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期末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期末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1 23: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鹬(yù)蚌(bàng)相争
蚌(bàng)方出曝(pù),而鹬(yù)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蚌方出曝( ) (2)蚌合而箝其喙( )
(3)两者不肯相舍( ) (4)渔者得而并禽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蚌合而箝其喙 而身为宋国笑
B.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C.而鹬啄其肉 因释其耒而守株
3.“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后半句是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课内阅读。
宋人有者。。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把里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写好笔画多和笔画少的字。
5.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下面的“______”上。
走: 因: 冀: 笑:
6.下面是文文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7.选文中的第 句话告诉了我们那个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①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释:放下。
8.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因: 冀:
9.根据文字“释”的注释,“手不释卷”中的“释”是 的意思。
10.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轻松阅读。
揠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②其苗之不长③而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⑥之而往视之,苗则槁⑦矣。
【注释】①揠(yà):拔。②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③长:生长。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病:筋疲力尽。⑥趋:快走。⑦槁(gǎo):草木干枯。
11.这个人为什么要把苗拔高?(用原文回答)
12.发挥想象,他的儿子回家把苗都干枯了的事情告诉他,他会有什么反应?
1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做事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B.做事要速度快,不必在乎其他的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①之,廪 (lǐn)食以数百人②。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说:同“悦”,高兴。②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14.“为”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词语,其用法很多,主要有: A.介词,用,把,拿,凭借;B.介词,给,替,帮助;C.介词,被;D.联系词,是;E.动词,以为,认为。请为下面两句话中的“为”选择正确的用法,将正确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
(2)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
1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一句话的意思。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6.读了这个故事,如果你是文中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乡村
乡间农家,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①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②捷。
【注释】①数:表示“几”的意思。②甚:相当于“很,非常”。
17.如果要给这则小古文配一幅插图,图上应有哪些景物呢?请照样子在文中圈出来(至少三处)。
18.结合注释,我读懂了“杨柳数株”的意思,我知道这里的“株”在字典中应该选择第( )种解释。(见下图)
株zhūㄓㄨ①露出地面的树根:守~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也指拘泥不知变通)。[株连]指一人犯罪牵连到许多人。②表示植物体:~距|植~|病~。③量词,用于植物:一~桃树。
19.运用学过的方法,我明白了文中的“来去甚捷”写出了燕子飞行时(  )的特点。
A.姿态优美 B.天真可爱 C.速度很快
20.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群儿戏于庭”中“戏”的意思是( )
A.游戏,玩耍 B.戏剧 C.戏弄
(2)“众皆弃去”中“皆”的意思是( )
A.全,都 B.一起 C.抛弃
(3)这个故事赞扬了司马光的什么品质?( )
A.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B.勇敢无畏 C.乐于助人
寓言观察镜。读故事,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①以写②龙,凿(záo)③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kuī)④头于牖(yǒu)⑤,施(yì)⑥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⑦,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⑧似龙而非龙者也。
参考注释:
①钩:衣服上的带钩。 ⑤牖:窗户。
②写:画。 ⑥施:延伸。
③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⑦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④窥: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⑧夫:这,那。
21.为什么叶公见到真龙会惊慌逃跑?(用原文回答)
22.请用思维导图呈现故事过程。
起因: →经过: →结果:
23.生活中也有像叶公这样的人。如果你遇到只说不做的同学(如:天天说要读书却从不翻开书),你会怎样用道理劝说他?用上“既然……就应该……”的句式试试吧。
24.中国古代寓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读这些故事,能收获思考和启示。请把下面的故事和相应的道理连起来吧。
《八哥学舌》 不应该一味地模仿别人。
《眉眼口鼻》 不能专看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五十步笑百步》 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功劳,不顾集体。
