最高的那座”,故“其最高者”后应断开,引出谓语“曰巨峰”。选项2(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符合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如《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主谓宾划分清晰。其他选项中,选项1将“曰”与“巨峰”断开,导致宾语缺失;选项3割裂“群峰”一词,语序混乱;选项4拆分“最高者”,破坏语义完整。后文“巨峰之巅,有洞焉”进一步证实“巨峰”为完整山名,不可断开。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即墨的东南方,百里之内都是连绵的山脉,其中最大的山叫劳山。劳山的群峰中最高的一座叫巨峰。巨峰的山顶有个洞穴,名叫白云洞。这个洞深邃而明亮,旁边有泉水,可以汲取用来洗漱,是巨峰风景最佳之处。即使是晴朗的白天,只要云雾缭绕,咫尺之间便难以分辨景物。
我曾在海上漫游,向南探访了朐山,游览了琅邪台,又向北观赏了之罘山。这些山虽然雄伟秀丽、高耸突兀,但都比不上劳山。《齐山》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可见劳山的高度超过了泰山。然而劳山地处偏僻的海边,名声未能传遍天下,而朐山、琅邪台、之罘山因为秦始皇曾游览过,所以人人都知道它们。
25.AC
【导语】这篇《钻木取火》以简洁的文言叙事,生动再现了燧人氏发现钻木取火的传说。文本通过“鸟啄燧木”的自然现象与“圣人感焉”的智慧觉醒形成对比,凸显人类从观察自然到主动创造的关键飞跃。注释系统完整,既保留了原文韵律(如“屈盘万顷”的夸张笔法),又通过“粲然”“目此树表”等细节描写强化画面感。作为文化原型故事,其价值在于揭示华夏文明对火种起源的诗意想象,将劳动智慧寓于神话叙事之中。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后世圣人,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可知,圣人“目此树表”(亲眼看到鸟啄树出火),说明他通过细致观察自然现象获得启发,体现了“善于观察”的品质。圣人受鸟啄木出火的启发后,主动“取小枝以钻火”,即尝试用树枝钻木取火,这一行为体现了“勇于尝试”的精神。
B项“勤劳能干”和D项“坚持不懈”在文中均无直接体现,故事未提及燧人氏付出长时间努力或反复实践的过程。
故选AC。
【点睛】参考译文:
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燧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昼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像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于是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