《【期末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晒太阳 鸟嘴 放弃、放开 通“擒”,捉住 2.C 3. 渔翁得利 双方争执不下,反而让第三方获利。告诉人们要懂得相互谦让,避免两败俱伤。
【导语】《鹬蚌相争》以动物寓言揭示人性弱点。通过鹬啄蚌肉、蚌箝鹬喙的僵持,生动展现两败俱伤的斗争哲学。渔翁得利的情节设计,暗讽人类因小失大的普遍困境。语言简练而张力十足,“不雨/不出”的重复句式强化冲突,结尾“并禽之”三字收得利落,凸显道家“不争”的处世智慧。
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语理解。
(1)原句“蚌方出曝”指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曝:晒太阳。
(2)蚌合而箝其喙:蚌灵敏地合上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喙:鸟嘴。特指鹬的长嘴,蚌夹住了鹬的嘴。
(3)两者不肯相舍:两者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对方。舍:放弃、放开。
(4)渔者得而并禽之:渔夫将它们一起捉走了。禽:通“擒”,捉住。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语理解。
A.而:都表承接关系,相同。
B.即:都表示“就”,相同。
C.其:代词“它(蚌)的”/指代“他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启示。
根据原文结尾“渔者得而并禽之”,可知成语完整形式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从原文来看,蚌和鹬双方相持不下,而使渔夫从中得利。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遇到事情如果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点睛】参考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上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4. 5. 跑 于是 希望 嘲笑 6.C 7.4/四
【导语】本文以简洁笔法勾勒宋人荒诞行径,通过“释耒守株”的典型细节,辛辣讽刺了侥幸心理。动词“触”“折”生动呈现事故突发性,“冀”字凸显贪念,“笑”字收束全篇,形成因果闭环。其核心批判了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思想,至今仍有警世价值。寓言结构紧凑,言约旨远,堪称先秦讽刺文学典范。
4.本题考查书写、名篇名句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耕、株”的正确写法。
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兔走触株: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走:跑。
因释其未而守株: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因:于是,就。
冀复得兔: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冀:希望。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笑:嘲笑,耻笑。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意思是: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因”是“于是”的意思,为一个表意单元,要单独停顿;“释其耒”是“放下他的农具”,是连贯动作,不能把“因释” 放一起,这样会破坏语义和节奏。正确的应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意可知,农夫因为放下农具守株待兔,想着不劳而获,最后没再得到兔子还被人笑话,“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体现了他愚蠢的行为根源,所以是被笑话的原因。故应是第四(4)句。
【点睛】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8. 于是 希望 9.放下 10.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导语】这篇《守株待兔》以简洁的寓言形式,通过宋人偶得兔后荒废耕作的行为,讽刺了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文本采用白描手法,情节紧凑,语言凝练,结尾“身为宋国笑”的收束极具警示效果。
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句话的意思是:(农夫)于是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次得到兔子。
结合上下文,“因”在这里表示“于是”“就”,是一个连词,引出农夫放下农具这一行为的承接关系。
“冀”在句中表示“希望”,体现了农夫守在树桩旁的心理期待,即期望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手不释卷”指手中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其中“释”与注释中的含义一致,均表示“放下”的动作,因此“手不释卷”中的“释”是放下的意思。
10.本题考查文章的道理。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后,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出现,最终一无所获且被人嘲笑的故事。分析道理时需结合农夫的行为:他因一次偶然的幸运而心存侥幸,试图不劳而获,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故事讽刺了那些企图依靠偶然机会取得成功,或妄想不付出努力就获得回报的人,同时强调了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重要性。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能依赖偶然的幸运或不劳而获,不能心存侥幸、妄图坐享其成。只有通过勤奋努力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甚至遭到嘲笑。
【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里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于是放下他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然而,兔子再也没有得到,他自己却成为宋国人的笑柄。
11.闵其苗之不长 12.他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吃惊,因为他的本意是让苗长得快点儿。 13.A
【导语】这篇寓言通过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违背自然规律的荒谬行为。文本采用简洁的叙事结构,以“闵其苗之不长”的心理描写为开端,通过“芒芒然归”与“苗则槁矣”的对比,形成强烈反讽效果。注释系统完善,既保留了文言韵味,又降低了阅读难度。三个问题设计由表及里,从文本理解到寓意把握,符合认知逻辑。作为经典成语故事,其“欲速则不达”的哲理至今仍具现实警示意义。
1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结合短文句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意思,有个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因此就把禾苗往上拔。可知,其中“闵其苗之不长”描写了宋国人把苗拔高的原因。
1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结合短文大意,讲述了一个宋国人因为担忧自己的禾苗长得慢,便决定采取极端措施,将禾苗一棵棵往上拔高,以帮助它们生长。然而,他的这一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禾苗很快枯萎死亡。故事以儿子的视角发现禾苗的枯萎,并回家告知父亲为结尾,寓意着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自然规律。发挥想象写出这个宋国人得知真相后的反应,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他可能会喃喃自语:“我真是太愚蠢了,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他可能会双手捶胸,悔恨不已,意识到自己的急功近利给禾苗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13.本题考查短文主题思想。
A.短文讲述了一个宋国人因为担忧自己的禾苗长得慢,便决定采取极端措施,将禾苗一棵棵往上拔高,以帮助它们生长。然而,他的这一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禾苗很快枯萎死亡。故事以儿子的视角发现禾苗的枯萎,并回家告知父亲为结尾,寓意着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自然规律。可知,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生长,就拔高了禾苗的人,他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走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
14. B C 15.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16.我会努力学习吹竽,因为只有真才实学才能长久立足。
【导语】《滥竽充数》以简练笔法揭示深刻哲理:齐宣王好排场,南郭处士得以蒙混;湣王重实才,庸者立现原形。故事通过“三百人”到“一一听之”的对比,讽刺了形式主义与投机取巧,强调真才实学的重要性。其“逃”字收尾尤显犀利,寓言色彩浓厚,至今仍具警世意义。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意思是南郭处士请求给齐王吹竽,“为”在这里是“给、替”的意思,故选B。
(2)“而身为宋国笑”出自《守株待兔》,意思是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为”是“被”的意思,故选C。
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好”意思是“喜欢” ;“一一听之”指一个一个地听他们吹奏 ;“处士”指南郭处士 ;“逃”即逃走,将这些字词的意思连贯起来,就可准确翻译出句子。
故翻译为: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1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首先要理解故事中南郭处士因没有真才实学,在齐湣王要求独奏时只能逃走这一本质。然后从积极改进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如通过学习获得真本事,再阐述这样做的原因,即从长远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说明。
示例:如果我是南郭处士,我会开始努力学习吹竽,提升自己的真本领。因为靠弄虚作假混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掌握真正的技能,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站稳脚跟,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点睛】参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乐师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便逃走了。
17.茅屋 水 杨柳 桃李 飞燕 18.③ 19.C
【导语】这篇小品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灵动的水乡画卷。开篇用茅屋临水奠定恬淡基调,随后以杨柳桃李构建色彩层次,尤以飞燕一双为点睛之笔,忽高忽低的动态描写配合来去甚捷的评述,精准捕捉燕子迅捷的飞行特质。文中量词株与双的搭配,既体现植物静态美,又突出动物动态美,形成空间韵律。注释中数甚的释义,折射出文言文用字精炼的特点,整体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意境。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
题目要求根据古文内容圈出至少三处景物,原文中提到的景物有:茅屋(乡间农家,茅屋)水(临水成村)杨柳(水边杨柳数株)桃李(中夹桃李)飞燕(飞燕一双)。
答案示例(可任选三处):茅屋、杨柳、飞燕、水、桃李。
1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原文:“水边杨柳数株”→“数株”即“几棵杨柳”。
根据图中“株”的解释,“杨柳数株”中的“株”是量词,指“棵”。
故选③。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原文:“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甚捷”:非常快(“甚”=很,“捷”=快)
A.姿态优美(“忽高忽低”可体现,但“甚捷”强调速度);
B.天真可爱(无直接关联);
C.速度很快(直接对应“甚捷”)。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乡村的农家,茅草屋临水而建,聚集成村落。水边有几棵杨柳,中间夹杂着桃树和李树。一双燕子忽高忽低地飞来飞去,动作十分敏捷。
20.(1)A
(2)A
(3)A
【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简洁的叙事,生动描绘了司马光幼年机智救人的故事。以“群儿戏于庭”开篇,用“登瓮”“足跌”等动词展现危机场景,通过“众皆弃去”与“光持石击瓮”的对比,凸显司马光临危不乱、沉着机智的品质。全文仅35字,却完整呈现了事件经过,体现了文言文精炼传神的特点。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群儿戏于庭”意思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戏”,游戏、玩耍的意思。
故选A。
(2)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众皆弃去”意思是其他的孩子都跑掉了。“皆”,全、都的意思,强调其他孩子全部逃离。
故选A。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读文言文,在小伙伴失足落水,其他孩子都跑掉的情况下,司马光能冷静地持石击瓮救人,体现其临危不乱的机智与冷静。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原文意思是: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21.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2. 屋室雕龙 天龙探访 惊慌逃跑 23.既然你常说热爱读书,就应该每天抽出时间认真阅读,让书本真正成为朋友。真正的喜爱不能停留在表面,做人要表里如一。 24.
【导语】这篇寓言《叶公好龙》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对比,讽刺了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的虚伪行为。故事以叶公表面爱龙却畏惧真龙的反差,揭示了“好夫似龙而非龙”的深刻寓意。文章结构清晰,注释详实,便于理解古文。题目设计由浅入深,从文本理解到思维导图,再到生活应用和寓言对比,既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的优秀寓言阅读材料。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找关键句。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叶公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龙的喜爱,无论是衣服带钩、饮酒器具,还是屋室装饰,都刻画着龙的形象。然而,当真龙降临,他却惊慌失措、转身逃跑。这是因为他本质上并非真正喜欢龙,只是喜欢那些看似龙却不是真龙的东西。“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这句话点明了叶公的这种表里不一,揭示了他见到真龙就惊慌逃跑的根本原因。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可知,表明叶公在日常所用的带钩、饮酒器具,以及居住的屋室上,都精心雕刻龙的图案,从生活细节到居住环境全方位体现对龙的喜好,这是故事的起始背景,为后文发展做铺垫;结合“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可知,具体描绘了真龙出现的情景,它把头从窗户探进来,尾巴延伸到厅堂之中,这是故事的情节发展高潮部分,真龙的出现打破了原本叶公仅在物品上爱龙的静态场景;结合“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可知,结果是叶公看到真龙后,惊恐万分,转身就跑,吓得魂飞魄散,脸色都变了。
2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叶公好龙》的核心矛盾在于“表象”与“本质”的割裂。叶公在器物、建筑上大肆雕龙,将“爱龙”的姿态做到极致,却在真龙降临的瞬间暴露了恐惧本质。劝说时要紧扣寓言核心“言行不一”,用“既然……就应该……”的句式联系实际,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示例:同学,既然你天天说要读书,就应该付诸行动翻开书本。光说不做如叶公好龙,唯有实干才能有所收获,咱们一起读起来吧!
24.本题考查寓言故事的理解。
《八哥学舌》讲述了八哥善于模仿人说话的声音,却仅仅是机械性地重复,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表达。它只是单纯模仿外在的言语形式,无法理解话语背后真正的意义和情感。强调了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盲目跟从他人。故“《八哥学舌》”与“不应该一味地模仿别人。”相连。
《眉眼口鼻》 主要讲了眉毛、眼睛、嘴巴、鼻子这几个面部器官,都认为自己对人的作用最大,彼此争论、夸耀自己的功劳,都只看到自身优势,却忽视自身局限,同时也只盯着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强调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势,却忽视自身不足,只盯着别人的短处。故“《眉眼口鼻》”与“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功劳,不顾集体。”相连。
《五十步笑百步》 说的是在战场上,有两个士兵在打仗时向后逃跑,一个跑了五十步,另一个跑了一百步。跑五十步的士兵就嘲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胆小怯懦,然而实际上,两人本质都是在临阵脱逃,并没有本质区别。强调不能以相对小的过错或失误而沾沾自喜,忽略自身同样存在问题的事实,在集体中不能片面夸大自己的表现而忽视整体情况。故“《五十步笑百步》”与“不能专看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相连。
【点睛】参考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房屋里雕刻彩绘的装饰也都画着龙。于是天上的真龙听说了这件事,便下凡来到叶公家里,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看,转身就跑,吓得魂飞魄散,脸色都变了。由此可见,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那些像龙却又不是真龙的东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